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2021) 梁英聰; Leong, Ieng-Chong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歷程、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及教師行動省思,嘗試解決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低下、親自然性低落之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25人,實施為期十一週之戶外攀樹跨領域課程,透過蒐集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紀錄、課後議課紀錄、學生學習檔案、師生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與修正歷程:透過組成教師跨領域共備社群,以每週課程共備、協同教學與課後議課,逐步反思與修正課程,為教師帶來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更深的理解與發現。二、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學生經驗與成效: 1. 學生學習經驗:失衡經驗到自我調整、師生同儕互動學習、團隊衝突的因應學習、分享學習提升自信。 2. 學生學習成效:增進自我認識、提升學習動機、學習人際互動、增加對樹木關注、間接提升相關學科學習成效、促進不同情境學習遷移。 三、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省思: 1. 課程行動策略:在彈性選修課程實施戶外跨領域統整、彈性編排課程與協調課時、主動溝通以取得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攀樹專業訓練與協同教學的配搭。 2. 課程改進方向:增加課時及調整課程內容順序、融入環境教育元素於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嘗試不同的戶外教育媒介發展跨領域課程。 3. 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理解:課程能整合分科及統整之優勢、作為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多元豐富學習。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研究之具體建議,作為教師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與研究參考。Item 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2021) 陳冠劭; CHEN, KUAN-SHAO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日漸提高,然而遇到爭論性議題時,常常容易因為片面資訊而無法完整的觀察議題全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爭論性議題為主軸,進行教學單元設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期望學生在教學單元實施之後,能提升對於爭論性議題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同時,研究者將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在行動研究實施之後,對於爭論性議題看法的變化程度。此外,透過批判思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與能力,讓學生未來在面臨社會中極端的意見與訴求時,能觀察、瞭解議題的各個面向,並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處理議題,以對話與溝通,代替衝突與傷害。 本研究將藉由研究者自編教材、錄影觀察紀錄、學生回饋單與學習單、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根據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透過反覆的修正,提升「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適用性。 二、 設計教學單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並以批判思考教學法等多元化之教學策略,發展出「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 三、 經由「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面對爭論性議題的判斷能力,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議題。 四、 藉由實施「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有助於深化學生對爭論性議題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與能力。五、 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對話與設計活化教學單元,有助於增強研究者發展課程時的思考邏輯與教學素材的取材能力。六、 藉由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議課與課後自我省思,可以有效察覺研究者的教學缺失,翻轉研究者固化的講述教學模式,並精進教學品質。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歷程中遇到的瓶頸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望讓日後從事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在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2020) 林峮含; Lin, Chun-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在服務學習發展歷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四階段中考量團體動力發展歷程「形成期」、「激盪期」、「規範期」、「運作期」、「終止期」,並於團體之「形成期」、「激盪期」中加入不同的團體動力教學單元活動,藉以增能學生的團體動力知覺,促進團隊建立,建構團體規範,凝聚團隊向心力,最終以完成服務學習活動為任務目標,所有成員能將心思擺在共同的目標之上。並於此中,探討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實施歷程與修正、觀察學生學習經驗與改變以及研究者的成長與省思。 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以觀察記錄、文件資料、訪談資料與問卷等為研究工具,蒐集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 學生在參與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的過程中,經驗團體凝聚力的提升、團隊溝通與合作的歷程及服務學習理念的認知與實踐,於課程結束後在服務學習相關知能、自我效能及未來服務承諾上皆有所提升與改變。 研究者在課程中歷經行動研究的動態循環歷程,從中獲得課程發展、教學技巧等經驗與成長,並於課程結束後進行總反思與總檢討,成為未來繼續推動服務學習活動的動力與養分。Item 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2010) 黃雅玲; Ya-Ling Huang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線上遊戲廣告設計識讀教學課程,探詢由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的可行性。本研究於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進行,並以兩個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的方法,設計出六節的識讀教學課程,實際地將課程於班級中實施,不斷修正與改良所設計的課程,且與協同合作教師共同探究發展合宜的教學策略,研究者亦從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反思與成長。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課程所包含的人權法治議題有:平等、尊重、消除歧視、避免偏見、生命權、人格權、勞動尊嚴、身體自主權等觀念。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媒體識讀與人權法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二、透過線上遊戲廣告可設計出識讀教學課程。 三、識讀課程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四、學生對識讀教學課程的回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日後實施課程或從事相關研究的參考建議。Item 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2013) 陳俐伶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媒體識讀教學方案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瞭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形,並記錄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媒體再現相關概念設計課程,依據媒體框架、意識形態、刻板印象三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新聞中的媒體再現。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媒體使用情況與認知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記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行動研究採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已發展出適宜之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 二、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的歷程,達成啟發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與增加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對話與實施活化教學,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實務與相關素養,以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Item 國中學生自治市實施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影響之行動研究(2011) 吳秉憲; Wu Ping-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與公共參與意願之關係。藉由文獻探討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內涵,並分析組成構念後將二理論作關係對應連結,以取得研究立論依據。 研究歷程藉由行動研究取徑為方法,以國中自治市學生為對象,研究目的共有期望能發展適用國中階段學生之審議民主實踐模式、探究學生自治的實踐歷程、分析審議民主對學生政治效能感影響、瞭解學生對研究歷程的觀點與評價與提供審議民主融入教育之參考五部分。 研究實施採願景工作坊作為審議民主實踐模式,實施時力求符合文獻探討所歸納之審議民主特色與盡力避免已知缺點,盡可能排除無關因素以確認研究實施後,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審議題目以「一次自治市規劃的學生聯歡活動」為審議主題,經觀察、訪談法獲取研究資料後進行資料編碼分析。 願景工作坊討論結束之後,協助學生實踐活動,並於活動完畢之後進行第二次訪談,以獲取學生政治效能感心理變化資料。經分析後發現審議民主所強調的平等互惠、理由公開性與學生內在效能感有相當大的關連,而審議民主對決議的約束力與保持結果動態的特色,也能夠對學生外在效能感產生影響。Item 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2012) 王迺莉; Wang Nei-Li本研究旨在探討替代性教學策略落實於國中公民科多元文化教育之可行性,期望於過程中能分析其教學效果,以及該課程對學生多元文化觀點之影響,以落實國中多元文化教育。藉由文獻探討,從多元文化教育本身的理論基礎、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案例教學法與議題中心教學法兩種替代性教學策略,將其連結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取得本研究立論依據。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將研究目的設定為設計適合國中公民課程多元文化教育之替代性教學策略、分析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實施的問題與修正歷程、暸解學生對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單元的學習經驗與評價等三項。 本研究聚焦於族群與性別兩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工具除了兩種主題的教案之外,尚有學生回饋問卷、學習單、訪談紀錄、協同研究者教室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工具,以及量化的學生回饋問卷,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實性。 根據質量資料的分析,發現替代性教學策略整體而論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且使學習成效更加深入;而多元文化教育中強調理性尊重、接納差異、以及培養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之能力,透過替代性教學策略課程的實踐,皆能有效提升;學生與教師自我對於多元文化議題的覺察,也在本次歷程中逐漸萌芽。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做為教師應用替代性教學策略於多元文化教育之參考。Item 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2010) 林之婷本研究希冀透過行動研究歷程,瞭解以案例教學法實施法治教育的限制、困難與解決方法,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日後以案例教學法進行法治教育之參考。 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 課程實施方面 一、 利用案例檢核表確認學習單是否具備好案例之要件。 二、 幫助學生將觀點拓展至全新的境界,最後由老師針對討論結果加以補充。 三、 利用學習單、回饋單和訪談的分析來瞭解學生對於案例教學的看法,和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學習成效。 貳、 解決困難的方法 一、 與其他科的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或爭取彈性節數的配合。 二、 利用「工作分配表」和「生活札記」。 三、 案例教學總結時,才補充該案例的相關資料。 四、 可以找其他教師一起進行案例的找尋與設計。 五、 案例設計完成之後先請其他同年級的學生閱讀,修改至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理解為止。 參、 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 經由分析學習單、回饋單與訪談,研究者認為大多數的學生應能理解現代權利本位的法治理念。 二、 研究者綜合學習單和回饋單的分析之後認為大多數的學生應能理解法律的本質就是在公平的處理眾人之事。 三、 研究者利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發現學生已漸漸學會以輪流講述理由的方式說服對方。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 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 法治教育案例應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並配合學生程度 二、 利用生活札記和工作分配表 三、 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四、 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五、 案例的主題宜明確、一致 六、 評量方式宜以學習單、回饋單與訪談分析為主 貳、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研發可運用在「班級經營」方面的法治教育案例 二、 針對不同地區、年級和教材內容作進一步的研究 三、 研發新的法治教育案例Item 國中理財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金錢管理領域為例(2011) 蘇芳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基於研究者身處教學現場並在不影響教學進度下,參考國內外理財教育課程內涵,設計適當的理財教學單元及活動,希望透過理財教育課程的實施及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學習反應與回饋,來探究該理財教育課程在國中實施的教學成效。本研究於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進行,並以四個八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設計出六節的理財教育課程,實際地將課程於班級中實施,以行動研究的方法,不斷修正與改良所設計的課程,研究者亦從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反思與成長。本研究所進行與「金錢管理」領域相關之理財課程主題有:理性消費、計畫儲蓄、預算擬定、金錢規劃、個人理財態度及理財責任等。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分析,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在設計國中學生『金錢管理』領域的理財教育課程方面 研究者依據分析出的重要概念,設計六個單元的教學活動,分別為:「我是消費高手」、「我是大富翁」、「預算我最行」、「我的夢想地圖」、「金錢你我他」及「理財新『責』學」。 二、在『金錢管理』領域的理財教育課程實施之成效方面 課程實施後,學生自覺能夠將理財觀念付諸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三、在理財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方面 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課程實施所遭遇的問題有:課程教材設計、課程實施時間、學校設備不足及教師教學現場狀況等。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提出日後實施理財課程以及從事後續相關研究的參考建議。Item 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2010) 童玉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生對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與解讀障礙,並探究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途徑為主,並輔以問卷調查法。其資料蒐集的方式有學習單、教學觀察、訪談紀錄、教學日誌或札記及學生問卷調查等。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所任教的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計76人。本研究結果顯示: 1.學生具備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但有時也會有解讀的障礙。 2.政治漫畫融入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能增進學生民主參與及溝通的技能、有助於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增強學生未來閱讀政治漫畫的意願,及發揮對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力。 3.研究者反思本研究實施過程中在課程設計、教學歷程、學生學習方面實際遭遇的困境,並進一步提出解決策略。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