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現代漢語浮游量詞結構及相關句型句法分析(2019) 鄭榆樺; Zheng, Yu-Hua本論文的目的是分析現代漢語一組在文獻上未受到太多關注的量詞。根據這組量詞的分佈和特性,這組量詞可以被分爲兩類:名詞組量詞(ADQ)和副詞量詞(AVQ)。就目前所知,文獻上有三篇作品曾探討過這組量詞的部分:Shin (2008), Paul and Whitman (2010) and Kuo (2016)。由於這組量詞和浮游量詞(FQ)的表現十分相似,所以本論文將回顧擱淺分析(Stranding Analysis)和副詞分析(Adverbial Analysis)的文獻並且指出對於現代漢語中這組量詞,副詞分析會是比較恰當的分析方式。根據一些觀察,本論文我提到名詞組量詞和副詞量詞具有不同的基底結構。名詞組量詞是嫁接在名詞上的量詞,結構上就像是同位語(Aoun et al. 2001)或是名詞組反身强調詞(Siemund 2003),而副詞量詞本身就是一個副詞,所以出現在副詞可以出現的位置。至於副詞量詞和其相關名詞之間的回指關係,本論文認爲Doetjes (1997)所提出副詞帶有空範疇(empty category)的分析並不能夠解釋中文浮游量詞的語言事實,本論文主張將現代漢語浮游量詞視爲不帶有空範疇的副詞量詞(Kayne 1981,Jaeggli 1982)。Item 論漢語中的終結點選擇(2013) 張家豪; Chia-Hao Chang本文主要研究漢語中的終結點是如何決定。林若望(2003)指出漢語中,現在式選擇已終結事件,而過去式選擇未終結事件。 與林若望(2003)不同的是,我提出過去式的情境裡,終結點是由時態以外的的因素決定,例如受詞的定指與不定指、主要動詞的自然語意、以及漢語的內部時貌標記。關於內部時貌,我會引用Travis (2006)與廖偉聞(2004)在文中另外介紹。 我主要的結論是,時態為過去式時,漢語的終結點是由自然語意和內部時貌標記決定的。在分析過程中,我會提供實質的語料證據。另外,我會區分語意中實現貌與終結點的差別。除此之外,我還會提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與動詞的共現狀況,並且進一步推斷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的自然語義Item 現代漢語天氣詞"風"的譬喻用法研究:以語料庫為本(2009) 郭婉伶; Wanling Kuo本論文旨在探討現代漢語天氣詞「風」的隱喻、轉喻和明喻之用法。本研究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及線上搜尋引擎(Google)中,各收集了五百一十五筆語料庫語料及一百六十九筆部落格語料作為檢測譬喻用法的語料。 本研究發現在三個階段中:風起、風拂及風逝,風的許多特性都有延伸譬喻用法。在語料中沒有發現單純的隱喻,風的隱喻用法延伸自風的不同特性,因此都以轉喻為基礎,且占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語料庫中的譬喻用法多偏負面,而部落格中的譬喻用法則較為中立。明喻和隱喻形成方式為:風的特性或結構由來源域投射至不同的目標域,明喻的典型概念為「強度|快速」;隱喻典型概念為「風氣|風格|風潮」。風的轉喻用法多為以部分代全體和以原因代結果兩種,典型用法為「天氣」及「風景」。 本研究發現除了風的特性形成之隱喻是以轉喻為基礎之外,風本身形成之隱喻也與轉喻有融合之現象。隱喻與轉喻融合現象較Goossens (1990)多種,包括轉喻衍生成隱喻、隱喻包含轉喻及轉喻衍生隱喻再衍生成轉喻。本研究收集的語料中,隱喻與轉喻的融合、以轉喻為基礎的隱喻及轉喻的形成都與轉喻相關且出現頻率極高,由此顯示多數譬喻用法延伸自轉喻的基礎概念。此外,明喻和隱喻的不同點在於:明喻傳達的概念較接近風的自然特性,而隱喻傳達的概念則較為抽象,且在部落格語料中發現明喻似乎有引導創新隱喻用法的功能。 本研究也發現在約定俗成用法至新穎用法的連續構面中有不同程度的創新譬喻用法,包括成語譬喻字面意義化、目標域擴大、隱喻蘊涵及鮮少延伸的特性等。慣例性隱喻可由概念譬喻理論解釋其形成過程,而創新譬喻用法則可由空間融合理論清楚地分析,由此顯示此二理論在解釋譬喻用法上可為互補理論。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習得主題結構之實證研究(2007) 沈正嵐; Cheng-Lan S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如何習得中文的主題結構。本實驗共設計兩種測驗:句子選擇測驗與引導說話測驗。受試對象為六十位年齡四至六歲的兒童。依照受試者的年齡,分成四歲、五歲、六歲三個實驗組。此外,尚有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為控制組。 實驗結果顯示,在中文主題中的語義特性中,指稱(definiteness)較總稱(genericness)容易習得。然而,三組受試者仍尚未完全習得這兩個語意特性。研究亦發現四歲跟五歲的兒童在語意特性的習得有很大的差異。在語法性方面,所有格式(possessive-like)主題最早習得,原位衍生式(base-generated)主題次之,而移位式(moved)主題最難習得。主題鏈(topic chain)對兒童來說亦是很難習得的特性,三組受試者都尚未完全習得中文主題鏈。研究發現支持語言習得先天性理論(the nativist approach),受試者皆有自己的語法,沒有模仿實驗者的句子,因此行為學派的語言習得理論(the behaviorist approach)在本研究不成立。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種測驗有顯著的差異。普遍來說,句子選擇測驗的分數較引導說話測驗高。但在所有格式主題的習得結果中,受試者在引導說話測驗表現較好。我們可以將此測驗差異歸因於引導說話測驗給予受試者較大彈性,他們可以自由說出他們已經習得的所有格式主題。然而句子選擇測驗較為限制,受試者必須從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因此受試者在句子選擇測驗中的對所有格式主題的表現較差。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論漢語修飾語語序(2015) 宋皓文; Sung, Hao-Wen本文旨在以製圖理論 (Cartographic Approach) 的理論框架研究漢語修飾語語序, 漢語修飾語可以帶有「的」或是不帶「的」之形式出現,藉由探索漢語兩種形式之修飾語語序,探討句法表面配置與句法深層結構之關聯。 首先,本研究發現漢語不帶有「的」之修飾語亦有嚴密的階層順序,符合Scott (2002) 所提出的理論:形容詞排序限制 (adjectival ordering restriction,AOR) 由深層的句法階層結構所決定。形容詞投射於相對應之功能投影層的指示語(specifier) 位置,形容詞固定排序則為相對應功能投影之階層的直接反應。本研究將形容詞排序限制擴展至漢語中所有不帶「的」之修飾語,大致而言漢語的排序限制符合Scott所提出的階層結構,唯仍有些微變異 (例如:MEASUREP之融合)。 再者,本研究發現帶有「的」之修飾語可出現於兩個不同位置和名詞組內部的訊息結構有關。帶有「的」之修飾語有兩個無標位置:出現在指示形容詞/數詞前 (外移修飾語),或是出現在名詞前 (原位修飾語),兩者關鍵的差異為外移修飾語會使得所修飾之名詞組成為殊指。本研究採用Interpretive Complex (Int)來解釋外移修飾語所造成之殊指現象,Interpretive Complex投射於DP的左緣結構。本研究也發現漢語在名詞組的表現和Gungbe語有許多相似之處,而Gungbe語中有明確構詞證據顯示有名詞組內部的主題(topic)及焦點(focus),因此兩者之高度相似可用以支持漢語亦有名詞組內部之左緣訊息結構。 藉由研究不帶「的」之修飾語以及帶有「的」修飾語的語序,本研究發現,就形容詞的階層結構而言,DP層內部的功能投射亦和CP層之功能投射一樣複雜。本研究亦發現DP亦有其左緣結構,如同CP一樣。Item 論漢語右置移位現象(2015) 姜玉娟; Chiang, Yu-Chuan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漢語右置移位現象。右置移位現象在其他語言中,像是德文、西文、法文、日文、韓文等,是十分常見的,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針對此現象做了有系統的句法分析。但是相對來說,漢語的右置移位現象的句法討論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分析討論,因此本論文旨在探究此句法結構在漢語中的行為表徵,並進一步地提出其對應的句法分析。首先,我針對右置移位以及另外兩個表面相似的結構,即句後補充及呼語結構,提出區辨的方式;繼而回顧了右置移位現象在文獻上曾提出的分析方式,分別是移位、基底衍生以及刪略。本文根據右置移位的定義以及過去學者所提之分析方式,逐一檢視了漢語在右置移位的句法表現,發現三個文獻的主要分析法都各有其優缺點。我進一步提出移位分析才能夠較適切地分析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具體來說,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先經歷了主題化,然後再藉由殘餘成分移位至焦點的位置。這樣的分析法不僅能夠正確衍生出表面的語序,並且也能夠解釋右置移位片語的言談功能。本論文期望可以提供未來對於右置移位結構研究奠定一些基礎的語料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