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229
-
Item臺灣近年簫經典創作曲研究─以《孤鳥哀歌》《意與象》《蕭中簫》《馬蘭姑娘》為對象( 2021)自本世紀以來,簫樂藝術在臺灣音樂家們的努力下,創作出多元的當代作品。起先多以傳統民歌與地方音樂為創作素材,後因作曲家之投入,簫樂創作之曲風多有突破,更因當代作曲家之參與,成長背景的差異各有不同的思維,簫樂作品有其特殊風格,如以現代音響的素材為靈感,創作出有別於傳統簫樂風格的新樂曲。在臺灣,簫樂的發展歷程中,陳焜晉以演奏家參與創作,陳中申則以演奏家兼作曲家投入簫樂,作曲家蕭泰然以浪漫手法創作簫樂,馬水龍更以現代創作手法創作出簫的新樂章;這些作品具有兩大特色:一為結合民歌以傳統變奏加花手法創作,加強樂曲演奏技巧與樂曲織度;二為結合東西音樂跨域多元的音樂風格,譜出新穎樂章。臺灣源自於多元文化的民族,善於吸收跨域的多元文化,形成多元的當代社會文化,此跨域、多元孕育在音樂上,成為新穎的音樂文化。本論文之結構如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是介紹作曲家陳焜晉、馬水龍、蕭泰然、陳中申的生涯與樂曲創作背景;第三章樂曲分析與詮釋,了解樂曲的架構與創作手法,並將有使用之臺灣民歌與創作樂曲做對比,以及如何詮釋樂曲;第四章結論,探討簫作品未來發展趨勢與走向。清楚簫樂成長歷程,了解樂曲背景、架構與如何詮釋樂曲演奏藝術,最終傳遞探析的簫樂珍貴內涵;驥期在簫樂藝術文化裡,起拋磚之作用,引領更多學習者投入簫樂之研究,使簫樂藝術更加提升。
-
Item《敦煌琵琶譜》素材運用與詮釋分析-以琵琶曲《高窟餘韻》為例( 2021)琵琶曲《高窟餘韻》是筆者取自莫高窟中《敦煌琵琶譜》之素材創作而成的樂曲,莫高窟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及歐洲的重要道路上,在此高窟中乘載著歷史的痕跡,也記載著東西方重要的藝術文化。本文章透過對作品的詮釋與分析,探討敦煌藝術,並對《敦煌琵琶譜》做整理與介紹。《敦煌琵琶譜》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中,1900年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無意間在編號16的藏經洞甬道中發現被砌封已久的石窟,此石窟後編號為17,石窟內蘊藏書籍、經卷、織繡、壁畫及塑像等文物。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將其購至巴黎,現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包括伯希和編號的P.3539、P.3719、P.3808三卷。其中於P.3808的經卷《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講解經文》背面,包含了保存較為完整的二十五首樂曲手抄譜,前人根據樂譜上的筆跡將樂譜分為三組,並推定出各組的定弦。琵琶曲《高窟餘韻》樂曲開頭運用聲響技巧描摹出高窟位於沙洲中卻依然屹立的傳承精神,樂音的線條則是運用《敦煌琵琶譜》中第一組樂曲之定弦及音階貫穿樂曲,以起、承、轉、合的概念及琵琶指法的變化,描繪出高窟中豐富的歷史文化。筆者透過琵琶曲《高窟餘韻》以現今的琵琶演奏方式及藝術表現思維,連結塵封已久的《敦煌琵琶譜》,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敦煌樣貌。
-
Item臺灣古琴家王海燕的教學與傳承—線上展製作理念( 2022)古琴是中國音樂中非常重要的傳統樂器,它富有高度的文化意義,不容易讓年輕一 輩的人士認識與學習,而臺灣古琴家王海燕扮演著古琴界承先啟後的角色,故本論文旨 在就王海燕的古琴教學與實踐、古琴曲演奏與創作曲及其在琴歌研究與創作作品諸方面 進行策展,主要內容的重點如下:先從臺灣古琴琴派-梅庵琴派的傳承概況做開頭簡介,並提出王海燕從吳宗漢先生 傳承此琴派的貢獻,再介紹王海燕的師承與學琴經歷,並透過親自訪談錄音的結果,整 理出王海燕的教學經驗及其心得。其次,特就王海燕的古琴演奏曲(〈春江花月夜〉、 〈普庵咒〉)與創作曲(〈靈泉〉、〈太極〉)探討王海燕的演奏詮釋手法與創作表達 理念。再者,則對王海燕的琴歌研究(如詩詞音樂與古琴歌曲)及其對琴歌吟誦的創作 作品、元明兩代的琴歌比較、琴歌創作與教學實踐加以整理與討論。最後,筆者則對本次策展的規劃與實踐的歷程做說明,從展覽製作的預前準備(包 括:收集資料、採訪錄影、錄音)與展覽製作設計與流程(包括:剪輯影片、平面設計、 製作藏品與展示設計等),筆者打造一個富有傳統特色的線上展覽,以王海燕為主軸, 將其對古琴音樂教學的貢獻與成就,呈現在中央研究院的開放博物館,讓更多人有機會 認識王海燕老師,也認識古琴,讓古琴在臺灣梅庵一脈的傳承得以延續。
-
Item王範地、王直《瀾滄春曉》之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2)中國傳統器樂作品,皆有以地方音樂或少數民族音樂作為音樂素材創作之樂曲,以展現其地方韻味與風格特色,而琵琶作為中國代表性樂器之一,有許多具有地方風情特色的作品,而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樂曲亦有許多。本文以王範地、王直所創作之樂曲《瀾滄春曉》作為研究主題,探討拉祜族音樂概況及在樂曲中之運用。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曲家及樂曲背景之探討,藉由文獻資料的收集與閱讀,透過王範地、王直兩位作曲家的生平與理論、樂曲創作背景及元素等追朔,進而釐清樂曲背後的創作由來及發展;第二部分為拉祜族音樂之探討,在內容方面,以拉祜族源流與發展做出發,介紹族群特有的文化及與音樂相關的生活方式,並進而研究拉祜族音樂體裁、特色及常見樂器;第三部分為《瀾滄春曉》樂曲的分析與詮釋,由上述的章節之研究及王範地琵琶指法的探討,藉此對應筆者對《瀾滄春曉》的分析與詮釋;第四部份則是結論,總結了每一章節中的重點,並闡述筆者在本文中所獲得之意義及研究成果。
-
Item鍾耀光雙打擊樂協奏曲《秦王破陣樂》之探討( 2022)《秦王破陣樂》最早起源於唐代,在經過時代的變遷後,雖然一度失傳,但經由各方學者研究及重新譯譜之後,將此曲繼續流傳下去,有許多作曲家以此曲作為創作題材,並重新編曲或創作出新曲子。鍾耀光所創作的《秦王破陣樂》,是以綜合打擊樂為主奏的雙打擊樂協奏曲。兩位演奏者在使用的打擊樂器中,一位演奏者主要使用中國打擊樂器,包含:雲鑼、排鼓、大堂鼓等,還有加上電鐵琴;另一位演奏者使用西洋打擊樂器,包含:大軍鼓、通通鼓、馬林巴木琴等。透過中西打擊樂的交融,使此曲擁有豐富的表現力。在演奏上,對兩位演奏者來說是一大挑戰,除了演奏者樂器的擺放位置、彼此都有複雜的旋律及節奏外,也考驗著演奏者彼此之間的默契。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鍾耀光《秦王破陣樂》。透過兩個聲部之間的分析與詮釋可以更加了解作曲家在創作此曲的想法及中西打擊樂器的選用,例如:兩位演奏者在快板中都有加入金屬樂器,要表達戰爭時刀光劍影的畫面。進而探討中西打擊樂在國樂團的發展,可以得知打擊樂在樂團中的運用是更加廣泛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