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17
  • Item
    公立高中教師教學自由與其限制之合憲性檢視:以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為例
    (2022) 藍莉涵; Lan, Li-Han
    本論文旨在探究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憲法基礎,以及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教學自由之限制,進行合憲性檢視。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及「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197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較為保障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1988年,最高法院作成Hazelwood School District et al. v. Kuhlmeier案判決,下級法院將其標準用來審查中小學教師的課堂言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漸受限制;2006年,最高法院作成Garcetti v. Ceballos案判決,下級法院將此案標準應用在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使得課堂言論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大幅限縮教學自由。2015年Arce v. Douglas (2015)判決中,聯邦巡迴法院法官運用了最高法院Board of Education v. Pico (1982)案之標準,肯定學生「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判決學生勝訴。因此從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學生的「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可推導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有別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未明文列舉學術自由,我國憲法第11條提到講學自由,但過去偏重大學層面的學術自由制度性保障;至於教學自由是否是中小學教師的憲法基本權利,對此問題,本研究肯定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應受憲法承認,其憲法依據,包括三者共同形成:1.憲法第11條之學術自由下教師的個人權2.憲法第21條學生受教育權之衍生權,以及3.憲法第15條之執行職業自由。本研究試圖勾勒出合憲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圖像:1.形式上符合法律保留原則:修正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就其授權的內容、目的、範圍具體明確的規定。2.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限制之違憲審查標準採取「中度審查」。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公開授課」之規定,部分通過中度審查基準(共同備課),部分並未通過中度審查基準(每學年公開授課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之目的及手段有實質關聯,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合憲。關於「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協同教學之規定(手段)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目的)並無實質關聯,未能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違憲。
  • Item
    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影響之研究
    (2022) 唐楷欣; Tang, Kai-Xin
    本研究探討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之影響,研究方式採用質量混和,量化研究透過團隊合作量表檢視體驗教育課程對團隊合作能力的影響,與質性心得分析相互對照,並透過質性心得分析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團隊合作能力的因素。本研究結果如下:大學新生在經過體驗教育課程後,「領導能力」分數顯著下降;「人際能力」平均分數提升,但未達顯著影響;「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分數較課程前有顯著影響。體驗教育課程在團隊合作能力上的影響包含:願意發揮力量幫助團隊、學到如何與他人溝通、提升面對逆境的心態、能夠評估現況並透過經驗尋找新方法、適性分配分工任務。 建構有效提升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的體驗教育課程設計因素包含:不熟悉的環境、有挑戰性的活動、賦予團隊成員任務、創造友善的互動氛圍、反思成功的原因。
  • Item
    中國普通高中經濟課綱及教科書內容分析—混合研究法之應用
    (2022) 鄭為峻; Cheng, Wei-Chun
    有鑑於2008年次級房貸後經濟學界自身的檢討加上中國對於台灣的各種潛在影響力,本文想要深入去探討中國普通高中階段的經濟教育的樣貌與特色。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法,透過橫向的跨國課綱比較、縱向的歷史課綱比較、以及教科書的詞頻分析與批判論述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國普通高中經濟教育的樣貌與特點,藉以釐清高中階段經濟教育的內涵與目標。研究結果發現,中國普通高中的經濟教育有以下三項特色,一為經濟專業知識的減少以及弱化,其次為課程目標傳遞政府及政策的正向認同,最後為課程中隱含著特定的價值觀如勞模精神與企業誠信。
  • Item
    體驗教育引導員生涯召喚、專業承諾、工作滿意度與恆毅力之關聯性研究
    (2022) 黃寧瑤; Huang, Ning-Yau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體驗教育引導員生涯召喚、工作滿意度、恆毅力與專業承諾的關聯性,探討生涯召喚、工作滿意度、恆毅力對專業承諾的影響力,並檢驗工作滿意度的中介效果,以及恆毅力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招募研究參與者共 49 名。研究工具包含「成人生涯召喚量表」、「專業承諾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以及「恆毅力量表-簡短版(Grit-S)」。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回歸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 生涯召喚與專業承諾、工作滿意度、恆毅力-毅力有正相關;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恆毅力-毅力有正相關;恆毅力-熱情與恆毅力-毅力兩者為負相關。二、 生涯召喚、工作滿意度對專業承諾有預測力,且工作滿意度對專業承諾比生涯召喚對專業承諾具有較大的預測力。三、 生涯召喚與專業承諾具有正相關,並可由工作滿意度部分中介效果。四、 恆毅力的毅力在生涯召喚與專業承諾之間具有調節效果,但恆毅力的熱情並無調節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走在我的探索之路—長期接觸探索教育課程學生自我覺察之自我敘說研究
    (2022) 施安祈; Shih, An-Chi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筆者依據留存的探索教育課程資料與心得,梳理過往的探索教育課程經驗,探討長期探索教育課程對研究生在自我覺察產生的意義與影響為何。從與母親的情感記憶連結,以自我覺察的角度切入,解構與母親的情感關係,再重新賦予經驗新的意義。結論歸納出探索教育的課程經驗擴張了生命的厚度與韌性,終將成為生命的養分,也會是生命持續向前邁進的能量,在走過自我覺察之後,筆者更加意識到情緒的重要性,將會耐心的等待與陪伴內在小孩,得以貼近矛盾真切的內心。最後,對接觸過探索教育課程的學生與未來有意願以自我敘說為研究方式的研究生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
    (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
  • Item
    無痕山林準則融入童軍課對國中生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
    (2022) 關勝隆; Kuan, Sheng-Lung
    本研究探討無痕山林準則融入童軍課對國中生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並於課程前與課程後分別執行環境態度量表的前測與後測。研究方式為量化的「問卷調查法」與質性「訪談法」以檢視實施的成果。量化問卷調查部分,採用SPSS18.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並透過相依樣本t的統計方式以檢定是否有達到統計結果之顯著標準。質性訪談部分,針對問卷測研過程具有顯著差異的對象進行立意取樣。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環境態度有明顯提升。其中量表中的「環境倫理」、「環境謬誤」、「環境情感」、「主動行為」、「不當行為」五個構面均達顯著之結果。本研究對國中生的影響為環境倫理的提升而引發對環境合宜的關切與互動、環境情感的提升以激發學習者對環境的同理、環境謬誤的改善、主動行為的實踐、不當行為的覺察與正確辨識。透過訪談結果獲得產生改變之原因。
  • 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
    (2022) 李伊婷; Li, Yi-Ting
    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
  • Item
    高教跨域共授課程之教學實踐研究-以台師大公民環境素養課程為例
    (2022) 黃宇襄; Huang, Yu-Hsiang
    素養導向之教育浪潮襲來,為了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跨域共授教學實踐能力,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主張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科技媒體等方式,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群加入專業教師社群、工作坊,共同協力研發PBL問題導向課程計畫,並運用公民行動方案、地理實察、公民咖啡館等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模式,共同協力研發高教跨域共授課程。本研究採取質性訪談研究,目標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公民環境素養課程之教學實踐模式,欲了解「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的原因與發展脈絡為何?探討「公民環境素養」課程實施跨域共授教學所採行的教學模式所面臨的挑戰為何?分析「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教學時,面臨困境與挑戰的因應策略為何?以質性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之方式,得出研究結果如下:一、課程逐年變革之歷程:台師大教授群從教師專業社群之課程研究,進而發展出師大首次採取跨域共授模式之通識課程,課程特色為教授透過輪流跑班授課的模式,給予學生們多面向的議題觀點思維,進而運用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於生活情境式議題深度探究,發揮自主學習之成效,促成有效之翻轉教學。 二、分析跨域共授課程設計的困境:(一) 地理實察課程的時程限制與困境(二)教授課程準備時間心力超乎預期。分析跨域共授教學實踐的挑戰:(一)地理實察課程應變能力考驗(二)教學助理人力嚴重不足。 三、採取課程設計的因應策略:(一)教學滾動式修正地理實察課程(二)調整課程運作模式(三)建構課程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四)深化學生參與課程評量。採取教學實踐的因應策略:(一)教學助理的行政與教學協助 (二)跨領域課程主題多元化 (三)結合服務學習課程。
  • Item
    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2022) 古源淦; Ku, Yuan-Kan
    體驗式學習與體驗教育引入台灣超過二十多年,此教育模式所倡導利用具體活動經驗後產生反思、概念化、應用,是最常執行的過程與教育方法。體驗式學習的原理即創造此一身心環境與過程,讓學員參與其中,此過程包含創造非熟悉環境、觸發身心失衡感受、身心重新調節適應、引出反思對話、整理發現、將此調整經驗遷移回現實生活及工作中,而這樣的模式也被廣泛應用在成人教育及企業教育訓練上。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教育訓練(EBTD)的發展,在許多研究文獻中發現有其效益與成效之顯現;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外部講師,其技術知識大部分運用自體驗教育之理念及哲學觀;受聘邀約替企業員工執行教育訓練課程,更需額外學習商業知識、企業語言及面對人力資源部門的成效評估;研究者想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經歷那些發展歷程、關鍵轉折,及需要具備何種特質、能力,又其內在的工作價值與信念為何?這是想要探究的地方。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訪問五位現職為資深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透過半結構式訪問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收集被研究者資料;並使用「主題分析法」整理與分析所收集資料,進行資料的歸納與研究結果與討論;期能更真實地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歷程。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得出具體有建議性的研究結果,可提供有志於企業教育訓練領域之體驗教育引導員參考,並可為體驗教育引導員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依所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列出下列結果;「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可如下列五點研究結果及第六點延伸;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過程:可歸納為(一)啟蒙階段、(二)扎根階段、(三)進階階段、(四)突破與考驗階段。二、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關鍵發展轉折:(一)個人的失衡與調整失衡、(二)經營公司的挑戰與生存調整、(三)行銷自己、建立品牌進入市場。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個人能力、(二)與企業相關的多元學習能力、(三)傾聽表達與體驗活動帶領能力、(四)企業講師的自我反思與修煉進步能力。四、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特質:(一)保持好奇心、(二)對人有興趣熱忱、(三)喜歡動、(四)正向真誠、(五)客觀與開放的心胸、(六)專注與堅持、(七)企圖心。五、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工作價值與信念:(一)工作者的相信-體驗學習式教育能改變人、(二)體驗式學習對於企業教育訓練的幫助與效益、(三)工作價值-體驗學習式教育的使命感。六、延伸參考:(一)體驗式學習應用於企業教育前瞻性與隱憂、(二)給未來工作者建議與忠告(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挑戰與限制。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企業講師、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