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視覺障礙長者數位能力與需求之研究
    (2024) 吳佳諶; Wu, Chia-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長者的數位能力發展現況、數位能力發展相關需求,並探討視覺障礙長者間數位落差的情形。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問卷調查進行資料收集。調查問卷引用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全國身心障礙者數位發展的調查問卷作使用,進行面對面以及電話訪談逐題訪問,做為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研究參與者透過社團法人中華視障安養福利協會,招募60歲以上視覺障礙長者,進行立意取樣,計有100人接受調查,包含女性43位及男性57位,共計100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八成以上的視覺障礙長者積極參與網路世界,但不到三成能夠獨立操作資訊設備。二、九成以上的視覺障礙長者需要輔助軟體參與網路世界,其中四成以上有數位相關課程的需求。三、數位落差確實存在視覺障礙長者間,包括第一層數位落差以及第二層數位落差。四、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年齡、自覺經濟狀況以及視覺障礙狀況顯著影響視覺障礙長者數位能力發展。因此儘管超過八成的視覺障礙長者活躍於網絡世界,仍需關注那些未參與網絡世界的視覺障礙長者。資訊訓練的設計和安排應針對視覺障礙長者的需求,並考慮個人背景變項,以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位能力發展。這不僅能提升其生活品質,還能確保他們在中高齡重返職場的趨勢中不被排除。除此之外,本研究顯示視覺障礙長者參與數位世界中的情況及統計分析結果,希望能夠以此為基礎,提供政府部門、社會福利機構及職業訓練單位對於視覺障礙長者參與網路世界之相關建議及啟發,以進一步促進視覺障礙長者的數位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
  • Item
    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家庭支持之研究
    (2024) 余典娜; Ee, Diana
    社會一直關注視覺障礙者在成功就業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職業選擇的有限性。音樂作為無障礙的藝術形式,為視覺障礙者提供了新的就業和發展機會。音樂才能發展受到多層次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學校、社區和文化等,家庭支持對視覺障礙者在音樂領域發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庭成員為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提供的家庭支持之形式。藉由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及其家庭成員的觀點,深入瞭解家庭支持對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的實質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邀請四位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和其家庭成員進行深度訪談,經過資料收集、編碼、分析並檢核得到研究結論。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在家庭中得到了多元的支持,其中包含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和評價性支持。在信息性支持方面,家庭提供資源、建議和觀念的教導,強調理財和自身權益的重要性。工具性支持方面包括經濟支持、技能培養、樂器購買、協助洽談工作和交通支援等。情緒性支持包括提供自主性支持、同儕支持,以及給予鼓勵和理解。評價性支持對主要體現在對於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和表現給予正向的評價。家庭支持對於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呈現多方面的影響。在信息性支持方面,父母的節省觀念減少了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對物質的慾望,但過度強調節省觀念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家人提供服裝建議有助於提升自信心和改變他人對自身的印象。工具性支持方面,經濟支持帶來安定感,但過度依賴經濟支持可能造成缺乏獨立性。家庭提供的學習協助和生活照顧有助於提升就業機會和琴藝水準。此外,父母過高的期待可能導致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失去學習動機和自我。情緒性支持產生多樣影響,自主性支持提升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的獨立性和學習音樂的動機,而父母過度的介入和阻礙可能影響其人際關係和音樂發展。家人的陪伴帶來安全感和積極影響,但也可能產生情感依附和情緒控制方面的挑戰。評價性支持方面,父母否定的態度導致負面心態,正面期望則提升自信心。基於本研究結果,對於視障者家庭和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對於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的家庭而言,應提供視障家庭成員探索音樂的機會,同時以正向觀念釐清培養視障家庭成員音樂才能的目的。針對未來研究,有三方面的建議。首先,透過邀請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員,如手足和伴侶,以還原家庭的完整面貌。其次,應針對特定的視障程度、工作性質、年齡層和家庭背景等特質,深入探討不同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的經歷。最後,深入探討視障者對於音樂工作的主觀體驗和看法,以提升社會對視覺障礙音樂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
  • Item
    視覺障礙夫妻育兒生活之研究
    (2021) 林明慧; Lin, Ming-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夫妻(以下簡稱視障夫妻)照顧0~1歲子女之育兒生活,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三對符合本研究資格的視障夫妻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探究其育兒生活的經驗與策略及育兒資源與困境。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視障夫妻照顧子女的工作會利用反覆練習、熟能生巧的方式找到跨越障礙的育兒智慧,並且隨著孩子動態的成長過程調整其育兒策略。 2、視障夫妻在照顧明眼孩子的過程中,衍生出明盲互動的技巧,特有的相處默契是明眼替代照顧者無法提供的互動模式,並且透過同為視障父母的友人經驗,學習仿效照顧孩子的方法,傳承珍貴的視障者經驗。 3、視障夫妻對彼此育兒觀念上的落差,會用溝通、尊重或妥協的方式包容彼此。夫妻雙方皆會投入子女照顧與家事工作,分工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區分,努力經營與孩子共處的時光,不讓視覺障礙影響親子互動的過程與品質。 4、視障夫妻大多會尋求原生家庭長輩協助育兒照顧工作,彌補障礙帶來的照顧困難,但長輩過多的介入造成視障夫妻育兒工作的生疏。 5、育兒指導課程有助於視障夫妻建立初步的育兒照顧觀念,善用育兒資源的串連能夠提高視障夫妻育兒生活的品質,但部份專業資源的提供,缺乏完善的制度與換位思考的貼心,造成視障夫妻資源使用上的缺憾。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與視障夫妻育兒生活之相關單位、原生家庭長輩及視障夫妻提供相關建議。
  • Item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介入成效
    (2019) 鍾琁如; Chung, Hsuan-Ju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日常生活中勞動與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更顯重要,大學為社會大眾進入工作前的最後教育階段,也為培養自主運動習慣的好時機。視障學生受限於生、心理或其他限制,更不容易建立運動習慣,因此本研究旨在進行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檢視其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單一受試法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以台北市某大學三位視覺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共8週、每週3堂、每堂約50分鐘的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搜集研究對象在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的相關資料,進行視覺分析和C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大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心肺耐力有立即與維持成效。 二、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視覺障礙學生的肌肉適能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三、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BMI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四、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柔軟度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故本研究的結果為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可以改善大學視覺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
  • Item
    一位視障者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
    (2014) 沈詩維; Sim Shi Wei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深入探究一位視覺障礙者的人際互動網絡、影響他與人互動的因素、互動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及其因應與調適策略,藉以了解視覺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主要的人際互動網絡由家人與在學校認識的人組成,以視障者佔大多數。 二、在與明眼人互動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比較會受到視障以及因視障引起的心理因素影響;在與視障者互動的時候,則受到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影響。 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依序為父母關係失和、金錢問題、感情與朋友關係問題。研究參與者嘗試化解家庭危機但情況持續惡化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金錢問題藉由省吃儉用、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感情與朋友關係遇到困境的時候,研究參與者會針對問題做修正,但效果不彰的時候,則會恢復原形。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人員、相關實務工作者、家長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重度視障者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之研究 以五位台北市重度視覺障礙者為例
    (2012) 李森光; Lee, San-Kuang
    本研究以重度視障者作為研究對象,藉此探究其對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認知情形、使用歷程與經驗、定向行動對於重度視障者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軟硬體設施的需求與建議。 為達研究之目的,首先以文獻分析來釐清視覺障礙、重度視障者的定義及其行為特徵與現況,再者,為強調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相關提供者所需賦與的社會責任,本研究也試圖從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定義與身障法規等面向進一步探討,並整理國內外關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相關文獻、法規,透過資料分析及現況的比對,瞭解現今台北市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提供的概況。最後,藉由焦點團體訪談、實地觀察、相關受訪者親師訪談,探究重度視障者之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經驗,定向行動對於重度視障者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重要性與對於無障礙交通設施的需求。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可歸結出以下結論: 一、對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認知情形,從焦點團體訪談與五位受訪者親師訪談可知,由於目前政府對於無障礙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尤其在台北市的建設已有相當規模,因此對於無障礙設施的認知都有基本的認識。 二、無障礙交通設施中,對於重度視障者特別重要的設施有語音報站系統、點字說明、引導設施、導盲磚、有聲語音號誌、捷運引導人員、 一般大眾主動協助、友善的人文環境。 三、重度視障者對捷運與火車的語音播報系統較為滿意,但對公車語音播報系統的設置則仍感不足;至於有聲號誌,重度視障者認為其使用效果還不錯,但認為設置的地點太少。 四、定向行動訓練對於重度視障者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非常重要,由此次焦點團體訪談、相關受訪者親師訪談可以了解,重度視障者由於眼睛看不到,如果沒有接受定向行動相關課程的訓練,將無法順利出門,甚至是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另外,定向行動訓練除了相關技能的學習,心理輔導與基本社交技巧訓練也是重點。 五、在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過程中,對於重度視障者造成的困擾有看不到公車號碼、找不到公車站牌、人行道騎樓障礙物過多、汽機車駕駛不禮讓行人、計程車司機服務態度不佳、引導設施缺乏造成迷路或走偏等狀況、台鐵無障礙設施與服務人員素質不足,造成重度視障者搭乘火車過程處處受阻礙與歧視,民眾缺乏視障教育與重度視障者行動過程中有言語的誤解,交通執法人員欠缺對身障之基本觀念,在重度視障者行動過程中沒有給予適當協助。 六、近年來相關改善的部份有捷運、高鐵設置引導服務人員協助重度視障者搭車,讓重度視障者搭乘捷運、高鐵更安心,台北市公車增設語音報站系統,讓重度視障者搭車更方便,台北市身心障礙復康巴士車量增加,讓重度視障者有更多機會搭乘復康巴士,人文關懷有進步,讓重度視障者行動過程得到更多的溫暖與幫忙。 七、重度視障者搭乘不同的大眾交通工具,其遭遇的問題不一,而造成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問題的原因,可歸類為環境及個人兩大因素,其中以無障礙設施及個人視覺感官障礙所造成的問題占大多數。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希望對改善重度視障者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問題能有所助益。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視障學生社交地位之研究
    (2012) 林祐鳳; Lin, Yu-F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之人際適應情形,並瞭解其影響因素。本研究對象由以就讀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之一二年級視覺障礙學生19人,另外於視障學生班級中選出同性別之配對學生19人。研究者使用涂春仁所發展之社交測量軟體編製「社交計量問卷」和自編之「人際知能問卷」。所得資料經整理後,以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一、在不同提名條件之下,視覺障礙學生之社交地位有些許差異,在校外教學提名下約有七成左右是在「被拒絕」與「被忽視」,「普通」佔兩成左右;在分組學習提名下約有八成九是在「被拒絕」與「被忽視」,「普通」和「受爭議」約佔一成。 二、視覺障礙學生在「校外教學」及「分組學習」的提名條件下,被拒絕理由分類主要多集中負向人際特質及負向自我相關,會因提名條件不同而略有增減。在總提名次數上,視覺障礙學生在「校外教學」及「分組學習」的提名條件下較無明顯差距。 三、視覺障礙學生在「校外教學」及「分組學習」的提名條件下,受歡迎理由分類主要為正向人際特質及正向自我相關,未因提名條件不同而有不同。在總提名次數上,視覺障礙學生在「校外教學」及「分組學習」的提名條件下差異不大。 四、在「校外教學」提名條件下視覺障礙學生負向理由前三高人次為:孤僻、不合群、自以為是。正向理由前三高人次為:為人著想、幽默風趣、善解人意。 五、在「分組學習」提名條件下,視障組負向理由前三高人次為:孤僻、不負責任、自以為是。正向理由前三高人次為:幽默風趣與善解人意、為人著想、遵守規範和願意傾聽。 六、視障學生在人際關係之人際覺察與對照組學生沒有太大差異。兩提名條件之自評與同儕提名其一致性約三成至四成左右。 最後依研究結果,對於視覺障礙學生之研究與輔導實務提出幾點建議。
  • Item
    大學校院視覺障礙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2007) 劉于菱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視覺障礙學生的學習態度,並進一步分析其影響因素。研究對象以95學年度就讀大學校院的視覺障礙學生為主,問卷回收198份,回收率接近八成,其中有效問卷為177份。 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大學校院視障生學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視力狀況大學校院視障生在學習習慣態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高中時期就讀學校之大學校院視障生的學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的入學方式大學校院視障生的學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五、學業總平均分數不同的大學校院視覺障礙學生在學習習慣的態度、學習環境的態度、學習課程的態度及學習態度總分上均有明顯差異。 六、不同學校性質大學校院視障生,在學習環境的態度上有明顯差異。 七、不同科系的大學校院視覺障礙學生的學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關鍵字:視覺障礙、學習態度
  • Item
    建構視覺障礙學生水中體適能課程並檢視其成效
    (2018) 陳佳瑜; Chen, Jia-Yu
    視覺障礙者因視覺的缺損,影響參與運動的機會,因此建構一套較低運動傷害的水中體適能課程,對於視覺障礙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合視覺障礙學生的水中體適能課程,並在課程介入後檢視其對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撤回設計處理,以台北市某啟明學校三位視覺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8週、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水中體適能課程,課程介入後,研究者蒐集研究對象在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的資料,進行視覺分析、c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為:一、水中體適能課程對視覺障礙學生身體質量指數和體脂率無立即與維持成效;二、水中體適能課程介入對視覺障礙學生心肺適能及下肢肌力的立即與維持成效有改善,但未達顯著;三、水中體適能課程介入對視覺障礙學生柔軟度有立即成效。 因此,本研究的結論是建構一套視覺障礙學生的水中體適能課程需針對其個別化需求進行設計之和教學教法之調整,而對於視覺障礙學生而言,水中體適能課程介入是有正面效益的。
  • 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
    (2005) 黃金美歡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不同性別、年級、班別、學校型態、居住區域、學業程度、接觸經驗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態度之差異。本研究以自編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經由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整體之態度及在認知、情意與行為傾三方面之態度相當一致。 二、七個變項中,五個變項有顯著差異,依次為性別、年級、班別、學業程度與接觸經驗。 三、國中女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整體態度及在認知、情意與行為傾向三方面之態度均比男生積極。 四、不同校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整體態度及在認知、情意與行為傾向三方面之態度均比同班同學積極。同校不同班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情意態度比同班同學積極,在認知與行為傾向之態度則無顯著差異。 五、一年級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態度在情意和行為傾向上比三年級學生積極,在認知上則無顯著差異。 六、學業程度中上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認知與情意態度比學業普通之學生積極,行為傾向態度則無顯著差異。 七、與視障同學為親戚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整體態度與情意及行為傾向態度均比從未接觸之國中學生積極,認知態度則無顯著差異。與視障同學為朋友之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學之行為傾向態度比從未接觸之國中學生積極,認知與情意態度則無顯著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供學校、教師、視障生家長及視障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