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戰略譯者鈕先鍾之研究(2022) 邱冠諭; Chiou, Kuan Yih文為鈕先鍾之譯者研究。鈕先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之創所元老,為國內淡江戰略學派之鼻祖,其譯作及著作以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為主,對我國國防戰略思想有深遠影響。然而國人多注重其戰略研究之成果而未注意其在譯事工作上之成就,因此本文從鈕先鍾之譯者身分切入,以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的改寫與操縱論為基礎,廣蒐與鈕先鍾相關之史料,分析其政治意識形態、譯事工作、譯事態度及社會網絡,以重構其譯者身分;另依據其譯事工作的贊助人性質,將其譯者生涯區分為兩個時期,並分析鈕氏各時期之譯(著)述工作之差異,以呈現其知識生產情況。最後對鈕先鍾之譯(著)述工作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進行總結。Item 黑眼珠看藍眼睛:從文化研究視角看摩里森The Bluest Eye之中譯本(2010) 林侑青翻譯並非來自真空,譯本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改變其面貌,探討並理解其背後的操縱因素能讓譯本更真實地呈現。本文擬從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提出的文化翻譯途徑出發,從贊助者(patronage)、意識型態(ideology)及詩學觀(poetics)三重面向分析摩里森的作品The Bluest Eye在華文世界的中譯狀況。本文第一章先介紹摩里森及其作品The Bluest Eye,簡陳該作品在華文世界的中譯狀況,並簡評主要研究對象─陳蘇東及曾珍珍的中譯本。第二章探討贊助者如何影響翻譯過程與其形塑的譯本形象,並討論摩里森作品中譯的延宕現象及摩里森與學術圈的緊密關聯。第三章則分析譯者有(無)意的意識型態如何影響並操縱譯本,並將焦點轉移至曾珍珍,分析曾珍珍台語翻譯策略背後的書寫意圖。第四章從詩學觀切入,討論摩里森筆下的黑色美國是否能成功在華文世界再現,分析兩岸譯者如何處理原文豐富的黑人語言文化及摩里森獨特的文字風格,最後聚焦曾珍珍的譯本探討其台華互滲風格的詩學效果。第五章則為全文總結。Item 《我的心動》翻譯評析(2009) 黃庭敏; Ting-Ming Huang本論文共分六章,主要探討《我的心動》(My Heartbeat) 之中文翻譯以及分析應用在翻譯活動中的策略。第一章為筆者接下翻譯My Heartbeat的緣由以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作者傅萊曼威爾女士即其相關著作,歸納原作各章內容大意,並針對原作屬性加以分析,亦探討文化背景的不同。第三章「理論與分析」,藉由勒菲弗爾的理論,討論意識型態的不同導致譯文被刪減,並分析出版社刪減譯文,使譯文符合社會期望的背後原因。第四章「翻譯評析」,為本論文主要內容所在,採原文與譯文對照的方式,逐句評析,並引用學者的理論做為佐證,和翻譯過程中工具的運用。第五章「翻譯實務」,討論翻譯過程的實務層面,如與出版社交涉、譯文的刪減,以及譯文的檢討。第六章「結論與心得」,筆者提出一些翻譯實務上的心得和建議,和讀者分享。Item 格雷群像:文化翻譯視野下的譯本研究(2006) 杜欣欣; Hsin-hsin, Tu本文擬以文化翻譯研究途徑探討同一作品在特定譯語環境下生成的各種譯本,藉以描述翻譯現象之共時性與同時性,並瞭解從原文到譯文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協商機制。研究材料為王爾德(Oscar Wilde)作品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及該書在台灣的六個譯本:首先在第一章裡頭分析原文內容與寫作特徵,找出翻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點,然後於第二章評論各家譯文所形塑的各種文本形象。接下來第三章的焦點將轉移到《杜連魁》,借用列維(Jiři Levỳ)翻譯決定過程模式,分析王大閎的「情境移轉策略」客觀性為何,又其「譯寫」是否逾越社會文化背景迻譯的權限。第四章裡帶入勒斐維爾(André Lefevere)的文化翻譯視野來分析前一章析離出《杜連魁》隱含的譯者專斷,從權力、贊助人、意識型態、詩學觀審視王大閎如何在七零年代臺灣社會現實情境中構築《杜連魁》的文本情境,而這部實驗性的譯文又如何透過「譯/異文化」來確立本身的主體性。最後為全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