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翻譯練習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之定位──師生行為與態度研究
    (2004) 王滿芳
    本論文主要探討翻譯練習目前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中之定位。有關「翻譯」寫作題型近年由於在升大學「推甄」、「學測」及「指考」中取消,因而使其失去傳統大學聯考時代做為考試題型而具引導平日教學之影響力,加上大考中心開發更豐富、多樣的寫作題型,以及主流溝通教學法之指導作用情況下,因此確有必要探究、了解平日英文寫作教學活動和月考翻譯寫作命題方面,高中教師對使用翻譯的行為、態度是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以及學生對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行為表現是否有所不同? 有關教師部份,在設計與翻譯練習有關的問卷題目後,以筆者任教學校內的13位英文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教學服務年資深淺每10年做一區隔,共分三組,請其勾選填答問卷,然後再針對教師填答部份予以更深入訪談。從問卷調查、訪談及蒐集月考翻譯試題所獲結果,加以比較、分析討論得知:絕大多數高中英文教師無論在平日寫作活動項目中或校內月考翻譯題型命題,使用翻譯練習或翻譯的態度、行為並未受大學入學考試題型變化而有明顯改變。教師態度、行為未有明顯改變的考量因素包括英語在台灣屬外語、學生母語是中文而且教學現場為混合程度編班;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透過穩定、規律的翻譯練習方式有助學生了解如何在涉及不同文化、思維的中、英兩種語言系統間進行換碼並熟練中譯英字、詞、片語、句型等文法相關方面的正確性學習。此外,教師亦認為盛行溝通教學法雖強調語言流暢度重於正確性,主張多用標的語、少用或避用母語,翻譯仍為高中教師最常運用的英文寫作教學活動項目和寫作評量題型。 至於學生部份,以筆者新任教兩班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先請其做學年初始學習狀況自述,然後穩定進行維時一學年的翻譯寫作練習活動,並於學年結束時讓學生填寫接受翻譯寫作練習之相關問卷及其學習歷程反思。從調查所得結果亦證實: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翻譯練習有必要並有助他們平日英語學習,他們並不因大學入學考試取消翻譯題型而有不同之行為表現,其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也未明顯改變。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翻譯在高中英文寫作教學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與如何使用的教學建議,並指出本文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 Item
    由<珍惜地球>看科普翻譯
    (2003) 余佳玲
    市面上的科普翻譯書越來越多,雖然背負著向社會大眾傳遞科普知識的使命,卻品質參差不齊,可能不但沒發揮科普書應有的功能,反而傳達給大眾錯誤的訊息。筆者並非科學專業出身,因為對科普書頗有興趣,加上朋友引薦,偶然接下了《珍稀地球》這本科普著作的翻譯工作,從翻譯、審查到出版,遭遇許多問題,本論文即是以這次經驗為基礎,探討當前科普翻譯的問題與解決之道: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動機以及論文的架構;第二章介紹原著的內容和兩位作者;第三章則整理過去許多人對科普翻譯的看法,討論翻譯科普書常見的問題和會遇到的困難,而要改善整體科普翻譯書的品質,必須譯者、編輯、審稿者和讀者都盡一份心力;在第四章中,筆者剖析在翻譯《珍稀地球》時,筆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知識不足,包括名詞和科學概念,並說明了筆者採取的對策,另外也整理了訪談編輯所得到的資訊,描述編輯在處理這本書時曾有的抉擇和因應方式;第五章探討《珍稀地球》出書過程中譯者與編輯的合作,希望未來翻譯科普書時,譯者與編輯能採取以下合作模式──譯者交初稿→編輯挑出語句不通順處,外編審定錯誤→譯者定稿,並舉例證明這種模式的好處;最後一章則為結語,總結全文並闡述譯者翻譯的心得。
  • Item
    翻譯與性別錯置—論<<荒人手記>>及其英譯本中的模仿問題
    (2003) 李延輝; Yen-hui Li
    本論文旨在以<<荒人手記>>中文原作及英文譯作為本,討論性別、翻譯與模仿之議題。論文主要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荒人手記>>作品本身與作者朱天文,解釋模仿的概念,並提出性別與翻譯結合的重要之處。第二章探討<<荒人手記>>形式與寫作者身份的逾越,結合性別理論與翻譯理論,檢視小說文本的反串。第三章接續第二章,以<<荒人手記>>英譯本Notes of a Desolate Man為討論對象,以賽門(Sherry Simon)等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家所提之理論及同志理論,審視譯者是否如實傳達小說中的性別意涵。第四章以神似與形似為主,分析小說中「同志」一詞與顏色的翻譯。第五章則為結論,針對和性別議題有關的翻譯提出一些建議。
  • Item
    談《論述》之翻譯
    (2003) 方淑惠; Shu-hui Fang
    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筆者翻譯《論述》(Discourse)一書之過程,以及翻譯實踐上的技巧與策略。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論述》一書時的個人背景,以及撰寫論文的動機和論文架構。第二章為「原著介紹」,簡介作者莎拉‧彌爾斯的研究領域、影響她研究方向的因素等,同時也節錄《論述》一書各章的內容重點。第三章為「翻譯過程」,以詮釋學派之「闡釋循環」理論為主軸,說明筆者的翻譯歷程。此外,亦解釋筆者翻譯重要字詞時之考量。第四章為「翻譯實務探討」,說明筆者在實際翻譯時所運用的策略與文體選擇。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翻譯之心得與感想。
  • Item
    《校長室裡的孩子》中譯自我評析──從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看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
    (2003) 鄭雅方; Ya Fang Cheng
    本論文旨在探討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如何影響其對文本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本文所謂「文化意識」,係指辨識瞭解文化訊息之能力與歷程,譯者是翻譯行為的主體,掌握詮釋原文內涵與決定譯文型式的權力,因此譯者能否發揮文化意識,充分掌握原文各個層面之意義,攸關譯文之成果。筆者以《校長室裡的孩子》之翻譯歷程為例,分析原著型式與內容反映的文化訊息,比對筆者不同階段之譯稿,檢視異同之處,並回顧翻譯歷程中,筆者對文化訊息之瞭解掌握是否有所改變,對原文的詮釋及譯文的表達型式有何影響。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之概述、原著作者簡介與內容分析,並對研究範圍與相關名詞加以界定;第二章文獻探討,分別就文化意識、譯者詮釋與翻譯之關係,概略回顧相關論述研究;第三章研究方法,引用George Steiner之詮釋學觀點,將翻譯歷程視為譯者在原文與譯文體系中尋求平衡的過程,以此作為譯文評析的理論基礎;第四章譯文評析,將原文文化訊息分為型式與內容兩部分,分別擇取若干譯文實例,評析原文譯文表現之文化訊息是否達到平衡,並檢討兩者無法平衡之因素;第五章結論,先綜合評析筆者於翻譯歷程中文化意識之發展以及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再針對如何使原文譯文的文化訊息達到平衡,提出譯者應當留意的若干原則。
  • Item
    安 徒 生 故 事 中 譯 本 研 究
    (2003) 呂奕欣; Yi-hsin Lu
    本論文以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基礎,探討近百年來安徒生故事的中譯現象。埃文-佐哈爾指出,若翻譯文學處於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則譯文講求「充分性」,若翻譯文學處於系統的邊緣位置,則譯文注重「可接受性」。翻譯文學的位置,會影響譯者的策略。 本論文分為五個時期來討論近百年來的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第一時期為早期的譯文,主要受晚清的翻譯規範影響。晚清的翻譯文學處於邊緣的地位,因此直譯的譯本並不受歡迎,並且出現了大量改寫以符合譯入語文化價值觀的譯本。 第二時期為新文化運動,此時的譯文位於文學多元系統的中心位置,因此安徒生故事的譯文多採直譯的策略,十分講求譯文的充分性。 第三時期為三○年代,此時期的安徒生故事預設讀者從知識份子轉變為兒童,逐漸走向邊緣的兒童文學系統,譯文也開始有了簡化與注重教育性的傾向。 第四時期之後,為五、六○年代台灣地區的譯本,此時期文學系統位於整個大多元系統的邊緣,安徒生故事也沒有新的譯本出現,可說是發展停滯的空窗期。 第五時期為一九七七年至今,此時安徒生的中譯發展可分為兒童與成人兩系統。安徒生在兒童文學系統發展得相當蓬勃,不過受限於兒童文學的自我定位,因此譯文有大量改寫的情形。至於成人系統的譯文仍處於邊緣地位,因此除了葉君健的譯本之外,並無其他著重充分性的新譯本出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發現安徒生故事的中譯過程並非靜態的語言轉換。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的位置,會影響譯者如何操縱譯文。筆者最後提出建議,認為未來應有更多樣化的新譯本,以彌補舊譯本之不足,並符合多元系統中不同讀者的需求。
  • Item
    《婚姻、離婚與子女適應》翻譯評析
    (2002) 蔡正儀; Casey Cheng-I Tsai
    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探討《婚姻、離婚與子女調適情形》(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評論與分析。第一章緒論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本書作者艾莫瑞博士的學經歷,歸納本書各章的內容大意,並提供原文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翻譯策略制訂的方法與工作流程。第四章「譯文評析」以Juliane House倡議的翻譯品質鑑定方法為架構,配合西班牙學者Nicole Martinez Melis與Amparo Hurtado Albir等人提出的六項翻譯能力,舉例說明譯文的處理方式,並評估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加上讀者的回饋與意見,以期做到客觀、專業的評鑑。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總結,筆者並以此次翻譯工作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心得與讀者分享,並為日後翻譯品質評鑑的研究發展方向,提供一己之見。
  • Item
    《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比較研究
    (2009) 鄭郁欣; Yu-hsin Cheng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自一九四五年出版以來,已譯為多種語言,為諷刺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台灣於此五十年間亦屢有譯本推出,至今約有四十本中文的《動物農莊》,除了以原作諷刺文學身分所推出的一般譯本,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多元需求的出現,《動物農莊》也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化身為兒童文學,也成為英語學習教材。本論文將分析台灣出版的六版《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以沙維特(Zohar Shavit)所歸納之五項兒童文學翻譯現象為分類基準,分別為依附現有模式、譯文完整性、譯文複雜度、意識型態或價值觀的改寫,以及風格規範,分項檢視此六版《動物農莊》的譯寫策略,綜論六版的個別特色,討論譯寫本經過增修裁切,原作中的寓意是否保留或是產生變化?又兒童譯寫本期能達到哪些功能與效果?這些功能與效果與原作相較,又有哪些差異?並以分析結果提出對非兒童文學進入兒童文學領域時譯寫策略選擇的建議。
  • Item
    話本文體英譯研究:以《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
    (2008) 許恬寧; HSU, Tien-ning
    中國話本小說的特色主要包括:一、入話與正話的區隔;二、散韻夾雜;三、使用說書套語與第一人稱敘事;與四、白話口語敘事。由於考量文學傳統的差異以及目標語讀者(target language)讀者接受度的問題,歷來譯者將話本故事翻譯至英文時,面臨是否保留話本格式的抉擇。本文回顧明代馮夢龍《三言》於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英文譯本,並依其話本格式的處理方式,區分為「自由型」、「學術型」與「折衷型」三大類型,以探討譯本向來源語(source language)靠近的程度以及不同翻譯策略的效果。
  • Item
    《長日將盡》小說及電影字幕譯本比較
    (2007) 蔡丹婷; Dan-ting Tsai
    本論文旨在比較《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一書的小說及改編電影字幕譯文,分析小說與電影字幕之翻譯策略,是否因表現文本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文中亦評析現有小說譯本,並將筆者為HBO台翻譯的字幕譯本與電影DVD版本的字幕譯本,做一比較評析。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文獻回顧。第二章為文本簡介,介紹小說及電影,以及小說改編為電影時的轉變,並評析現有之小說譯本。第三章針對小說與電影字幕譯文,以實例探討其翻譯策略之差異,結果發現因表現媒體不同,在原文近似的情況下,電影字幕偏向採用較精簡的譯法,方式為減譯或使用慣用語,且與小說譯文相比語境較低。第四章評比筆者本身及電影DVD的字幕版本,指出兩個版本的優劣,以做為日後借鏡。第五章將論文做一總結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