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32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翻譯碩士班翻譯科技教學現況分析(2024) 金瑄桓; Jin, Syuan-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翻譯碩士班翻譯科技課程的現況及改進建議,透過課程綱要調查、課程實地觀察與教師訪談、系所主管代表訪談、學生問卷調查與訪談,以及業界專業人生訪談,從教師、學生與業界的三個面向切入。結果發現課程名稱有效代表每門課程的內容,課堂強調討論、合作,高度符合社會建構主義的特性,從學生的回饋中可以看出,老師成功達到課程和教學目標,將翻譯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然而課程種類單一、教學目標流於表面、教師專兼任參半、班級人數限制、課程時數不足,以及學習受限於課堂,儘管各所欲深入開發課程,然而受限於臺灣市場對於翻譯科技的意識不足、師資招聘受限與困難,與教育部制度僵固的問題,導致裹足不前。盼以增加課程多樣性、深化教學目標、教師專任聘用、設定修課人數上下限、增加課程時數、強化課外學習資源等短、中、長期的翻譯科技課程發展建議,以補足臺灣翻譯碩士班翻譯科技訓練不足的缺失,方能提供更全面的翻譯科技教育。面對人工智慧的時代,投注於翻譯科技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盼望本研究能拋磚引玉,以期臺灣翻譯研究所翻譯科技課程更健全的發展。Item 《Finnegans Wake》前兩章的中譯跨譯本分析(2024) 樓安杰; Louw, Andre Jacques詹姆斯•喬伊斯的曠世巨作 Finnegans Wake 從1939問世以來,共出現了兩本中文譯本:戴從容的 《芬尼根的守灵夜˙第1卷》(2012年出版),以及梁孫傑的《芬尼根守靈:墜生夢始記 (卷一:1-2章)》(2017年出版)。本篇論文旨在討論這兩本譯著,希望從內容、風格、精神、可讀性等各方面比較兩本譯著後,能讓讀者對於Finnegans Wake 的中文譯本有所了解。在研究方法上,本篇論文主要採用的是 Patrick O’Neill 所提倡的深入跨譯文本分析 (transtextual analysis)。該分析方法以爲,將多數譯本與原著比較的同時,不但能讓讀者更了解各譯本的本質,同時也能增進我們對於原著的認識。 本篇論文也對於兩本中文譯本提出許多建議,希望對於未來譯者能有所幫助。Item 英中翻譯逆向遷移現象之分析(2024) 蔡茜伃; Tsai, Chien-Yu跨語言影響(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CLI)是指某語言影響另一個語言產出,可橫跨不同的語言子系統,也稱為遷移。而翻譯需具備兩種以上的語言能力,熟稔不同語言的轉換遷移方式,因此廣泛應用在語言習得的跨語言影響理論,應能提供翻譯學習研究脈絡。然而過去鮮少將此理論應用於翻譯研究,更少聚焦翻譯逆向遷移的討論,故本研究探討非母語源語對學生母語為譯入語的逆向遷移影響,分成詞彙及篇章兩個面向,透過討論語言表徵遷移軌跡,進一步解釋特定語言差異造成翻譯學習困難之處。詞彙研究部份,採用詞彙語言學四種詞彙意義分類;篇章研究部份,從功能語法討論語言類型開始,輔以過去中文功能篇章語法研究基礎,再依系統功能語法的篇章結構性及非結構性資源,探討中英差異及遷移造成的譯文問題,同時對應多語習得相關研究,主要發現如下:首先,標意詞目學習固化遷移造成學生翻譯詞彙的困難,從真正讀懂文字到翻譯都可能受過去學習習慣影響,學生常忽略英文詞彙的「概念」,僅擷取中文詞目表徵解釋,以中文意合的方式閱讀英文,更將詞目遷移譯入不適合的目標語語境。結合過去多語詞彙實驗所推演的詞彙存取模式,本研究推論有四種可能的翻譯詞彙存取路徑。第二,學生譯文的篇章發展明顯將英文的篇章銜接邏輯遷移到中文篇章發展中,以英文句子為翻譯單位,照原文的謀篇方式書寫中文,如將原文指代和連接遷移到中文篇章,有時候還會額外添加原文沒有的指代和連接詞語,將英文主謂的概念遷移到中文。此外,中文的詞彙語義會影響篇章,英文結構影響用字的遷移情況,如「be動詞」翻譯成「是…的」或「…的是」中文強調句,會造成中英文篇章不對等問題。從遷移的角度觀察,學生理解英文時,常以中文理解篇章的方式閱讀,此現象為母語順向遷移;反之產出譯文時,卻又受到源語詞彙及篇章影響,產生逆向遷移現象。由此可見,遷移並不是固定、單向發展,若要更深入了解跨語言影響,也要了解第二語對第一語造成的影響。此外,考量詞彙及篇章知識涉及諸多層面,語言學習時所訓練的詞彙提取使用方式會造成翻譯用詞難解及轉換固化,翻譯學習應由下而上,加深詞彙概念廣度與深度,也應由上而下學習語言結構及背景文化差異之處。翻譯教學應用上,應納入中英篇章邏輯及轉換概念,讓學生更了解語言結構不同之處,提升語言後設認知覺識。Item 林欣誼《老雜時代》英文譯註(2024) 藍于晴; Feest, Genevieve在台灣社會與歷史中,雜貨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為民眾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食物等雜貨,更是一個社區共聚交流的地方,而雜貨店也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雜 貨店曾是許多台灣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時至今日,隨著連鎖便利商店的興 起,傳統的雜貨店漸漸的沒入歷史中。《老雜時代》一書中,記錄著作者林欣誼與攝影 師曾國祥一同到訪台灣各地傳統雜貨店的故事,同時《老雜時代》也是台灣第一本以 傳統雜貨店為主題的書。書中所記錄的點點滴滴帶領讀者走進台灣的雜貨店,透過店 家的日常生活與傳承故事,一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本英文譯註包括《老雜時代》的 前半部,筆者希望藉由英文譯文及註解,讓英文讀者群能夠更加了解台灣這段獨特的 歷史。Item 法蘭西斯.培根《新大西島》譯注(2024) 姜佳沁; Chiang, Chia-Chin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寫的《新大西島》(The New Atlantis)於1627年問世,是一部未完成的烏托邦文學作品,描繪了培根對於科學社會的想像,其中讓科技為人所用、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想法,對於當時較為封閉的社會而言,可謂一大震撼。儘管此書內容在當時社會下看似格格不入,其善用科學、重視物質生活品質的思維卻在數世紀後的現代印證,足見此作品特別之處。相當相較於各時期的烏托邦作品,《新大西島》介於不同時代烏托邦思想的交界處,其成書之題材和目的與過往其他作品有別,且故事後半對政治體制的描述留白,提供學界很大的詮釋空間,是一部意涵豐富、值得探討的作品。然而,培根的思想在華語世界討論度較低,《新大西島》現存的中文譯本亦相當稀少,其詮釋尚有深入論述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將以《新大西島》為題進行中譯譯註,旨在重新梳理培根的寫作脈絡,並納入學界對於附文本的探討,以幫助華語界的讀者一窺培根的思想世界,激發大眾對此作的興趣。Item 哈謝克《好兵帥克》中譯本研究(2024) 荀梓陽; Škarecký, Jan《好兵帥克》是由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於1921至1923年創作的文學巨著。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此部作品的其中六種中文譯本,研究本書在中國與臺灣複雜的接受史。本文探討文本涵括自1956至2007年所出版的四部中國譯作與兩部臺灣譯作。六部譯作包含兩部直譯本與四部轉譯本,轉譯本中有三部譯自英文譯本、一部則譯自德文譯本。上述多重版本的譯作提供完整檢視文本的機會,能一窺轉譯本的複雜世界,本文同時以兩本直譯本作為重要的比對依據。本篇論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而第二章接續介紹歷史背景、作者背景、小說相關資訊,同時也簡述翻譯此部哈謝克作品所面臨的挑戰。第三、四章詳細探討各轉譯本與直譯本。第五章統整研究發現、回應研究問題、討論研究限制,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筆者意在強調翻譯或詮釋文學作品時,必須有極其細微的了解才能跨越文化及語言的藩籬。Item 視聽落差對學生口譯員的影響:以自動語音辨識輔助之同步口譯英譯中為例(2024) 游兆賢; Yu, Chao-Hsien本研究採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探討自動語音辨識(ASR)輔助同步口譯中,錯誤字幕對學生口譯員表現之影響。研究受試者為 14 位就讀於台灣翻譯研究所之口譯學生。每位受試者進行兩段同步口譯英譯中,過程中皆輔以 ASR 字幕,但其中一段字幕內容正確無誤,另一段則包含錯誤字幕。每段演講中設有十個檢查點,作為口譯表現評分依據,進行量性分析。每完成一段同步口譯後,隨即進行刺激回憶訪談,探討受試者譯文中因錯誤字幕而產生的誤譯,以及受試者與 ASR 字幕的互動關係。受試者訪談內容經由歸納式編碼分析,探討其因錯誤字幕而誤譯之背後原因,包含策略決策及 Colavita 視覺主導效應等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錯誤字幕對學生口譯員之口譯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誤譯頻率增加。訪談資料則進一步揭示,受試者因錯誤字幕而誤譯之原因並非單一因素,而是策略決策及 Colavita 視覺主導效應交互作用的結果。此研究結果對口譯員及口譯教師皆具有實務價值,可作為 ASR 輔助同步口譯之應用及教學參考。Item 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好萊塢電影的審查與翻譯(2024) 李明真; Lee, Ming-Chen臺灣戰後百業蕭條,但電影產業依舊蓬勃發展,好萊塢電影更是成為電影主流,加速美國文化在臺灣的傳播。然而,在戒嚴時期,政府實施嚴苛的電影檢查制度,電影一律須經過層層審查,凡內容觸犯檢查標準者,皆須修改、刪減或禁演。好萊塢電影也不例外,為了避免遭到禁演而血本無歸,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經常須應政府要求,竄改電影情節,甚至對字幕翻譯進行改寫。本文旨在研究臺灣戒嚴時期受到審查的好萊塢電影,透過分析相關歷史文獻,釐清字幕翻譯改寫現象的歷史脈絡和影響,並探討官方審查制度對影視翻譯文本的操縱情形。Item 翻譯策略之演變:以《簡愛》中譯本為例(2024) 蕭棫旂; Hsiao, Yu-chi《簡愛》為英國作家夏綠蒂.勃朗特的著名代表作,自1847年出版以來,各國陸續推出不同的語言版本,時至今日仍是深受大眾喜愛的經典文學。在經典文學領域中,同一作品擁有多本譯本是常見的現象,隨著時代變遷和文化、語言的發展,不同譯者對於原作的詮釋會有所差別,採取的翻譯策略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透過新舊譯本的比較,可以看出身處不同的時代背景如何影響譯文的呈現,以及譯本如何反映出當時代的語言規範和文化價值。本篇論文旨在比較《簡愛》首譯本與兩本現代臺灣中譯本之間的差異,採用文獻分析法,分析語料為1936年李霽野中譯本、2012年劉珮芳/陳筱宛中譯本和2013年陳錦慧中譯本,結合翻譯理論和英漢對比分析,檢視各譯本的譯文呈現及語言風格,並從詞彙和語法層次分析,歸納出臺灣現代譯本翻譯策略之演變。透過大量的譯例分析,可以觀察出首譯本和兩現代中譯本翻譯策略上不同的考量,李霽野的譯本受到所處時代詩學的影響,以保留原文形式為首,多採用直譯,注重對原文字詞的翻譯,行文脈絡可看出原文的痕跡;反之,劉珮芳/陳筱宛和陳錦慧的譯本則展現更為靈活的翻譯策略,意譯策略使用比例增加,融入更多在地化用語,針對中英語法的差異也有適時調整,以貼近中文的語用規範。筆者希望透過本次研究能更深入了解《簡愛》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詮釋和譯文呈現,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參考。Item 韓國流行音樂團體防彈少年團(BTS)的粉絲翻譯(2024) 呂明璇; Lu, Ming-Hsuan韓國流行音樂(K‑pop)自2010年代中期起在全世界引起流行,而其中的代表團體之一便是於2013年出道的男子團體「防彈少年團(BTS)」。許多研究者將防彈少年團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歸因於社群媒體及網路平臺的運用、對西方文化元素的挪用等,但其實在防彈少年團進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粉絲所消費的許多文本並無由製作公司所提供的翻譯,閱聽人必須仰賴由粉絲自發性無酬製作的翻譯才能理解,因此粉絲翻譯可謂防彈少年團取得商業成功及粉絲社群形成的基礎。既有對於粉絲翻譯的研究大多針對動漫及電視劇的粉絲社群,對於K‑pop相關粉絲翻譯的研究則較為欠缺,本研究以英文及繁體中文的防彈少年團粉絲翻譯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K‑pop的粉絲翻譯生態。研究發現,防彈少年團的粉絲翻譯在翻譯策略和經營方式上類似其他領域的粉絲翻譯,但防彈少年團的商業模式,以及韓流2.0粉絲活躍參與的特性促成了直播的即時文字翻譯、二次創作作品翻譯等不同的翻譯活動,而粉絲社群開放、合作的特性也促成了粉絲翻譯活動中特別的合作現象。粉絲翻譯製作者透過直譯和大量註解等方式進行文化翻譯,並充分運用色彩等各種符碼建立粉絲的親密感。主要在社群媒體上進行的粉絲翻譯也有明顯的社群網路使用者導向,並善用社群媒體特性提供二創的空間。粉絲翻譯不僅幫助了防彈少年團累積粉絲,在粉絲文化的形成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