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蘇淑娟"
Now showing 1 - 20 of 4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興新村空間治理:結構與能動的對話(2017) 郭昱麟; Kuo, Yu-Lin中興新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疏遷計畫下的產物,係由國家力量及資本移植西方造鎮計畫「田園城市」(Garden City)設計理念建構而成的第二行政中心,而在西元1998年省府虛級化以及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以降,經歷兩次政黨輪替的政治角力與協商,將不同的空間想像加諸於此,陸續規劃大學城、非政府組織(NGO)國際會議中心、渡假型生活園區藝術村等計畫未果,直至2009年行政院核定中興新村為「高等研究園區」,今日同時具有「高等研究園區」與「文化景觀」矛盾的雙重屬性。 本文旨在探究中興新村的空間治理,由行政特區轉化為高等研究園區,梳理中興新村區域發展的軌跡,解構其空間治理模式的改變;再者,透過田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以結構化歷程分析權益關係人間(stakeholders)的交互作用,政府由上而下的統治(Steuerung,即英語的steering)轉化為治理(governance)的上下互動協商,權益關係人間的相互調適過程,尋找新的空間定位。 中興新村作為一個具有多重屬性的特殊空間場域,空間利用與地景的變遷著實有其特殊性,中興新村的再發展案例,跳脫傳統線性思考與二元論的囹圄,解構並重新建構一個歷史場域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並嘗試在治理的途徑中尋求第三條路,在結構與能動中調和,發現中興新村的價值。Item 九五課綱試題研發工作計畫 - 地理科(96)研究報告(2007-01-01) 丘逸民; 蘇淑娟; 陳哲銘; 許珊瑜Item 九十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試題研發工作計畫研究報告(2002-01-01) 楊宗惠; 李明燕; 沈淑敏; 陳哲銘; 楊秉煌; 蘇淑娟Item 以協作治理觀點檢視地方創生:水金九地區地質環境資源之例(2022) 劉靜怡; Liu, Ching Yi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地區,合稱水金九地區,有豐富的地質環境資源,造就許多特殊的地景,使其在歷史中曾是繁華的礦業小鎮。從清領時期發現金礦一直到日治時期積極發展礦產事業,人文活動活絡;在人與地的互動中,形成今日特殊的地方發展現象。隨著經濟發展,礦業開採因不符成本而結束,在水金九地區的權益關係人努力下,重整礦業歷史以積極設立水金九地質公園。本文旨在探究水金九地區與社群如何以地質環境資源作為永續發展的媒 介,以「協作治理」觀點置入與探討人與地的互動關係與過程;研究所採「協 作治理」概念,沿用 Ansell& Gash (2007) 的協作治理,論述協作對於地方型塑 的重要性。再者,本文以地方創生架構,闡述水金九地方發展如何展現價值, 讓資源生生不息。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目的有三項:(1) 彙 整探究水金九環境發展之背景;(2) 以協作治理理論分析水金九社區營造之脈 絡與特徵;(3) 在水金九環境資源背景下,研擬提出協作治理觀點的水金九地 質環境資源創生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建立在豐富地質資源基礎之下,水金九在地人始運用在地礦業歷史與環境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在人地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地方價值及特殊性;第二、水金九區域社區自治力及凝聚力堅固,已然逐步落實新治理概念;第三、水金九地質公園的設立是地方善用自身環境資源,以振興地方發展,是協作的重要媒介;第四、水金九地質公園的協作面臨課責問題,當設立地質公園是由權益關係人一起參與規劃、決策時,非由公部門單方決定,則共同課責成了協作的重要部分,在地的協商對話即為課責的關鍵。Item 兩岸當代婚配家庭的居住地選擇決策:「跨界」概念的探索(2016) 張家榕; Chang, Chia-Jung婚姻移民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遷移議題,其中又以兩岸婚姻家庭人數最多。兩岸婚姻可溯自1987年開放國人至中國大陸探親,因交流頻繁、語言及文化相似,使兩岸居民共組家庭人數持續增加(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1)。有別於早期婚姻坡度(marriage gradient)較大的兩岸婚姻,隨著時間、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兩岸人口成為同事、貿易夥伴,或雙方赴第三地讀書、旅遊、工作等,始促成兩岸婚姻的因素多樣化,並產生兩岸婚姻類型之改變,婚姻雙方之個人條件與資本亦更加多元化。 本研究主要探討婚姻雙方皆高學經歷組成之兩岸婚姻家庭,其居住地的選擇,居住於臺灣、大陸、甚或第三地的議題,主要焦點是居住地選擇之考量與其影響因素。遷移不僅是居住地空間的移動或人口遷移,更有諸多有形或無形的界線(限)和跨越與否的行動決定,故本研究在遷移議題外,再加入跨界概念探討。經文獻探討與半結構式質性訪談,共訪談八位由高學經歷者組成兩岸婚配家庭的女性配偶,了解兩岸婚姻背景與變動趨勢,以微觀的研究角度,瞭解兩岸婚姻家庭居住地的選擇與跨越的界線。 本研究發現,兩岸婚姻的家庭在居住地選擇時,高度重視經濟、社會、文化因素,選擇遷移、停留、就業與經濟優勢或穩定處,且利用社會網絡降低遷移風險;就文化因素,共同居住及家庭成員的生命週期也影響著選擇,家庭成員依據生活需求選擇居住地。然而,居住的選擇並非完全開放的選項,兩岸婚配家庭依據實質空間界線、社會界線、文化界線型塑遷移的選項,進行評估與選擇,出現兩岸婚姻家庭單次或多次選擇居住地;兩岸婚姻家庭亦出現家庭成員分住異地情形,而有家庭的非經濟維繫者-母親,成為單獨帶著子女遷移居住地的行為。Item 南非台灣移民遷移決策及空間調適的歷程(2009-05-01) 賴秀茹; 蘇淑娟Item 參與式環境治理的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台灣地質公園示範區為例(2017) 劉有為; Liu, You-Wei隨著「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多元論述,以及近年台灣發生的環境治理爭議,例如:2004~2014年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7年的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15年卑南族的狩獵爭議…等等,凸顯出「國家-地方」對於環境認知與環境治理方式有著明顯落差。目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議題有越來越多的論述指出民眾參與、在地化、尊重傳統地方知識,以及強調共同管理的重要性與符合實際社會狀態。 2002年起,農委會所推動的「台灣地質公園」計畫,作為回應國際地景保育與環境治理的最新潮流,不但強調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環境旅遊等核心價值,亦著重在多尺度的網絡交流與學習。本文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透過焦點人物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的田野調查,來探究社區對於新環境治理模式的回應,其中包含社區參與的動機、考量因子以及社區如何進行公眾決策的行為;本文並以「類型學」的方式將社區治理的行為模式予以劃分,作為往後其他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參考。Item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災後地景建構研究(2017) 吳東祐; Wu, Tung-Yu摘要 嘉蘭村在八八風災後藉由部落內部行動者與外部行動者共同重建形成目前所見之災後地景。本研究以結構-能動性理論與後鄉村共同建立理論架構,成為分析觀點,進而以原住民在地脈絡去補足理論,豐富嘉蘭村災後地景建構之內涵。 本研究將嘉蘭村災後地景視為複雜災後交互作用用,社會再生產的結果,檢視部落如何應對不同的外來行動者,以權力地景,文化地景與部落主體性去建構嘉蘭村災後重建地景之內涵。 雖可用結構-能動性理論界定其影響,權力的形式與如何形塑空間,但也以部落主體性的觀點反思在地部落的需求,土地權,生活權與生活方式是否適用現代化,單一框架,不具有在地性的觀點與治理方式。 藉由凸顯當代治理,發展,漢人文化的觀點與非原住民之外來者檢視部落觀點的偏狹與矛盾進而形成嘉蘭村地景意義建構的複雜機制。 另外,嘉蘭村可藉由排灣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社會規範與互助文化與多元的社會組織,再輔予外部行動者的協助(公部門,資本,NGO),也形成了跨區域合作之新關係空間,在以部落主導搭配外部協助且收入利於部落的關係迴路下,確保部落在發展農業與觀光業獲利,將形成為嘉蘭村鄉村發展(農業,觀光與手工藝)的機會,使嘉蘭村災後地景多元化,且在文化,經濟,社會面上皆可發展,進而重新建構嘉蘭村的空間秩序。 關鍵字:嘉蘭村,結構-能動性,災後地景Item 台灣沿山地區檳榔業的生產空間與社會(地理學系, 2010-05-??) 凃函君; 蘇淑娟頗具台灣俗民生活特色的檳榔業,是帶動許多人力投入產銷活動的產業。檳榔產業在台灣各地因檳榔產期的異同、產區生產經濟活動的互通有無、上游至下游的產銷活動等,遂產生水平與垂直的跨區域連結。本研究選擇全台最早設立菁仔操盤組織的鄉鎮一嘉義縣中埔鄉,作為個案研究區,說明檳榔業的生產空間建立在檳榔生物自然生產的韻律與經濟交易的社會關係運作之上。中埔鄉的檳榔業歷史悠久,歷年檳榔栽植面積冠各鄉鎮之首,並且中埔鄉在台灣大規模消費菁仔之初即發展出一套產銷體系與調度網絡,是少數全程見證台灣檳榔業興衰的鄉鎮。中埔鄉檳榔業的發展體現台灣治山地區檳榔業的空間與社會,以及檳榔業與地方金融業、運輸業的互利共生關係。Item 大有商圈建案做為地域空間認知翻轉之研究(2017) 柯怡安; Ko, Yi-An民國64年「南崁都市計畫」配合著台北市人口外移、地價高漲,以及桃園機場噪音與煉油廠汙染影響之下,桃園區大有路一帶與蘆竹區的南崁劃設為新市鎮。在此背景之下,資本的第二迴路找到了擴張方向,中山高速公路帶來郊區化,計畫區的發展快速,人口超過當時都市計畫預期人數,建案的開發也相當多。 大有商圈在「南崁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中確立地位,本研究範圍以健行路、大有路、民光東路及大業路的範圍,探討居民的認同是否因建案透過廣告文案而受吸引,以及建商試圖形塑的在地意象是否翻轉空間意象。本區建商多半以新光三越為營造一個大有地區商圈,加以虎頭山與南崁溪圍繞,將百貨、大自然符號化的廣告文本,小天母、新天母、大有商圈成為建商的廣告名詞,企圖提高生活品質意象與刺激消費。 居民對建商在大有商圈的開發感受有喜有悲,喜的是生活便利性,悲的是空間成為階級議題。房地產的開發影響當地區民對大有商圈的認知,郊區的自然美景被社區大樓天際線取代,便宜的地價被炒而高漲,居大不易;建案想利用公部門的計畫翻轉區域地位,但實際是愈來愈擁擠的居住空間與人口增加凸顯交通、休閒設施不足,大自然的美景被人工水泥建案取代,想像的小天母、新天母與大有商圈的繁榮卻無讓居民無此認同,難以扭轉地方意像。 大有商圈建案做為地域空間認知在建案與居民之間並不一致,研究認為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商店入駐以彰顯商圈的地位,並利用公部門的影響將虎頭山以及南崁溪與商圈做連結,才可能有機會翻轉居民的地方認同與意像。 關鍵詞:大有商圈、資本迴路、資本空間、符號消費、地方認同、意象翻轉Item 大雅忠義眷村邊陲化之生產(2015) 廖蕙君; Liao, Hui-Chun眷村是時間的洪流、歷史的共業下所產生的特殊空間。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背景下,大批國軍軍眷也隨之來台。大批軍眷的臨時居住空間多為克難房舍、邊陲土地等,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及都市化之結果,原本位於都市邊緣地區的老舊眷村現多發展成為市中心。為了進一步更新老舊眷舍改善市容景觀以建全都市發展,行政院通過「國軍老舊眷舍改建條例」讓眷村空間景觀產生改變,而全台的眷村就隨著這一波波的眷村改建,從原本水平的房舍空間變成垂直的國宅建築。眷村改建至今大部分的眷村已經改建、獲得新生;但是大雅忠義眷村卻被遺留下來。 忠義眷村內低矮的房舍、基礎設施薄弱、居住人口相對文化弱勢等,呈現出邊陲的社會空間。因此本論文利用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的三元辯證,分析忠義眷村邊陲化的空間生產,再利用紀登斯結構化理論中結構與能動者的二元性去探討忠義眷村空間生產過程中,有哪些結構力量和能動者的交互作用與影響。最後本論文回應王志弘(2009)提出列斐伏爾空間實踐中被忽略的能動因素之論述,以說明指出列斐伏爾與紀登斯的應用與對話,可對空間變遷的結構與能動性有較具體的認識。 本文發現眷村內大範圍軍用地、機場禁限建規定、眷村居民的文化弱勢和眷村外臺中市都市計畫的擴張等因素皆是讓忠義眷村逐漸變成邊陲空間;而面對這樣邊陲空間,當地居民提出基本生存空間權利及眷村文化保存兩大訴求回應和抵抗空間再現。在結構不斷地轉變中,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彼此交互作用及互動下,形成大雅忠義眷村特殊的社會空間。Item 婚友媒合活動的時空、社會交換與規訓(2010) 陳瑩貞; Ying Chen Chen新竹科學園區裡大量的單身者,造成了園區內婚友媒合活動盛行的現象。本研究處理新竹科學園區單身男性工程師的婚友媒合現況,從媒合業的形成、媒合活動的形式、媒合空間的營造三個面向,呈現新竹科學園區的媒合活動。 首先,本研究以結構化理論,探討新竹科學園區地區的媒合業者,是如何在外部結構力量,以及內部能動者的交互作用之下形塑出來。研究發現,該地區的媒合業者,是順應著新竹科學園區的社會脈絡,藉由原本結構力量形成的環境,由園區內部的科技公司與園區工程師,所共形塑出的能動力量。其次,媒合業者與男性工程師,藉由社會交換的方式,共構了媒合活動。其中,除了活動費用外,工程師更提供給不同的業者婚姻對於科技業工程師工作穩定的效益,以及拓展社交空間的機會;而媒合業者則提供了蒐尋婚配對象的資訊捷徑給工程師。最後,為了媒合的效率,業者營造出專家系統下的媒合規訓空間,以提升媒合的效益。 本研究中的媒合業者,實屬媒合活動當中的能動力量,他們決定媒合活動的形式;亦屬於結構力量,因為他們限制參與者媒合的形式以及所蒐尋的的對象。但工程師亦可以依靠本身力量或意願的行使,影響媒合業者的種種決定。本研究的媒合業者,不論是對於參與者的供給,或是權力的掌控,皆有別於台灣與東南亞跨國婚姻仲介業者與參與媒合者的關係。Item 宜蘭縣空間特色形塑之政治經濟研究(2013) 鄭俊彥光復後,台灣依循發展主義振興經濟勵精圖治,在政治、制度的改革及經濟建設下,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更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寫下「台灣經濟奇蹟」。 追隨工業化、現代化的中央政府主導台灣區域發展,北部區域為政治、經濟、交通中心之所在,成為重點區域,更成為全國的發展龍頭,然而同屬於區域發展分區中北部區域的宜蘭,卻在台灣經濟發展列車中缺席。綜合開發計畫更明白揭示宜蘭發展的走向:農業、地方資源型工業,國家以整體結構力量宰制宜蘭的發展地位,宜蘭未能展現出自己,更被貼上「落後」的標籤。 隨著政權的轉移,陳定南打破國民黨長期執政局面,宜蘭開始走向不同的發展之路,在地能動力就此甦醒。從「環保立縣」、「觀光立縣」等政策的推動,公開反對中央所推動或支持的建設,讓宜蘭出現不一樣的地景樣貌。繼任的游錫堃,更以文化治理為施政主軸,帶領宜蘭成為全台生活品質滿意度最高的縣市,更透過各項文化活動,將宜蘭推向國際,徹底翻轉宜蘭早期落後的印象。 地景能反應出歷史的記錄及時代的變遷。在區域內各種力量互動交織的過程亦能透過地景所呈現。宜蘭縣的區域特色,便是由中央政府的主導力量與在地力量反動所形塑的結果。政治變遷過程影響地方發展的方向,在全台各縣市當中,宜蘭是相當特殊且顯著的案例,而這也反應出宜蘭的特殊性,宜蘭所展現出的區域特色,多與其在地能動力量有關,如反污染重視環保、以文化為立縣治理主軸、在地特色文化充分展現等。而這些特色亦反應在地景當中,例如:武荖坑風景區、冬山河親水公園、運動公園、各社區總體營造及觀光工廠等 本文從宜蘭政治變遷的過程中,討論中央結構力量的影響以及地方政權反動的勢力,如何共同作用於宜蘭地表,形塑出宜蘭的地景樣貌。並以文獻回顧分析、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等研究方法,透過結構主義、結構化歷程、文化治理等角度,解讀地景形塑的脈絡,探討宜蘭空間特色與政治經濟間的關係。Item 導覽解說志工對解說場所發展之影響:以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為例(2024) 詹鎰安; Chan, Yi-An本研究以瞭解志工組成情況、志工與民眾間的互動模式、場域未來發展可能性作為研究目的,將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作為研究場域、於此處服務之水土保持志工作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導覽解說志工對解說場所發展的影響。首先,將透過問卷調查法收集水保志工的基本資料,以瞭解當前志工中隊的組成狀況,再藉由問卷調查法以及質性訪談法中取得之內容,探究其解說特質、解說方式、互動形式,最後再從參與觀察中記錄實際解說時志工與民眾間互動的情況,以及場域本身的狀態,最終將獲得的內容做統整,提出針對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的發展建議,包含志工的培訓與管理、場域的交通及環境、對外的行銷或宣傳等,以促進未來場域發展與推廣。本研究提供對解說志工以及解說場所之發展影響有深化的瞭解,也為其他類似場所的發展,例如其他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或是坡地教育場域等,提供值得從永續發展或韌性發展角度思考可參考的策略與建議,期望能推動解說場所的永續發展與提升參觀體驗品質。Item 惡地裡的生存機制─以高雄田寮泥岩區的水資源利用變遷為例(2022) 劉閎逸; Liu, Hong-Yi高雄市田寮區位處乾溼季分明的氣候環境,長達半年的乾旱加上以「泥岩」惡地為主體的地質條件形成獨特的缺水環境。然而境內存在多處密集的養殖魚塭生產地景,卻與缺水環境產生極為衝突的人為利用行為。什麼動機促使看似衝突的行為決策發生,係本研究的核心發問。 本研究以環境景觀為分析客體,以探究水塘地景的演變脈絡為途徑,透過空間資料求取與資訊分析為基礎,搭配質性研究的文獻收集、半結構式訪談與現地勘察等方法,以三角檢證法比對資料的信度與效度,依此分析水塘的空間分佈特性與型態、探究水塘運作的方式與功能變遷以及梳理影響水塘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尋找影響本地環境景觀變化的人類社會結構因素。 田寮本地水塘分佈多位於海拔30公尺至50公尺區間,超過九成鄰近河道發展,且河道源頭溝谷多有築壩式水塘依地勢高低接鄰。受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影響,水塘數量有緊鄰國有林地界線分佈的趨勢,其中魚塭養殖池多分佈在境內少有的溝谷平地,大面積水塘則屬國有林地範圍內構築之防砂壩設施所形成。現存水塘運作功能有四類:果園灌溉、畜牧經營、水產養殖、防砂工程。 日治以來,以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為目標的政策,使得田寮民間土地利用行為持續受到官方對水資源開發與管制之影響;在先天自然環境惡劣,後天法規制約的結構困境中,田寮住民為求生存,多有占用國有林地與違背法規核准之土地利用項目之行為;促使生產行為改變的誘因,來自於外界市場需求的轉變與技術變革。其中臺灣總體社會始於1970年代的經濟快速成長期與1990年代後期引爆的豬隻口蹄疫,是促使田寮內部生產行為改變的關鍵時期,水塘地景的轉變則具體呈現出社會行動的結果。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Item 新社花海的空間生產(2017) 連怡惠; Lien, Yi-Hui正如列斐伏爾在法國庇里牛斯山的城鎮中發現了不平衡的現代化發展,引發列斐伏爾對於日常生活與現代性的批判陳述,台中市新社區的發展相對於台中市鄰近地區緩慢,新社花海節的舉辦帶動了新社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對當地帶來深遠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探討新社花海空間生產的過程,視新社花海為社會生產的空間,並揉合第三空間與異質空間概念觀看新社花海空間的演化。臺灣近年以休閒農業為農業轉型方針,農田休耕轉種花卉成為觀光凝視首選,花海成為消費地景。新社花海節似乎帶動經濟發展,但轉作花海的政策是否能使地方永續發展引發本研究動機。 本研究發現新社花海源於行政院種苗場因應農委會開放日之要求,將二苗圃規劃為花海展示,適逢921地震後新社面臨發展危機,此時休閒產業的地方動員促成休閒農業的崛起,透過花海節活動的成功啟發對新社經濟發展的想像,種苗場以薰衣草、向日葵等花卉構成歐式花園空間的再現,同時在種苗場規劃下新社花海也作為農業政策的教育空間。台中市政府加入後,打造以西方童話故事元素為主的造景,並以此作為行銷大台中的空間,隨著活動成功吸引人潮,遊客的休閒與消費實踐使花海規模逐年擴大,共同構成台式花海夜市的再現空間。歷經十年新社花海已成為「想像與真實並具」的空間。 花海空間因觀光而生產,觀光客的慢活悠閒與業者快速積極的叫賣並存,成為一種異質空間。在台中市政府的主導下,花卉行銷的政策擴及大台中,新社花海成為大台中的花海;並努力扭轉夜市景象,塑造乾淨整潔的花海主題樂園。然而被政府規劃者排除的邊緣族群、底層行動者的反省與對抗性的空間實踐,也為新社發展帶來契機與威脅。無上限的交通流量與頻繁的交通管制讓當地居民有家歸不得,廢氣與垃圾造成的環境汙染都成為當地居民抵抗新社花海辦理的對抗性論述。使我們深思新社花海空間生產的過程中所缺乏的在地元素與永續理念,唯有加入當地居民對活動的認同才能達成活動永續、農業永續的目標。Item 新竹米粉產業所形塑的地方飲食文化(2017) 胡欣遠因秋冬季節九降風聞名而有風城之稱的新竹,以米粉、貢丸餅等小吃聞名全臺,米粉做為新竹地區著名特產,因新竹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條件而興起,米粉產業已有上百年歷史,與地方連結產生深厚的產業文化,然而隨著產業與社會變遷,米粉產業在產銷層面出現轉型。2013年米粉的食安事件引發民眾對於米粉飲食的疑慮,藉由本研究了解米粉產業在產銷層面的轉型。 本研究主要討論米粉產業傳統的產銷關係與飲食特色,以及現今消費導向的社會下產銷變遷與飲食關係的轉變對米粉消費的意義,研究有三個目的:(一)釐清新竹米粉生產特性,(二)分析新竹米粉飲食文化,(三)新竹米粉所產生的飲食文化與認同。 研究結果顯示,新竹米粉產業因產業與社會變遷,近來與地方環境連結性降低,然而在地長期的發展下,生產者擁有長久經驗累積下來的生產技術、機械工廠提供米粉生產器具,隨著時代變遷調節生產模式,自成一套生產體系,產業與社會變遷下創造出新竹米粉產業文化。米粉產業與新竹地區的飲食體系結合,米粉產業特性、消費者論述、地方特色與地方制度性力量的影響下,社會與產業變遷與地方交互作用,米粉飲食與地方飲食體系結合,形塑新竹在地飲食特色。產業與地方飲食體系所形成的關係,消費者透過米粉的購買與飲食行為建立認同,而建構認同的因子受到社會與產業變遷影響,在地消費者的米粉飲食認同由本身生活經驗所形成的飲食記憶所建構,而遠離米粉產區的外地消費者則由飲食資訊的傳播了解新竹米粉特色,新竹米粉產業長久發展下,經過產業在地化,與地方產生連結,結合消費社會多種因子影響下,新竹米粉產業發展脈絡獲得在地人與外地人的認同,形成臺灣米粉產業經典範型之一。 關鍵詞:新竹米粉產業、飲食文化、飲食認同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