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1899
  • Item
    「物」的跨維度意識:從3D到2D的變像研究
    ( 2021) 邱顯源 ; Chiu, Hsien-Yuan
    經驗總是來至於對事物的認識與了解,而事物對我們而言也是感知的意向(Intentionality)來源,在藝術創作的行為中,經驗與感知是真實與藝術之間跨維度與變像的關鍵要素,然而隨著實踐技術與工具的創新,藝術也從傳統逐漸過渡到數位的時代,因此研究一開始著重點,將試圖從哲學與美學的角度探討「物」的意識、感知與存在等等本質問題,並從中分析人、物與世界三者之間的藝術現象與實踐關係,接著研究角度將轉向影像中「物」的修辭與表現探討,透過上述學理研究的基礎建構,將有助於後續藝術實踐的探討,使論述能有連貫與完整的邏輯性。 而有關技術實踐部分,探討焦點將以3D數位技術為核心,並從技術本質與原理做為分析起點,首先在探討技術本質部分,內容包含技術的虛擬性、生成美學、幾何空間等面向研究,在探討技術原理部分,包含數位物件的網格編修、拓樸演變、變像技巧等內容分析,而過程中將適時搭配圖示的輔助說明,來解說技術運用於實踐上的重要觀念,最終再透過分析個人作品過程,將本文中的學理與技術的探討進行聚合與辯證。期盼透過本次的研究與實踐的目的,除了作為自身創作的反思與檢視之外,內容也能成為從事3D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者的參考基礎。 由於本次研究特性屬於創作理論為主,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將採用藝術本位研究(arts-based research,以下簡稱ABR)的方法,以創作實踐為基礎,透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與創作實踐三個面向進行資料的探討與現象的分析,來逐步完成本次論文研究的整體架構。
  • Item
    1990年代臺灣美術「多元主義」現象研究
    ( 2022) 蔡佩玲 ; Tsai, Pei-Ling
    1990年代的臺灣美術界,普遍存在這是一個「甚麼都可以的年代」想法;允許不同藝術價值存在的默契,亦在90年代後期成為藝壇共識;這藝術態度上的鉅變讓當代藝術更顯自由繁華,欲探究「多元主義」如何可能是本文研究動機的起點。是「話語」在形塑看法,文本取向以藝術評論、藝術教育、創作者創作自述、藝術主題座談會與理論論述等,研究方法上以考古學式「話語」實踐分析,檢視成就某種選擇規律性的「話語」資源;亦結合系譜學研究探求明顯差異的「出現」如何可行。探究臺灣美術理應「多元主義」這「批評意識」如何可成,諸如體現民主、政治解嚴鬆動禁忌,必要條件是尊重與包容差異的共識。論及美術界如何以美術的方式回應「多元主義」,是足以體現後現代藝術創作的方法學,與創作自由的堅持。「多元主義」體現在藝壇對「他者」的包容,與認識真正臺灣美術需增加異質認同來建構。「多元主義」對準則的背離,造就反對僵化藝術教育體制與反對官展標準的威權。意識到當代藝術是「多元主義」,讓臺灣藝術以開放的主體性(多方共存的本土化)邁向國際藝壇,「多元主義」不停努力拓展未來藝術可能。90年代後期,臺灣美術界對藝術整體意義執著「出現」鬆動,態度上接受藝術擁有不同藝術價值,許多方向的「甚麼都可以」邁向藝術的黃金時代。
  • Item
    「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敦煌壁畫視覺語彙於現代藝術應用之研究
    ( 2022) 許婉妮 ; Xu, Wan-Ni
    敦煌壁畫作為敦煌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融東西方之所長,自成體系,給人以「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獨特視覺美感。不同時期的敦煌壁畫呈現的藝術造詣、社會風俗和宗教信仰充斥著時代性,成為現代藝術的孕育源泉。本文從「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出發,研究敦煌壁畫呈現的視覺語彙、美學精神,以及基於現代藝術創作應用所展現的文化傳承。通過分析敦煌壁畫在視覺語匯所呈現的形式特征, 比較東西方藝術審美的差異,透過東西方對待藝術的不同審美視角,探討敦煌壁畫藝術的美學精神。筆者從敦煌壁畫「天衣飛揚,滿壁風動」裡探尋「天人合一」的思想底蘊,對敦煌壁畫視覺語彙再度梳理,汲取敦煌壁畫傳統文化的營養,逐步爬梳其審美價值體現在現代藝術中的應用。透過東西方審美的差異剖析現代藝術的美學特徵;透過以老莊為代表的傳統道家思想和宗教氛圍中的理性精神影射出現代藝術的視覺形式;透過敦煌壁畫的審美文化以及佛教精神再敦煌藝術中的呈現分析東方藝術的現代化思維;透過時代變遷的敦煌壁畫所展示的社會縮影品析現代藝術的時代性。敦煌藝術融儒家文化、古印度佛教、道教等不同文化為一體,將不同來源的文化養分進行轉化和吸收,成就了汲取不同文化之所長,又不乏自身文化特點的獨特藝術風格,在飛速發展的當下與現代藝術孕育而生。本文通過對敦煌壁畫視覺語彙在現代藝術中呈現出的審美特徵以及筆者的創作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闡釋敦煌藝術從傳統壁畫藝術再生為現代藝術所體現出的美學精神。剖析敦煌壁畫蘊涵的思想底蘊以達到對敦煌藝術美學精神的認識,靈活運用於現代藝術創作,並將傳統文化再現、傳承。
  • Item
    意象書寫與質理對話--兼論水墨人物畫的新實踐拓展
    ( 2021) 宗宏崗 ; Zong, Hong-Gang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強調主觀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達,造形上多運用「意象造形」,用筆用墨偏重其書寫性。文章以意象造形為基本切入點,研究「意象造形」中的意象、書寫性筆墨的同時,理論梳理意象造形「抒情性情感」及「書寫性」的相互關聯性,指出有意味的形象是畫家觀察、提煉、精神超越的結果,是書寫性筆墨與意象造形的統一,意象表達是畫家心中的外化之物。本論文以筆者「大師造像」組畫、「笑臉---速寫農民工」組畫、「國父」組畫作品為例,重新建構意象造形、書寫性筆墨議題,實例探討寫實主義繪畫裡的「書寫性」、「表現性」、「筆觸性線條」諸多的闡發可能性,也對新時期水墨人物畫的拓展實踐提出了個人的思索與見解。文章依託中華民族「尚意」的大背景,研究富有中國文人氣質、民族審美特質的東方韻味之意象書寫,強調藝術創作中「精神意識」、「性靈化」的自由抒發,企圖挖掘、強化本民族優秀文化特有的表現語言。在保有東方水墨意象前提下,探索水墨畫新的表現空間,繼而和世界優秀文化接軌,這對我們水墨畫來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從而印證文章觀點,守護筆墨語言,通過各自的藝術實踐,發展出筆墨語言的現代譜系。論述分八個章節說明,第一章對「書寫性」進行理論及現實層面追溯,在理論上將書寫性、意象造形嘗試初步連接。得出水墨畫所洋溢的抒情寫意性是一種富有民族精神的繪畫藝術的哲思體現。第二章重點闡述意象造形是畫家「意象」的外化形式,是畫家依據本心心源的「意象表現」。第三章初探中西造形的美學研究,分析中西繪畫造形中的思想、情感介入,建構書寫性筆墨、痕跡、質理為研究主體的美學研究。第四章繼續將文章主旨從歷史脈絡角度給予貫穿與連接,佐證「東方韻味」、「詩情畫意」的東方精神繪畫與意象筆墨更符合中國人的哲學體系及美學精神的追求。第五章著重於各個時期主要代表畫家對書寫性演變拓展進行較系統論述,論述線→筆觸性線條的性靈意象→筆觸書寫的圖像符號意涵→線語言的主體抽象構成的建立。第六章從筆者親身經歷著筆過渡到作品的觀看哲學與雜糅書寫,延伸到個性化書寫的形塑及作品大師力量圖像意義的凸顯。第七章以筆者近期創作為例,對不同的觀看模態尤其是筆者創作作品中傳達出的質理觀看進行了針對性闡釋,並對作品中雜糅的書寫、過程的美學價值等進行重點論述,呼應文章論述主旨。第八章回顧總結全文,強調在當今多元藝術世代,保有意象靈魂的書寫作品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髓所在,在理﹑法﹑趣理論形式的美學體系基礎之上,創造出和時代相應的現代文化形態,這樣才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 Item
    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信念之研究
    ( 2021) 曾仰賢 ; Tseng, Yang-Hsien
    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而當代藝術也逐漸被認為是學生重要的藝術學習範疇之一。因此,對於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之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相關教學信念的探究,成為藝術教育界應予探究的議題。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中的多重個案研究,試圖了解六位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的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異同,並藉美術館雙年展為場域分析其對個案教師當代藝術教學信念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個案教師面對當代藝術易有疏離與陌生感,並存有對當代藝術教學專業的疑惑。然而,個案教師均有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專業評估與教學信念,認同必須在當代藝術教學不斷嘗試累積的經驗過程,逐漸移轉信賴已久之過往藝術教學內涵的教學信念,方能夠理解學生對當代藝術的學習過程,並進行因不同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產生的差異性教學實施。本研究在梳理個案教師於當代藝術教學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教學實施內涵與經驗後,提出結論: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當代藝術教學經驗的認知與理解之社群共備趨勢、媒體科技資訊專業素養發展歷程的必要性;在當代藝術教學經驗的異同發現,是來自於藝術專業評斷分析與網絡資源結合應用的實踐;在美術館雙年展教學信念影響的關鍵,在於透過自我導向式的觀看經驗與館校教育資源的鏈結發展運用。透過前述研究歸納,本研究建議:未來應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從學生為中心的當代藝術教學實證研究、以課程規畫設計理解當代藝術教學信念的研究,而目前臺灣已趨近成熟的美術館雙年展應可提供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做為課程規劃與教學實踐的適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