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孫愛光"
Now showing 1 - 20 of 2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丹·佛瑞斯特《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23) 曾煒昕; Tseng, Wei-Hsin本篇論文旨在透過指揮者的角度研究美國當代作曲家丹·佛瑞斯特 (Dan Forrest, 1978-) 於2013年初完成的大型合唱—管弦樂作品《給在世者的安魂曲》(Requiem for the Living)。丹·佛瑞斯特目前為在國際上逐漸打開知名度的中生代作曲家;作為一位全職作曲家,佛瑞斯特至今已有為數可觀受歡迎的各式音樂作品問世;身為一個基督徒,宗教性作品更是佔了他眾多的創作當中的絕大多數,而《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便是其中最傑出且受歡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此,本文將針對《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一曲其相關的創作背景、樂章與歌詞安排、樂曲架構,以及樂曲的指揮詮釋等內容進行分析探討。期望透過本文的研究,可將這首藝術性及欣賞價值兼具的傑出當代基督教合唱作品有系統地介紹給廣大合唱音樂與基督教聖樂的愛好者。Item 兒童暨少年合唱團之指揮應用與教學研究以韓德爾《彌賽亞》六首選曲為範例(2021) 蔡靜穎; Tsai, Ching-Ying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透過學習經典的音樂曲目,在重複地排練下,將音樂的圖像、能量與精髓,淺移默化地注入於兒童的心靈裡,其影響力是難以計數的。 在華德福的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視音樂,圖象式思考的教學來建構理解力,而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作品裡,擁有大量的使用音畫的手法,讓戲劇的力量,與音樂的旋律、和聲及歌詞的意境相結合,進而深入人心。故選取第一部分中的管樂序曲,兩首宣敘調與朗誦調的獨唱,兩首賦格、和聲式與花腔的合唱曲,因應演出者的程度來改編了樂團樂器的編制,並考量如何編排童聲與變聲期的合唱聲部,藉此將指揮技巧之研究,實行獨唱、合唱及樂團的排練技巧,音樂會場地的規劃等,相互融合。待整合所有過程後,於臺中市私立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學校十周年的校慶中演出,以此做為學習研究。Item 孟德爾頌:清唱劇《詩篇四十二:如鹿渴慕清泉》 之指揮詮釋與研究(2013) 黃育峰; Huang, Yu-Feng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947)之清唱劇《詩篇四十二:如鹿渴慕清泉》(Der 42. Psalm“Wie der Hirsch schreit”, Op.42)為作曲家本人特別鍾愛的宗教作品,編制為女高音獨唱、混聲四部合唱團及管弦樂團。作品中巧妙地安排獨唱者與不同的合唱型式互相搭配,在嚴謹的架構下呈現豐富的聲響變化,並透過歌詞與音樂的結合充分表現出對信仰的堅定信心;曲長僅三十分鐘,但於其中呈現多種不同的樂曲型態,值得合唱指揮者認識與研究。 本論文以管弦樂團演奏版本對全曲進行分析與研究。筆者透過作曲家介紹,了解孟德爾頌的生平及聖樂作品;並從資料蒐集、研究,了解孟德爾頌詩篇作品的特色以及《詩篇四十二:如鹿渴慕清泉》相關背景;以樂曲概析闡述作品的樂曲編制並作理論分析;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討論合唱團及樂團音樂處理;並提出排練分法以及實際展演中所遭遇困難的解決辦法,將上述研究內容於本文中作呈現。Item 安東・布魯克納:《D 小調安魂曲》之指揮詮釋與研究(2022) 陳奎竹; Chen, Kuei-Jhu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 為浪漫時期著名的作曲家、管 風琴演奏家。1848 年,為了紀念好友法蘭茲・賽勒 (Franz Seiler) 的離世,布魯 克納創作了《D 小調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 WAB 39),為布魯克納第一部 大型聖樂作品。由於年輕時在聖弗洛里安修道院 (St. Florian Monastery) 接觸許 多前古典時期 (pre-classical) 與古典時期作曲家的作品,耳濡目染之下,布魯克 納早年創作的聖樂作品深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影響。《D 小調安魂曲》也不例 外,其調性與經文歌詞的選用與莫札特的《安魂曲》有所雷同。《D 小調安魂曲》的樂團編制相當特殊,為法國號一部、長號三部、弦樂五 部與管風琴,而法國號更只出現在其中一個樂章。人聲編制為四位獨唱(女高 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各一位)與混聲四部合唱團,惟布魯克納在《D 小 調安魂曲》中亦使用了男聲四部、混聲五部、無伴奏混聲四部等多種合唱聲部配 置,令整體聲響相當多變。本論文將對於作曲家生平與創作背景進行探究,分析樂曲的曲式架構,並就 所需的指揮技巧與音樂詮釋進行論述,盼能對布魯克納的《D 小調安魂曲》有更 進一步的了解,也希望經由本論文使更多人認識這部作品。Item 布瑞頓《耶誕頌》之指揮詮釋研究(2010) 林孟珊探討二十世紀初英國在國際勢力的變遷與社會背景及其對布瑞頓人格和創作的影響。從《耶誕頌》的創作背景切入,分別從「速度與拍號」、「力度與表情術語」、「和聲、調式與調性」、「曲式與織體」四個面向來進行樂曲分析。在指揮詮釋方面,從拍型、歌詞發音、速度處理、指揮者手勢與肢體表情等方面來研究。因《耶誕頌》為高音部三部合唱曲,所以進行女聲與童聲合唱的比較,也進行了其他版本比較。最後的結論提出練習此曲的建議作法,並期望將來能利用此研究來改編《耶誕頌》的伴奏部份。Item 提奧多.杜布瓦《十架七言》之探究與指揮詮釋(2020) 蔡婕歡; Tsai, Chieh-Huan一位指揮從接觸樂曲到能夠帶領音樂團隊登台演出,由頭腦到心靈,由心靈到身體,由自己到他人,都歷經一番磨煉與洗禮。研究者將預備指揮演出的過程作為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內容。以下依序列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解背景 指揮透過對樂曲創作者的時代背景與創作理念的探究,對音樂的曲種、風格、精神上有更加豐富、精準而細緻的理解。 第二階段:認識樂曲 (一)樂曲的原形(編制、曲式、主題、速度、力度、調性、旋律、和聲等)(二)確立初步的詮釋方式,並構思「再創造」之空間 第三階段:團隊技能訓練 (一)對團員個人演唱/奏能力的引導與激發 (二)指揮對團員演唱/奏能力的統合與分配 第四階段:肢體引導 (一)基本指揮手勢與技術 (二) 指揮對於演唱/奏的統合與激發 第五階段:展演的籌備與執行 除了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的說明,本論文將依循上述五階段,「理解背景」—>「認識樂曲」—>「團隊技能訓練」—>「肢體引導」—>「展演籌備與執行」,分述於本論文的第二章「作曲家與作品介紹」、第三章「樂曲結構分析」,第四章「聲樂演繹技巧」,第五章「指揮詮釋」及第六章「結論」。 杜布瓦出身法國,卻以拉丁文譜寫整部作品、乃一特別之處;另音樂屬於浪漫時期的創作,和聲變化性與配器的規模都比前一階段更為彰顯,歌詞卻是來自聖經經文內肅穆而深沉的基督信仰內涵,在提倡更多個人主義與自由創作的時期,有一莊嚴肅穆的作品,便讓研究者分外期待,能在管弦樂與合唱團的結合上,聽見不同於巴洛克或古典時期的聖樂創作與表現方式,看看是否能互相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當然,也要將這樣寶貴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對杜布瓦的十架七言,或是合唱聖樂、法國風格的音樂、浪漫時期的管弦合唱作品等等領域有興趣鑽研的其他研究者們,也提供給指揮者與演出者在樂曲詮釋上有更多參考依據。Item 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作品三十五之探究與指揮詮釋(2020) 方信淵; Fang, Hsin-Yuan《天方夜譚》(Scheherazade)創作於一八八八年,為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最具代表性的管絃樂作品之一。其共分為四個樂章,以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作為啟發而寫作完成,各樂章於首演時皆具有標題,分別為:「海與辛巴達的船」(The Sea and the Sinbad’s Ship)、「卡蘭達王子的故事」(Prince Kalender’s Narrative)、「年輕王子與公主」(The Young Prince and Princess)、「巴格達的慶典-海-船撞上有青銅騎士雕像的峭壁」(Festival at Baghdad-The Sea-The Ship Breaks against a Cliff Surmounted by a Bronze Horseman),而在首演後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便刪除了標題,希望聽眾以自己的想像力去完成對於樂曲畫面的勾勒。 本論文以作曲家背景與其音樂理論著作為出發點,將《天方夜譚》整首曲子作深入的探究,並且將其應用於實際排練與演出當中。透過排練與演出,整理出樂曲中所需注意的重點以及處理的依據。期許能為後續喜愛該作品以及計畫演出的後進有參考的依據。Item 柴可夫斯基幻想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淺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6-12-??) 孫愛光Item 浦契尼《光榮彌撒》之探究與指揮詮釋(2018) 陳欣愉; Chen, Hsin-Yu《光榮彌撒》(Messa di Gloria)於一八八〇年完成創作,為賈科莫•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自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Istituto Musicale Pacini)完成學業之大型合唱暨管絃樂畢業作品,其依循傳統彌撒之固定部分共分五個樂章;其中第三樂章〈信經〉採用一八七八年為「聖保利諾慶典」(Feast of San Paolino)所作的同名宗教樂曲《信經》(Credo),兩年後再譜寫其餘四個樂章完成全曲。 浦契尼原先以《四聲部彌撒》(Messa a 4 Voci con orchestra)命名此作,並於同年七月十二日的聖保利諾慶典上首演,初顯丰采並大獲好評。然而他在生前從未出版此部作品或再度公開演出,直到一九五一年時,義裔美籍神父丹特•德•費歐倫提諾(Dante Del Fiorentino)發掘手稿,才冠上標題「光榮彌撒」並請紐約貝爾文─米爾斯出版社(Belwin-Mills, Melville, NY)代為出版,從此這部作品便以《光榮彌撒》聞名於世,因此筆者在論文中也以此名稱來稱呼;而目前全曲完整手稿收藏於浦契尼博物館(Puccini Museum)。 本論文透過探究作曲家生平及樂曲創作背景、分析曲中詳細之架構組成,並藉由實際排練與指揮展演整部作品,盼能對《光榮彌撒》一作有更全面性且深入的瞭解;同時,有感於國內對於研究浦契尼早期創作的著作甚少而瑣碎,期許能夠為此作提供一個脈絡較為連貫的參考資訊。Item 海斯《光榮頌》室內樂團版本之指揮詮釋研究(2016) 劉曉書; Liu, Hsiao-Shu美國作曲家海斯是近代知名且活躍的編曲家、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演出足跡遍及全球。其作品種類眾多,尤其以改編的宗教讚美詩及大型合唱作品最受大眾歡迎。本論文所探究之《光榮頌》便為海斯所創作之大型合唱作品。此作品為海斯受路易斯安那州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之音樂總監,威爾安德列斯委託後所創作,二零零八年於路易斯安那州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舉行首演。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將透過背景研究,了解海斯生平、本作品創作背景及《光榮頌》之來源出處;第三章以樂曲結構介紹了解本作品編制、歌詞編排及三個樂章歌詞與音樂之關係及樂曲架構;第四章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分析各個樂章之音樂處理及指揮技巧;第五章排練與展演,回顧檢討演出此作品過程中所遇到之各種狀況;第六章總結研究、演出此作品之心得與收穫。Item 無伴奏合唱曲━《原音》創作理念與指揮詮釋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莊文達; 孫愛光; Wen-Ta Juang; Ai-Kuang Sun《原音─為無伴奏合唱曲》是筆者結合原住民音樂素材與新的樂念與聲響色彩,並植根於本土情懷的理念,育蘊而成的作品。創作之基本理念主要是以臺灣本土原住民曲風為主,臺灣原住民主要以馬來─玻里尼西亞(Malayo- Polynesian) 語系為主, 因此本曲取名為「原音」(The Sound ofAustronesian),象徵著在南島語系各民族濃郁的原始風格。本文著重描寫樂曲形式內容及指揮詮釋,將重心集中於「創作形式與技巧」、「創作理念的內涵」、「指揮詮釋觀的體現」三大方面,剖析本曲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其中將深入描述原住民語言素材與音樂的密合,包括韻律、旋律、風格及歷史背景發展脈絡,集合不同原住民音樂素材,並融入於本曲的創作架構,盼能以現代作曲技法呈現臺灣最原始的音樂面貌。Item 無伴奏合唱曲━《原音》創作理念與指揮詮釋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莊文達; 孫愛光; Wen-Ta Juang; Ai-Kuang Sun《原音─為無伴奏合唱曲》是筆者結合原住民音樂素材與新的樂念與聲響色彩,並植根於本土情懷的理念,育蘊而成的作品。創作之基本理念主要是以臺灣本土原住民曲風為主,臺灣原住民主要以馬來─玻里尼西亞(Malayo- Polynesian) 語系為主, 因此本曲取名為「原音」(The Sound ofAustronesian),象徵著在南島語系各民族濃郁的原始風格。本文著重描寫樂曲形式內容及指揮詮釋,將重心集中於「創作形式與技巧」、「創作理念的內涵」、「指揮詮釋觀的體現」三大方面,剖析本曲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其中將深入描述原住民語言素材與音樂的密合,包括韻律、旋律、風格及歷史背景發展脈絡,集合不同原住民音樂素材,並融入於本曲的創作架構,盼能以現代作曲技法呈現臺灣最原始的音樂面貌。Item 王正芸兒童音樂劇作品《小紅襪與笑臉狼》之指揮詮釋與導演研究(2018) 柯逸凡; Ko, I-Fan本研究旨在探討王正芸兒童音樂劇作品《小紅襪與笑臉狼》的樂曲指揮詮釋與導演劇場實務,藉由資料蒐集、訪談、文獻探討、實作教學等方式,進行其分析研究。創作者生平採傳記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資料蒐集與分析,紀錄生平、分析成長背景、建構音樂創作發展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音樂劇作家王正芸生平與教育理念: 出生澎湖離島教育世家,奉獻離島音樂教育35年,教學之餘勤修表演、作曲、指揮及音樂劇導演,儲備創作多元能量。教學秉持誠懇負責態度,以創新理念推動新藝術觀,為澎湖培育出許多優秀本土音樂人材。 二、音樂劇作家王正芸音樂創作歷程與成就: 音樂創作多次獲得文建會「創作獎項」、國藝會「創作專案」肯定;藝術教育工作表現卓越,榮獲2007年台南大學「傑出校友獎」、2012年教育部全國「師鐸獎」表揚。 三、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創作背景: 為學生而創作,長期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特質,熟悉每位小朋友音色、音域,角色性格與擔綱學生特質相互輝映,廣受校園歡迎的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於是產生。 四、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創作特色: 全劇使用演唱歌曲11首,演奏音樂14段,舞蹈音樂2段、背景音樂2段,口白或動作配樂音效12組。原作版本,以教師擔任鋼琴演奏,掌控演唱與戲劇演出節奏,兼具有演出指揮者之任務;另以打擊樂器伴奏為輔,合奏運用更增樂曲效果。主題歌曲表現兼具詞、曲意境之重要主題意涵,凝聚音樂主題焦點。 五、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指揮詮釋: 依《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改編之管弦樂版本樂譜,以第一幕《大野狼的獨白》、第二幕《孔雀的憤怒》、第三幕《笑臉狼找食物》、第四幕《宇宙的生命》及第五幕《小紅帽與大野狼》分述之。 六、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導演實務: 音樂劇結合音樂、表演、戲劇、視覺藝術等多種元素,籌劃與製作過程相對繁複;略分為以下五個部份:(一)訂定工作期程與職務分工(二)服裝道具佈景規劃(三)舞台幕後工作規畫(四)培訓排練方法(五)演出舞台配置。 最後,本研究亦針對教學實務、學校行政單位、教育單位和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以教育工作者做為相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Item 羅西尼《小莊嚴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2013) 黃琪懿; Huang Chi-Yi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之《小莊嚴彌撒》(Petite Messe Solennelle, 1863),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宗教合唱作品,宣稱是他對上帝表達「愛意」之作,表現出對信仰的懺悔與告白。筆者將整部作品依照彌撒經文分為七大部分,共十四首樂曲,其中呈現許多巧妙且細膩的樂曲安排,值得合唱指揮者認識與研究。 本論文先以羅西尼的親筆原始版本對全曲進行分析與研究,透過作曲家介紹,了解羅西尼生平及音樂風格特色,並介紹他的相關聲樂作品;再以彌撒曲的由來及演變,比較傳統彌撒與《小莊嚴彌撒》之異同,並說明此部作品創作背景,介紹不同編制版本,以及針對每首樂曲作曲式分析;接著,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逐章逐曲探討樂曲處理方式;最後提供創新的想法,利用改編單簧管四重奏版本說明原譜與改編譜之異同點,針對四首改編樂曲作指揮詮釋之重點敘述,並以實際展演的角度,呈現音樂會規劃範例與檢討。Item 艾爾徹《安魂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20) 康基祐; Kang, Ji-You馬爾科姆・艾爾徹( Malcolm Archer, b. 1952 ) 為英國當代作曲家,艾爾徹的《安魂曲》( Requiem ) 是根據佛瑞( Gabriel Urbain Faure, 1845-1924 ) 的《安 魂曲》為藍圖,並於一九九二年完成創作。艾爾徹的《安魂曲》編制為女高音 獨唱、男中音獨唱、混聲合唱,並搭配管風琴伴奏;全曲包含七個樂章:《進 堂曲與垂憐曲》( Introit and Kyrie )、《奉獻曲》( Offertory )、《歡呼歌》 ( Sanctus )、《慈悲耶穌》( Pie Jesu )、《羔羊讚》( Agnus Dei )、《上 主,求祢拯救》( Libera Me, Domine )和《進入天國》( In Paradisum )。 本論文透過作曲家生平的探究及樂曲創作背景,分析曲中各樂章之組成架構,並藉由實際排練與指揮展演整部作品,盼能對艾爾徹的《安魂曲》做更全面性且深入地暸解。依據研究者初步觀察,國內目前還沒有此作品的展演紀錄,期許透過本作品之探討與研究,可以和國內的指揮者分享交流,並為國內的指揮學習和合唱音樂推廣盡一份心力。Item 莫札特《C大調信經彌撒曲, KV257》之指揮詮釋研究(2014) 施琦萱; Chi-Hsuan Shih西方宗教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早期的教會在儀式進行之時,藉由人聲吟頌的方式來讚美上帝。「彌撒曲」是按著教會崇拜儀式的需要而存在,透過音樂的輔助與強化,使得在心靈有所需求的人類,透過崇拜禮儀及音樂的引導,得到安息與淨化並回歸到 神的面前。 本論文透過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f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介紹,瞭解影響其創作風格因素;並從莫札特的宗教信仰,瞭解他的宗教音樂作品。因著當時教會在崇拜禮儀的需求,以音樂創作作為儀式上的輔助,來作約略介紹;再藉由莫札特在1776-1777年創作的《C大調信經彌撒曲, KV257》(Missa in C“Credo-Messe”),德國“Barenreiter Urtext”出版之總譜作為實際的例子,從樂器編制、樂曲理論分析等等的前置作業,以及對其整體之理解與感受,投射於合唱指揮技巧;再藉由指揮技巧之專研、音樂會的製作與規劃等等,以音樂詮釋來展演音樂會的整個過程,作為學習與省思。Item 莫札特《C大調加冕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2022) 何易; Ho, I《加冕彌撒》為莫札特1779所創作的彌撒曲,是他在薩爾茲堡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研究從歷史、理論與分析、指揮詮釋等三大面向探討這部作品:在歷史面向上,本文歸納莫札特生平,並分析《加冕彌撒》之歷史背景,以及大時代對於本作品之影響。本研究發現,整部作品在曲式與結構上,均受到古典時期器樂曲發展之影響;而其相對短小的篇幅,亦是受限於當時薩爾茲堡縮減教會禮儀支出的影響。在理論與分析方面,側重音樂理論與作曲技法的分析,深入探究《加冕彌撒》之曲式、和聲與配器等音樂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莫札特在本樂曲中大量三段體形式,並且在樂章間亦存在「主題統一」之創作手法,可見作曲家對樂曲之對稱結構的重視。最後,本文以歷史脈絡與音樂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本作品之指揮與詮釋。包括音色選擇與性格之間的關聯、各項記譜與演奏法之詮釋細節、歌詞經文的咬字與語韻,以及指揮左手運用、速度變化與分割拍等技術重點。期待本文能成為所有對《加冕彌撒》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指揮者之參考依據,也為目前之莫札特研究社群盡一分心力。Item 蕭泰然合唱作品 《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之指揮詮釋研究(2014) 劉慧月蕭泰然(1938-)享譽「東方拉赫曼尼諾夫」之稱之國人作曲家,蕭泰然在創作過程中作品種類相當多,如:宗教歌曲、合唱曲、神劇、清唱劇、樂器獨奏曲、室內樂、交響詩、協奏曲等,在他不同階段創作中也發展不同風格。此首《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創作年份於二○○一年,由陳文成基金會邀請李敏勇和蕭泰然,為紀念陳文成逝世滿二十週年所發起之紀念音樂會所創作,並為了紀念曾經為台灣民主自由所犧牲的受害靈魂所寫出的受難者謳歌。 全曲樂章由兩個前奏曲加四個樂章組成,前奏曲由弦樂五部及定音鼓獨奏曲開始序樂,接著第一樂章《你若問起》、第二樂章《記憶佮感念》、第三樂章《走找光明路》、第四樂章《美麗的國度》等,樂曲有女高音獨唱、男中音獨唱與混聲四部合唱,風格採一段體及二段體和三段體歌謠式風格。 筆者撰寫此論文歷程透,過實際訪談作詞者、作曲家及收集陳文成基金會首演資料,並以實際展演經歷,將樂曲分析、指揮詮釋、練習方法、舞台及樂團編制改編等實際研究,作為此作品的探討且盡量達到完整音樂內涵。Item 裴哥雷西《聖母悼歌》之指揮詮釋研究(2023) 姜智浩; Chiang, Chih-Hao《聖母悼歌》(Stabat Mater)為喬望尼.巴悌斯塔.裴哥雷西(Giovanni Bu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於一七三六年受那不勒斯世俗兄弟會「痛苦之母騎士團(Cavalieri Vergine dei dolori)」的委託創作,共有十二首樂曲,是裴哥雷西生前在病痛中所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其拉丁歌詞結構嚴謹且寓意深遠,為十八世紀羅可可風格中華麗曲風的代表性作品,並反映出了巴洛克後期的審美觀。原始的創作為獨唱與二重唱編制,但由於優美的旋律線條與豐富的情感張力而深受大家喜愛,如今常被改編為合唱的型式演出。本論文將逐一探究《聖母悼歌》的時代風格、作曲家生平、文詞沿革與創作背景,再將十二首樂曲分別透過「樂曲架構」與「指揮詮釋」兩大部分進行闡述,並結合實際排練與音樂會的展演過程提出個人見解,以作為日後國人在指揮本作品時的參考資訊。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