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Item 2011~2014年十二年國教政策報導: 以審議式民主觀點之分析(2015) 朱家儀本研究旨在針對審議式民主的內涵,分析並比較不同媒體於2011~2014年對十二年國教的報導。研究對象分別為聯合報與自由時報。而依據內容分析法,此二媒體對於審議式民主四個面向之表現如下: (一) 兩報客觀呈現的報導數量均少於非客觀報導的數量。而對於爭議的議題,兩報都對免試入學此議題的報導較多。 (二) 關於意見提供者的選取,兩報偏向特定來源並受到報紙政治立場之影響。 (三) 兩報都缺乏可信論證及資訊。而提供的論證資訊,主要為統計數據或民調結果。 (四) 對於各爭議議題解決方案的呈現,兩報的數量亦有限。解決方案主要於2013及2014年才陸續提出。 綜合來看,兩報在報導中展現的審議式民主內涵相當不足。此外,十二年國教在政策細節的制定及解決方案的提出,都有很多的問題及缺失,而造成爭議不斷。該政策的未來發展值得持續關注。Item Arendt與傳播倫理─2位記者的「新聞」判斷與人道關懷研究(2017) 馬雨沛; Ma, Yu-Pei中文摘要 在社會對新聞媒體產生信譽裂痕時,媒介陷入日益充滿敵意的社會中,本研究嘗試以Hannah Arendt知識體系之《人的條件》、《心智生命》探討公共世界之行動生活以及心智能力之思考、意志與判斷概念,作為新聞工作者在例行工作中的判斷歷程以及追尋倫理責任的探索。 Arendt指出的「判斷」心智能力,在新聞媒體工作中至為重要。新聞媒體從業者之判斷與工作倫理,應該受更多關注與探討。因為,衍生自實際新聞工作境況與採製歷程,交融著個人生涯發展、媒體組織及社會環境影響。這種複雜變動的行業文化涉及之廣,不僅影響公眾生活,也是社會道德判斷與倫理責任的縮影。本研究遂以生命故事敘事取向,經由訪談與分析李惠仁、詹婉如兩位傑出資深記者的職涯、作品與判斷歷程,以了解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新聞判斷」構念:包括「職涯判斷」、「作業判斷」(包括:接近策略、採訪策略和敘事再現策略)與「道德判斷」。 據以「新聞判斷」探究現代社會在工具理性的治理下,所造成之冷漠、邪惡與忽略人道問題,扭曲人類心智能力陷入無言恐懼的困境;作為公民領域中重要一環的新聞媒體,是否得以修補其缺陷,讓權利賦予肯認的價值,以符合「擁有權利的權利」(right to have rights)。 經研究發現,一、新聞工作者的「職涯判斷」,與新聞組織規約採依循或解離的程度,影響其「勞動」、「工作」與「行動」三個階段的存有境況。既有任職新聞機構中不得不的「勞動」角色,亦有因與受訪者互動建構共同世界的「工作」,以及在情境中新聞判斷的「行動」。 二、新聞工作者的「作業判斷」,兩位新聞工作者關注人權,選擇報導對象時,均涵蓋許多類型之權利受損害者(歷史見證人、災民、同志與同志家庭第二代、精障者、工殤、死囚、穆斯林移民與受剝削移工等),其關注權利受損者的轉折,以凸顯不人道生活;報導策略則採真實情境接近,一則親臨現場、一則經驗接近,以「擴展的心智」辨識差異。歸納以上新聞作業判斷,從親臨現場,目擊情境,找尋合適的回應規則,看見弱勢之不人道處遇,權利受損等,作為見證,讓社會大眾學習回應他人,參與共同世界形構。此判斷跨越了質疑提問理性論述之公共新聞學和連結微弱聲音之關懷新聞學。 三、「道德判斷」,本研究兩位新聞工作受訪者,皆同意公民文化本位與包容少數之新聞工作倫理。由於關懷與回應他人,不以普遍原則論證,加諸人性,每一次的情境都是道德判斷的試煉,因此,屬於規約的新聞倫理信條難以提供新聞工作新進者或是新聞傳播教育深刻的浸潤式案例。 因此,「新聞判斷」視為情境中實踐,依Arendt的判斷理論,特別強調從遁逃的思者至意志自由而判斷的行動者,其間心智機能經歷的變化,必須離棄孤獨的面對一人之思,而以想像之巡訪能力參酌世界情境中眾人所共感,強調「擴展的心智」(enlarged mentality),還必要納入眾人的觀點。於是,每一個判斷的有效性因著情境、參酌的社群而形成共同感知,並非可以建立準則。 新聞工作者作為公共世界的旁觀者或行動者,將「新聞判斷」的案例,轉譯為新聞敘事,促成民眾關注、參與公共生活與有尊嚴生活的道德考量與倫理責任,而得以轉換邪惡的平庸,使政治行動帶來重生(natality)。 關鍵字:漢娜鄂蘭、傳播倫理、判斷、人道關懷、心智生命Item Goffman戲劇理論的博物館研究──以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為例(2018) 蘇怡錚; Su, Yi-Cheng本研究是以Goffman戲劇理論(dramaturgy)探討在博物館中,觀眾與館方人員的行為與互動,藉此了解在博物館中,雙方對情境的區域劃分以及行為動機,並能對Goffman戲劇理論在博物館中的啟發或理論修正。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採用文獻研析法、觀察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以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最為研究對象,資料蒐集包含管理人員、現場館方人員及觀眾進行訪談,探討其在博物館中的行為與動機態度。 研究發現Goffman的戲劇理論過於二元對立,且偏重靜態。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中,觀眾與館方的區域劃分實際上會隨著時間與使用行為,對同一個空間的情境定義與區域界定有所改變。同時發現,觀眾與館方人員並非單純的是一方為「表演者」,另一方為「觀賞者」,雙方都是有交流互動,同時為「表演者」與「觀賞者」的角度在進行互動。另外,Goffman的戲劇理論未提到既是前台又是後台的「二元重疊」的情況,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同時存在觀眾的前台與自身生活的後台認知。另外,同樣的角色,但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因此對於同一個區域的認知程度有所差別。Item IP時代的臺漫—臺灣漫畫跨媒介內容產製之發展趨勢(2023) 張潛昀; Chang, Chien-Yun近年來,由歐、美、日、韓帶起的漫畫改編影視作品熱潮,同時也帶動娛樂產業發展。在跨媒介改編、數位匯流的熱潮,各方都在尋找好的故事內容IP,臺灣漫畫也在自由的創作環境、相關政策補助的扶植,以多元的作品題材、內容產製方式展現產業蘊藏的創作能量,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引起大眾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梳理產業發展及政策補助脈絡;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臺灣漫畫產業的現況、臺灣漫畫市場的不足之處,以及跨域合作的過程,歸納出目前臺灣漫畫產業在跨媒介內容產製的發展趨勢;同時,觀察政府政策在產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發現臺灣漫畫產業經歷漫長的低潮,來自各國漫畫競爭激烈的環境,在出版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不易從市場完全回收成本,導致市場規模難以擴大、健全發展,現階段的政府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幫助。目前產業逐漸從低谷爬升,跨媒介產製方式為正在起步的臺灣漫畫產業拓展受眾,使臺灣漫畫跨出漫畫圈;然而,臺灣漫畫產業目前的發展重心仍在內容製作上,對跨域合作較少有策略性的發展規劃,需要時間與整體政策規劃的支持,培養出具有影響力的「成功作品案例」,以帶動臺灣漫畫產業發展、增加跨域合作機會。Item M. de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1958-2018)的對話(2022) 王秋琪; Wang, Chiou-Chi法國「永續教育」(l'éducation permanente)理念的確立可追溯至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其中M. de Condorcet(1743-1794,以下簡稱Condorcet)於1792年4月20、21日提出的《公共教育組織法規提案暨報告書》(Rapport et projet de décret sur l'organisation général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以下簡稱《公共教育報告書》)明確闡述「永續教育」的基本概念,不僅為法國公民教育、職業教育及民眾教育的發展樹立參考典範,亦透過國際組織重要人士的宣傳將「永續教育」相關理念傳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法國第五共和政府於1971年7月16日制定以「永續教育」為架構的職業繼續教育制度,此制度是否呼應Condorcet的教育理念?法國政府後續所提出的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與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是否具有異同之處?值得深入研究。 職是之故,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重要法案立法理念」作為對話的主題,透過法國當地第一手原文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一方面闡述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的內涵;另一方面分析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之立法理念、政策內涵及整體特色;最後,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及差異性。本研究結論如下:(1) 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主要立基於啟蒙哲學思想,強調公共教育的建立,旨在培養理性判斷能力及傳授知識,並以「個人發展」作為基礎,開展出「理性」、「科學」、「自由」、「平等」四項公共教育核心理念,試圖協助全民擺脫依賴他人的奴役狀態,促使個體在個人生活、職業生涯及公共事務上都能成為獨立自主的理性公民;Condorcet的公共教育實施原則計十項,包括「全民原則」、「平等原則」、「區別原則」、「完整原則」、「世俗化原則」、「分級教學原則」、「免費教育原則」、「獨立性原則」、「自由競爭原則」、「國家責任原則」;四項教學原則為「學習者需求導向」、「多元學習方法」、「理論與實務的兼顧」、「學者協會的協助」;公共教育應發揮培養理性公民的「政治功能」、促進職業技藝與科學發展的「經濟功能」、協助全民適應社會變遷並促進社會正義的「社會功能」、協助知識進化與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功能」;職業教育方面,Condorcet提出四項教育理念:職業教育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人力資本與研究創新的重視、知識的共享與集體性建構、強調學者協會的重要性;(2) 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的立法理念如下:以「個人」為基礎的機會平等原則、歷經「社會晉升」及「永續職業教育」至「終身職業教育」理念的演變、以「國家義務」及「責任共享」作為主要立法精神、導入「自由競爭」的教育市場理念等;(3)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具有九項相似觀點,包括:以「永續」或「終身」的生命全程概念規劃教育制度、強調國家辦理職業教育的義務、以「個人」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重視機會平等理念、主張公私立教育機構的自由競爭、提供多元化學習方法、兼顧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重視教育與就業的關係、採用知能分級的模式;兩者理念具有五項差異性,包括:職業團體的介入與否、雇主的參與責任、「市場供需法則」是否能成為制度的管理準則、以「學科」或「能力模組」作為學習內容的分類標準、對研發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Item 一位終身學習母親生命經驗的敍事研究(2021) 李麗茹; Lee, Li-Ju本研究是一位終身學習母親對其生命經驗的自我敘事研究。研究者藉由自我敘事的文本故事,嘗試以終身學習為主軸,從過去的生命經驗中,探討其重要的主題與意義,並以此自我覺察生命歷程裏,因學習而引發新的實踐行動。研究者以敘事分析其一生的人際關係和生活主題,從八個不同的面向檢視人際關係,探索五個生活主題中發現,建立終身學習觀念前後階段中,存在著相同的生活主題,卻又顯現不同的風貌、呈現出不同的人際角色扮演。此外,更透過深入探究文本後,找到研究者偏向樂觀的敍事基調。本研究以Crossley參考McAdams所提出的敘事心理分析為藍圖,自生活文本中,整理出故事六大問題的答案。研究發現,透過終身學習引發個人觀念轉化,讓生命經驗不斷累積及深化,使研究者從一位有著固定框架、思考僵化的平凡婦女,轉化成一位願意思考、懂得寬容的終身學習母親。研究者綜觀其人生,因為學習而更加樂觀幸福,並且更勇於追求自己的目標;同時覺察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除了學習自我探索、增加教養孩子的各方面知識及經營家庭動力之外,更透過敘事分析瞭解,終身學習的過程,常能洞察自己內在動機與渴望,接續亦能引發一連串實踐行動,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以及期許自我實現完成目標、成為一位助人工作者。Item 一位自閉症幼兒母親之教養經驗與轉化學習研究(2024) 陳奕嘉; Chen, Yi-Chia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之教養經驗與轉化學習,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希望經由研究者生命經驗的敘說以及對經驗的理解與詮釋,從中了解研究者教養自閉症幼兒的相關經驗及轉化學習。本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幼兒家庭遭遇的困境:大齡母親產後復原緩慢且育兒體力欠佳;母親角色需要學習並與時俱進,亦面臨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較嚴苛對待;社會大眾不了解自閉症,父母容易受到重要家人影響而延誤孩子就醫時機;父母缺乏正確認知自閉症和重要療育技巧等資訊;自閉症幼兒母親面臨家庭壓力、孩子特殊行為和教養問題、外界質疑眼光等壓力。自閉症幼兒家庭的需求:社會及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夫妻共同教養孩子和參與家庭活動。自閉症幼兒母親的教養經驗:研究者歸納出自己觀察到孩子特殊行為,以學前階段的早期療育課程為基礎,擴充孩子的體能訓練、人際溝通技巧及音樂陶冶等方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身心發展;研究者積極建立孩子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訓練孩子的社交技巧、生活自理能力及感官統合訓練,並重視親子休閒活動。自閉症幼兒母親之心理調適:及早面對孩子是自閉症的現實,且正視孩子的早期療育復健;與配偶協調教養共識及其他家人協助;自閉症兒家長社群分享多元療育資訊,幫助家長了解自閉症的疾病發展進程及學習他人成功經驗。自閉症幼兒母親之轉化學習:原生家庭影響研究者的教養觀點,引發研究者為彌補童年父母無法陪伴的遺憾,轉變為請育嬰假在家育兒並陪伴孩子成長;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每日教養議題與觀念衝突是觸發研究者之教養觀點轉化來源,經由內容、過程、前提反思的歷程,讓研究者意識覺醒並朝向轉化學習方向發展。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一位飛行員從成長階段、空難救援談被助與助人歷程中的生命故事: 對災難救援的獻身與反思(2010) 邱鏛玉; Chung-Yu Chiu研究目的:鑒於21世紀是終身學習的世紀,強調社區意識與發展的現代社會,需更有效地讓個人從自我成長需求的私領域,進入連結對社區環境和居民的關懷,而志工在這個部份就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及功能,本項研究目的:1.透過一位飛行員成長階段、空難救援被助與助人的生命故事,揭示他對災難救援重要的心路歷程2.藉由解析希望能提供參與志工服務的讀者及高齡者作為助人的另一種視域。 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曾擔任飛行員的一位慈濟志工邱垂宇先生(邱先生為研究者之父親),他已屆七十七歲,仍然積極致力機場空難緊急應變的救援規劃。以敘事研究方法進行深度訪談四次,請父親敘說其從成長階段、空難救援及其被助與助人的生命故事,並將其敘說錄音,謄寫成逐字稿,再由研究者將文本透過分析、分類及歸納過去父親成長歲月的重要關鍵事件,藉以瞭解形塑其生命脈絡中參與救災與助人的相關影響。 研究結果:經歸納,依父親歷時性生命故事的開展,分為四階段的救援及助人相關經驗,包括:「滋育茁壯」階段,讓處於物質匱乏兒童期的父親,接受在友愛、善待、互助的環境,滋養父親的仁愛之心。「海鷗遨宇」進入軍旅飛行領域之後在各任務承擔中,體會無常和見識長官對部屬關懷的領導風格,內化成長了無私助人的力量。「歷劫歸來」身歷空難現場及參與救援,觸發父親投入救災機制規劃的勇氣與行動。「慈願薪傳」力行實踐救難資源的匯集整合,將慈濟團隊融入機場救援動員系統,以及後來父親投身志工的快樂奉獻。 結論:透過敘事的分析以及作者的理解,發現:1.父親生命重要事件反映個人建構、助人價值和生命意義2.從父親助人價值揭示研究者對助人觀念的領悟3.從父親經驗談對於其個人、救難者和社會層面的意義4.以父親老年階段發展來思維高齡者社會參與助人的意義。最後本研究亦提出建議,期待從父親的故事呼應助人的實踐可透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工作參與、志工服務中彰顯與投入,並希望讀者能將父親的生命故事作為自身助人的參照與回應。Item 一心一藝一香「道」:製香師傅與香藝文化(2016) 滕雲; TERNG, YUN宗教信仰一直都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不同的宗教信仰皆體現了該民族看待人、鬼、神的方式。香品是漢人在祭祀儀式上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燃香祭祀,幾乎為漢人宗教信仰的特色。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漢人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媒介-香及其產業,在工業化、全球化以及環保意識高漲的衝擊下逐漸消逝轉變,致使香藝的文化內涵至今未能彰顯,且未受重視,引發研究者之研究動機。對研究者而言,製香師傅的生命故事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整個時代、整個中華文化,透過本研究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臺灣全體人民的共享知識和文化,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脈絡有三:其一,瞭解製香師傅的技藝學習歷程;其二,以製香師傅為核心討論製香產業的發展脈絡與轉變;其三,藉由訪談製香師傅,更加深入挖掘製香業特殊的信仰和祭祀方式,並瞭解臺灣信仰及風俗文化轉變的情形。 透過本研究,研究者發現伴隨著社會觀念轉變,香藝在傳承上也漸漸轉型,除了過去專用於祭祀神明的香品外,製香師傅也開始研發薰陶身心、淨化空氣的微盤香,使市場更加開闊。香品,不再是專屬於神明的祭祀物,在文化內涵上更像是引導人們淨化心靈、提升自我、修身養性之物。Item 「七年級生」世代公部門約僱人員生涯發展之研究-以教育部所屬博物館類社教機構為例(2017) 許智偉; Hsu, Chih-Wei「七年級生」成長於臺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享有發達的科技與較多的教育資源,卻在畢業之際,面臨金融海嘯危機,因此,形成了屬於自己時代的特性。又面對全球化的來臨及財政緊縮,行政機關大量以約聘僱缺額因應未來趨勢與行政作業需求。本研究目的為「七年級生」約僱人員對目前政府約聘僱制度及工作現況的看法、工作動機以及生涯發展。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對五所教育部所屬博物館類社教機構發出邀請與推薦適合人選,共訪談八位「七年級生」之約僱人員,進行訪談後將所得之資料分析整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七年級生」約僱人員對其約聘僱工作的詮釋約聘僱工作是長期留任的、約聘僱工作的工時及工作內容是彈性的、約聘僱工作內涵重於約聘僱職位名稱以及約聘僱人員與正式公務人員的工作內涵並無不同;對其社教機構工作現況的詮釋以社教機構約聘僱人員的工作內容、社教機構約聘僱人員人數比例高、社教機構約聘僱工作的分工明確、資深員工與資淺員工的衝突與社教機構推廣教育部門的組織氣氛五個部分討論。 二、「七年級生」約僱人員的工作動機,在外在動機部分,以工作報酬為約僱人員較大的外在工作動機;內在動機則以專業認同與挑戰性的追求,為最大的內在工作動機。 三、「七年級生」約僱人員的生涯發展,大部分受訪者希望能繼續留在公部門居多,僅一位因興趣及個性,將來希望能自行創業;並就影響生涯發展的三大系統:微觀系統(個人與家庭因素)、中間系統(組織因素)與巨觀系統(社會環境因素)進行討論。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以供社會教育機構、主管、約僱人員以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Item 三峽藍染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2006) 游惠文; Yu Huiwen三峽藍染即將邁向第八個年頭,這項曾經消失的傳統產業,在當地「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長期耕耘下,展開一系列的深耕計畫。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不但成功吸引當地教師、社區民眾參與,深獲得公部門的支持。更以三峽藍染節結合產官學研創造新的行銷方式,讓藍染不再只是靠販售實體的傳統產業,更逐漸走向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為主的一個文化產業。 本研究以台北縣三峽鎮「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為個案研究,並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為理論基礎。其中以Schmitt(1999)所提出的「體驗行銷」為理論基礎,深入剖析,如何運用了感官行銷、情感行銷、思考行銷、行動行銷及關聯行銷,在眾多文化消費選擇中,吸引消費者走入三峽享受「藍染體驗」、「藍染學習」及文化消費。 研究方法是透過深度訪談,包括協進會的行政規劃人員、種子教師,分析這個非營利組織所運用的行銷策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是如何執行、被消費者感受。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獲致以下十一點結論: 一、協進會行政規劃人員,在經歷上具有社會教育行銷企劃相關領域的背景,行銷規劃符合學習者需求。 二、行銷規劃得宜符合組織目標。 三、以工作坊為行銷團隊,提昇行銷人員藍染知能。 四、結合人文歷史及自然資源,彰顯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特色。 五、行銷公部門獲得認同與協助,延續藍染文化產業傳承。 六、在教育行銷上循序漸進—由單一行銷→差異行銷→目標行銷。 七、根據不同學習設計不同體驗活動。 八、行銷人員將體驗活動與地方文化資源結合,著重解說與導覽。 九、體驗行銷材料包的多元規劃,促成藍染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十、在藍染文化商品行銷方面為實習階段的文化推廣模式。 十一、協辦藍染文化節拓展參與民眾,提昇行銷人員知能及視野。 本研究除了提出上述結論外,同時也對未來三峽藍染行銷提出一些建議。Item 上海公益創投發展策略之研究(2018) 王珈琳; Wang, Chia-Lin1970年代起,兼具社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逐漸受到各地政府重視,世界各國的政府期待能以社會企業,解決市場、政府、第三部門的政策與資源乾涸的問題,以及尋找能夠解決就業率、社會貧窮,及經濟結構變化下產生的問題。 為了避免社會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政策,並且顧及政府自身的財政狀況,具有市場運作精神的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 VP)則成了重要的推手(OECD net FWD, 2015; 鄭勝分、劉育欣,2012)。 上海公益創投從2011年來由上海民政局出資購買,委託協力廠商單位扶持公益領域的創新專案。本研究透過組織社會學之治理、控制、政策的三個面向觀點,訪談上海當地民政局、研究學者、公益創投方(承接政府公益創投之協力廠商)、社會組織方(投遞項目獲取公益創投資金方),並以紮根理論之研究方法,探究上海公益創投發展策略、梳理其發展脈絡,經由相互分析與比較之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Item 不同世代成人的消費文化之比較研究(2004) 范耘芬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世代成人的消費文化,並作世代間的比較。研究樣本包含601個在台北的成人,年齡分別是23到35歲(早成年期)、36到45歲(中年轉換期)及46到57歲(中年期)。 本研究分為量的研究取向和質的研究取向兩種。量化部分,使用問卷來蒐集資料,資料則以百分比、算數平均數、次數分配比例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來分析;而主要用卡方的同質性檢定及兩樣本二項式比例測驗來檢定早成年期、中年轉換期、中年期等三個世代的消費者,其世代間的消費文化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為了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在問卷施測之後,選擇三個世代各兩人來進行深度訪談,以事先擬好的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化的談話探索受訪者的消費經驗;訪談資料採逐字稿的方式,將各個受訪的逐字稿資料作兩次的轉軸,將受訪者的話語或經驗依照研究的目的概念化,並與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相配合,呈現出與研究主題相扣連的分析,並且依照問卷的架構,結合問卷統計結果、相關文獻及深度訪談的分析進行討論,然後回答研究問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在購買前,三個世代有閱讀商品標示的習慣。但早成年期對出門購物前的準備工作像列購物清單、準備購物袋或擬預算等較隨性。 二、文獻探討指出八個影響購物的主要因素——品質或包裝、價格或預算、流行風潮、商店氣氛、時間成本、他人意見、通路,以及品牌廣告或行銷,都會影響到各世代成人消費行為。本研究結果支持文獻探討,發現這些因素對成人的消費行為有影響,且在各世代之間的影響力有所不同。 三、三個世代的受訪者對消費者保護法認識不深,但以早成年期的受訪者認識較多。 四、三個世代的問卷受試者對消費者教育內容的期望相近,依序是「消費糾紛的處理方式及申訴管道」、「認識法規」、「綠色消費」、「消費流行資訊與趨勢」與「信用卡辦理權益」。 其他由深度訪談所得的發現與研究發現配合,研究者另外作全面性的綜合分析與討論。研究者也對成人教育工作者及政策制訂者在實施消費者教育上提出以下建議: 一、 消費者課程內容生活化。 二、 提升消費資訊的可接近性。 三、 考慮以「研習」方式進行。 四、 深入瞭解成人的消費文化。Item 不同世代者參與數位遊戲行為之研究:以寶可夢為例(2021) 吳采倪; Wu, Tsai-Ni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休閒活動的興盛,數位遊戲能放鬆身心與立即獲得愉悅的特性,使其成為現今許多人的休閒活動之一,且以手機/平板電腦遊戲為最多玩家們喜愛的遊戲類型。Pokemon GO遊戲運用擴增實境技術,鼓勵玩家走出戶外運動及與他人社會互動,受到男女老少玩家們的歡迎。在數位遊戲相關文獻中發現年輕世代與年長世代玩家參與數位遊戲,能舒緩他們的壓力、產生正面情緒,以及有助於年長者預防或減緩身體上與認知功能的衰退。本研究目的為:一、瞭解Pokemon GO玩家其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及自覺身心社會健康之現況;二、探討影響Pokemon GO玩家在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及自覺身心社會健康之相關因素;三、探討Pokemon GO玩家其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及自覺身心社會健康之關聯情形以及以年齡為調節型中介效果之分析。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網路與書面問卷方式針對18歲以上的Pokemon GO玩家進行調查,有效回收問卷數共510份。研究結果發現性別皆不會影響玩家的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與自覺身心社會健康;年齡皆會影響玩家的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與自覺身心社會健康;目前身分皆會影響玩家的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與自覺身心社會健康;遊戲等級會影響玩家的持續使用行為;遊戲資歷皆不會影響玩家的社會影響、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每月平均遊戲花費會影響玩家的自覺身心社會健康;每週遊戲使用頻率會影響玩家的持續使用行為;每日平均遊戲使用時數會影響玩家的遊戲動機、持續使用行為與自覺身心社會健康。本研究進一步以路徑分析,提出不同世代者參與數位遊戲行為之模式:年輕族群玩Pokemon GO遊戲時,社會影響會直接影響自覺身心社會健康,而遊戲動機會透過持續使用行為影響自身的身心社會健康;年長族群玩Pokemon GO遊戲時,社會影響與遊戲動機皆會透過持續使用行為直接影響自身的身心社會健康,且社會影響亦會直接影響自覺身心社會健康情形。Item 不同世代閱讀者學習風格與場所依戀之研究(2019) 洪子珺; Hung, Tzu-Chun教育思潮不斷變革,閱讀活動逐漸受到重視,而閱讀場所與閱讀者的關係非常密切直接。場所依戀是指一個人對地方所表達出來的功能性依賴與情感上的連結,特定場所是否能提供使用者在功能使用及情感上的滿足,無疑是公共場所設置規劃上所該重視的。而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對於學習過程的一種偏好方式,是個人在學習歷程或情境中所採取的獨特方式,反映出整體學習行為。 本研究旨在暸解不同世代閱讀者學習風格與場所依戀之關係,因此以公共場所年滿19 歲以上之閱讀者為研究對象,利用便利抽樣法回收389 份有效問卷。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敍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閱讀者、教學者及公共空間設計者在規劃管理上之參考。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教育程度、閱讀時間與閱讀類別的閱讀者在學習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世代閱讀者的學習風格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教育程度與職業的閱讀者在場所依戀上具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世代閱讀者的場所依戀具有顯著差異。 五、特定世代閱讀者的學習風格與場所依戀間具有相關性。Item 不同的地方形象:旅遊部落客的觀光凝視與鹽埕居民感知之比較(2021) 蔡亞廷; Tsai, Ya-Ting本研究以旅人和在地居民對地方的形象感知進行探討。旅人到一地旅行,所有的感受與經驗會在旅人心中形塑該地的形象。而當旅人將其旅遊發表於部落格時,又將此形象傳遞給部落格讀者,建立讀者對此地的特定形象;是故因網際網路發達,旅人在部落格所傳遞的地方形象亦會影響未到訪的人們對於地方的認識。而地方形象會對當地的發展與規劃產生影響,旅人經由觀光凝視所建立的地方形象,以及當地居民感受的地方形象,均值得關注與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高雄市鹽埕區,目的為分析觀光客與地方居民對地方形象的觀點與感受差異。依據文獻,本研究將地方形象歸類為七個面向及其類目,以內容分析及深度訪談方式進行,共分析174篇部落格文章並訪談8名在地居民。研究結果顯示,觀光客所著重的鹽埕形象為「觀光基礎建設與休閒娛樂設施」、「政經因素」、「歷史/文化/藝術」;居民則認為最重要的三個面向為「自然資源與環境」、「基礎建設」、「歷史/文化/藝術」。依據分析結果,論文最後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世界公民意涵及其對我國成人教育之啟示(2013) 陳鈺艷; Chen, Yu-Yen本研究探究世界公民意涵在歷史發展脈絡下的轉折,分析世界公民的重要內涵並說明世界公民內涵落實在成人教育的途徑與策略。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藉由多重詮釋分析相關經典文本,歸納世界主義和世界公民重要概念,再進行分析比較。此外,收集公民身分和世界公民能力相關文獻,作為世界公民教育評析之依據。 研究結果將世界公民歸納為政治道德和倫理取向,並建立在能力之上。世界公民意涵對我國成人教育的啟示為:與政治道德取向的世界公民意涵相符應的是理性人文取向的成人教育,目標為透過學習社會與全人教育培育自我完善和理性公民。而政治實踐取向的批判成人教育目的則在解放人性。 研究者反思理性取向的成人教育,提出倫理取向的成人教育內涵:對他人負責的教育實踐內涵為非正式關係中生成世界性,感同身受包容他異性,及教育者的倫理責任是學習回應的能力和愛的智慧。 在反思台灣相關的成人教育政策與成人公民教育方面,對終身學習政策內涵進行檢討,主張在成人教育領域中納入世界公民教育,增加世界公民能力的倫理層面。 最後,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將世界公民教育納入成人教育政策,以「學習共同生活」和「學習生存」作為主軸;成人教育作為溝通了解他者的平台;發展與世界公民的相關學習理論;成人教育增加責任倫理層面;反思中華文化的世界公民觀並開啟後續研究,可從儒家文化與宗教層面著手。 關鍵字:世界主義、世界公民權利、他者倫理、世界公民能力、世界公民教育。Item 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帶領人的學習歷程與社會資本之研究(2023) 林淑慧; Lin, Shu-Huei本研究以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七位帶領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帶領人參與培力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經由探尋自我,提升自信與人際關係,拓展其社會資本。 結論如下:一、帶領人的參與學習動機以改善人際關係、拓展社交網絡為主,與其原初之社會資本要素相關。二、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發現問題、反省問題、解決問題與付出行動之轉化學習歷程。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人際相處問題,發現舊觀點的限制,通過反思性的 深刻學習,去除限制觀點的因素,找到有效資源,以新觀點詮釋其經驗,在生活中付諸行動,進而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 此學習歷程並非線性,而是帶領人在不同培力階段及實踐場域中彼此交錯影響,特別從工作坊的備課演練中,因需將所學落實在生活運用的經驗,經消化統整後,在社區讀書會中帶領學員,使帶領人更深層地反思覺察其學習歷程的轉化。 三、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之課程、教學與師資都重視人的價值,信任尊重及關係互動連結,能提升帶領人的社會資本。 培力課程內容兼具知識、技能、價值態度面向,結合學習與服務的模式。師資專業諮商心理師,教學以學員需求為主,上述特色有助於帶領人發揮所能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社會資本。 四、帶領人通過培力方案之學習歷程有助於人際關係改善,提升社會資本。 帶領人通過培力之學習歷程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與家人及團體成員的互動中,體認到基於信任及相互理解的網絡互動,與建立在互惠互助的共同規範與價值,進而產生的承諾和歸屬感,連結到獲取資源的多元性資訊管道。 最後,依據研究之分析與結論提出建議,包括:1.建議非營利組織持續提供帶領人志工專業學習,以深化其服務技能;2.建議女性多參與政府及社團舉辦之學習課程,或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拓展社會資源及連結網絡。3.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與經費支持婦女學習。Item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暨旅遊學習之探究(2009) 張淑娟; Shu-Chuan Chang世界文化遺產在2000年後形成當代人的一種熱門旅遊選擇,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在文化遺產進行旅遊活動。面對這樣一股旅遊趨勢與社會現象,關心生活中學習經驗如何發生的研究者不僅有股疑問:世界文化遺產這類型的旅遊經驗究竟帶給旅人怎樣的學習經驗?因此,本研究即以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為研究核心,採用質性研究為方法論基礎,並以深度訪談和文件資料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討論。最後,利用文獻理論與質性資料一同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旅遊經驗進行描述、討論和分析,並進一步延伸詮釋論述旅遊學習的意義。Item 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之角色(2022) 鍾孟璉; Chung, Meng-Lian社會企業在各國發展下行之多年,而近年其從以獎勵補助性質逐漸轉向投資導向,加上永續風潮興起,社會企業雙重底線特性也引起企業更加重視,而政府及民間單位皆會透過中介組織給予職能培訓或相關資金的支援,在此社會投資的趨勢下,中介組織作為社會企業供需雙方間的溝通媒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即在2015年社會影響力報告書中明確揭示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然而現有文獻中少有探討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實際運作情形,故引發本研究動機,試圖藉由了解目前國內中介組織實際運作情形歸納出中介組織之角色分類,以及其隨著社會企業發展中中介組織工作重點的轉變。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內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中的整體運作情形,首先探討中介組織對於社會企業之社會需求,並分析國內中介組織的發展型態及角色定位,藉此剖析其對於社會企業組織供需端如何發揮功能,並聚焦在其執行成效之評估,並分析中介組織所面臨之困境。本論文結合專書及碩博士論文、學術期刊及報章雜誌等資料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檢視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中介組織的角色及具體執行情形,歸納出中介組織未來可能發展方向,並作為日後修正相關政策的參考。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為國內中介組織作一探索性的歸納分析,並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訪談,訪談對象為民間各類型中介組織,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的設計及文獻蒐集,最後得出研究結論及相關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國內並無專門獨立為社會企業服務對象之中介組織,成立型態多元且依照不同專業主要分為兩大角色分類以提供社會企業相關協助,而中介組織的執行重點會因社會企業發展歷程隨之轉變。隨著近期淨零碳排的永續理念仍持續帶領全球,中介組織持續存在其重要性,期待政府對於中介組織的生態圈投入資源以利其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