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動中心瑜伽課程參與者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23) 楊梅珍; Yang, Mei-Chen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中山兩個運動中心之瑜伽課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及相關情形。本研究以電子問卷調查法收集共收回403份問卷,問卷包含人口學變項(含瑜伽運動參與經驗)、自覺健康量表、幸福感量表。資料處理方式採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 不同的年齡、運動課程年資、運動課程次數在自覺健康狀態達顯著差異。2、 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態、瑜伽運動課程時間,對幸福感表現達顯著差異。3、 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4、 瑜伽課程參與者的自覺健康狀態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透過瑜伽團體課程伸展身體活動,除提升參與者的體適能與放鬆之外,更可激發參與者的群體性,對個人的健康促進與凝聚逐漸疏離的社會,具有莫大的助益,且鼓勵全民養成健身運動習慣之外,還能培育更多管理身心健康的瑜伽專業人才,並針對提升民眾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提出各項具體建議。Item 成年網路使用者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2020) 蔡佳芯; Tsai, Chia-Hsin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網路使用者之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並且加入相關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自覺健康狀況和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等作共同探討。 方法:以20歲以上使用網路之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個人背景資料、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自覺健康狀況,另使用網路健康素養量表(eHEALS)、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HPLP-S)作為測量工具,並採用便利性抽樣,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493份。 結果: 一、研究對象具有中上程度的網路健康素養能力以及中等程度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不同教育程度、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的人在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以教育程度較高、自覺健康狀況良好、重視健康、健康資訊搜尋行為頻率較高的人其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較為正向;在年齡上,以20-49歲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佳,50歲以上則是擁有較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三、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 四、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和網路健康素養能顯著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以自覺「健康重視程度」的預測力最大,能積極預測所有6種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建議:提升成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有助於提升其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針對不同年齡層,可著重在促進青壯年族群的健康生活型態以及加強中老年人的批判性素養,此外,也須強化健康資訊的傳播及把關健康資訊的品質。Item 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專科護理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2020) 鄭瓊琳; Cheng, Chiung-Li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之專科護理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工具係使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職場疲勞量表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之全體專科護理師為對象,採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2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3份,回收率達91%。使用SPSS for Window 23.0 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分析,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於自覺健康狀態、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與分布情況,並探討其相關性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屬於中等程度。 二、研究對象整體職場疲勞屬於中高疲勞程度,得分最高為「個人疲勞」。 三、研究對象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 四、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顯著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於預測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顯著差異,可解釋21.1%之變異量。Item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1) 周羿似; Chou,Yi-Szu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情形,分析其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分層集束抽樣,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464份,有效回收率為95.28%。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飲食行為中以每天吃早餐表現最好,而對於食物熱量的關注及喜歡喝含糖飲料的情形仍待加強;休閒行為以從事康樂型活動比率最高,而運動行為中於運動前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好,於劇烈運動後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差;吸菸及飲酒行為中,有19.6%曾經吸菸,38.8%曾經飲酒;心理壓力調適,以與同學、朋友保持親密和諧關係表現最好,而有計畫安排功課並依計畫執行表現最差;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以遵守實驗室器材、設備的使用與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表現最好,而騎腳踏車時戴安全帽的行為仍待加強。 二、 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母親管教方式為開明民主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顯著較母親管教方式為縱容忽視者為好。學業成就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越好。而同儕關係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亦表現較佳。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行為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整體健康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可由性別、學業成就、同儕關係、身體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況有效預測,其迴歸模式之解釋力為26.0%。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推動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改善策略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形成與維持。Item 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2011) 丁家羚; Jia Ling Ti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現況,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上差異情形;以及探討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間關係及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因子。 以 2010年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251名護理人員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調查法,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發出180份問卷,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達97.7%。以SPSS for Windows 12.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氏事後比較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層面,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壓力調適與飲食營養同為得分居二,其餘依序為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得分最低。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特質之年齡在自覺健康狀況上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年齡、護理最高教育程度在健康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為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年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35.0%,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對臨床護理實務與護理教育及醫療院所提出數項建議,作為提升推動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Item 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2008) 陳瀅如; Chen,Ying-ru本研究旨在探討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行為利益、健康行為障礙及自覺健康狀態的關係,並找出影響採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法,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的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自填式結構問卷進行資料的收集,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行為利益與健康行為障礙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及基本資料。問卷先經內在一致性,再測信度,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之檢定,施測後獲得有效問卷138份。 研究結果顯示: 1. 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6個層面中,分數由高而低依序為人際支持、自我實現、營養、壓力處理及健康責任,而運動為最低。 2.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行動利益、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行動障礙呈現負相關。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自覺行動障礙越低和自覺行動利益越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愈佳。 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由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行動效益和年齡等變項有效的來預測,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變異量為 76.4%,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最有預測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衛生教育及健康促進方針提出建議,以作為提升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參考及將來可能的研究方向。Item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2015) 蘇怡親; Yi-Chin Su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一年級、四年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式問卷,發出814份取得有效問卷770份,回收率94.6%。研究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學生之自覺健康狀況為中上程度,認為與「一般來說,我認為目前的健康狀況是好的」。 二、大學生之健康概念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其他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念,最低為安寧幸福健康概念。 三、大學生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心理安適效能,其他依序為健康責任效能、運動效能,最低為營養效能。 四、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最高為人際支持,其他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健康責任,最低為運動休閒。整體效能為中上程度。 五、大學生年級部分,一年級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四年級好。 六、大學生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自我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七、大學生之年級、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可解釋64.7%的變異量。Item 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2006) 林思嫺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探討其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因子。 以宜蘭縣93學年度公私立高中(職)合格專任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機率比率抽樣法,利用結構性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共410份,回收率84%。以SPSS for Windows 11.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得分最高為靈性成長,其餘依序為營養行為、人際關係行為、壓力處理行為,而身體活動行為、健康責任行為得分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心理安適得分最高,其次為營養,而健康責任、運動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況則是介於中等程度以上。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婚姻狀況、教學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參與課程時數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等四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53.3%,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佳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發現,對學校衛生實務、教育行政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2004) 林美聲; Lin, Mei-sheng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其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因子。研究工具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表。 本研究對象為宜蘭縣112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護理人員,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取得有效問卷共113份,回收率100%。所得之問卷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得分最高為營養行為,其餘依序為壓力處理行為、自我實現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為,而運動行為得分最低;健康概念方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性,而臨床性的得分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健康責任把握信念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營養把握信念、心理安適把握信念,而運動把握信念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況大多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 二、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為: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二)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三、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時數等四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55.2%,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發現,對學校衛生實務與學校衛生護理主管部門提出數項結論和建議,以作為提昇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Item 學校職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2016) 朱梅芳; Chu, Mei-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公立國民小學職員健康生活型態的現況,進一步分析社會人口學特質、健康生活型態和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的相互影響情形。 以一百零四學年度桃園巿公立187所國民小學編制內職員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式問卷資料蒐集,發出520份問卷,回收448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32份,有效回收率為83.07%。本研究之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以「飲食營養」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調適」、「健康責任」;得分最低為「運動休閒」。 二、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各分量(飲食營養、運動休閒、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及壓力調適),皆呈現顯著之正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和職稱、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相關。 四、 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可以透過職稱、BMI、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概念進行預測,職稱的得分最高、其次是BMI、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概念分列第三及第四位。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及相關主管機關應從政策面著手,加強學校職員的健康促進以及讓職員在健康概念及健康生活型態上有更正確的認知及作法;學校職員本身則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飲食及運動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