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8
  • Item
    「領導場域」的實作邏輯: 一所高中校本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
    (2015) 劉恆昌; Julian Heng-Chang Liu
    本研究針對一所透過教師社群發展課程與教學變革的公立高中,探究變革歷程中內外部組織關係與領導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以紮根理論分析文件、觀察與訪談等資料,發現研究個案的教師社群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引發動能,鬆動了學校行政領導,學科分立的社會結構,塑造教師社群的實作並且催化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改變。 教師社群的實作連結了科層組織的校長領導與專業組織的教師領導,共同構成學校的「領導場域」。本研究深入探討「領導場域」中,反映各個教師社群的基本信念與假設的訴求績效表現與其他學校競爭的「維生 – 經濟性」實作邏輯、訴求課程與教學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創造 – 教育本質」、以及訴求學校成員關係與情誼的「互動 – 集體情感」實作邏輯等三種實作邏輯,這三種實作邏輯在「領導場域」中競逐組織的合法性原則。 本研究在「領導場域」與實作邏輯的探討中,借助Bourdieu的實作理論與關連性分析視框作為思考工具(a set of thinking tool),觀察組織運作中校長與教師領導等各自展現策略與行動,瞭解組織成員帶進場域的慣習與資本,在不同的位置上互相作用與影響,形塑組織的慣習與組織內運作的邏輯。然而組織外部政策、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從未停歇,加上成員在組織內部與其他成員區分化的驅力,組織內外的作用力與交互作用改變了組織運作的邏輯,進而產生重塑組織慣習的可能。 就個別專業學習社群而言,本研究印證了運作良好的教師社群是發展教師專業、改善學生學習、融合成員的願景與共享目的,發展學校變革的一種有效的實踐策略。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教師參與情境中的實作、校長保護教師創作的自主性、社群召集人營造信任與集體情感等,是教師社群成為持續有效的學校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教師社群中的學習通常以兩種模式進行,其一是重視「理論邏輯」的「工作坊模式」的產出常常是「知道(to know)」。其二是著眼於「實作邏輯」的「學習共同體模式」較可能產出「去作(to be)」的成效。「學習共同體模式」的特徵包括現場的協同性實作,藉著「實例領導」降低教師的抗力,以「對症下藥」選取合宜理論等方式連結實務與理論。 本研究的「領導場域」由正式行政組織與多個教師社群構成,欠缺實體連帶的校長與社群領導之間仰賴關係連帶的節點居中串連,促成校長與社群領導、以及社群領導彼此之間理念與實作的溝通。「領導場域」顯示學校從行政主導以團體規約為取向的「共識論述」過渡到關懷成員需求與不同主張的「差異政略」取向。關係連帶也是行政組織與社群協調,以及社群實作滲透到社群之外的橋梁。本研究發現的關係連帶的節點主要是擁有豐富社會資本的行政以及重視集體情感的教師。 在「領導場域」的三種實作邏輯中,「維生 – 經濟性」實作邏輯源自於「為學校好」的價值導向,肇因於少子化與十二年國教啟動的學校間競爭,個案學校加入國科會高瞻計畫取得經費,以創新課程為學校博取聲譽。「創造 – 教育本質」實作邏輯源自「為學生好」的價值導向,展現於教師自發性的形成社群,吸引各學科教師加入分享實務。而「互動 – 集體情感」實作邏輯源於「為老師好」的價值導向,則是衍生於教師發揮社會資本組成社群,以同事間的平等與情誼為先,避免產生同儕階級差異的同理心以及「做學校主人」的歸屬感。 本研究發現教師社群的三種實作邏輯有共存、互補與制衡的關係,在學校組織中互有消長。教育終究是人的志業,「維生 – 經濟性」實作邏輯源自對學校的情感、「創造 – 教育本質」實作邏輯源自對學生的情感,人的情感是三種實作邏輯共同的源頭。集體情感往往在權力僵持與成員階級差異化時湧現,默默地修復「領導場域」中價值的失衡。因此,本研究呼籲學校領導應關注集體情感如沉潛的洋流,在學校多元價值競逐中巨大的影響力。
  • Item
    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學校露營教育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兼論其對我國戶外教育之啓示
    (2015) 陳麗敏; Chen, Li-Min
    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概念分析及哲學詮釋學之方法探究夏普、史密斯及唐納森學校露營教育理念與實踐情形,及其對我國戶外教育之蘊義。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五:(一)探究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推行美國中小學學校露營教育之時代背景與發展;(二)分析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的學校露營教育理念;(三)探討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推行美國中小學學校露營教育的實例;(四)歸納與評析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的學校露營教育理念及其實踐的特質與相關問題;(五)基於對前述三位推倡者理念與實踐的分析,省思其對我國近年來有關戶外教育相關政策之蘊義,並且研提建構我國童軍戶外學校之原則與方向。 本研究得到以下八點結論:一、1930至1950年代,美國中小學學校露營教育的發展,主要是在當時工業化、都市化的背景下,人需要回歸自然與群居生活;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以進步主義的教育觀點,重新反省組織型露營遊憩取向、體制僵化課程呆板的缺點,強調露營的教育功能,並極力主張由學校辦理露營教育。二、史密斯與唐納森學校露營教育理念師承於夏普,夏普露營教育理念主要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受到杜威、克伯屈及龐錫等新教育學派學者的理念及著作影響;而夏普的露營教育課程設計原則為小團體、去中心化及向戶外自然環境學習,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則以印地安人的題材為基礎,並參考美國童軍活動、基督教青年會及美國露營協會所辦理的露營活動。三、夏普在學校露營教育上,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如果在教室裡學習其效果較好,那就在教室裡學習,而如果在營地裡透過直接體驗學習,其效果較好,那就應該在營地中學習。四 、學校露營教育的定義為,學校於學期間,在營地有效使用自然環境所實行的教學活動,它是學校課程的一部份,強調以露營參與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透過學生直接體驗與民主共同生活方式,培養學生健康身體、健全人格、民主團體生活,以及對自然體驗與瞭解,它是學校學科課程的實驗室、生活教育的實踐場以及戶外遊憩的體驗場。五、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所推行的學校露營教育課程方案,重視師資培育,在法令、組織管理及課程教學方面皆有明確依據,對我國學校露營教育理念的擴展以及實施方法均有足供參酌之處。六、主事者、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推倡者的作為是影響學校露營教育是否能持續推動的重要關鍵。七、美國學校露營教育在自主性課程設計、經費來源、環境保育、師資培育過程、生活移轉問題、課程融入自然環境問題、課程評鑑問題遭到困難與爭辯。八、露營模式的戶外教育課程是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可行途徑。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國民中學教師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
  • Item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我族族群意象與族群認同的發展
    (2015) 陳貞宜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原漢通婚情況普遍,使得原漢雙族裔在原住民人口中佔有很大比例。目前探討原住民的議題中,以都市原住民和原漢通婚的文化適應問題之研究為主,對於原漢雙族裔的關注較少;另一方面,原漢雙族裔原住民與一般原住民是不同的,無法相提並論,且父母族別組合的差異,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原漢雙族裔的獨特性可見一斑,更值得研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與六位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目的在瞭解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在其生命歷程中,接收的族群意象及其對自身的族群意象,並探討影響的因素及意義,此外也在瞭解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族群認同的發展歷程,並與我族族群意象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首先,關於原漢雙族裔的我族族群意象形塑歷程,在接收的過程中,能夠自我詮釋較為表層的族群意象,而父母親的族群意象雖然會直接傳遞給下一代,但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另外,越頻繁接觸原住民事務者,則族群意象越正向。其次,研究結果呈現出文化霸權在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生活中的影響層面最大,然而在無法擺脫文化霸權的宰制下,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仍具有轉化的能動性,可以跳脫既有框架的束縛。最後,關於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族群認同,對於「一半一半」的這群人,族群接觸及對原住民身分的認同是族群認同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每個人在族群認同發展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起始點,且可以有一種以上的認同模式。 最後,針對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對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國家教育體制以及行政機關和後續研究者做出具體的建議,期盼這一群「在夾縫中腳踏兩條船」的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雙族裔的優勢;而整個社會也能真正摒除對族群同一性的假設,瞭解每個群體間的差異與獨特性,才能創造更友善的族群生活空間。
  • Item
    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之研究
    (2015) 洪敏貴; HUNG,MIN-KU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探討內容包括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者的情境因素、動機調節以及持續參與服務過程中遭遇的阻礙、困境,及志工豐富且獨特經歷之背後的意義與個人收穫與轉變。 為探討大學生生命故事的軌跡和脈絡,本研究以助人行為及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採用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作為研究取向,邀請六位研究參與者,探究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的相關意涵。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際志願服務參與管道多元且重視「評估對方需求」、「行前訓練」及「彈性面對困難與挑戰」。 二、助人行為決策歷程包含「主動觀察與同儕經驗」、「書籍與影像宣導」、「看見自己的責任」、「具備正確服務態度」及「評估語文與經濟能力」。 三、助人行為情境因素包含「成長環境」、「家人認同度高」、「學校支持度高」、「偶像崇拜正面影響」以及「領導者的特質」。 四、持續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內在調節程度高。 五、持續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大專院校、國際志願服務團隊及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北區大專校院學生對著作權的認知之研究
    (2015) 林柏瓊
    2001年成大mp3事件及2012年4月25日英美書商聯合檢舉大學校園旁影印業者侵犯智慧財產權等事件的發生,不僅對於一些校園內及附近影印店起了殺雞儆猴之效外,同時也使得校園師生及社會大眾開始注意並瞭解何謂智慧財產權,而大專校院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教育部,也在事件發生後,針對各大專校院網路管理及著作權部分,更加強原有作為並陸續實行一系列的相關措施,而在美國貿易法之特別301 報復條款,以及官方、學界及權利人團體等各界需求和輿論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開始邀集法務部、教育部等相關部會就如何落實智慧財產權及校園法治教育進行研商,並就著作權之合理使用一節多次進行協商,然始終皆因合理使用範圍界定標準的認知不同而破局。 協商的第一步,應是先使雙方對於欲溝通的事項產生共同的認知,然合理使用的界定,若在權利人團體、或著作權人或利用人在各以自己的利益考慮前提下,要明確地訂定合理使用範圍其實有執行上之困難。 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校院學生在著作權的認知情況,歸納量化後之結果,期提供執政者檢視推行多年智慧財產權相關宣導之執行成效,並就大專校院學生現階段遇到的實際狀況提出更有效解決方案外,另亦希望提供相關單位在協商之際之評估與參考,協議出更適廣大校園遵守的規範及合理使用報酬。 關鍵字:著作權、合理使用、美國貿易法之301 報復條款、認知
  • Item
    台中市高中生父母理財教導、理財素養、 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路徑關係之研究
    (2015) 王芳醴; Wang, Fang-Li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家庭中父母在理財社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子女在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等關係之影響。先彙整與理財社會化、理財素養與行為等相關理論,再由文獻分析探討父母理財教導、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等概念之間關係。本文以台中市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問卷經專家之意見回饋與修正後,並採描述統計、差異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群組分析,獲得本研究之理論模式適於解釋高中生在「父母理財教導」下對其理財素養、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結果,「父母理財教導」不但對學生「理財行為」有直接效果,也透過「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間接效果;「理財素養」對「理財行為」有直接效果,並透過「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間接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父母親理財教導」中,「父母理財行為」與「父母直接教導」對子女都有顯著性的影響,但是「父母直接教導」卻比「父母理財行為」有較高的解釋變異,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 二、在理財社會化中父母扮演關鍵的角色,子女在父母直接與潛化下,正向影 響子女最大是「理財素養」,其次是「理財行為」與「理財態度」。 三、「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理財態度」的影響皆達顯著性,但是「理 財態度」對「理財行為」之影響未達顯著性。 四、在多群組分析中,以性別、父親學歷與學校城鄉位置等三個變項,對修正 後的理論模式進行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在性別上,「父母理財行為」 之「理財責任與決策」項目,女生高於男生;而「理財態度」之「自律性」 則是男生高於女生;「父母理財教導」與「理財素養」之關係上,是女生大 於男生。在父親學歷上,「父母理財教導」對「理財素養」之關係,學生之父親是大學學歷優於父親是國中以下學歷。在學校城鄉位置上,則無顯著差異。
  • Item
    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和平教育的觀點
    (2015) 莊易霖; Chuang, Yi-Lin
    在面臨臺灣脈絡的內憂與外患,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差異與衝突,國際社會關注的和平教育成為本研究的焦點。本研究作者在兼具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下,研究工作不能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疏離,處於教育現場的工作者自然不可忽略高中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據此,本研究以攸關和平教育實踐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為對象,採用混合方法研究中先量後質的解釋式設計,量化問卷施測對象就樣本代表性的考量進行分層叢集抽樣,共計57所學校,有效樣本數為194人,質性訪談參與者為10人,以探討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中,對於不同層面之優先目標、議題與主要困難的觀點,也同時探究各項目標與課程綱要內涵的對應情形與看法,以增補和平教育之國內文獻與研究,並提供後續研究與相關單位在教學實踐方面之建議。 依據量化數據發現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和平教育的觀點大致上呈現一致性,質性訪談則進一步豐富顯示相關背景因素是影響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重要來源。據此,我國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乃「同中有異」,且在公民與社會課綱廣泛包括消極和平與積極和平,歸納有益於未來教學實踐的論述如下: 一、 全方位和平教育圖像應兼顧顯性與隱性和平教育 二、 知識與理解層面宜優先教導「積極和平」相關目標 三、 強調適應性的和平教育宜針對「現況不足與所需」優先教導 四、 資源有限宜培養「基礎目標」以有效發展其他和平教育目標 五、 技能層面目標宜扣連和平教育的「知行合一」課題 六、 教學實踐宜為社會科學導向的課綱注入和平教育的批判觀點 七、 「跨單元」的課綱整合有助於全方位的和平教育教學實踐
  • Item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
    (2015) 李秀鳳; Lee, Hsiu-Feng
    性別意識型態是一種霸權,通常不顯優勢,卻可以為社群中大多數人所認同。居於承上啟下的高中教育階段,女性校長的領導圖像為何?其在領導實踐過程中,是否潛藏著性別意識型態與性別權力關係?影響其領導實踐之學校脈絡、制度脈絡與社會脈絡為何?以及其領導論述與主體互動及社會文化實踐的關係為何?本研究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為研究派典,運用個案研究之方法取徑,針對三位公立高中的女性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進行研究與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女性高中校長領導形貌非單一類屬。 二、大同小異的女性高中校長柔性領導形貌。 三、擅長使用徵詢式語詞語句進行柔性溝通。 四、走向校長領導之路的父權內化與翻轉。 五、女性高中校長論述實踐建構領導實踐之主體性。 六、學校、制度及社會文化影響女性校長領導實踐。 七、文本論述、主體互動及社會文化實踐關係密切。 八、累積女性校長領導研究之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女性校長領導 (一)持續強化女性高中校長專業知能。 (二)建構女性高中校長專業社群及支持網絡。 (三)強化校長遴選委員性別平等意識。 二、對後續研究 (一)持續強化女性領導後結構女性主義理論。 (二)以「不同主/客體」解析女性高中校長領導。
  • Item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2015) 李燕美; Lee, Yen-Mei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續與深耕發展大學服務學習之夥伴關係,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以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三個面向進行。 本研究結果主要有幾大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受到不同類型課程,不同社區機構輔導或配合方式,以及大學生對服務/機構之了解與認同而有不同實施情形。 二、夥伴關係對學生學習成效有正面影響,尤其若給予適當培訓,學生在困難處理及接受挑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之改變。 三、持續發展夥伴關係仍有其困難與挑戰。從大學角度來看,有社區機構缺乏正確認知、無法認真督導,未提供學生學習機會,把大學生當成免費人力等問題。從社區機構角度來看,則有學生服務心態和動機不正確,不清楚目標與意義,無法勝任服務,或因大學未根據學生特質安排服務等問題。 四、影響夥伴關係持續與深耕發展的關鍵因素則包含了大學與社區兩大面向。大學認為服務學習須符合大學及老師之預期目標與成效,有特色和價值,才能培養學生自願奉獻精神,並有助於學生學習成效與發展。除此之外,學生服務學習態度與品質穩定,方可滿足社區機構需求。社區機構則認為學生需主動溝通,確定清楚服務目標以及各自權利與義務,服務動機、意願與態度正確,社區機構才能提供適合的服務、訓練和督導。另外,落實學生服務評量更能增進持續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 最後,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高等教育司及技職教育等相關教育主管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2015) 蔡昕璋; Tsai, Hsin-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國內外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理念與實施方式為何?(二)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之全人教育經驗為何?不同個人因素的大學生全人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三)本研究大學生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建議,提供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考。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衝擊理論等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年級、家庭背景、住宿情況、工讀經驗、宗教信仰、志願服務經驗、學業成績以及健康狀況,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包括正式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非正式課程(學術相關活動、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參與經驗)以及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滿意度)的參與經驗,全人素養包括國際視野、創新領導與問卷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多元文化、環保意識、主動探究、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健康管理、批判反思、科學思辨、人文涵養、資訊素養、靈性思維、終身學習。 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採取分層比例抽樣,取樣人數為640人。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學生心目中的全人素養有哪些?(二)比較強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三)比較弱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並且希望學校提供什麼樣的資源與幫助?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13位學生進行訪談。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歸納國內外全人教育理念,發現臺灣與中國重視個人達到五育均衡發展,歐美及日本強調全宇思維的永續樂活精神。臺灣全人教育的理念可分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生命、生活、生涯三生教育實踐」、「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以及「身、心、靈健全整合」四大向度。 二、國內、外均透過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達成全人教育主要途徑之一,並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進行方案或環境規劃。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以t檢定與ANOVA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在全人素養中的差異,發現性別、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達顯著差異,其中校外工讀經驗對全人素養的負面影響較大。 四、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對於全人教育參與經驗的解釋力,發現個人因素對於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25.2%、非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15.6%、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解釋力為23.1%,其中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皆具解釋力,其中又以學院及健康狀況的影響最大。 五、透過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對於全人素養的整體解釋力為35.8%,其中學院、年級、健康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皆具顯著解釋力,其中又以潛在課程的經驗影響最大。透過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師生互動」、「同儕關係」、「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健康狀況」是影響全人素養最重要的因素。 六、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全人素養與影響因素的看法,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認為全人素養,應包含「生活知能與生活管理」、「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家庭關係經營」。 (二)學生認為全人教育參與經驗中,特別是正式課程中的通識課程、體育課程、服務學習課程,非正式課程中的社團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潛在課程中的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格外重要。 (三)不同主修領域的同學,對於通識教育的看法不同;且不同校區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學生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及滿意度,亦會影響全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