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Item 偏鄉特色遊學的環境教育意涵與地方感形塑(2017) 吳岡旆; Wu, Gang-Pei「特色遊學」計畫是因應迫於眉睫的少子化問題,由偏鄉學校整合區域性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與產官學資源,發展出以學校為核心的學習路線與特色遊學課程,重視地方與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是協助偏鄉教育發展的重要策略。 本研究以連續參與104及105年度的偏鄉學校特色遊學計畫的學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探討、內容分析法與半結構訪談,探討以下三項主題:1. 臺灣偏鄉特色遊學的發展脈絡與教育意涵;2. 偏鄉特色遊學課程的環境教育意涵; 3. 偏鄉特色遊學課程中地方感與環境教育意涵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如下:目前偏鄉特色遊學的參與夥伴透過跨校策略聯盟與社區資源的投入,建立起融合地方本位教育、在地知識與經驗學習的學習架構。而偏鄉特色遊學的課程利用環境做為發展的元素,從心理情感、個人經驗與地方環境的認知與行動的脈絡中,建立起在地參與者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為偏鄉特色遊學構築地方感的關鍵,這些學習經驗產生對地方正向的意義建構與經驗轉化,形成對地方的認同與依附情感。Item 特色課程對國小學童地方感形塑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湖山國民小學藍染特色課程為例(2017) 呂采玲; Lu, Tsai-Ling環境始終圍繞著人們的生活,如何讓人們意識土地的重要性,成為教育與環境結合的關鍵。從教育的角度,少子化的趨勢儼然是事實,愈發廣泛的是人們對於教育價值的思考與追求。為此,政府政策的施行與學校課程的設計也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出特色課程。特色課程是一門集在地化而發展區域特性的教學過程,據此,從融入環境素材的課程來瞭解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成為本文之探究目的。 透過讓學生與環境間的真實互動來論述這場人與土地的關係,因此,本文選以台北市立湖山國民小學為研究場域,從地方感的視野來針對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的情感連結做探討,且將地方感作層次上的區分為:「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地方依附」,以此三個面向的形成,運用質性訪談來分析藍染一系列體驗課程中給予六年級19位學生的地方感形塑與建立後的影響。且另再輔以藍染課程設計教師與該班導師進行訪談、參與觀察和文件蒐集等方式讓研究資料更為完備。 研究結果發現:特色課程給予學生地方感的建立,應是透過「文化」的融入課程教學,使學生獲取認知進而發展地方依賴;透過「環境」的型塑課程教學,使學生形成情意進而發展地方認同;透過「人」的影響課程教學,使學生養成行為進而發展地方依附,而本文也發現透過此三面向的分析,地方感是有層次的建立,而且層次之間相互的影響與形成。另外,一門特色課程的發展也應當考量課程內涵─融入在地元素、教學策略─採用體驗學習、學校行政─師長的參與與支持,才得以發展完整、從中提升學生與土地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