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日鯨豚保育「公民科學」之比較:以臺灣花蓮港與日本御蔵島為例
    (2021) 謝宜蓉; HSIEH, I-JUNG
    臺灣及日本有許多地區發展出賞鯨活動,雖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及鯨豚資源,逐漸發展出不同賞鯨活動的內容,但在臺灣的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卻同樣發展出針對當地鯨豚進行的個體辨識調查。本研究詳述兩地目前的現況及參與其中之參與成員組成形式、動機及參與機制,並期望探討不同的內容是否直接影響到當地的賞鯨規範。研究對象除了關注臺灣花蓮港之外,也根據研究者之實際參與經驗,以日本的御蔵島作為比較研究之對象。本研究以公民科學角度,探討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兩地的鯨豚保育行動。欲了解當地進行的公民科學計畫及與當地的賞鯨活動之互動關係外,也期望了解參與其中發展鯨豚保育行動的組織,是如何從中協助公民科學計畫的進行,使得兩地賞鯨活動得以朝著永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為詳細瞭解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兩地目前的賞鯨活動基礎資料,本研使用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研究札記試圖理解兩地之賞鯨活動現況,及利用半結構式問卷訪問兩地調查的參與者,期望藉此更加了解當地組織如何以公民參與科學的方式進行當地的鯨豚調查。本研究結果發現,日本御蔵島以招募公民科學計畫為主要目的,因此在每年的調查資料處理中皆具備大量人力;臺灣花蓮港當地並非以招募公民參與科學為主要的目標,而是以培訓賞鯨活動中的解說員為該地組織的工作目標,因此無法如同御蔵島,在制定賞鯨規範上有較為完整的資料作為參考上的依據。雖臺灣花蓮港及日本御蔵島具備不同的歷史脈絡,因此造就不同的公民科學計畫所形成不同的鯨豚保育行動。在日本御蔵島所凝聚出的鯨豚保育行動力能夠透過老手帶領新手的方式,使得每年的基礎數據得到妥善的處理,且實際落實於當地的賞鯨規範中。本比較研究之目的,在於期望臺灣的賞鯨活動能夠以此為借鏡,使得賞鯨活動朝著永續發展的目標持續邁進。
  • Item
    以二階段模型分析埤塘鳥調公民科學計畫參與者之行為
    (2018) 衛冠竹; Wei, Kuan-Chu
    透過公民科學調查,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大範圍的科學研究資料,用以實際的解決環境問題。而參與者的年資和所獲資料的品質成正比,故如何讓志工願意長期參與公民科學計畫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二階段模型和社會網絡為理論依據,採用開放式問卷和深入訪談法,蒐集並歸納參與過2003年起持續迄今的桃園埤塘冬季鳥類調查計畫(以下簡稱埤塘鳥調)的志工們,長期投入親環境行動背後的影響因素。 依據本研究結果,認為二階段模型可以解釋埤塘鳥調參與行動。其中感覺嚴重性、有效性的信念、可行性評估皆為主要影響參與者們的重要變項。而對環境問題嚴重性的覺知、採取環境行動的效能感,是許多志工投入參與的動力來源。在分析過程中,進一步於歸納出社會網絡關係、歸屬與貢獻、學習與成長等三類變項,認為這些變項能補足二階段模型中顯少提及之社會性需求層面。其中,與一般志願服務不同,在參與中獲得新知是公民科學計畫的特色。歸屬與貢獻、社會網絡關係兩個變項,在重視連結與集體意識的亞洲社會裡,扮演了極重要的影響作用。故對二階段模型提出修正,新增社會性需求變項,以解釋埤塘鳥調公民科學參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