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
  • Item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厚實翻譯
    (2024) 樓克己; Laslo, Gregory
    台灣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幾乎無法言喻;在世界系統理論中,現代台灣的邊陲社會裡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晚近的後殖民思潮所帶來的衝擊,加上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開始正視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然而後殖民思想有時可能走上文化復古中心的偏鋒,否定了受殖民影響的歷史的合法性。諷刺的是,這反過來有時會引致一種文化決定論,主張最古老的文化元素才是合法純粹的。但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個體如何建構自我認同,而不是用他們的集體文化的過去來強加定義。下山一(林光明)是日本警察和泰雅族公主所生下的孩子。他與台灣人民的經歷相呼應,長期以來他的身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理療所定義的,然而年老時,下山一將自己視為台灣人。《流轉家族》作為下山一的自傳與家族史,描述遭殖民的經驗,同時否定殖民與反殖民主義的定義。本論文受安東尼·阿皮亞之深度翻譯、單德興之厚實翻譯和西奥·赫曼斯之雙重脈絡化等概念啟發,旨在將小眾的後殖民文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並讓下山一的經驗和聲音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以探討自我身份是否應取決於過往的殖民歷史。
  • Item
    「部落聯盟」─歷史桌遊.認識臺灣
    (2021) 游詠筌; You, Yong-Cyuan
    在過往的歷史教育裡,都以傳統的講述知識教學為主體,直到2007年開始有核心概念「翻轉教育」的出現,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張輝誠的「學思達」等等的教育概念被提出,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新的教學方法跟概念開始被應用於課堂之中去做嘗試,主要從打破課本的限制,由老師來做教材的編撰,用故事性或主題性的方式做教學,教學方法的部分則是希望能和學生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結,讓學生能夠感受、思考歷史的存在,從而具有歷史資料判讀能力與歷史意識,成為十二年國教中所說具有「歷史素養」的國民。 除了新的教學方法跟教學理念之外,新的科技也被應用於歷史教學之中,如網路上的歷史知識影片,又如應用電子白板與投影教學,讓學生不僅止於從文字中獲得知識,從圖片及影片中也能獲得知識並促進思考。 本文主要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用歷史「桌遊」的方式,也是桌「遊歷」史的方式,讓學生直接從實際的遊戲體驗中學習,運用合作學習法、遊戲教學法及體驗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達到更深刻且更有成效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團隊中互相幫助與競爭。論文主要分成書面論文與實體論文兩個部分,書面論文主要呈現創作理念、運用方法與遊戲內容,實體論文的部分則是完成製作後,實際應用於課堂當中,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來做成效評估。
  • Item
    樂信‧瓦旦在不同政權下的角色轉換 ── 一個生命史的考察研究
    (2020) 陳妘奇; Chen, Yun-Chi
      樂信.瓦旦(Losin Watan),日文名「日野三郎」、「渡井三郎」,戰後改漢名為「林瑞昌」,為本文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從生命史的角度切入,旨在探究樂信.瓦旦在不同政權下的角色轉換。值得注意的是,樂信.瓦旦在日本殖民政權與戰後國民黨政權皆擔任公職,積極與政府合作;然而,這樣的合作與轉換角色的同時,是否意味著認同的轉換?為本文欲處理的課題。 本文首先就樂信.瓦旦所屬的部族、家庭背景、教育、工作、對政府的建言、對族群地位的見解與付出的努力等內容進行闡述。這些環節緊密相扣,影響著樂信.瓦旦的決定以及生命走向。其次討論樂信.瓦旦被捲入政治案件的過程、其家人親屬在樂信.瓦旦政治案件發生後的處境,以及後續的平反與紀念工作。 細究樂信.瓦旦與兩個政權的合作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樂信.瓦旦受父親的影響,了解到族群的命運是在泰雅族gaga之下與族人相互交錯著,而身為領導者的他,是族人命運之所繫。當年他的父親選擇臣服於日本,並把樂信.瓦旦交出作為人質,是為了保全族人的生活安定,因此樂信.瓦旦也承襲這樣的思想。 第二,對樂信.瓦旦來說,與日本政府合作,使族人能有「文明進步」的生活,因為有了這樣的「進步」觀念也見到其落實,使樂信.瓦旦了解到國家/政府的力量,繼而對與新政權合作也抱持正面的態度。 第三,戰後原住民菁英相繼被派任為地方基層鄉長,這是原住民進入近代國家體制後,首次得以擔任地方首長一職,筆者認為對樂信.瓦旦來說,這或許正意味著原住民地位的提升。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樂信.瓦旦對兩個政權僅是「策略性合作」,其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仍以原住民為主體出發,希望藉由政府力量,追求讓原住民(族)擁有更好的生活。
  • Item
    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社會科為例(1951~1958)
    (2015) 朱佳陽; Zhu,Jia-Yang
    教科書是官方指定學校必須教授的讀本書籍,所以教科書常成為國家形塑理想國民的重要工具,任何時期、任何地區的教科書多少都帶有意識形態。本研究嘗試分析1951~1958年專門編輯供山地國民學校原住民學生使用的國語科及社會科教科書,以釐清透過教科書,政府所欲傳達於原住民學生的知識為何?以及政府所欲形塑的原住民學生成何種理想個體?在了解教科書對原住民學生的影響之前,必須對當時教科書的產出有更深入的探討。 教科書的產出,除了依據課程標準外,多少都會受到當時環境政策的影響。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立即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去除「日本化」並「中國化」,這是戰後政府在臺灣推動的重大政策。到了1950年代,政府開始針對山地原住民推動「山地平地化」,希冀提高原住民生活水準,已達同平地人生活水平。因此,當時山地教科書中,是否也有涵蓋這兩政策意涵?此外,當時參與教科書編輯的人員,對於編輯適合山地原住民所使用的教科書,其理念及想法又是如何?這些是本研究要處理的問題。 一般教科書研究多著重在解嚴前後,或者是課綱的調整,對於戰後初期關於原住民教育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期許本文的探討能彌補對於戰後初期原住民教育研究的不足。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社會的女性角色與變遷
    (2019) 佐藤早惠; Sato Sakie
    本文主要探討日本統治時代的「學校教育」、「青年團活動」、「講習會」等活動,對當時臺灣原住民女性的角色與生活型態產生怎樣的影響。日治以前,原住民女性與大多數臺灣島內的女性一樣,大多數並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日治以後,統治者開始設立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等原住民教育機關,在部落裡教授原住民女子教育,而對原住民女性的就業、教育、家庭等各方面的角色變遷與進入社會的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些教育活動中的裁縫科、耕作科,是透過學校、青年團、講習會等不同的管道進行,還有在駐在所開設的助產婦講習會,也將原住民傳統的生產方式改變成現代化生產方式,對嬰兒與姙婦生存率的提升跟蕃社的衛生狀況之提昇,有顯著的貢獻。 最後,本文以則一故事的內容講「蕃婦」的角色。本文所講的「蕃婦」是指身為原住民女性,但協助理蕃關係者做理蕃工作。當時,有些原住民女性從事了統治者方面的理蕃工作。雖然她們生為原住民,但是當了日方跟原住民之間的橋樑。本文希望通過這些教育活動與婚姻關係,提出對女性角色變遷的看法。
  • Item
    綏撫、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
    (2017) 張夢軒; Chang, Meng-Hsuan
    長久以來,原住民多能自由的和外界交易物資。日治到戰後前期,國家勢力開始以有形的制度之手,介入山地交易運作,使山地和平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制度先後呈現出「綏撫、監控和自治」三種精神。 日治最初,政府以安撫、討好的方式「綏撫」原住民,不時地供給原住民酒食、布帛等物資,對於山地交易沒有統一、強制地控管,使各地發展出自由交易、特許民營、官營等不同交易樣態。 1900年以後,山地交易政策精神由「綏撫」逐漸轉變為「監控」。配合南守北進政策,西部、南部地方廳,以法令監控民營山地交易;北部、東部地方廳則採官營交易,由警察直接控管食鹽、鐵器供給。大正3﹝1914﹞年五年理蕃政策結束,警察經營的官營交易所,對山地進行治安控制、文化改造。大正10﹝1921﹞年,警察協會接管山地交易,蕃產品買賣帶來的巨額收入,成為警察撫卹財源。戰爭時期,新竹州、臺中州、高雄州陸續設立高砂協會,更積極榨取山地財源,高砂協會雇用原住民菁英,和高砂族自助會、青年團合作,使原住民菁英獲得和官方合作經營蕃產交易的經驗,也開啟戰後辦理山地交易「自治」的契機。 戰後初期,原住民菁英欲達成山地交易的「自治」,南志信、林瑞昌、高一生等原住民菁英集資設立民生公司,但在國共內戰的局勢下,政府不願把山地交易自治權下放,使自治夢想頓挫。民國41﹝1952﹞年,設立山地鄉供銷會,「山地鄉自辦,政府監督」權責不一的架構下,供銷會面臨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業務不善等問題,政府沒有直接解決問題,民國49﹝1960﹞年還以山地平地化政策為由,將供銷會改組為農會,日後多數的山地農會被併入鄰近平地鄉農會,至今只有5個山地鄉農會保持獨立,失去山地農會保護和扶助的山地鄉,只能自力更生、自立自強。 上述山地交易制度架構,運作在桃園復興泰雅族,在日治中後期政府強力監控下,角板山交易所成為展示統治成果的樣板交易所,實際上族人沒有發展交易買賣的空間;在戰後前期政府威權監控、資金不足的限制下,不論是以族人為主體組成的供銷會,或是族人私人經營的竹木業,皆難以利用買賣累積資本。民國54﹝1965﹞年以前的復興泰雅族人,只能默默蓄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能量,等待日後的發展。
  • Item
    清代臺灣原住民女性人物與形象研究
    (2017) 杜曉梅; Tu, Hsiao-Mei
    近年來,與臺灣原住民相關的研究受到學界普遍重視,主題也相當多元,從地權轉移、人口遷徒、文化習俗,到原漢之間的交流與對抗,透過研究都得以逐一拼湊出臺灣原住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活樣貌。回顧臺灣原住民史的研究成果,女性一直是較被忽略的群體,清代的原住民女性更鮮少研究,遑論個別人物的深入瞭解。不過,現今已有一些研究,或藉由文本重建客觀的原住民女性集體特質、生活場域和傳統習俗,或聚焦於書寫者的主體意識、他者觀點,但共同的不足是缺少個體的角度、人物的案例。 本文的研究重心,在爬梳各類清代文獻檔案後,先指出原住民女性在文獻中的樣貌,充滿書寫者在文化、性別、種族、階級上的偏見, 虛實參半的內容,致使她們的形象遭到扭曲或貶抑,真實面貌無法呈現。繼而,強調這些文本仍能偶見原住民女性的碎片記載,她們的故事只是不曾清楚描述,以致不為人知。因此,本文以人物為切入點,透過進一步的史料解讀,將這些原住民女性人物從歷史中一一挖掘出來,釐清史料的虛與實,在歷史文化脈絡下重新建構她們的人生故事,冀以補足清代臺灣原住民女性史的部分闕漏。
  • Item
    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經濟社會的變遷(1895-1996)
    (2010) 周選妹
    台灣原住民地區,國家的統治是使其傳統社會經濟生活瓦解的開始。因此本論文就以台東縣達仁鄉為地理範圍,探討日本政府到戰後,當國家力量進入部落後,傳統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這個研究有利於此地鄉土史教育以及達仁鄉的歷史重建。 日本國家力量於1906年正式進入達仁地區排灣族部落,日方在此設立警備機構,也開啟了達仁地區的警察政治。日方為有效統治達仁地區排灣族,有部分的部落採集體移住政策的遷移,並從生產方式之改變與交易方式的變革等面向,來探討其對達仁地區排灣族經濟層面的影響,這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象徵國家的力量首次干預原住民的生計生活,更是達仁地區排灣族游耕到定耕的生產變革,同時日方也引入了現代貨幣的觀念,從教化的施行、社會舊習的改變與部落新階層的加入等面向,分別探討達仁地區排灣族社會層面的衝擊與改變,在日本的統治與刻意的改造下,傳統部落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 達仁地區在戰後,國家力量再次的介入,政府對原住民政策大部份是沿襲日本政府的政策。政府始推動「山地三大運動」,此項生活改進運動、定耕農業、育苗及造林是互相的配合推行,並探討「山地保留地」的設置,在達仁鄉實施後的情形。而光復後部落遷移的影響,是加速破壞了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及親族的關係的分離。現今國民教育的普及,鄉民素質的提昇,使接受教育的知識份子成為部落裡的新領導人。戰後國語的推行,以及受到西洋教會與漢文化的衝擊,改變影響了達仁鄉排灣族宗教信仰價值觀,使達仁鄉產生了新的排灣族文化。民國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部落人口外移,影響了部落社會結構的發展。 自1895到1996年達仁鄉排灣族的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顯示並不是自發性的,而是受外力的介入而發生改變,但達仁鄉排灣族在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持續找出適應環境的模式,透過自己的方式將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 Item
    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
    (2006) 陳束真
    論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重點有二,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關於原住民的描述,提出分析結果與建議,希望可供往後教科書編輯時的參考。此外,再以多元文化教材設計理念,設計一份「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教學實驗,探討經過教學後,學生是否因為更加了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而更能接納、尊重與欣賞原住民族群文化,更具多元文化修養。 教科書分析方面,分別探討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設計方式,以及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質性分析與量化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分析的教材包含有審定本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仁林版與國編本「認識台灣歷史篇」。分析結果如下: 壹、課程設計途徑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前後,各版本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編排,是屬於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的附加模式。而且戰後台灣的歷史發展,各版本都不見原住民的身影。 二、 五個版本教科書原住民相關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大都偏重於記憶性的問答,未能讓學生對族群相關議題進行思考。 三、 對原住民文化價值探究的活動設計,只有南一版本深入原住民文化內涵,其他版本都只是讓學生背誦表面、外在的文化特色。 貳、偏見檢視與分析方面 五個版本教科書均出現以下五種偏見類型: 一、 消失不見:原住民人物只出現一、二人;有關原住民的具體事蹟只有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在台灣開發史上原住民的貢獻被忽略。 二、 選擇與不平衡:出現「漢族中心」的偏見類型,包含從漢民族的立場來說明族群接觸的結果;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從單一漢族觀點說明。 三、 不夠真實:輕描淡寫族群接觸時所產生的衝突,未突顯現今原住民的困境。 四、 零碎孤立:有關原住民歷史發展的介紹都是以「點狀」的方式呈現 五、 表面功夫:對原住民祭典文化的介紹趨於表淺化,忽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量化分析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後原住民相關內容的介紹並沒有比國編本多,甚至更少,其中原因,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社會科節數被縮減有很大關係。 二、 經由「原住民相關內容主題類目表」的量化統計發現,國編本最注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不過,審定本在文化內涵類的介紹是比國編本豐富。 三、 審定本四版本間的比較,南一版本比較注重文化內涵類的介紹,其他版本較著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 實驗教學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實驗教學。有以下幾項結論: 一、 增加學生對原住民歷史文化的了解,可以改變學生對原住民族群的態度,而且讓學生愈了解弱勢族群的歷史文化,以及從不同族群觀點思考相關議題,學生就愈能接納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二、 遊戲性與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習興趣。 三、 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特色與具有故事性的教材內容能吸引學生學習。 四、 學生自我評量經過實驗教學後獲得很多原住民歷史文化相關知識,而且較能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尊重不同族群。 最後本研究嘗試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 壹、教科書編撰方面 一、 應改變既有的歷史課程結構,統整融入族群文化內容。 二、 族群相關議題的課程活動設計,應有讓學生進行「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文化價值與意義探討」的活動。 三、 未來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撰,應針對本文所發現的族群偏見,加以改善。 四、 應以「多元族群觀點」呈現台灣的歷史發展,並且納入更多原住民題材。 五、 教科書的編撰者與審查委員應有原住民代表。6.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寫,宜以科際整合的方式,融入各學科。 貳、多元文化歷史教學方面 一、 教學方式宜多元化。 二、 歷史教學應提供學生更多從多元族群角度思考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 老師應具有多元文化素養與開放的態度。 四、 教師應提供更多相關知識,使學生更了解原住民族群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並培養學生對待各族群的正確觀念與態度。
  • Item
    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
    (2005) 潘繼道; Pan,Jih-Daw
    論文提要 國家與部落遭遇會是怎麼樣的情景?對部落而言,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而國家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群欠缺國家經驗的族群?這些正是筆者所關心,且打算要解決的問題。 「奇萊」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即有非常豐富的族群互動,甚至遷徙,且有不同的外國勢力、政權,在此地進行勘查、經營。筆者藉由清帝國與日本帝國統治時期國家力量介入及統治的探討,以比較不同國家勢力進入,對原住民族群所產生的衝擊與歷史變遷。 內容除開緒論、結論之外,分有七章。第一章探究「奇萊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原住民族群」。第二章「清帝國統治的建立」,探討清帝國國家力量進入的背景、「開山撫番」與統治機構的建立,及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初接觸清帝國軍隊之後的反應。第三章「『加禮宛社之役』與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之消長」,探究「加禮宛社之役」之緣起及經過、清帝國當局的善後措施、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之消長,及割臺之前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之概況。第四章「日本帝國統治的建立」,探討日治初期理蕃政策的演變,及奇萊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概況。第五章「日治初期統治當局與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之互動(1895-1914)」,探討太魯閣族群的抗日事件與日本當局的對策、「七腳川社之役」的緣起與善後、「太魯閣之役」的登場。第六章「後『太魯閣之役』時期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統治政策之推移與影響(1915-1930)」,分析「太魯閣之役」後日本當局的重要措施與奇萊地區統治威權的完成,及對平地原住民族群、太魯閣族群統治政策之推移與影響。第七章「日治末期統治政策與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之歷史變遷(1931-1945)」,探討「霧社事件」後日本當局理蕃政策的推移,及分析在「皇民化運動」、「太平洋戰爭」的時局變化下,奇萊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有何變遷及其因應之道。 國家機器進入奇萊地區的歷史,以清帝國及日本帝國兩個時期的時間較長,其影響也較深。其中,日本帝國對部落的控制力,顯然是清帝國所望塵莫及的,影響所及,使得部落發生空前的改變。日本當局以其需要及想法來形塑原住民族群,並改造部落的樣貌,最後使得原住民族群失去主體性,成為被驅使的一群。 本論文在重建花蓮區域歷史上有其意義,而對原住民族群過去歷史的重新發現,相信也有重大突破。另外,本論文也希望在強勢族群文化碰觸弱勢族群文化時,能提供一種思考,是否該以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去形塑、改造、同化、漢化、皇民化,或是整個消滅的觀點,來對待其他族群文化,抑或是共存共榮地彼此相互尊重,共創豐富璀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