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女性教師教學風格發展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女性主義教育學觀點(2015) 方淑儀; Fang, Shu-I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女性主義教育學之觀點,探究國小女性教師教學風格發展之經驗學習歷程,並對五位國小女性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以深入探討國小女性教師所建構之女性經驗學習模式。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女性教師經驗學習之循環歷程富涵了女性主義教育學之特質(連結、同理、關愛、重視位置性、顧及師生權力關係),而其教學風格與經驗學習則互為影響,且其經驗學習對於教學風格之改善有實質助益;此外,國小女性教師之經驗學習歷程受學校教師美學社群之影響,並且能產生非正式學習之效應;而國小女性教師所建構出的經驗學習模式為多重循環。最後針對女性教師自身、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2006) 彭敏松; Peng Ming-sung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志願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而觸發個人內在或外在帶來的反思、批判、行動,及其改變等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的動機與參與態度。 二、探討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三、分析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的障礙及其反思。 四、比較個案志工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模式。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五位家長服務志工,經過深度訪談、逐字稿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家長志願服務動機單純,無不當期待。志願服務能持續首重安家,家人的支持及人際情誼鼓舞愛心光輝延伸。 二、學校志願服務雖然少專業性工作,但仍屬無償付出,學校應提供互惠的資源,透過學習的機制,提升服務品質,並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三、家長志願服務有助於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學校應主動排除困難,提供適當參與服務的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志工素質與學校教育效能。 四、個案志工共同的特質是反思自省、積極樂觀,在服務中同步成長。鼓舞社區型永遠志工,發展學校為愛心的基地,營造良善社會風氣。 五、借鏡Jarvis的成人經驗學習模式,志願服務轉換服務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推理、反思、實務實驗與評鑑。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民眾生涯發展的建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志願服務,並積極轉化服務學習,以增進生涯成長與發展。 二、對服務學習辦理單位的建議:積極宣導服務學習信念,掌握時空契機,轉型發展社區學習中心。 三、對政府機關行政部門的建議:整合資源,建構社區全方位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與措施。 四、對後續研究進一步的建議: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行政管理與家長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Item 輔導志工經驗學習與專業養成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為例(2012) 楊菁菁本研究旨在探討「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的輔導志工經驗學習及專業養成的關係。本研究邀請四位於「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服務的輔導志工為訪談對象,每位研究參與者接受1~2次,每次約60~80分鐘的深度訪談。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現象學取向分析訪談逐字稿,以瞭解輔導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經驗、輔導志工的經驗學習,以及輔導志工的經驗與專業養成的關係。研究結果如下: 一、四位輔導志工在「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的服務經驗各具獨特性,其共通性為:輔導志工之間為支持性、知識性的團隊;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有輔導志工角色的權責限制等。 二、輔導志工服務的歷程,都會透過具體經驗,進入反思階段,並有深層的內在轉化,融合新的領悟後,應用於接案。雖然在學習的過程,個人的經驗學習軌跡不同,但都涉及價值觀的轉化,發現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除了理論技巧等外部的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個人內在的轉變,以及這轉變帶來的影響。 三、輔導志工的經驗在專業養成中可以分為反思階段、轉化的自我與意願階段,以及應用階段,並有不同的學習面向。 (一)當遇到具體經驗,尤其是接案經驗時,輔導志工通常會先回到志工的角色針對事件回應,等事件處理完畢或暫時安排妥當時,才會充分的經驗到自己內在的狀況。 (二)在反思階段,大部分的感知及覺察是屬於個人層面,如:價值觀及信念、生命議題,或個人理論技巧學習等,也是個人原有信念框架鬆動的開端。 (三)承接反思階段的反思面向,轉化的自我與意願階段中,主要也是對個人價值觀、生命議題,或個人對志工角色定的轉化及澄清,此時必須放下對既有信念的執著,接納新的信念並與自我融合。 (四)既有信念與新經驗透過轉化融合後,個人就會對自己、個案、關係,或外在環境等有新的領悟,伴隨著新情緒及新反應,形成新的具體經驗,由此不斷循。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若干建議作為諮商心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返璞者的鄉野路--移居者之經驗學習與風格移轉(2011) 吳沛瀅; WU, PEI-YING這是一個關於生活風格(lifestyle)與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質性研究。 現今在全球化及科技發達的時代,生活風格透過便利的科技工具進行傳播,讓人們能有機會接觸更多元觀點,並對生活進行重組與實踐。創意經濟亦讓政府與業界投入人力與經費進行產業發展,期望透過特色創意與文化生活的軟實力,在全球的創意經濟角力中勝出。本研究發現一群「城市—鄉村創新回流移居者」在遷居鄉野的生活中,如何植基於過往經驗,在移居後的新場域、新情境中透過經驗學習,調適與改變態度,並建構人我舒適的空間(amenity space)。 當今對生活風格的指稱,多來自於西方研究的成果,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在理論、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脈絡場景中植基,嘗試在其中整理並發現用以詮釋現代社會生活風格的形貌。理論部分包含經驗論、經驗學習、生活風格與資本、移轉及空間舒適論等;生活風格整理包含簡樸(LOVOS)、樂活(LOHAS)、慢食(slowfood)與慢城(cittaslow)及文化創意(cultural creatives)等,所呈現出生活的價值取向與尊重生態「道法自然」的概念,更適合以東方的語彙來詮釋東方的價值,我稱其為「返璞」(the Cradles)。 本研究的田野在花蓮,揀選11個具有代表性的返璞者進行觀察與訪談,發掘返璞者的特點,描繪其生活風格與學習的樣貌。研究發現返璞者的自主性高、適應力強,並且不喜歡受到限制,喜歡規劃但也因地制宜、隨遇而安,過著有韻律的生活。對於生活風格主動思考及付諸行動,對在地文化能主動發現或賦予意義。透過實際的生活場域進行經驗學習,並且善用科技工具進行經驗分享及學習,願意親身嘗試非主流的觀念或行動(例如「居家生產」)。以友善的態度面對人、環境與弱勢(例如「支持小農」);在社交部分樂於分享,亦重視心靈交流。返璞者將綠色永續的價值觀落實於空間設計、家屋布置與日常生活之中。而社群聚落的支持則是返璞續航力及風格移轉(lifestyle-shift)的影響因素,也是生活風格在地化、在地生活風格化的關鍵。返璞者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網絡間,嘗試建立一種「簡樸、合作、和諧、樂觀、彼此信任又能共生互利及學習成長的人我舒適狀態」。 這個研究僅是一個地域型的小型研究,尚有許多未竟之處;亦期待更多有興趣的研究者,能發現更多在地返璞者,或引發對返璞生活風格的關注;更期待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部會及地方單位,能夠重視創意人才的「群聚」,對地方及全球文化創意的影響力。Item 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2010) 張芳瑜; Chang, Fa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中採立意抽樣並進行深度訪談,抽樣之樣本為北埔地區6位高齡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除試圖瞭解其參與動機、工作挑戰、工作體悟與經驗學習的成效,本研究亦將訪談內容予以編碼登錄,並採質性研究分析訪談資料並討論結果。社區的高齡者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地方事務熟悉,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以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工作,可以使高齡者從工作中獲得尊重與尊嚴。而透過社區文化導覽解說的經驗學習過程,高齡者亦可不斷學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並提昇自我的價值,更可以增進其與社區互動機會,傳承珍貴的文化與經驗。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高齡者的學習動機包括:求知興趣、能力提昇、社會服務、社交關係及職業進展等五個取向。 二、高齡文化導覽解說員之工作挑戰為:古蹟的開放與破壞、噪音干擾與 高齡者的限制。 三、經驗學習對於個人、生活及社區有正向的意義。Item 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2009) 周珮祺; CHOU,PE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瀕死照顧者對於生命價值的體驗,並從瀕臨生死處境的經驗事物中對生命意義感是否有經觀點轉化過程而產生改變,進而形塑個人對生命以及生活實踐的態度。以質化研究取向進行「印度垂死之家」的9位台灣志工的經驗學習及生命意義的研究,瞭解他們對死亡的體悟與生命意義感的轉變歷程,就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由死觀生」-瀕死照顧與死亡教育 二、終極意義與人的靈性發展 三、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相關文獻檢閱、訪談及研究資料分析之後,本研究據此提出有關「死亡教育」與成人學習相關議題的具體建議,分述如下: 一、成人教育者與死亡教育 二、專業發展不可忽略的向度-靈性與生命意義 三、成人的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一)透過敘事研究瞭解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三)促進經驗中的反思Item 青年打工換宿的經驗學習歷程(2019) 楊婕; Yang, Chieh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打工換宿者之經驗學習歷程,了解參與者如何經由環境的刺激展開個人的學習旅程,透過Goffman戲劇理論的分析架構以及Dewey對於經驗的概念,更細緻地分析參與者如何透過與人互動的過程,逐漸習得各行為在該場景中的符號意涵,接著連結過往經驗,透過反思的歷程將客觀經驗內化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本研究共邀請13位研究參與者,以質性訪談的方式分享其打工換宿經驗,並將其經驗歸納出打工換宿者的經驗學習歷程。結果發現,打工換宿的符號意涵與小幫手自身狀態相符時,便會產生打工換宿的行為;此些符號意涵作為參與打工換宿的動機,亦成為小幫手參與打工換宿的行為依據;接著,待小幫手進入實際的打工換宿體驗後,透過與業者、旅客、在地居民以及其他小幫手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習得屬於該場景實際的劇本,他會不斷的透過印象整飾的方式使自己符合該角色期待。然而,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實際劇本與想像劇本有落差的情況,使小幫手進入反思的階段,為了解決衝突而產生行為或想法的改變,甚至影響其自我認同。最後,本研究支持Dewey對經驗的主張,透過社會理論的視角考量社會文化脈絡對於形塑個人經驗的重要。換言之,強調從經驗中學習的重要性。另外,本研究主張,參與打工換宿活動成為現今青年突破同溫層的一種行動參與方式。Item 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2006) 方淑儀; Shu-i Fang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的體驗學習,詳細的研究目的為:第一、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的動機;第二、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的體驗;第三、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對於教學場域的影響;第四、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對於其他生活層面之影響。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蒐集、統整相關文獻,包括成人經驗學習理論、自助旅行的內涵以及女性的休閑體驗相關研究,之後選取四位個案,採質性研究取向,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及綜合性的分析探討。歸納研究結果產生以下結論: 一、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者喜愛自己安排旅行的原因為追求掌握感及自由感,也因此對於隨團的旅行方式有諸多的不適應。 二、旅行體驗的架構,包括教育的體驗、逃避現實的體驗、娛樂的體驗及審美的體驗,此四種體驗會隨著自助旅行者的心情狀態而有所變化。 三、國小女性教師從事自助旅行時的勝任感來自於二個層面,包括旅行前的規劃和障礙,以及旅行中的挑戰;克服障礙和挑戰之後的勝任感,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 四、Kolb的經驗學習圈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成年自助旅行者,因為並非所有的受訪者都能完成經驗學習圈的四個階段。 五、國小女性教師不會將深層的想法與學生分享,但是會將不需反思的旅行見聞轉化為教材當作上課輔助教材。 六、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之後,與自我的連結更為加深,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在職場及與人的相處具有更開闊的心態。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女性教師、政府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經驗學習、體驗學習、女性休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