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鄭重"
Now showing 1 - 20 of 3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今日的校園參與,明日的「城市-大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009-12-01) 吳鄭重Item 便利商店作為生活博物館的物質考掘與文化再現(2017) 黃宇禎; Huang, Yu-Zhen便利商店不僅是提供基本民生所需的低級中地與高度營利的新興零售業,更是能反映當代日常生活物質文化的特殊空間,本論文提出別於既有商管與社會學研究的地理觀點,以生活博物館的比喻視角看待店面陳列的商品服務。 在理論層面,本研究先以Foucault知識考掘與系譜再現的概念帶出日常生活的本質與定義,並接續調整Highmore綜合多位學者的美學、檔案與實踐批判三種取徑作為領略、分析與詮釋觀點,再改寫Fusco提出的空間民族誌方法論分出主要考察的文本類型。研究設計上,田野抽樣則選擇方便前往與具代表性的全家與7-Eleven門市,進行不同季節與時段各二十四小時的觀察記錄。 論文的研究發現即依照三種取徑與文本二大分類討論,分別討論商品與服務個別系譜下的社會文化意義,重點包含如飲料的身心調劑作用、食品的即時取用特性、菸酒既禁止又紓壓的矛盾、生活雜貨的少量備用,以及多媒體機臺不限時地的連結、櫃臺店員當面互動的彈性、店面空間自由消費的多樣可能。 綜觀全篇論文,本研究發現便利商店基於運輸與通訊科技的革新,而得以持續貼近,甚至創造當代人們需求,且所反映不同尺度的日常生活還能回饋、補充與改進既有的中地理論,提供更完整的物質文化經驗與理論想像可能。Item 公共廁所的微地理學--公廁空間的心理分析與賤斥主體性的空間歷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1-12-01) 吳鄭重; 莊景智公共廁所是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基本設施,而日常排泄更是維繫個人身心健康的必要過程。然而,因為排泄過程所涉及的私密性和排泄物所引發的厭惡感,使得許多糾結複雜的身體空間議題被封存在都市角落的公廁密櫃裡。本文試圖藉由公廁空間情境的心理分析和如廁身心處境的空間分析,搭起環境心理學與心理地理學之間的對話平臺。在理論層次,本文結合了Young活歷身體的情境體現概念、吳鄭重有關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觀點、Kristeva奠基在賤斥情境上的危機主體理論、Longhurst對於滲漏身體與密櫃空間的流動邊界探索、Pile試圖結合心理分析和地理研究的理論撮合,以及Fusco對於主體空間的空間民族誌研究取徑等,建構出公廁情境與賤斥體現的微地理學。在經驗層次,我們採取空間觀察、焦點團體和個別訪談等方法,針對機關學校、公共運輸、百貨商場、公園景點等四種常見的都市公廁類型,進行初步的個案研究,匯聚出公廁空間情境的空間文本、如廁身心處境的身體文本,以及公廁清潔者既非主體、亦非客體的失佚文本。透過理論和經驗的參差對照,本文逐步梳理出公廁密櫃裡身體與空間的理論縫隙和行動皺褶,為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一條具體而微的康莊大道。Item 地方味:從區域地理到風土地話的宜蘭小吃(2024) 葉品秀; Yeh, Pin-Hsiu在台灣的現代飲食生活裡,小吃成為人們重要的日常。有賴於通訊技術的躍進,隨著人們與小吃在地方之間的轉移,小吃與地方遂產生複雜的牽動與連結關係。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地方小吃蘊含的實質意義,並採用區域地理學與風土地話的理論視野和觀點,解釋現代人與地方小吃之間的互動交流。本研究以宜蘭與台北作為主要研究區域,分別從在地人和外地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向,探究人們如何與宜蘭小吃建立關係。無論是在地人從日常生活面向形成的地方認同、外地人在媒體和旅遊影響下建構的地方意象,還是在混雜的都市中展現地方性的小吃,人們因地點、身份與角色各異,對宜蘭小吃擁有不同的感受與行動,也才構成地方小吃的豐富意涵。本研究藉由釐清地方小吃涵蓋的現代意義,了解人們是如何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去理解與詮釋地方的本質。如今身處全球化下快速更迭的世代裡,期盼人們能夠放慢腳步、深刻體會小吃富含的真實生命力,品味平凡小吃展現的不凡價值。Item 城市(與)大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的社區規劃(2004-07-12) 吳鄭重Item 外食、間餐與小吃:台灣當代飲食生活的時空變遷(2024) 羅郁淳; Luo, Yu-Chun近30-40年以來,台灣的飲食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在空間上,從家庭煮食逐漸移轉至在外飲食;時間上,由規律的一日三餐漸漸變成不固定的間餐;內容上,則是從以米飯為主的合菜式餐點轉而變成偏好簡單方便的小吃。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課題是:千禧年前後台灣飲食生活的時空變遷。以時空相關理論與觀點切入,探討當代飲食發展趨勢—外食、間餐與小吃。在空間面向的分析中,使用Lefebvre的「空間生產」以及Giddens「行動-結構化歷程理論」中的區域化模式來探討外食空間的生產與建構;在時間面向的分析中,則是採用Hägerstrand的「時間地理學」與Lefebvre的「節奏分析」來探討不同時間維度、不同節奏韻律的飲食活動,從而描繪出當代飲食活動的多重樣貌。由於現今台灣的都市化程度極高,因此研究區設定在台北都會區中,以街頭觀察與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經驗資料的蒐集。研究結果發現:街道上的餐飲店家呈現「大街聚集、小巷散布」的空間分布特色,尤其是高度聚集於主要幹道的重要節點附近;而次要道路中,若生活機能多元,將促使街道食堂聚集,並成為供應日常飲食的巷口食堂、地方飲食圈,甚至是進一步成為兼具日常飲食與觀光美食供應的飲食商圈。另外,餐飲店家為符應現代都市外食者的飲食需求,呈現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接力供應的景象。雖然受到制度時間的限制,多數的外食者仍維持傳統午、晚餐的飲食作息,但是也逐漸出現許多新的飲食作息,例如:宵夜、下午茶、早午餐……等間餐的飲食模式。而在飲食生活的時空變遷之下,小吃逐漸成為外食的正餐;象徵休閒的飲品與甜食也越來越重要;新奇的異國料理備受喜愛;追求效率的現代步調,也將外食的內用逐漸轉變為外帶、外送;並且出現了集合當代飲食趨勢的食物綠洲—便利商店。由上述發現可以得知:台灣當代的飲食生活的變遷同時受到社會飲食空間生產與個人飲食活動再生產的影響,兩者之間相互建構的動態歷程則體現在「地方飲食生活圈」的形成之上。Item 廚房之舞(聯經, 2010-11-01) 吳鄭重Item 從歸納–演繹到辯證轉譯(2006/01/07-08) 吳鄭重Item 日常生活中性別、空間、科技與文化的廚房之舞(2005/08-2006/07) 吳鄭重本研究試圖從以結合結構化歷程理論和批判實在論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觀 點出發,以社會結構與個人行動相互形塑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生活地景的再現意 涵,來探究戰後台灣都市婦女廚房生活的各種樣貌。 在理論整合方面,融合了Lefebvre 對日常生活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觀點與空 間生產的三元辯證分析,以及de Certeau 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實踐藝術戰術性操作 的生活詩學概念,來探究婦女煮食家務變遷的歷史過程中,經濟、科技和文化的 社會結構性力量是如何銘刻在婦女身體和廚房空間的動態關係之中,以及她們如 何透過機巧的時空安排與靈活的身體特技,改造與再現特定社會情境之下具體的 家庭生活模式、社會經濟結構與飲食文化內涵。 在研究設計方面,本計畫結合廣泛研究和深入研究的雙向取徑,採取多面 向、多層次的研究策略。以台北縣市作為主要的研究地區,一方面蒐集有關住宅、 廚房科技和餐飲業發展的統計資料,對照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狀態,勾勒出戰 後台灣都市廚房生活現代化的歷史歷程。另一方面則以小地區的田野調查、個案 觀察訪談和焦點團體的定期聚會,蒐集不同廚房生活和飲食文化的「共同經驗理 解」。 最後借用Goffman 的社會舞台概念和故事∕劇本、舞台∕背景、佈景∕道具 及演員∕角色等戲劇構成元素,拆解與再現戰後台灣都市日常生活中性別、空 間、科技與文化的廚房之舞。Item 日本柿子、台灣農民和大陸土地的經濟接枝與文化播種(2003/12/19-21) 吳鄭重Item 明日的「城市-大學」(2006/08-2007/07) 吳鄭重本計畫是我投身師大校園關懷行動兩年多之後,試圖進一步從日常生活地理 學的理論觀點,結合台灣各大學校園地景的經驗反省、都市與地景規劃的理論批 判,以及未來「城市-大學」發展原型的創意演練,找尋創意校園的永恆之道, 使大學校園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培養「理念人」的生活場域與制度環境。 具體的做法是透過「歸納-演繹-轉繹」的辯證批判與設計論述過程,以明 日的「城市-大學」作為策略性的假設命題,重新思索創意校園的永恆之道與參 與式規劃的行動策略。它包含三個辯證發展的校園論述:(1)首先從台灣各大學 的歷史發展脈絡、大學校園的空間結構特性,以及傳統校園空間歸劃與生產的基 本模式,進行大學校園的病理學歸納分析著手;(2)接著由一流大學的基本精神、 校園創意必要的空間與事件模式,以及參與式規劃程序的批判演繹,進行創意校 園規劃的生理學分析;(3)最後提擬出一個結合人文精神、創意文化與參與機制 的策略性假說,並且在「城市-大學」的假設前提之下,對台灣的大學校園進行 設計論述的創意演練。 希望這樣的批判實踐過程,有助於我們走出傳統大學校園的僵化模式,重新 思考引爆校園創意文化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宇宙-大學-城市」三位一體的好 大學。也希望我個人從日常生活出發的空間研究成果,能夠對師大及台灣的大學 校園規劃有些許的棉薄貢獻。Item 明日的「城市—大學」(Univers©ities of To-morrow)(2005-12-20) 吳鄭重Item 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2006) 陳弘岦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 陳弘岦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上,回到現代廚房空間的本身。第一、空間的表徵上,由於家電科技的運用,加上工業技術造成廚房空間擁有可變動的能力,促使商品化的概念介入廚房空間本身;第二、表面上,廚房的實踐者,是注重家人健康跟空間整潔的原則運作,但是說穿了這些行為依據的準則,卻是廚房實踐過渡為消費意識型態的架接,不知不覺中,廚房的實踐者儼然成為消費者的行為,用以因應消費社會的調節;最後,再現的廚房,成為最後再生產的結果,是一個資本社會的機制,善用社會資源的力量,以及新社會資本的權力關係,融合實踐者找到一個再生產的日常生活的節奏,同時也創造更龐大的資本累積的可能性。活現的廚房,最後討論現代廚房空間性的意涵,及扮演家庭與社會所存在的關鍵。是家庭與社會變動最具意義及時代關係的場域。 關鍵詞:廚房、空間、空間性、空間的表徵、實踐、消費、活現的廚房、資本積累、再生產、場域Item 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2007) 王伯仁; Bonifacio Po-jen Wang近十五年來各種新興節慶在臺灣各地有普遍增加的趨勢。本研究試圖透過節慶化的觀點,來探討節慶地景的形塑過程,以及這些現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與空間意涵。 在理論探索方面,本論文是以Lefebvre的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間生產作為基本架構,加上Bryman的迪士尼主題樂園化和Hannigan的奇幻城市概念,用來釐清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等相關概念,並與Debord的奇觀社會對話。 在經驗分析方面,首先針對台灣的節慶現象進行廣泛調查。藉由現代節慶在時空分布的基本特性,以及對於節慶內容的歸納、整理,試圖建構出一些臺灣現代節慶的理念型,以掌握節慶化現象的整體面貌。接著,再透過高雄燈會的個案研究,來探究現代節慶的構成元素,以及節慶地景生產的動態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2006年7月到2007年六月的一年當中,台灣地區約有434個各式節慶,從中又可以粗略地歸納出五種主要的節慶理念型:地方–產業–創新節、藝文統理節、傳統再現節、消費紀念日以及小眾嘉年華;每一種節慶類型又可追溯出各自不同的發展脈絡。而節慶化的整體現象,又展現了文化統理與文化消費的雙重邏輯,共同創造出台灣的節慶奇觀。另一方面,高雄燈會精心規劃的主題化情境、混雜多元的節目內容,以及熱鬧歡愉的節慶氣氛,所共同打造出來的節慶地景,更清楚地展現出現代節慶作為展示政績、宣傳政策、行銷城市/地方、促進消費與製造商機的節慶政治經濟學。Item 空間介入性別--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3-06-01) 吳鄭重當前女性主義與婦女運動最大難題之一,在於以身分認同作為性別本體論的理論瓶頸,以及用地位平等的類同主張作為追求性別正義的行動困境,而其後果之一就是「置身事外」還「理直氣壯」的男性缺位。因此,本文試圖以空間介入性別的「摩比斯轉折」,將性別關係的理論平台和實踐場域聚焦在日常生活中最切身的身體空間上;並以性別親同的理論遊戲和側體交換的運動實踐,建構出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綱要。首先,藉由女性主義文獻的批判回顧─諷刺褻瀆,本文試圖將性別理論的本體論基礎由現代社會講求地為平等的性別類同、性別身分的主體認同和後現代社會強調異身、異聲的性別差異混同,向前推進到「不可能分裂」的「身體鑲嵌/情境體現」狀態─性別親同。其次,藉由陰陽同體的意識流想像、變裝模倣的性別操演、側體動作的身體技術、社會分工與文明形構的概念整合─辯證轉繹,本文嘗試將婦女運動的知識論對象定義為從側體分工連結到性別分工與社會分工的協商動態。第三,藉由「像女孩那樣丟球/像男孩那樣翻滾」的行動研究探索─結合理論遊戲和運動實踐的批判實踐,本文嘗試建立以側體交換作為協商性別的方法論取徑。最後,經由側體交換、性別協商和性別親同三位一體由內向外、由外而內和全面周延的反覆推演和制度連結,逐步奠定性別協商之的配對競賽理論綱要雛型。Item 空間好讀,發現新地理---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經典考掘與系譜再現(2008/08-2009/07) 吳鄭重西文經典文獻的閱讀和掌握是台灣人文地理學在大學和研究所訓練過程中較弱的 一環。部分原因是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不佳和缺乏適當的中文譯本,以及地理思想課程 的教學無法和其他以教科書作為基本讀本的專業課程適當銜接。然而,更大的問題在於 許多師生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經典著作和引領思潮的重大概念欠缺完整的認識,更遑論從 頭到尾、原汁原味地閱讀這些精采的學術經典。長久下來,學術自然難以生根,培養出 來的人才也容易落入斷章取義的半調子。 因此,本研究試圖運用傅科的知識考古學和系譜學的概念,對影響當代人文地理學 發展甚鉅的經典著作和重要概念,重新加以發掘、整理、編排和呈現。尤其著重戰後人 文地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理論和思潮,試圖勾勒出「空間轉向」之 後,二十一世紀「新地理」的初步面貌。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人文地理經典檔案的靜態考掘和(2)人文地理思想在台 灣散佈、發展的動態系譜考察。前者是藉由交叉比對的工作,試圖從一些有關當代英美 人文地理思想史的重要典籍和文獻檔案中,反向去挖掘不同時代具有指標意義的重要經 典,形成一個人文地理學知識的經典檔案庫,作為對於連續、統一的傳統思想史的初步 批判。接著將研究重點放在台灣的人文地理學發展脈絡。利用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 專家提供他們認為最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私房經典書單、對於前述經典檔案修訂版本和 不同譯本之間的時空考察,以及這些經典檔案在大學圖書館中館藏位置的空間考察,作 為瞭解人文地理經典在台灣生根、發展的系譜分析。 最後,本計畫擬將研究發現的具體成果,整理成一本《地理好讀,發現新地理》的 人文地理學經典指南。以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方式,逐一介紹這些影響深遠的必讀經 典,並且穿插重要人物的專欄介紹,以及國內學者專家的私房書單。讓學生和有興趣的 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任意瀏覽,打破傳統思想史和學科藩籬的框架限制,建立自己的知 識系譜。希望有助於勾勒出二十一世紀「新地理」的發展趨勢,進而達到推廣人文地理 學和落實經典閱讀的學術紮根工作。Item 空間好讀,發現新地理---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經典考掘與系譜再現(2009/08-2010/07) 吳鄭重西文經典文獻的閱讀和掌握是台灣人文地理學在大學和研究所訓練過程中較弱的 一環。部分原因是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不佳和缺乏適當的中文譯本,以及地理思想課程 的教學無法和其他以教科書作為基本讀本的專業課程適當銜接。然而,更大的問題在於 許多師生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經典著作和引領思潮的重大概念欠缺完整的認識,更遑論從 頭到尾、原汁原味地閱讀這些精采的學術經典。長久下來,學術自然難以生根,培養出 來的人才也容易落入斷章取義的半調子。 因此,本研究試圖運用傅科的知識考古學和系譜學的概念,對影響當代人文地理學 發展甚鉅的經典著作和重要概念,重新加以發掘、整理、編排和呈現。尤其著重戰後人 文地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理論和思潮,試圖勾勒出「空間轉向」之 後,二十一世紀「新地理」的初步面貌。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人文地理經典檔案的靜態考掘和(2)人文地理思想在台 灣散佈、發展的動態系譜考察。前者是藉由交叉比對的工作,試圖從一些有關當代英美 人文地理思想史的重要典籍和文獻檔案中,反向去挖掘不同時代具有指標意義的重要經 典,形成一個人文地理學知識的經典檔案庫,作為對於連續、統一的傳統思想史的初步 批判。接著將研究重點放在台灣的人文地理學發展脈絡。利用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 專家提供他們認為最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私房經典書單、對於前述經典檔案修訂版本和 不同譯本之間的時空考察,以及這些經典檔案在大學圖書館中館藏位置的空間考察,作 為瞭解人文地理經典在台灣生根、發展的系譜分析。 最後,本計畫擬將研究發現的具體成果,整理成一本《地理好讀,發現新地理》的 人文地理學經典指南。以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方式,逐一介紹這些影響深遠的必讀經 典,並且穿插重要人物的專欄介紹,以及國內學者專家的私房書單。讓學生和有興趣的 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任意瀏覽,打破傳統思想史和學科藩籬的框架限制,建立自己的知 識系譜。希望有助於勾勒出二十一世紀「新地理」的發展趨勢,進而達到推廣人文地理 學和落實經典閱讀的學術紮根工作。Item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1-05-01) 吳鄭重; 王伯仁Item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2009-04-26) 吳鄭重; 王伯仁Item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 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學系, 2011-05-??) 吳鄭重; 王伯仁; Peter Cheng-Chong Wu; Bonifacio Po-Jen Wang在過去二十年問,台灣開始出現一股新興節慶的熱潮,逐漸改變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與地方關係。相較於台灣傳統的歲時節慶幸口戒嚴時期的政治節塵,這些從1990 年代開始湧現的現代節慶,讓台灣變成一個宛如「節慶之晶」的現代奇觀。為了充分掌握此一節慶滲透生活與再現地方的特殊現象,本丈試圖採取一種社會學印象派的淺描探索取徑。首先,藉由電子新聞資料庫的搜尋整理,粗淺地勾勒出台灣現代節慶時空分布的初步輪廓。其次,運用Weber 理念型的分析描述概念,歸納出地方產業創新節、藝丈統理節、傳統再現節、消費紀念日/購物狂歡節和小眾嘉年華等五種現代節慶理念範型的初步類型。接著,整合Lefebvre 有關日常生活批判、節奏分析和空問生產等理論觀點,並借用Bryman 的迪士尼樂園化和Hannigan 的夢幻城市等節慶技術概念,為此一節慶滲透生活的新興現象,提供概念理解與內涵分析的理論基礎。然後,進一步追溯這些現代節慶的政治經濟根源與社會丈化脈絡,以作為後續深入研究台灣節慶現象的具體脈絡。最後,本丈提出「回歸生活,貼近地方」的節慶反思,作為探索台灣新興節慶現象的初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