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日鯨豚保育「公民科學」之比較:以臺灣花蓮港與日本御蔵島為例
    (2021) 謝宜蓉; HSIEH, I-JUNG
    臺灣及日本有許多地區發展出賞鯨活動,雖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及鯨豚資源,逐漸發展出不同賞鯨活動的內容,但在臺灣的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卻同樣發展出針對當地鯨豚進行的個體辨識調查。本研究詳述兩地目前的現況及參與其中之參與成員組成形式、動機及參與機制,並期望探討不同的內容是否直接影響到當地的賞鯨規範。研究對象除了關注臺灣花蓮港之外,也根據研究者之實際參與經驗,以日本的御蔵島作為比較研究之對象。本研究以公民科學角度,探討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兩地的鯨豚保育行動。欲了解當地進行的公民科學計畫及與當地的賞鯨活動之互動關係外,也期望了解參與其中發展鯨豚保育行動的組織,是如何從中協助公民科學計畫的進行,使得兩地賞鯨活動得以朝著永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為詳細瞭解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兩地目前的賞鯨活動基礎資料,本研使用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研究札記試圖理解兩地之賞鯨活動現況,及利用半結構式問卷訪問兩地調查的參與者,期望藉此更加了解當地組織如何以公民參與科學的方式進行當地的鯨豚調查。本研究結果發現,日本御蔵島以招募公民科學計畫為主要目的,因此在每年的調查資料處理中皆具備大量人力;臺灣花蓮港當地並非以招募公民參與科學為主要的目標,而是以培訓賞鯨活動中的解說員為該地組織的工作目標,因此無法如同御蔵島,在制定賞鯨規範上有較為完整的資料作為參考上的依據。雖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具備不同的歷史脈絡,因此造就不同的公民科學計畫所形成不同的鯨豚保育行動。在日本御蔵島所凝聚出的鯨豚保育行動力能夠透過老手帶領新手的方式,使得每年的基礎數據得到妥善的處理,且實際落實於當地的賞鯨規範中。本比較研究之目的,在於期望臺灣的賞鯨活動能夠以此為借鏡,使得賞鯨活動朝著永續發展的目標持續邁進。
  • Item
    探究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性—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為例
    (2021) 潘之甫; Pan, Chih-Fu
    人類無法在脫離自然環境的基礎下尋求生活。然而,隨著都市化與科技發展,環境加劇惡化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們與自然的聯繫。都市中快速的生活步調影響人類健康;專注凝視手機螢幕的大眾,也讓真實體驗逐漸由虛擬體驗所取代,缺乏自然經驗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然而,學界有越來越多發現,指出接觸自然可以為人們帶來身心理的健康益處,而且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因此,本研究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長期接觸自然,且熱心投入蛙類保育監測活動的公民科學家,他們的自然連結感狀況;心理幸福感狀況;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正向關聯性;志工們的個人背景狀況。本研究基於對環境的關懷,同時探討志工們的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之間的正向關聯性;最後瞭解自然連結感在環境行動經驗上可能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志工們的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不同的個人背景對於自然連結感不具備顯著差異;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狀況具有顯著正相關;自然關聯性量表中的「自然連結我」構面對於環境行動經驗具有16.9%的預測力。本研究之發現驗證了其他類似關切的研究成果。意即,當人們經常接近大自然,可以提升心理幸福感;長期浸潤於自然之下,也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總體而言,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多年來,戮力於關懷臺灣蛙類的族群與棲息地,不僅僅是保全了蛙類的棲息環境,志工們也同時為自我帶來更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