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碎片化與創造性閱讀:洪郁喜水墨創作論述(2024) 洪郁喜; Hung, Yu-Hsi水墨的當代性,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被認知,多年來已開展出許多討論的面向。這項擁有悠長發展歷史的藝術類種,因歷史沿革、詮釋選擇以及缺乏當代藝術理論支持而面臨存續斷裂的挑戰,致使如今與水墨有關的探討內容似乎似乎圍繞著脈絡「碎片化」(Fragmentation)和「誤讀/創造性閱讀」(Misreading/Creative Reading)等命題,水墨在當代語境中常被割裂成零散的碎塊,失去傳統慣習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這或許是水墨作為一種創作媒材與文化象徵留存至當代難以迴避的困境,然而與其閃避或忽略此種困境,或許可將之視為水墨已新生出當代特質的徵侯,並依此拓展出新的詮釋空間。 本研究以水墨的「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做為研究主軸及帶動創作思維的關鍵主題,透過對水墨藝術的重新詮釋和多元化表現,持續斟酌水墨在當代的角色和定位。第一章從文學、歷史、藝術、媒體的「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等多面向進行文化研究分析。第二章探討「觀看」與「閱讀」隨時代脈絡變化的現象,從受制於權威到讀者角色提升,進而導入一個由觀眾與創作者共享、共有的訊息交換空間。第三章挖掘訊息傳遞的媒介,從語言文字、符號、圖像的不確定性,到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眾間角色表達與理解的複雜性。第四章將「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納入個人創作討論,分析個人創作思維的建構,從水墨創作的當代思維途徑,發展出拼貼、擬仿與挪用的形式與技法方向。第五章則是依照個人的系列創作,分析五個系列的創作結構,並逐一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理念和動機。最後一章再次強調了誤讀的積極意義,認為誤讀不僅是理解上的偏差,更是創造性探索的重要途徑。Item 霸權‧科技的變異-張翊峰水墨創作論述(2024) 張翊峰; Jang, Yi-Feng本研究以水墨創作的形式探討人與晶片、半導體、數位科技霸權之間的關係,從歷史觀出發,與科技和社會互相對話。從敘事的角度呈現科技異化及其權力現象並予以批判,啟發反思。當代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似乎正複製秦國從富強到異化,再從霸權到滅亡的相似路徑。筆者以秦兵馬俑霸權意涵來說明,晶片與半導體科技的進步,使數位科技從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成為主宰人們精神、思維、行為的權力,產生無所不在的霸權空間。筆者的疑問是,當人們愈發仰賴於機器,科技霸權的發展是否終會出現新智慧,又會帶給人類怎樣的未來?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和方向;第二章反映筆者在成長與工作歷程中對權力的觀察,探討科技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新型意識形態的理論;第三章梳理科技的權力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精神與思想的結合,科技的介入使人不知不覺的順從了權力,成就科技的霸權世界。筆者對藝術作為人對抗霸權的力量寄予期待。第四章闡述個人的創作思維與模式,創作形式、方法、和展覽場域的規劃;第五章呈現《秦蹤》、《秦語》、《晶圓》、《科技戰》、《權力》、《文明.毀滅》、《足跡》等七個作品系列並分別解析;第六章列舉筆者的回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Item 童年印記的反思—楊尉翎繪畫創作論述(2024) 楊尉翎; Yang, Wei-Ling幼年早期經歷幾乎控制著人們往後的行為模式與生活應變能力,或許我們成長過程中那些能夠回憶起的兒時經歷屈指可數,但它並不是不重要或是遺忘,而是將那些事件與記憶存放至潛意識中。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極為獨特,即使隨著人年齡的不停增長,面容與身體不斷變化、衰老,固有的內在兒童並不會因此改變。然而,兒童時期的經驗,烙印在人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經歷上一代的教育、生活環境或外在因素等等,是造就並形塑自我的行為、意識與價值觀的關鍵因素,同時內在思想於幼兒時期因不同的生活經驗,決定自身獨有的樣貌。本創作研究分為五章節進行: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透過兒童玩物和草做為創作主題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以及方法;第二章為學理基礎、文獻探討推敲遺傳基因和個體發展、外部環境造成之影響;第三章提出對筆者創作媒材、思想層面具有影響的藝術家以童年主題進行創作的含意,第四章為作品內容分析與創作方法,作品分成《塑造》、《驟變》、《追尋》三個系列,在此章闡述作品的理念,以創作方式堆疊出自我生成;第五章為總結,透過此次的藝術創作與研究,重新連接個人內心,理解自身內在感受,並且總結出對話、研究心得。Item 生滅·戲沒-連忠宏水墨創作論述(2024) 連忠宏; Lian, Zhong-Hong台灣傳統戲曲的發展脈絡,從輝煌時代到沒落、流失甚至快變成歷史史蹟,身為創作者的我,便開始思考該如何畫出表現對應當代與傳統文化的作品,去真實的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大眾的文化現象。此次創作研究是以自身的體會與經驗及對應內心深處情感投射,觀察現代人在娛樂媒體與傳統戲曲的發展之下生活改變的多種面向,嘗試以自身體會及社會觀者的角色,來記錄現今娛樂媒體與傳統戲曲受到時代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各種變動及波瀾,創作出自身契合觀者情感與共鳴的創作作品。以繪畫戲曲為主題,呈現傳統戲曲在科技時代的沒落,讓傳統戲曲文化受到了各種衝擊的情況,如戲曲流失人才、文化沒落、科技的打壓、觀眾逐年減少,希望藉以文化見證者的關懷與美學態度,讓觀者感受如今的戲曲發展。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經驗及歷練,都會造成自身回應的方式,而藝術家回應社會的呈現方式,便是以創作作品方式來表達想法。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 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 傳統戲曲文化生態環境與危機:以自身體會與觀察社會大眾現象與研究,針對影響我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同時從形式特徵與技法的運用進行論述。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共三個系列…「沒落系列」、「流失系列」、「史蹟系列」。第五章:結論,筆者提出自身對未來創作的省思與展望。Item 半透明的呢喃─吳佳軒水墨創作論述(2023) 吳佳軒; Wu, Chia-Hsuan透過花有機體的繁衍、變動、碎形狀態聚與散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帶出社會下如同液態般的不確定與流動性質,有如半透明輕盈的各種變動。本創作研究以「半透明的呢喃」作為探討水墨創作中的半透明與碎形皺褶之美為主題,透過理念與創作圖像意涵的分析,建構出筆者所思、所想、所繪的無聲勝有聲的「呢喃」。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概述與名詞釋義;第二章以「慾望‧液態‧半透明」為主軸,探討個人慾望的起源到當代社會現象的流動與半透明特質,在自身慾望與社會間的拉扯、消長中尋找存在的主體性,並以藝術作為生存慾望表達的機制進行探討。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景及動機,以「透明的皺褶」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皺褶」的藝術表現慾望的具體呈現;「半透明」,藉由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作為筆者創作半透明形式上的參照與梳理,透過多元的創作模式刺激新的創作形式的表現。第四章「半透明的呢喃」之創作論述,以墨與西方媒材各式水性顏料的複合狀態作為主要媒材,以水墨審美經驗出發,在東方工筆繪畫中雜揉受西方繪畫影響的繪畫技巧,探索體驗慾念於心探詢、環繞、遊走的心路歷程,並最後透過作品的個別解析,建構整個創作的脈絡與內容;第五章總結,從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Item 私密的文字密碼:許宸家水墨創作論述(2022) 許宸家; HSU, CHEN-CHIA本論文描述、紀錄了現代個體在面對群體之間的內心情緒與社會關係,並以此作為主要核心概念發想,作為藝術創作與實踐。筆者以自身成長經驗、感悟,體認到個體在面對環境所建立的自我保護機制,而在保護後渴望被認同與理解的內心情感。透過榮格心理學理論,探討在現代環境之下,個體面對超量的群體結構所發展出的人格面具與其陰影。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研究在此結構下個體所擁有的心理情感。藉由社群主義與馬斯洛理論,討論現代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彼此防範又彼此依賴的矛盾關係。本論文創作透過將文字轉換為文字密碼,並以空氣鳳梨形象描繪,將情緒、故事隱藏於其中。形成語言符號的表達,同時作為現代文人精神移情、寄情的呈現。將文字結構與作品畫面結合,使其不易辨識字形的同時,亦能感受似圖騰之紋樣,既隱藏又吸引觀者的目光,將東方文字作為符號展現,進行不同於傳統字畫合一的藝術表達。作品以平面與半立體複合媒材為創作表現,以堆積凸出肌理為情緒注入、消化的手法,以超出畫面的銅線與銅片,作為空間延伸、光影虛實,增加了文字密碼的複雜與變化,增添觀看性與觀者互動。筆者透過本文學理探討、研究,進而梳理自身創作系列與脈絡、自身情感,使作品呼應社會變化、現代思維觀點,於往後進行更深刻、廣闊的藝術創作。Item 疫情.控-彭志成水墨創作論述(2023) 彭志成; Pen, Chi-Chen自新冠肺炎蔓延以來,不確定、不穩定感,是這個時代的共感特色。身為藝術創作者,開始思考該畫出何種作品,去真實的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現象。此次創作研究是以自身的經驗及對應內心情感投射,觀照現代人在疫情蔓延下生活改變的多種面向,嘗試以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去記錄疫情時代造成的各種變動與波瀾,創作出契合觀者感情與共鳴的作品。以人為主題,呈現疫情肆虐期間人們所遭遇到各種的情況,如強制隔離、實名制、居家檢疫、疫苗接種等,希望以表達紛擾中安身立命的美學境界。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經驗,會造成自身回應社會的方式,而藝術家回應社會的方式,便是以創作來訴說想法。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疫情肆虐下:社會現象的思考與研究。第三章:創作理念思維與形式技法,將針對影響創作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同時從形式特徵與技法的運用進行分述說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共分四個系列「隔離系列」、「循環系列」、「空間系列」、「日常系列」。第五章:結論,提出未來創作的省思與展望。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2021) 楊喆; Yeung, Chit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Item 被動建立的價值—劉威成創作論述(2021) 劉威成; Liou, Wei-Cheng本論文描述、記錄了現代個人與群體的結構關係,並以此為概念創作、實踐。筆者自生活經驗體認到個體透過包裝進而建立形象、而被觀看。本文藉社群主義與現代性社會理論,建構出現代性生態模型,表述在科技、資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關係。以觀眾心理學表述關係裡展演與接收的過程,依據觀眾的回饋給予反應,隨時轉變自身的狀態呈現。人們本能希望的擁有歸屬與認同,在觀看、被觀看關係之中尋求價值認定筆者將這樣的行為心理稱作「被動建立的價值」。對其提出四項特點進行探討,「認同建構」、「變動性」、「保護層」以及「商品化體現」,現代性社會中有良好、多元的資源展現自己,我們將自身轉化為商品,包裝、行銷。筆者以「青銅」為創作主軸,透過其特性和歷史意義對應人與群體的關係。青銅鏽蝕質地根據所處環境被塑造形成,賦予其新的價值認定,同時青銅器於歷史意義上具有給予地位、價值認定之象徵。本文作品以青銅質地與各不同載體轉化融合,擁有新的寓意表述,透過「青銅質地的再現與融合轉化」、「展演與中介表現」、「象徵與寓意」三點討論之。最後,筆者透過本文學理研究與作品梳理自身思想脈絡,接續概念與現代性社會觀點,在往後更深入、廣闊、持續地進行藝術創作。Item 邊緣之幻 — 林承翰創作論述(2021) 林承翰; Lin‚ Cheng-Han摘 要 「邊緣人」 為當下常聽見的網路用語,述說著各種被社會所漠視、排斥的人。在當今過曝且壓抑的社會裡,自出生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被動接受著社會化的浸染,當我們將自身幻化成籌碼於社會中與人交流、交換時,我們就早已身處在異化的社會中,因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無力改變社會現況的我們戳不破這個真實的謊言,轉而在這個謊言中開始尋找真實的自我。於是乎,個體在社會中開始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生活著,以詼諧、白日夢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的作品為研究對象,以「邊緣之幻」為主題來記錄當今社會中犬儒主義者的生活樣貌,而「舒適圈」可以說是個體與社會間的中間場域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緩衝地帶。筆者欲透過幻想的天馬行空,讓人群中的個體得以暫時解脫這種不舒適的狀態,個體雖被迫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人群,但同時卻也可以在其中抱持著一個邊緣者的心態,靜靜地在不起眼之處觀察著這社會上一切的變化。 第一章中簡介了創作發想的動機及關鍵字的名詞定義;第二章則進一步的分析當今社會下的邊緣人如何出現,現代犬儒主義是如何使我們得以擁有一種新的態度來面對這過曝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第三章列選了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欲借鏡他們畫作中所展現出的舒適圈多重包容力,來探討我們如何在幻想世界中自我調適;第四章以筆者「邊緣之幻」系列創作進行作品分析,將生活所感進行幻想之地的意境形構,把筆者渴望無拘無束的一面投入在畫作中的主角,渴望在生活裡找尋一個較為舒適的平衡點並期望與觀者產生共鳴;第五章為本文的結論,筆者除了期盼在創作之餘亦反映社會現況外,藉由角落觀察者的身分探討這樣富彈性的舒適圈,使我們得以在社會中更加具適應性,並且能在其中悠然自適。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