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7
  • Item
    游離式避世所:沈方婷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沈方婷; Shen, Fang-Ting
    本文以筆者身處在思想與步調日漸同質化的社會為本,以此同質化隨著科技的腳步日益增強的狀況下,所衍伸的倦怠感進而沈浸於電影文本、電玩文本上的數位體驗經驗出發,在學理研究上探討閱聽者在參與媒體文本時的心理狀態、及主體透過與現實相通的符徵與文本共構想像性空間的歷程;創作研究上使用以紙類布與紙編織的創作手法,以縫製之動作呼應主體虛實交錯的狀態轉換,並匯聚了拼貼形式中覆蓋與重疊的概念,用以建構游離式空間。筆者欲以此學理基礎與創作手法,回應對避世所之感悟。本文包含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以媒體文本與閱聽者共構的避世場域為題,探討逃避現實的因素、文本所創造出的虛擬想像性空間、場域的建構;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基於筆者自身的創作意識與前章之學理研究,涵蓋了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創作步驟;第四章為創作實踐,筆者以二系列之創作回應對本研究之論述;第五章為結語,用以統合研究成果以及闡述未來展望。
  • Item
    異化映像:李書嫺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李書嫺; Lee, Shu-Xian
    在快節奏和虛擬化的當代社會中,每天都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穿梭。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改變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聚焦於社會關係、心理連結和存在意義等議題於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探討。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闡述論文的動機和目的,包含研究內容、方法以及相關名詞的解釋。第二章為學理基礎,探討異化的概念,揭示現代社會在都市化發展中產生的種種現象,包含虛擬社交與心理距離。進一步透過鏡像理論和存在主義,分析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章著重於剖析筆者的創作手法,分為象徵、虛實意境、透明性三大面向。透過對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圖像分析,揭示其象徵元素中的異化內涵,也探討水的象徵意境,以及透明材質和半透明性在創作中的運用。第四章剖析了以「異化之鏡」為主題的創作論述,筆者以創作為媒介探索異化關係中的存在意義,思索個體如何在探索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反映個體與社會之間微妙的平衡,探討當代社會的異化。
  • Item
    女性於社會關係中的隱喻與投射-田明穎水墨創作論述
    (2024) 田明穎; Tien, Ming-Ying
    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著該時代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身為現代女性的筆者 發現自身在面臨家庭情感、人際關係、自我理想是有階段性的心境轉變。其中, 包括要與原生家庭下價值觀作抗衡、面對旁人給予的評價所帶來的衝擊,尋找內在的自我與外界關係平衡等過程。因此想藉由創作將內在精神轉化的過程與 價值觀用圖像意涵的分析方法和創作理念的梳理,逐步使筆者所用的內心投射 之情感建構出帶有隱喻的社會架構與框架。本次研究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 法與步驟概述、名詞釋義。第二章從「賦予女性‧內在演化」以女性於社會框架中的表現、女性於家庭關係的權衡、周遭旁人對女性的議論為主軸,探討女 性在現代社會,處在當不同身分時,自身理想如何與外在社會共處共存,將女 性所面臨到,來自各種層面議題從中探討並梳理。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景與動 機,以「柔性下的理性」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以「柔性」作為藝 術表現情感的具體呈現,以「線性」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方式,將作為筆者創 作表現形式上的參照與梳理,藉由藝術家不同的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並透 過多元的創作表現形式刺激筆者思考創作新的表現形式。第四章「框架下的權 衡交織」之創作論述,以筆墨下的線條變化和雕刻符號於紙張作為主要創作媒 材與表現形式,以水墨審美經驗為出發,用線條展現在東方筆墨技法中結合不 同空間所展現的張力與節奏,探索女性於內在情緒的盤繞、遊走、拉扯之力量, 並最後透過作品的個別解析,建構出整個作品的脈絡與內容。第五章為結論, 回顧創作心得與研究歷程,使未來在創作能激發新的可能性。
  • Item
    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孔雱瑩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孔雱瑩; Kung, Pang-Ying
    本文以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為主軸,嘗試透過繪畫創作,將生命與死亡、離別的情感、時間流逝等抽象課題轉化為具象的圖像表現。對筆者而言,消逝與存在並非兩種極端的面向,而是一體兩面、相互包含的。以死亡為題的創作,不只傳遞因逝去而起的憂傷,亦記錄著對逝者的悼念與對生命的包容,當我們在探討事物消逝變化的過程,同時也在找尋其本質與存在的意義。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名詞概述;第二章以生命中經歷的消逝作為主軸,談論消逝的意涵與因消逝而起的不同心境轉變,並與藝術系譜中的消逝題材相連接,探討不同形式與技法中紀錄消逝的方式;第三章延續自前述背景及動機,進一步說明筆者的主要創作理念、題材選擇、技法使用與實踐過程,筆者選擇以水墨、膠彩等媒材流動、暈染的特性,作為內心情感投射與轉化的使用媒介,盼能在梳理、記錄自我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將個人心境感受擴及整體,觀察並呈現出世代共有的面貌。第四章則將針對系列中的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作個別說明,最後第五章為總結,將回顧整體創作與研究歷程,並展望未來更深入的創作面向。
  • Item
    「穿越.時.空」洪雪慧水墨創作論術
    (2024) 洪雪慧; Hung, Hsueh-Hui
    本論文題目「穿越‧時‧空」,取材自古代四神獸及青銅器物之圖騰元素,藉由圖像的挪用、再製,加以進行重組、創作,圖騰元素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下,形塑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之核心概念如下 : 四神靈具有神力、威信、庇護的意涵,人們希望通過崇拜來獲得祂們的祝福和保護,也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對祖先的崇拜。另外,借用青銅器之物件,與當代元素並置,借古開今之意並完成筆者的系列作品。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緒論,闡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 時間空間意涵、時空美學、挪用圖騰之探究、藝術家作品探討與分析等。第三章 「穿越‧時‧空」創作理念與形式方法表現,創作理念營造、創作實踐方法、創作內容形式表現、創作步驟與媒材;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本創作分四個系列「四象系列」、「鑄之語系列」、「探古尋源系列」、「闔樂系列」;第五章 結論 對本論文的研究過程的回顧與自我檢視以及對未來展望。
  • Item
    交織・演繹—劉立堅繪畫創作論述
    (2024) 劉立堅; Liu, Li-Chien
    在筆者的創作歷程當中,思索如何將作品態樣作根源性的梳理與彙整,透過精心巧妙的舖排,建構兼具形式與內容的多媒材繪畫語彙,朝向獨樹一格的創作理念與思維,憑藉生活經驗超脫圖像視覺的連結,醞釀出轉換融合的新形態繪畫模式。有感於當下社會消費文化形態,反映時代風尚,結合當代流行趨勢,希望以社會視角窺探美學實踐,立足視覺場域,拾起畫筆投向藝術創作的新里程,在極度理性務實的消費文化揉合下,帶來新的視覺衝擊感受。在創作過程中,強調異質並置,和諧而不衝突,形塑空間圖像穿透力,在創新設計模式的表現手法上,掌握媒材特性,以增強視覺傳遞的特殊效果。尋找創作題材,透過景物的描繪與組合,呈現想要表達的內涵,因此,多變化的題材與畫意,豐富的層次與內蘊,用心經營的創作能力,使畫作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深層意涵與境界。本論文研究摘要共分五個章節,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藝術思維的表述與學理探討。第三章繪畫創作的多元載體與異質混搭。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希望憑藉著多元視角,在創作議題、媒材運用,風格技法上都能展現多面相且精彩豐潤,饒具特色的創作題材。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個人的創作方向,期盼這樣的創作動能與想法,能引導探索繪畫的未來發展。
  • Item
    生滅·戲沒-連忠宏水墨創作論述
    (2024) 連忠宏; Lian, Zhong-Hong
    台灣傳統戲曲的發展脈絡,從輝煌時代到沒落、流失甚至快變成歷史史蹟,身為創作者的我,便開始思考該如何畫出表現對應當代與傳統文化的作品,去真實的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大眾的文化現象。此次創作研究是以自身的體會與經驗及對應內心深處情感投射,觀察現代人在娛樂媒體與傳統戲曲的發展之下生活改變的多種面向,嘗試以自身體會及社會觀者的角色,來記錄現今娛樂媒體與傳統戲曲受到時代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各種變動及波瀾,創作出自身契合觀者情感與共鳴的創作作品。以繪畫戲曲為主題,呈現傳統戲曲在科技時代的沒落,讓傳統戲曲文化受到了各種衝擊的情況,如戲曲流失人才、文化沒落、科技的打壓、觀眾逐年減少,希望藉以文化見證者的關懷與美學態度,讓觀者感受如今的戲曲發展。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經驗及歷練,都會造成自身回應的方式,而藝術家回應社會的呈現方式,便是以創作作品方式來表達想法。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 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 傳統戲曲文化生態環境與危機:以自身體會與觀察社會大眾現象與研究,針對影響我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同時從形式特徵與技法的運用進行論述。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共三個系列…「沒落系列」、「流失系列」、「史蹟系列」。第五章:結論,筆者提出自身對未來創作的省思與展望。
  • Item
    幻遊彼岸.青衿之志-林麗玲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林麗玲; Lin, Li-Ling
    本研究主要以人物具象繪畫創作表達對青少年學子們對未來夢想職業的關注。學生自我認識和未來職業選擇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系列有關興趣、熱情、自我評估、職業目標和生涯規劃的建議。作者強調學生應該透過興趣探索、參與實際活動以及反思個人優勢和弱點,進一步了解自己,並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文章也提到使用自我評估工具,如性格測試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測試,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最後,文章提及了國中階段的生涯輔導措施,包括技藝教育學程、生涯發展及適性輔導等,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生涯規劃。學生在職業選擇中需要從自我認識的角度出發,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並透過自我評估工具來幫助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同時,強調職業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適應。家庭和教育的支持和資源分配對國中生的職業選擇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透過建立正向心理能力和提供豐富的生涯資訊,家庭和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積極地探索和計畫未來,從而做出更符合個人興趣和目標的職業選擇。以三個部分分享了對追求夢想、青少年的祝福以及公仔收集行為的見解。作者鼓勵青少年對未來充滿勇氣追尋夢想,發現真正激動心靈的事物。對青少年,作者表達了真摯的祝福,希望他們在面對抉擇和挑戰時保持智慧和勇氣。最後,談到公仔收集是情感表現和社交建構的一部分,為生活帶來愉悅。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內容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有關國中生對未來的夢想的職業探討與透過人物藝術創作反映青少年現象。第三章介紹創作理念思維與形式技法。第四章詮釋筆者作品創作解析,共分為三個系列:一、花語-祝福系列 。二、石雕-幽默系列。三、公仔-勇氣系列。第五章結論,提出創作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觀石.映心—吳亞倫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吳亞倫; Wu, Ya-Lun
    本文探討觀石.映心—水墨創作論述,筆者在工作中長期在桃園的觀新藻礁和草漯沙丘中移動,因藻礁的啟發,進而觀察更多的礁石海岸河灘,由觀石的肌理形成和靜坐中與石的靜默對談,轉化成對宇宙無垠的幻想和自我心中的觀照。岩石為大地發育的基質,從生活中了解臺灣岩石形貌,針對岩石肌理及地形地貌中進行探討,透過筆墨與西方媒材結合,期盼能藉用多媒材不同的特性,在創作中有更多更具新意的繪畫表現,並由學理資料探討心象,以石為符號創作,組構及造境為創作模式,透過造境更能接近筆者所求的情境;為使山水畫更具開放的表達空間,也讓創作能更臻「物我合一」之境;是故,也佐以禪學、哲學、西方心理學作為探討。本研究強調實境觀察,透過實地寫生或記錄,進而轉化成觀照自我,透過自我內心創作感情,轉化成創作符號;在論文中,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創作論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觀石‧映心的內容闡釋,第三章研究觀石如觀心的藝術思維,第四章闡述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探討創作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透過觀察過程培養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內省,期望在藝術上有更深的體會,形成個人的繪畫風格,窺探藝術之堂奧。
  • Item
    變動與延異–黃寶賢水墨創作論述
    (2023) 黃寶賢; HUANG, BAO-HSIEN
    現今的社會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人們運用網路可立即傳送訊息,地球就像一個地球村,資訊發達隨時都可掌握最新消息,人們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不斷的在變動,水墨在當代的發展,也隨著科技及視訊的發達,形式及內容和各種媒材的應用更加寬廣,超越了傳統的筆墨規範。水墨當代主體性建構可以從舊有形式改革與創新,並與當前的生活環境融入,賦予新觀念。筆者在水墨藝術的創作,將物象的「虛」、「實」作一個探究,並結合空間場域,從平面跨越到三度或四度空間來呈現,擴張藝術宏觀視野與展現藝術內涵。本論文「變動與延異」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談及當今時代的演變,造成人們思想的改變,在變動中找出水墨因應之道與方法。第二章變動與質變,從社會環境變遷及全球電腦化,探討環境與物象的流變,並從延異的觀念,探索新的對立與衝突開創新的語彙。第三章變異與現代空間,從穩定空間到異質空間到繪畫變異空間,探討當代水墨多異性的展現空間。第四章創作理論與實踐,筆者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如異質混搭、跨域等做分析與引用圖片說明。第五章創作作品分析,分為延異空間重置、異質空間並置、鏡像他者錯置,將個別作品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當前水墨創作已發展新的形式與風格,但重要的還必需將本土的特色表現出來,並結合當代社會環境與文化。筆者受到環境及社會型態的改變及影響,在創作上思索著如何在變動與延異中,將水墨的形式與內容轉變成新的語彙,並將變動與延異作為研究探討的方向,希望藉由筆者的作品帶給人們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及反思,這將是筆者創作論述本文的意義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