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禪風美學於生活產品設計創作研究
      (2024) 胡睿玲; Hu, Jui-Ling
      現有的設計領域研究中,關於禪風設計的探討較為小眾,本研究的目標旨在將禪學思維內化為設計手法並應用於實作上,因此,本研究將在第一階段透過文獻分析研究禪宗之歷史脈絡、精神思想與其延伸之禪風美學;在第二階段探討禪美學於藝術領域之表現、仛寂美學、文化設計以及產品設計,這些領域將為本研究設計方向及構建設計思考、設計模式提供理論基礎;在第三階段將透過文獻進行案例篩選與分析,並匯整出禪美學之要素關鍵字,以利後續設計思考發想;在第四階段將進行創作發展:親身在生活中實踐禪意體會,結合前一階段成果之禪風美學要素,將禪意體會心得與美學要素進行交匯反應,並進行設計思考脈絡展開;在第五階段提出研究成果與建議。本研究創作三項產品,分別為:禪心數列焚香爐、島嶼花香花器組、聚沙成塔 花器組,期待透過產品與使用者對話,給予使用者禪意體驗與思考。期望通過這項研究,深化對於禪美學的理解,並於禪風產品的分析與創作過程中,找到禪美學價值,以供後續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 Item
      孟菲斯設計風格個案研究與創作
      (2020) 江瀤僖; Chiang, Huai-Si
      Memphis 或許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卻對於產品設計的精神啟發及個人化消費性產品和工業設計的起飛有著重要的啟蒙性意義,其風格也廣泛影響了美國、歐洲及日本的設計發展。後續至現今在許多國際設計師的延伸發展下於時尚、藝術與設計產業皆有廣泛性的應用及影響。本研究將探究Memphis是如何透過Ettore Sottsass的領導將欲傳遞的訊息透過作品融入於設計之中,透過設計作品與社會形成對話,而其意義與時代演化下所產生的影響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將設計回歸到從歷史的角度為出發點,如同Ettore Sottsass所倡導的理念進行思考、實驗、創造,並了解如何將設計作品涵蓋並傳達對當前社會的省思或訊息,探究其理念與邏輯,將設計突破並追求進步。本研究目標分為兩部分,一為根據Memphis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共27件,調查自Memphis成立至解散1981-1988年間其作品在時代背景下各設計師創作的原因、理念、過程、欲傳達的訊息,運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縱向收集包括文獻、文件、訪談紀錄、檔案資料、直接觀察、間接觀察、實體的人造物等,再經由橫向面去探討當中存在的共通性、邏輯性與關聯性;透過蒐集與歸納Memphis作品的歷史文獻資料,進一步分析各作品之間的關聯性與共通性特徵,藉此統整出Memphis Design的哲理,對後續至今的影響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設計風格特徵與表現形式;二為Memphis設計風格於近代之應用案例探討,以Memphis風格設計應用的案例相當多,本研究將針對較具完整性的應用案例進行比對及討論,將截至今時的Memphis經過不同世代的設計師延伸及轉化,探討其意義與時代相互影響之間的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果,Memphis設計作品進行案例研究共27件並探討其共通性、邏輯性和關聯性中具有以下幾項要點,包括:「創新思維」、「實驗精神」、「圖騰式設計」、「儀式感」、「無用的設計」、「未來的訊息」、「重視整合」、「強調突破性結構」、「對生活持續熱情」以及追求「感官的世界」;本研究並發現,在邏輯性的前提下以設計師作區分,在不同設計師的作品當中具有一定的連結性,在相同設計師下的作品卻又擁有獨自的特色及脈絡。最後,將其概念應用於傢俱設計創作之中,透過研究結果的啟發,將欲傳達對現今社會的訊息融入於符合現代產品的設計之中。並透過研究了解到,Memphis是如何透過設計作品傳遞訊息以及為何要透過設計與社會進行對話,在時代的演化下,設計經過時代的演化是如何相互作用與影響。期待領會運用設計作品創造出對話、溝通、亦或傳達的概念邁向21世紀的未來。
    • Item
      混凝土與異材質混合實驗產品創作研究
      (2020) 林季樺; Lin, Chi-Hua
      隨著科技突破及世界變遷環境中,為了延續環境未來的發展,以及改善生活型態,人們在設計思考著如何進行創新及變化,對於混凝土也是,混凝土已經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最多且處處可見得的材料,經過時代的變化,混凝土依舊維持著它的重要性及使用性,而社會的進步,混凝土及水泥砂漿逐漸被發展成產品,也透過不斷的創新及突破來提升產品市場價值,使混凝土逐漸成為重要的創作材料之一。 本研究將探討混凝土與異材質混合相關製程及實驗,透過文獻研究了解混凝土的歷史與現今混凝土所發展的技術,並以材料對比性為出發點,期望利用現今容易取得之材料探討混凝土在重量及彈性上是否可能所突破及發展,藉由文獻及相關產品案例分析,並透過與對比性異材質的實驗,在經過不斷的失敗與嘗試,發展出新的異材質混合可能性,並且製作五件創作作品呈現實驗成果。 本創作最終以實驗較成功且穩定的材料做為混凝土與異材質混合產品創作,分別有紙漿、棉花、矽膠及環氧樹脂,希望透過這些成果與紀錄,提供給設計者們在混凝土與異材質材料的選擇上有更多的應用並利用於產品設計,使得混凝土設計更加多樣化及多變,產生更棒的設計出現。
    • Item
      街道燈具設計研究-以捷運北投站為例
      (2004) 蔡卓翰
      在電燈被發明那一刻起,夜間照明就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人類的發展也從此邁向新的紀元,但在享受夜間的光亮同時,曾幾何時以往夜間的寧靜已不復在,人工的光污染了夜間的景觀,但許多人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越亮越好的階段,如何去重塑夜間的景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以街道燈具為主題,藉由對現有環境與業界的調查,配合相關資料的搜集與分析,發現空間設計對於燈具產品的設計有密切的關係,也逐漸了解目前夜間光環境的問題與燈具設計上的盲點。藉空間設計之分析、設計相關因素發展公共空間室外燈具設計產品。以期能創造出舒適的夜間光環境與燈具產品。
    • Item
      應用預設用途於產品型態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4) 江政達; Chiang,cheng-Ta
      生態心理學家James Gibson於1979年創造了「Affordance」一詞,中文名稱譯「預設用途」。「預設用途」具有能讓生物直覺理解環境的功能意義與觸發生物行為之特性,使得此理論逐漸被設計領域廣泛接受與應用,尤其在產品設計上。然而在預設用途的理論中並無明確說明與產品設計之關係為何,直到認知心理學家Norman提出「感知的預設用途」,因而有機會令設計師與使用者在產品認知上減少隔閡。 為了發揮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應用的價值,本研究蒐集預設用途的相關文獻並給予定義上的釐清,從中理解預設用途所包括的形式樣貌與產品設計應用的參考依據為何,並以文獻歸納之重點當做預設用途設計案例的評論依據,分析出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上擁有的五項特性。最後本研究以文獻歸納之重點以及案例分析之特性結果,當做創作發想時的參考依據,再經由三項作品的創作結果,整合成設計師可應用的「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 從研究結果顯示,預設用途不僅是生態學中的學理,在產品設計上也能有效給予思考上的幫助,創造出附有預設用途特性的產品型態樣貌,因此本研究最後得到以下結論: (1)在研究預設用途與產品設計之關係時,必須將「人」與「產品」視為一體探 討,瞭解使用者對於產品的功能需求與預設用途的察覺。 (2)預設用途整體可分為「直覺」與「認知」兩者差異性。 (3)預設用途可應用於在產品設計上,並能透過「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發展出產品 的三種形態樣貌,各形式的表現方式都不相同。
    • Item
      隱喻理論運用於產品設計之探討 -以燈飾為例
      (2011) 鄭智允; Chih-Yun Cheng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的技術與機構層面趨於成熟穩定,產品的功能性也幾乎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同質性的商品更是層出不窮,為讓產品能夠從各種商品中脫穎而出,藉由隱喻理論實際運用於產品設計當中,激發設計師藉由隱喻的概念發想萃取出影響心理情感的隱喻造形特徵,使設計師可以依據構想之方向,發展出多款創新的產品造形,不但可以豐富產品的意念,亦能提昇產品的深度與訴求。 本研究在於探討隱喻理論應用在產品設計上,依據隱喻相關論述以及理論之研究,歸納出隱喻類型,並透過市面上隱喻產品的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的分析,建構出產品設計發想模式,後續藉由設計創作案的實際運用並進行驗證,試圖為產品設計找出最有效的隱喻創作方式。研究流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1)透過隱喻運用在產品造型上的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建立隱喻手法類型之編碼。經歸納後劃分為十種隱喻類型以及三種情感層次。(2)蒐集市面上現有產品,透過專家鑑定,挑選運用隱喻手法的市售產品,根據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之分析,發現隱喻類型以「外觀」手法為最多;次多應用之隱喻類型為「無機」手法;使用最少的類型為「機能」手法。另外從情感層面來看,外觀、擬人、仿生、無機、符號屬於「本能層次」;機能、行為、情境屬於「行為層次」;象徵與文化屬於「反思層次」。(3)建立隱喻產品發想新模式,運作過程為先針對主體進行載體的聯想,聯想範圍包含三種情感思維層面底下的各種隱喻類型,再來從聯想物中進行組合的動作,並選擇載體,最後藉由載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運用在產品設計上。 本創作結果運用隱喻發想模式,設計隱喻燈飾,依據創作過程與成果進行發想模式之驗證並綜合研究論述,總結歸納出主要結論:(1)情感思維層次理論與隱喻類型有相互之關係架構;(2)發現隱喻應用在產品設計上,會隨著隱喻類型之不同,對於產品亦產生不同的實質功能與效果;(3)隱喻發想模式針對隱喻的運作,即載體轉移至主體之過程,將之應用在設計創作上。期間強調從主體先進行聯想,並重視載體與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使設計過程中發展出更具體、更深入的設計構想,同時可令發想過程更透明,讓構想有跡可循。
    • Item
      文化符號應用於創意商品之創作探討 -以太極符號為例
      (2012) 楊漢元; Yang, Hann-Yuan
      政府推行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各行各業紛紛尋找其自身定位,以迎接新的消費觀念。在物質豐沛的時代,人們不滿足於物質上單純的需求,逐漸需要高品質的文化充實其生活,故文化產品因應而生,以滿足消費者物質與精神上的渴望。而文化除了提升產品價值、滿足消費者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從中尋求自身的轉變與發展。 本創作論文以國家政策與時事為研究動機,探討文化、文化產品定義、符號轉換之應用與太極文化,分析歸納太極文化創意產品所須考量的設計要項。搜集相關個案分析整合出太極文化產品造型、功能與文化意象之特徵,以提供該文化設計思考方向。設計創作以太極文化為內在核心之文化意涵與價值,透過產品設計流程,探索適合太極文化的產品表現形式,並在最後設計創作中,以盤、杯造型設計以呈現太極文化理念。 本研究發現文化產品能提供使用者接觸、認識其文化之管道。文化產品創作中,文化要素之選擇則以可給予使用者正向思考之價值為佳。文化產品在承傳其文化精神與內涵同時,亦可賦予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本創作以太極文化產品作為案例,整合太極文化的視覺元素與象徵意涵,並導入文化商品設計,開發符合消費者期待之文化創意產品,期在消費者市場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 Item
      寵物生前紀念之設計創作與研究
      (2011) 陳申金
      本研究旨在探討寵物紀念商品的表現形式,首先先藉由依附理論相關文獻了解一般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面臨的心理調適,再閱讀整理與療癒系商品有關文獻,了解療癒系的由來及其特性和種類,並進行療癒系商品的分析及探討來發現其特點。文獻的最後部分以探討到了設計與人性,由於本研究屬產品設計類別,因此在人性的考量上絕對不容小覷。研究與分析的部分分別列於下方: 1、 透過初步問卷調查結果得知絕大多數的飼主對於自己與寵物之間回憶的保存多表肯定態度,傷痛期的時間也都蠻長的,說明了現代的飼主與寵物之間的情感已不輸給家人。 2、 再進一步分析可推出飼主們所想要的稍微寫實是對某種寵物的形象上稍微寫實,而不是在自己的寵物形像上稍微寫實,也就是說,今天有位飼主養了一隻黃金獵犬,但他所希望的紀念品形式應該是個看起來稍微像狗這種寵物即可,而不是做成一隻很像他所飼養的那隻黃金獵犬,或許是因為飼主們都怕會因觸景傷情而遲遲無法忘卻自己已失去寵物的心理。而對於一個骨灰罈的造型,多數飼主較為偏好簡單的外表。 3、 藉由療癒系商品的意象分析,將所有商品座落於指標為幽默及可愛的範圍內,進而分出群聚並進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形的療癒系商品為群聚A,此群聚的色彩鮮豔且明亮,大多是以原色為主,其頭部及底座的部分之造型多以圓弧形導向做設計;市面上現有的療癒系商品約可分為三種形態:功能型、擺飾型及攜帶型每種型態各有其特性。 4、 最後針對飼主做的選購寵物用品之偏好調查發現飼主們所選的商品在色相上無法看出有明顯的傾向,因為色彩喜好容易因人而異,但研究者發現在色調上多數商品皆座落於鮮艷及明亮的區域上,說明了有飼養寵物的飼主們在選購寵物用品時,容易偏好色彩較為鮮明的色調。以上分析之結果充分的有助於創作發想及色調的訂定。
    • Item
      友善女性之智慧型大眾運輸場域移動輔助系統
      (2009) 梁又文; Liang, Yo-Wen
      在傳統工業社會,以男性為主體之社會價值觀或以男性為主的設計氛圍中,女性對於其所在之生活空間往往會感到許多的不便利性。隨著商業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女性對於各種類空間的參與度明顯與男性不相上下。本研究目的著重於導入友善女性之觀念,針對利用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者,發展在各個空間場域移動時所需要的輔助系統,以協助使用者能有效率與效用的進行空間移動。 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針對使用者為中心和性別與空間關係的相關議題,以及RFID和GPS等技術之應用來進行分析與歸納。然後透過訪談與觀察的方法實地調查,來瞭解與歸納使用過程中各空間場域的關係,以及其他在移動過程中所需的服務或需求。結果可以歸納出八個主要問題點:1.招呼方式的不便與危險;2.資訊不足;3.來車判讀不易;4.車況難以掌控;5.缺少來車提醒;6.因為不小心過站;7.下車按鈴的不便;8.離開站點到目的地缺少指引等問題。 本研究根據前述過程所歸納的架構與資訊,以及運用相關的技術整合,發展出人在空間場域移動過程所需要的輔助系統。最後運用焦點團體法來進行專家意見的諮詢與討論,並進行系統的最後修正。系統包含了六大功能,分別是1.搭乘(Call);2.資訊(Information);3.顯示(Display);4.提醒(Warning);5.下車(Get off);6.導航(GPS)。本研究之結果能達成協助使用者-特別是女性-在空間場域的移動中,能更有連結化、系統化、效能化的設計目的。
    • Item
      登山用品「山洗澡」之創作與研究
      (2009) 黃俊傑; Juin-Jei Huang
      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設計能解決登山者清潔問題的產品,以文獻考據法將登山相關資料應用在創作作品分析。為了更瞭解登山者在登山過程中所使用的產品,研究者參考登山相關文獻,釐清登山者從登山前的準備工作、開始登山的情況以及到達目的地後折返等各個階段的登山歷程,瞭解到食物、水源以及禦寒衣物為登山者維持體能最重要的部分。文獻探討中研究者發現登山者礙於水源取得不易,常無法徹底清潔身體,因此設計供應登山者使用之清潔用品,對登山者會有很大助益。 一般人通常每天會沐浴以求舒適,登山活動消耗大量體力,汗水及灰塵黏附在身體上,如果不好好清理想必會十分難受。因此研究者想仿照乾洗手的作法,設計一個能夠不使用水也能清洗身體的工具「山洗澡」,如此登山者能夠在不浪費水的情況下,就能保持身體的清潔舒適,並且不會製造污染環境的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