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探究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性—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為例
    (2021) 潘之甫; Pan, Chih-Fu
    人類無法在脫離自然環境的基礎下尋求生活。然而,隨著都市化與科技發展,環境加劇惡化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們與自然的聯繫。都市中快速的生活步調影響人類健康;專注凝視手機螢幕的大眾,也讓真實體驗逐漸由虛擬體驗所取代,缺乏自然經驗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然而,學界有越來越多發現,指出接觸自然可以為人們帶來身心理的健康益處,而且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因此,本研究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長期接觸自然,且熱心投入蛙類保育監測活動的公民科學家,他們的自然連結感狀況;心理幸福感狀況;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正向關聯性;志工們的個人背景狀況。本研究基於對環境的關懷,同時探討志工們的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之間的正向關聯性;最後瞭解自然連結感在環境行動經驗上可能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志工們的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不同的個人背景對於自然連結感不具備顯著差異;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狀況具有顯著正相關;自然關聯性量表中的「自然連結我」構面對於環境行動經驗具有16.9%的預測力。本研究之發現驗證了其他類似關切的研究成果。意即,當人們經常接近大自然,可以提升心理幸福感;長期浸潤於自然之下,也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總體而言,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多年來,戮力於關懷臺灣蛙類的族群與棲息地,不僅僅是保全了蛙類的棲息環境,志工們也同時為自我帶來更健康的身心。
  • Item
    一位台灣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2011) 吳柏毅; Wu Bo-Yi
    1967年Lynn White提出基督宗教為環境問題的根源,引起基督教的辯論,其中有神學家從神學中反省重新探究上主、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而發展出生態神學。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藉由瞭解一位基督教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探索基督宗教中的生態理念,本研究問題為透過協同研究者的生態理念,以及在教會中的環境行為實踐,瞭解基督宗教具有哪些生態理念? 牧師的生態理念包含:1. 回到信仰中重新建立生態典範,反省創造與救贖觀點,並認為受造物的完整為救贖的完成; 2. 重新定義信仰的中心是上主,去除各種集中式的思維模式;3. 瞭解人類的有限性;4. 罪是破壞上主與人的約定;5. 人可從自然中重新認識與感受上主;6. 透過自然,與上主連結;7. 自然具有內在價值; 8. 關係的建立是使上主賦予自然的內在價值實現的先決條件;9. 再創造的能力; 10. 當人彼此間不公義,土地也一同受苦;11. 以「生態教會」與「再生教會」為實際操作的方式。 本研究所得發現認為,生態神學對基督徒而言是另一種認識上主的管道,並使得基督徒的信仰更為全面,同時基督徒亦會獲得友善環境的價值觀。研究者建議,教會可藉由發展生態神學成為另一種推展環境教育的場域。
  • Item
    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探討-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為例
    (2007) 趙友崧; Yu-Sung Chao
    本研究透過民間團體聯盟之研究,回顧社區環境行動、民間團體與組織合作相關文獻,進而瞭解民間團體聯盟發展過程,探討聯盟合作關係的特色,並找出行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行動帶來的影響,藉此建立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行動經驗。 本研究選擇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作為個案探討,描述並探討2004年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過程與特徵,用以呼應社區環境行動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相關理論。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文件整理與深入訪談三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近十年來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已成為趨勢,公館永續聯盟即是在這種 趨勢下的產物。 2、社區環境行動通常是反應即時的環境問題,而公館聯盟案例顯示著都市社 區規劃過程不公開、民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聯盟行動就是為了爭取參與過 程的權益,以及維護自己社區的環境。 3、民間團體加入公館聯盟的行動,除了是順應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的趨 勢外,還包括了民間團體依賴彼此的資源、降低個別的行動成本、增加對 議題的影響力、學習其他組織專長、以及協助其他組織等合作動機。 4、公館聯盟為議題導向的臨時性組織,「協調但不合併,存在但不登記」, 「功能性分工的同心圓結構」為其合作的特徵。 5、公館聯盟行動的過程,經歷了多次的計畫、執行、評估的步驟。而採行的 環境行動包括了政治行動、法律行動、教育宣導、生態管理等。 6、造成公館聯盟解散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議題的調整、成員在乎程度、合作 關係、經營能力、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等五類,而這些因素之間也有一定的 關係。 7、公館聯盟行動影響: (1)對規劃單位與規劃案:聯盟較大的影響力促使規劃案的程序與內容獲得改 善。而聯盟進行意見蒐集與彙整的工作,減少了規劃單位在行政作業上的 成本。此外,聯盟行動也促使了規劃單位的學習改變。 (2)對民間團體:行動過程中可獲得人力資源的挹注以及專長互補的功效。而 聯盟建立了訊息溝通的橋樑,規劃單位與民間團體,民間團體間可以訊息 交流。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民間團體也可達到增加能見度及組織學習的 目標。 (3)對參與成員個人:行動歷程即學習過程,影響包括:在地環境的認識、專 業知識的學習、組織運作的學習、環境行動經驗的建立、行動技巧的學 習、與人脈的建立等。
  • Item
    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關係
    (2018) 宋上仁; Sung, Shang-Jen
      許多環境教育與環境心理學相關研究的成果中,皆顯示人與自然接觸、與自然產生心理的連結,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層面皆有正面的影響,並且這樣的經驗與情感能促使人們積極從事友善環境的行動。身處於環境教育活動第一線的林務局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們,他們長期沐浴在臺灣的自然山林中,並擔任「引渡人」的角色,進行解說活動引領人們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這樣的一群為環境無償付出、盡心盡力的人們,他們與自然的連結以及採取友善環境相關行動的狀況究竟是如何,亟待探索。   研究者根據前述的關懷,提出本研究目標:一、瞭解林務局解說志工的自然連結之狀況。二、瞭解林務局解說志工的環境行動之狀況。三、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關係。四、探索林務局解說志工各背景變項之於自然連結之可能預測因子。五、探索林務局解說志工各背景變項之於環境行動之可能預測因子。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深入瞭解,針對解說志工蒐集研究所需資料,並藉由分析資料所得結果回答本研究的核心關懷。   研究結果發現,解說志工們的自然連結狀況良好。解說員與自然在心理上合而為一的認同感高;解說志工們身體力行環境行動的頻率隨著行動的難易度與複雜度有所變化。在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具有中度相關,而自然連結各個構面與環境行動的各個類別之間有著不同的相關性程度,主要以「自然連結我」構面與環境行動各種類別的相關性較高。最後,個人背景變項在居住縣市、學歷、年齡等對自然連結具有預測力;職業與參與保育相關志願服務工作年資對環境行動具有預測力。   研究者建議未來可針對林務局國家森林解說志工的自然連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且依據相關研究的成果,創造符合臺灣社會情況的測量自然連結之工具。也建議未來可更深入地探討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間存在影響的關鍵因素,使環境教育在實務層面能夠更有效地達成環境教育的精神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