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2011) 李靜芳; Ching-Fang Lee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並評價該理論之適配度。本研究為調查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北部醫學中心接受產檢、懷孕大於12週且無妊娠合併症之孕婦,共621位,平均年齡為31.76歲(SD=3.87)。研究工具為自擬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孕期運動知識及懷孕期間從事規律運動意向量表。統計方法分別使用SPSS for Windows 14.0程式及LISREL 8.72版統計軟體對理論模式適配進行評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孕婦對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為正向,且有6成4以上的孕婦表示從今天起至生產前有可能從事規律運動。 二、 外在變項-社會人口學、孕產史、自覺健康狀態及懷孕期間運動知識對孕婦規律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具顯著影響。 三、計畫行為理論適用於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模式,整體適配度達到評鑑指標(GFI=0.90、AGFI=0.88、RMSEA=0.062、SRMR=0.074、NFI=0.96、NNFI=0.97、CFI=0.98、(χ2/df)=3.4、PNFI=0.84)。 四、「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對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可解釋的變異量為57%。其中知覺行為控制(β=0.68, p<0.01)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β=0.12, p<0.01)。 五、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交乘積和影響態度(γ=0.58, p<0.01)、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和影響主觀規範(γ=0.87, p<0.01)、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和(ΣPi×Ci)影響知覺行為控制(γ=0.35, p<0.01)。 六、孕婦規律運動行為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來解釋孕婦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的。知覺行為控制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建議醫護人員應協助孕婦克服在規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並給予孕婦所需的資源,以促使孕婦於懷孕期間能規律運動。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11) 林碧蓮; Pi-Lien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參加運動社團或校隊、自覺健康狀況)、社會心理因素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及運動自我調節)、運動環境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度在學之七、八、 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303份,所得資料以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約五成左右的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行為,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分別為跑步、爬樓梯、快步走及打籃球。 二、 家庭運動設備或器材,以跳繩、腳踏車及籃球為主;而住家附近可運動的場所主要是公園、其次依序為學校及游泳池。 三、 個人背景因素中,男生規律運動行為比率高於女生;七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最佳,九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最差;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越會從事規律運動行為。 四、 社會心理因素之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調節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五、 經複迴歸分析發現,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可由性別、年級、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自我調節-計畫等變項來預測,解釋力為37.2%,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相關教育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Item 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2008) 俞素華; Yu, Su-Hua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運動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四技的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施測,共獲得有效樣本數為376人,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赫德林T2檢定、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者佔全體學生10.6%,無規律運動者佔89.4%,研究對象主要運動項目為走路(48.4%)、爬樓梯(44.7%)、籃球(31.6%)。 二、 影響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為: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自覺健康狀況「好」者、有收看運動性電視節目其規律運動行為愈好。 三、 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目標、運動計畫、運動享樂感呈現正相關,但和自覺運動障礙呈現負相關。 四、 經邏輯斯迴歸發現,運動社團參與、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技術學院學生之規律運動行為,其中尤以運動社團參與的影響最大。Item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09) 溫密欣; Mi-Hsin Wen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隨機取樣方法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432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7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止。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後補習天數在3至4天,每週補習時數8至9小時;課後溫習天數在4至5天,每週溫習時數約10小時;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及專科、大學畢業者居多,父親職業偏向技術性及半專業、一般公務員居多,母親職業則偏向無或非技術性工作者佔多數。 二、 研究對象具中上程度的運動享樂感與自覺運動利益,趨向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老師的運動支持則以訊息運動支持影響較大。 三、 研究對象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運動場地及設備,運動器材則以跳繩、腳踏車、呼拉圈為主;社區運動使用場地以學校、公園、籃球場及體育場居多,運動設備以固定式的籃球框架及遊戲式的籃球機為主,運動器材則以腳踏車、籃球、羽球為主;學校運動場地以籃球場及排球場為主,運動設備也以籃球框架及排球網架為主,運動器材多使用籃球、排球、羽球、接力棒。 四、 研究對象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顯示具有中等程度的規律運動;另每日約有四成四,每週約有五成二的研究對象接近有規律運動,因此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待改進的空間。 五、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中之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環境因素中之家庭、社區運動器材設備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六、 由迴歸模式分析發現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健康狀態愈好,運動享樂感愈多,社區運動器材愈完備,愈能增進課後規律運動行為。Item 臺北市兩所國民中學學生自尊、學業成就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2008) 吳朝淵; Chao-Yuan Wu本研究採縱貫方式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自尊、學業成就對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的影響。以臺北市兩所國中203名七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最後得173位學生(流失率14.78﹪)。將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到的資料以邏輯式迴歸分析進行統計。重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三年期間各約六成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且男生比率高於女生。隨年級增加,男生規律運動比率下降;而女生則無明顯變化。 二、三年持續從事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且男生多於女生;而三年持續無規律運動者佔17﹪,且以女生居多。 三、七年級的個人背景因素中,只有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O.R.= 5.79)、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3.88)。 四、七年級的自尊中,只有身體自尊可以有校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1.73);但整體自尊(O.R.=2.28)、學業自尊(O.R.=0.44)和身體自尊(O.R.=1.85)可預測九年級的規律運動行為。 五、七年級的學科成績對八年級(O.R.=0.96)和九年級(O.R.=0.94)的規律運動行為有負向影響力。 六、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5.21)。性別(O.R.= 0.42)、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3.32)、整體自尊(O.R.= 3.53)、學業自尊(O.R.= 0.42)可以有效預測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藉由課程培養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強化整體自尊,以提升學生規律運動行為。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2010) 柏佩蘭; Po, Pei-Lan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以自填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241份,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赫德林T2檢定、積差相關、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占全體學生四成六,主要運動項目為籃球、腳踏車、慢跑。 二、 個人背景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的卡方檢定結果顯示,各變項均未達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及運動社會支持呈現顯著正向關係,與自覺運動障礙呈現顯著負向關係。 四、 由邏輯斯迴歸發現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規律運動行為,其中以運動享樂感的影響最大。Item 影響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縣某國小為例(2010) 張筱婕; Chang Hsiao-Chieh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中縣某國小四、五、六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306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9年1月11日~1月15日止。研究重點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運動習慣為91.5%,其中規律運動習慣比率為71.24%,每次有達30分鐘以上為85.6%;每週運動次數達3次以上比率為82.7%,其中每週運動次數達5次只有34.3%;每次運動時間以30分鐘~未滿一小時,佔32.8%,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改進的空間 。 二、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自覺運動利益,認為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健康、增進體能及改善體格;自覺運動障礙的得分則偏向中低程度;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師長支持度高於中間值,家人及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均偏低。 三、研究對象性別若為男生、年級為六年級、有參與補習、並有參與校內外社團和校內校隊者,有較高的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四、研究對象在認知因素之自覺運動利益和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五、邏輯斯迴歸模式分析顯示有參與校內運動社團的學生,以及利益性認知越好、自我效能越高的時候,越能增進規律運動行為。Item 社區民眾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2019) 王秋梅; Wang, Chiu-Mei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民眾規律運動行為分布情形,與背景變項、運動健康信念、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環境之間的關係及各研究變項對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力。 以萬華區次分區分層抽樣,參加107年10月流感設站之50歲以上民眾,自由意願填寫問卷。總共發出420份問卷,有效問卷398份,回收率為89%。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行為者佔244人(61.3%),男生86人(35.25%)、女生158人(64.75%),以在公園180人(45.1%)、住家附近街道94人(23.6%)運動為多;研究對象之婚姻狀況、使用運動手錶經驗及自覺健康狀況與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障礙認知呈負相關,與運動利益認知、行動線索、住家附近運動器材或設備、住家附近運動場所數量呈正相關。 三、運動自我效能、運動障礙認知、運動利益認知對運動參與程度具影響力,達顯著差異,共同的解釋力為10.9%。而以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其次為運動自我障礙認知、運動自我利益認知。亦即運動自我效能越高,運動障礙認知越低、運動利益認知越強,越能增加運動參與的行為。 四、本研究運動自我效能、運動障礙認知程度、住家附近運動器材或設備數量,可有效預測規律運動行為,且居家附近有運動器材或設備者(勝算比為1.817)有較高的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於社區民眾住家附近之公園及校園外圍步道,建置可近性的友善安全運動環境,提供可及性的運動設備器材,使民眾自主管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高身體活動量,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7) 余麗琴; Yu, Li-Chin本研究最主要為探討臺北市某國中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瞭解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運動環境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的相互關係。以臺北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之學生為本研究的母群體,並採用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自編式問卷調查法由研究對象填寫問卷收集資料,共取得292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採用百分比、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點二系列相關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整理分析。研究結果重點如下: 一、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佔全體學生的37.7%。大多數人的運動強度為低強度運動,運動持續時間以10-29分鐘佔多數。6個月內之運動種類排序前五種為跑步、健走、籃球、騎腳踏車、排球。 二、個人背景因素方面,以性別、自覺健康狀況及是否參加運動社團等變項對於規律運動行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三、社會心理因素方面,以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角色楷模與規律運動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自覺運動障礙與規律運動行為則呈現負相關。 四、運動環境因素方面,以使用運動設施數量、自覺運動氛圍與規律運動行為呈現正相關。 五、邏輯斯迴歸分析顯示「BMI指數」勝算比(OR)為1.094、「運動自我效能」勝算比(OR)為1.072、「同儕運動社會支持」勝算比(OR)為1.049,此三項為規律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可達67.8%的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影響因素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改進,以提升國中生之規律運動行為。Item 臺中市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2016) 廖于嘉; LIAO,YU-CHIA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104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臺中市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之學生,以分層集束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317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105年3月11日~3月15日止。研究重點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運動習慣為64%,其中規律運動習慣比率為37.9%,每次有達30分鐘以上為55.8%;每週運動次數達3次以上比率為41.3%,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規律運動行為的促進尚有改進的空間。 二、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與運動自我效能則偏向中低程度;家人、師長及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均偏低。 三、研究對象男性其自覺運動利益認知與自我效能均優於女性,低年級生自覺運動利益認知優於高年級生;男性、有參加補習、有參與校外運動社團或校隊者獲得較高的家人支持;在參與校外運動社團或校隊呈現較高的師長支持;在男性、參加運動性社團或校隊有較高的同儕支持。 四、男性、無參加補習、有參加校內運動社團或校隊,以及自覺運動障礙認知越低、自我效能越高、同儕支持越高的時候,越能增進規律運動行為,本研究模型解釋力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