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5

創立緣起

中國早自漢唐時代與外國有所接觸時便已有譯書的工作開始進行,尤其至清末民初,列強入侵,國事艱困之際,有識之士體認借助西學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不少人士毅然投入西書中譯工作,其結果對我國政治社會文化都產生劇烈的衝擊。直至今日,隨著傳播通訊之發達,舉世已成為聲息相關的地球村,如何透過翻譯慎重採擷外國之優點,促進我國之文化科技進步;又如何透過翻譯將我國人民的多方成就傳揚海外,提昇我國之國際地位;都是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慎重其事的問題。

本所為國內第一所公立之翻譯研究所,歷時四年餘籌劃,於八十五年八月正式開辦。設立之目標,一為配合當前社會所需,兼顧科技整合,培養各領域專業口筆譯人才;另一方面則強調翻譯之學術及理論研究,以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昇學術研究水準。

良師益友

本所師資陣容強,除積極延聘專任教師,並禮聘國內各大學教授或專家任教。筆譯組教授多為著作等身之名家,如延聘自香港中文大學之劉宓慶客座教授、中研院李奭學研究員等,口譯組教授多為具有從事高層國際會議口譯多年經驗之專家,如陳子瑋、吳敏嘉、周滿華、黃勝美等,都是我國多年來在WTO、APEC等重要經貿談判中協助政府首長折衝樽俎的幕後英雄。此外,為充實學生在文學、語言學、法政、經貿、科技、藝術各方面之素養,更敦請如彭鏡禧、李振清、羅青、席慕德等教授執教。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現在仍要求TOEFL或IELTS測驗極高成績作為參與入學考試之基本資格。所有學生來自多樣化的大學主修背景,包含文學、教育、新聞、企管、理工、醫學等,又都有優異的中英文造詣;同窗研讀,互相砥礪,自然能精益求精,不斷精進。

淬礪精煉

在課程方面,本所之口筆譯兩組,一年級多為必修科目。全所共同必修科目包括中國翻譯史、翻譯概論研究、初級筆譯練習。筆譯組的必修科目還有比較文體論、筆譯研究方法、進階筆譯練習。口譯組的必修科目包括口譯研究方法、視譯、逐步口譯、同步口譯習。以上的必修科目以外,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系列專題講座,從美術、音樂、體育、經貿、工業科技、物理等專題中獲取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利譯事的進行。

一年級結束時,筆譯及口譯組學生均應通過資格考試,以確定其有繼續二年級課程之能力,如不能通過,則不准續修二年級課程。自二年級起,口筆譯兩組課程均分為理論及實務兩個取向。學生可擇一方向努力,分別加強理論研究或實務訓練。修畢相關科目後,學生仍必須接受學科考試及論文考試,始得畢業。在學科考試方面,理論取向學生應以筆試就「口筆譯理論」與「翻譯史」應考,實務取向學生則應就筆譯或口譯專長接受專業考試;論文部分,理論取向學生應提出三萬字以上的學術研究之論文,實務取向學生則可以筆譯作品或口譯實際表現,配合一萬字以上的自我評析報告作為論文。

由於翻譯工作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豐富的專業知識,本所也鼓勵學生儘量爭取出國研習的機會,甚至規定除特殊情況外,所有學生在學期間應至國外研習三個月至六個月。本校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有合作協定,目前每年師大派往國外交換學生中,有一半是本所學生。

追求卓越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且採取從嚴教學的高標準原則,許多學生戲稱本所是全國入學最難、畢業更難的研究所,確非虛言。事實上,本所畢業最低學分,筆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37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37學分;口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52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69學分,應該也是全國各研究所少見的規定。但是,本所全體師生都有共識,唯有作最高的自我期許,才能達成超群的成就,因此,莫不兢兢業業,迎接挑戰。相信凡是通過考驗的畢業生,都能依個人志趣,或為國內領導翻譯研究的學者或教授,或為首屈一指的口筆譯專家;共同努力,達成建立翻譯實務專業尊嚴、與提昇翻譯研究學術地位的理想。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2
  • Item
    臺灣翻譯產學關聯研究
    (2012/12-2013/12) 陳子瑋; 林慶隆; 何承恩
    本計畫承繼101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譯發展中心「臺 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之成果,擴大研究範圍探討我 國翻譯產業之各層面。本次計畫規劃以產學關聯為主 軸,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翻譯人才訓練機構為研 究對象,檢視翻譯人才培育之現況,並探討翻譯人才 培育現階段成果及所面臨之問題與挑戰。第二階段預 定以翻譯用人機構為對象,探討翻譯人才所應具備之 能力與知識。完成第二階段研究後,將與第一階段之 結果進行交叉比對,並據以分析我國翻譯人才培育機 構所實施之機制是否符合翻譯用人機構之需求。檢討 之結果將可作為我國整體翻譯政策之參考,冀得以加 速翻譯品質之提升。
  • Item
    台灣漁業政策分析與產業發展之研究
    (2007/05-2007/12) 陳子瑋; 周嫦娥
    漁業為人類利用可再生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全球漁業已逐漸面臨枯竭之狀況,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度補撈。根據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歷年的報告顯示,過漁現象近年來並沒有改善,反而逐年更形嚴重。在沿近海漁業方面,除了過漁問題之外,嚴重的海水污染也導致漁業資源減損,海水養殖漁業發展受限。而陸地漁業養殖方面,在有限的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下,多年來由於過度發展的結果,在西南沿海地區早已產生造成地層下陷因素的疑慮。我國為世界漁業主要貿易國,在面對上逑各種漁業供給面問題,究竟如何在生態保育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妥善因應,實為政府應當審慎思考之議題。 另外,我國食魚文化、社會結構、貿易自由化等漁業需求面和外在環境也一直隨時間而在變遷中。因此,究竟我國未來漁業發展方向為何?全球漁業資源日漸下降,又必須照顧國內漁業發展的雙重限制下,如何突破現況,為我國漁業樹立可長可久的目標,成為決定未來整體漁業政策之主軸。 漁業署謝署長大文於新漁業雜誌第158期發表「台灣漁業對全民的承諾與責任」一文,文中揭櫫我國未來發展漁業之六大原則,以期建立全民共識之漁業發展基本理念,促進我國漁業之永續發展。綜觀全文,可作為進一步建立政策分析架構之立足點。因此,本研究擬解決之問題即在於以「台灣漁業對全民承諾與責任」一文為背景,針對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沿近海漁業資源存量下降、國家產業結構逐步變遷、貿易自由化之影響、國民生活飲食習慣變化及漁業部門角色之調整等問題,由經濟面、環境面、社會面及制度面進行分析,以研析我國漁業發展之中長程目標,並探究其相關政策變數之影響,以作為漁業政策之決策參考。
  • Item
    口譯教學結合語料庫之應用研究---以國際經貿題材為例
    (2009/08-2010/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國科會91 年度研究計畫「經貿口譯教學法之研究:以WTO 第四屆(2001)部長會議大會發言為例」(91-2411-H-003-051- ) 及現正 執行中之95 年度研究計畫「國際經貿題材於口譯教學應用之初探」 (95-2411-H-003-024-)之後續衍生計畫,其目的在以三年期間逐步擴充 兩次計畫所建立之30 萬餘字資料庫,預計三年計畫完成時,達到近300 萬字之規模;同時發展語料庫之新教學應用。實際執行步驟則依據世 界貿易組織談判各議題,選取與我國最關切且影響最深遠之議題分三 年進行分析。 本計畫所採用之研究方式基本流程與兩次前期研究計畫類似,然主 要差異在於大幅擴充語料至書面語言及依議題搭配發言者身份分析使 用語料庫兩項。由於前期兩項計畫研究經驗之累積,研究團隊現今對 世界貿易組織文獻之分佈、特性及內容均已有一定程度之認識;同時, 因本(2006) 年執行之計畫團隊成員具電腦程式開發能力,逐步開發各 類應用程式,大幅節省語料庫之建制時間。前兩期研究計畫成果之累 積使研究團隊能更有效率標記(tag)語料,並進行語料整理及分析,經 評估後初步預計每一年可處理150 萬至200 萬字之語料。 此外,由於本研究團隊成員各有專長領域,包括經貿專長、語料庫 專長及電腦專長,因此研究團隊得以藉由客製化之資訊科技平臺整合 國際經貿及語料庫兩項專業知識。本研究建制之語料庫與傳統語料庫 分析及計算機語言學有所不同,最大之差異在於資料能包含更多文字 以外之背景資訊。 資料庫建制完成後預計將可於實際經貿口譯教學課程應用分析結 果,並將研究成果開放供各級大專院校與政府機關使用。
  • Item
    建立國家中英文「逐步口譯」能力考試評分與命題機制第二期研究計畫
    (2008/03-2008/11) 藍順德; 張嘉倩; 陳子瑋; 劉敏華(研究主持人); 李俊忠; 丘羽先; 張立德
    我國教育部為建立台灣翻譯人才能力檢定制度,培養翻譯人才,並提升國內翻譯專業之整體形象,於民國96年舉辦第一屆「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考試」。本研究計畫乃針對本考試之口譯考試(逐步口譯考試)其整體執行成效、命題機制、評分機制、考試效度、評分信度、試題難易度等方面進行研究或分析,進而提出修正建議,並提出「短逐步口譯」與「長逐步口譯」參考試題各10份。 從分析應試者之背景可以看出,本次考試主要吸引年紀輕、口譯資歷淺、英語能力多半不及建議水準之人士報考,顯示大眾對此考試之定位與預期與本考試之目標有差異。經由分析通過全部或部分考試之應試者的背景,可看出這些應試者具有主修翻譯科系或英語相關科系、優秀英語能力、受過口譯訓練、有口譯經驗等特質。根據第一階段考試之分析結果,本次考試試題的難度有偏易的情況,在鑑別應試者英語能力之功能方面還需加強。在第二階段逐步口譯考試方面,應試者英譯中的口譯能力不會因為口譯的模式(短逐步或長逐步)不同而有太大的差別。至於中譯英這個翻譯方向,應試者的表現似乎會因口譯模式(短逐步或長逐步)不同而有比較不同的表現。第二階段考試之評分信度皆達中高度或高度水準,是相當令人滿意的結果。考試效度方面,若與國內外口譯訓練學校專業考試較高之標準比較,本考試在試題難易度方面有偏易的現象,進而通過之應試者可能有較多之情形。若以幾項客觀指標來判斷本次考試英譯中試題之難易度,並於國內一個口譯訓練學校今年的專業考試試題比較,發現不同指標有不同的表現,各個試題沒有明顯的差異。若分析應試者在各科兩個翻譯方面上的表現,可以看出短逐步與長逐步口譯似乎是兩項不同的技能,或是評分的重點不同。應試者英譯中的表現較為一致,中譯英的表現則相對較不穩定。接受本研究訪問的命題人多認為命題過程相當順利,也認為命題注意事項相當完整適用。試題錄製方面,可要求錄音人讀稿更加自然,錄製設備也應改善,以提高試題錄製和後製之效率。接受本研究訪問的評分人多認為評分訓練應可更為周全,增加試評的時間與份量,亦皆建議以聆聽電腦語音檔取代聆聽錄音機評分。接受本研究訪問的應試者多認為考試過程相當順利,試題難易度適中,並建議改變第一階段考試部分題型,並增加試題難度。
  • Item
    建立國家中英文翻譯人才能力檢定考試「逐步口譯」評分機制第一期研究
    (2007/07-2007/12) 藍順德; 張嘉倩; 陳子瑋; 劉敏華(研究主持人); 吳紹銓
  • Item
    視譯英譯中翻譯策略研究-生手與專家之眼動指標
    (2012/08-2013/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結合心理學及翻譯學之跨領研究,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 究所提供口譯專業領域知識,另由政治大學心理系眼動與閱讀實驗室提供 眼動儀操作及實驗設計之專業領域知識。 口譯活動包括「傾聽」 (listening) 、「去語言化」(deverbalization)、「再 述」(reformulation)等三階段(Seleskovitch, 1978)。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 為口譯活動的基礎,若無法理解輸入語,則後續第二及第三階段皆無法進 行。然而目前口譯研究中對於口譯進行過程中理解階段的相關研究付之闕 如,其中一重要原因為口譯的輸入語通常以聲音方式傳輸,理解過程較不 涉及文字來源,而基於目前研究能力之限制,研究口譯員對聲音的理解過 程相對較為困難,無法直接引用閱讀相關研究成果,因而長期以來口譯過 程中理解相關之研究並未出現重大進展。 惟口譯過程中有兩種型式涉及文字型式之輸入語,分別為視譯及有稿同 步口譯。視譯乃指輸入語為書面文字,口譯員以口語方式進行翻譯;有稿 同步則為口譯進行時除講者之口語發言之外,並有書面文字同時提供給口 譯員之情形,常見的有稿同步口譯狀況為講者念稿,口譯員同時進行訊息 處理及翻譯。 眼動儀於各領域之應用相當廣泛,近年來也多用於閱讀及語言教學,已 累積相當成果,於翻譯研究中之應用亦所多見。雖然應用眼動儀之翻譯研 究雖然已逐漸累積,但是針對於前述視譯之特定研究仍有待開發。基於前 述背景,本研究將運用眼動儀逐步探討視譯過程中視覺因素之影響。期望 能夠逐年累積研究成果,進一步了解視譯過程影響品質之因素。 本研究自2009年起自行進行初探性研究,並已完成碩士論文一篇(黃致 潔,2011)以及研討會論文一篇(楊馨慧等,2012)。初探性研究結果發現視 譯初期眼動指標與單純閱讀十分類似,視譯的語言轉換過程應於眼動軌跡 第二次凝視時才進行。足以證明口譯教學中常提及的前置閱讀(read ahead) 的確存在。另外,眼動資料及語音資料之配合亦顯示,口譯技巧與筆譯技 巧有許多雷同之處,值得進一歩探討其教學意涵。 根據前期研究所累積之經驗,本研究將探討生手與專家口譯員進行視譯 過程中眼動模式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差異為何? 研究結果將與前期自 行研究結果結合,深入研究視譯技能之能力養成過程,以期對於翻譯教學 有所貢獻。
  • Item
    國際經貿題材於口譯教學應用之初探
    (2006/08-2007/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國科會91 年度研究計畫「經貿口譯教學法之研 究: 以WTO 第四屆(2001) 部長會議大會發言為例」 (91-2411-H-003-051- ) 之後續衍生計畫,其目的在於擴充原計 畫所建立之十三萬餘字資料庫,以達近四十萬字之規模;同時發 展語料庫之新教學應用。 國內各大專院校於過去數年間出現大量增設中英文口譯相 關課程,企望培養中英文口譯人才,滿足客觀環境快速變遷對語 言專業人才之需求。雖然中英文口譯之課程快速增加,但由於各 種因素之緣故,口譯教學之理論、方法及課程設計皆未盡完善。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口譯」本身為一新近發展之領域,其理論 與研究方法體系並不完整。其次,由於語言特性之不同,西方學 者研究所得之結果無法順利應用於中文。再加上中文口譯研究起 步相對較晚,更使中英文口譯之研究呈現不足之現象。 本研究共分為三大部分,首先,為補足中英文口譯教學於教 學法上之不足,本研究由基本教學設計理論出發,檢討目前國內 各大專院校現行口譯教學之現況,並依此提出教學法之建議。經 貿議題為中英文口譯中最常見之題材,本研究之第二部份以世界 貿易組織第四、五、六屆部長會議中之近400 篇,合計40 萬餘 字之各國部長之大會發言(General Statement)為基礎,擴充與料 庫,並研究其在中英文經貿口譯教學之應用。第三部份之分析重 點在於經貿議題之理解力(comprehension)方面。研究方法為將 Gile (1995) 提出之理解三要素: 語言知識(knowledge of language) 、語言外知識(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及分析能力 (deliberate analysis)轉化為以詞彙-詞彙與詞彙-文法相關 (lexical-lexical and lexical-grammatical associations) 、以內容 表C011 共2 頁第2 頁 分析法整理之經貿知識及其他少見之特殊語言習慣如特殊腔調 與比喻等三項對應項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將可使教師確實掌握 經貿口譯之特性及口譯教學之要旨,有效提昇經貿口譯之教學成 果。
  • Item
    口譯教學結合語料庫之應用研究─以國際經貿題材為例
    (2007/08-2008/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國科會91 年度研究計畫「經貿口譯教學法之研究:以WTO 第四屆(2001)部長會議大會發言為例」(91-2411-H-003-051- ) 及現正 執行中之95 年度研究計畫「國際經貿題材於口譯教學應用之初探」 (95-2411-H-003-024-)之後續衍生計畫,其目的在以三年期間逐步擴充 兩次計畫所建立之30 萬餘字資料庫,預計三年計畫完成時,達到近300 萬字之規模;同時發展語料庫之新教學應用。實際執行步驟則依據世 界貿易組織談判各議題,選取與我國最關切且影響最深遠之議題分三 年進行分析。 本計畫所採用之研究方式基本流程與兩次前期研究計畫類似,然主 要差異在於大幅擴充語料至書面語言及依議題搭配發言者身份分析使 用語料庫兩項。由於前期兩項計畫研究經驗之累積,研究團隊現今對 世界貿易組織文獻之分佈、特性及內容均已有一定程度之認識;同時, 因本(2006) 年執行之計畫團隊成員具電腦程式開發能力,逐步開發各 類應用程式,大幅節省語料庫之建制時間。前兩期研究計畫成果之累 積使研究團隊能更有效率標記(tag)語料,並進行語料整理及分析,經 評估後初步預計每一年可處理150 萬至200 萬字之語料。 此外,由於本研究團隊成員各有專長領域,包括經貿專長、語料庫 專長及電腦專長,因此研究團隊得以藉由客製化之資訊科技平臺整合 國際經貿及語料庫兩項專業知識。本研究建制之語料庫與傳統語料庫 分析及計算機語言學有所不同,最大之差異在於資料能包含更多文字 以外之背景資訊。 資料庫建制完成後預計將可於實際經貿口譯教學課程應用分析結 果,並將研究成果開放供各級大專院校與政府機關使用。
  • Item
    口譯教學結合語料庫之應用研究---以國際經貿題材為例
    (2008/08-2009/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國科會91 年度研究計畫「經貿口譯教學法之研究:以WTO 第四屆(2001)部長會議大會發言為例」(91-2411-H-003-051- ) 及現正 執行中之95 年度研究計畫「國際經貿題材於口譯教學應用之初探」 (95-2411-H-003-024-)之後續衍生計畫,其目的在以三年期間逐步擴充 兩次計畫所建立之30 萬餘字資料庫,預計三年計畫完成時,達到近300 萬字之規模;同時發展語料庫之新教學應用。實際執行步驟則依據世 界貿易組織談判各議題,選取與我國最關切且影響最深遠之議題分三 年進行分析。 本計畫所採用之研究方式基本流程與兩次前期研究計畫類似,然主 要差異在於大幅擴充語料至書面語言及依議題搭配發言者身份分析使 用語料庫兩項。由於前期兩項計畫研究經驗之累積,研究團隊現今對 世界貿易組織文獻之分佈、特性及內容均已有一定程度之認識;同時, 因本(2006) 年執行之計畫團隊成員具電腦程式開發能力,逐步開發各 類應用程式,大幅節省語料庫之建制時間。前兩期研究計畫成果之累 積使研究團隊能更有效率標記(tag)語料,並進行語料整理及分析,經 評估後初步預計每一年可處理150 萬至200 萬字之語料。 此外,由於本研究團隊成員各有專長領域,包括經貿專長、語料庫 專長及電腦專長,因此研究團隊得以藉由客製化之資訊科技平臺整合 國際經貿及語料庫兩項專業知識。本研究建制之語料庫與傳統語料庫 分析及計算機語言學有所不同,最大之差異在於資料能包含更多文字 以外之背景資訊。 資料庫建制完成後預計將可於實際經貿口譯教學課程應用分析結 果,並將研究成果開放供各級大專院校與政府機關使用。
  • Item
    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
    (2011/10-2012/09) 陳子瑋; 林慶隆; 何承思; 彭致翎; 吳培若; 張舜芬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臺灣翻譯產業、翻譯機構之現況、需求 與問題;探究政府機關翻譯量與人力資源之現況、需求與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可行策略,提供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座談、個別訪 談及次級資料分析等方式,分別探討政府部門之翻譯需求及翻譯服務提供者之狀況,另分析2007 年至2011 年之翻譯書籍出版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政府部門之翻譯需求之規模約在新臺幣1 億元 上下,需求種類多樣化且普遍面臨預算及編制內翻譯人力不足現象。其中中文譯英文之需求量最大,同時也最欠缺人才。選擇翻譯人才之標準,注重實際翻譯經驗、學歷及專業背景以及翻譯專業訓練三項。政府機構對於國家翻譯發展政策之期望,以發展翻譯工具類資料庫/語料庫、設置翻譯人力資料庫供登錄查詢以及持續推動多語種翻譯人才培育為優先。公務人力體系在無翻譯職系、且整體翻譯需求增加情況下,現行聘用制度亟需改善。 翻譯產業調查發現翻譯市場參與者多屬於高學歷,且工作最大 動機為興趣。翻譯市場價格及服務內容皆呈現多元現象;認為目前價格合理與不合理之受訪者比例接近,但價格波動範圍甚大,主要影響因素為年資、兼職/專職身分等。調查結果亦顯示口譯從業人員之最大挑戰為缺乏行銷管道,其次是工作量/收入不穩定再者為客戶無法區辨品質。受訪者認為理想的翻譯產業管理機制應提供翻譯工具及資源(如各類查詢資料庫);其次建議應具備的功能為提升各界對於翻譯工作之正確認識;再者則為協助媒合。認為應由政府主導之項目則為舉辦翻譯專業資格認證、提升各界對於翻譯工作之正確認識及翻譯人才培育。 依照調查結果,本研究提出四項具體政策建議:一、推廣與擴 展翻譯資料庫;二、將建立媒合機制列入中長期政策考量;三、推動學術著作及文學翻譯;四、長期觀察翻譯活動供需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