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2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跨國旅行下全球現代性的反思-分析台灣交換學生的認同(2022) 蔡季純; Tsai, Chi-Chun旅行,在觀光客與「找到自我」的年輕人之間,被勾勒出既充實卻又模糊的想像。近年來,台灣年輕的交換學生們以出國交換作為壯遊,企圖建構自我與社會認同。他們的自信與勇氣往往受到讚揚,跨國旅行成為躋身世界的舞台,然而從後現代消費社會的角度視之,年輕世代對於個人認同乃至生活風格的確立,逐漸揚棄過去傳統社會穩定的「親密關係」、「工作」、「志業」等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美學」、「公民意識」、「個人主義」的生活政治。現今,遑論人口販賣、跨國勞工、難民之移動,旅行儼然已成為一套享有衝動特權且無須理由的新倫理價值,尤其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他們更因此而重新思考工作、旅行、消費的意義。本文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以全球化現代性觀點探究交換學生跨國旅行經驗與台灣社會互為交織的意涵,分析台灣交換學生如何藉由旅行操作,展現自我與社會認同,以及其積極行動背後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另一方面,從現代性消費的角度分析旅行的符號如何被複製、生產、消費,這個過程如何有效地整合與掩飾交換學生的欲望。一個人的旅行,在跨國文化衝擊下,轉而反身凝視並闡連(articulate)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藉以比較、反思鑲嵌在原來社會與國家的困境。Item 後世紀末——論台灣女性小說的城市空間書寫(2023) 謝采臻; HSIEH, Tsai-Chen本文以二○○○年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為研究範疇,論述「後世紀末」女性小說城市空間書寫的「世紀末」變化。台灣世紀末文學崛起於眾聲喧嘩的九○年代,此文學類型反映出解嚴後——特殊歷史脈絡下的台灣,其中以都會為背景的女性小說,更能映照世紀末浮華社會的種種亂象,然而,學界對世紀末文學的討論卻止於九○年代末期,並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文學現象。世紀末是出自對歷史及時間邊緣的想像,世紀初亦存在著歷史與時間邊緣的幻想,為了闡述兩者之關聯,本文以「後世紀末」的概念,解釋世紀初台灣女性小說呈現的世紀末樣貌,在第二章中,探討朱少麟《地底三萬呎》、陳雪《摩天大樓》、紀昭君《無臉之城》等小說,敘述個體在城市空間面臨精神與肉體的實質傷害,第三章從成英姝《哀歌》和胡晴舫《群島》解析網路科技為台灣社會及個人帶來虛實變化的轉變,第四章則以李昂《睡美男》、朱國珍《中央社區》、柯裕棻《冰箱》三部小說,從現實空間及虛構異空間的視角,觀察女作家筆下城市的時空樣貌。本文觀察「後世紀末」女性小說繁複多變的城市樣貌,察覺九○年代世紀末文學頹靡躁動的末日想像,在後世紀末的女性小說中,轉為檢視城市內部具體實質的危機,此外,小說揚棄對城市文明的一味歌頌,空洞的城市想像帶給居住者宛若監獄的苦痛,負面的城市書寫依稀可見台灣世紀末文學的身影,與災厄恐懼共存。Item 全球流行文化中文化身份的跨國想像(2009) 何有田; Ho, Yu-Tien本論文旨在探討當代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在地文化如何在全球流行文化的操作中被挪用、重組與重新包裝,使其可以在跨國的流動中具有吸引力。論文中以杜林(Simon During)所提出「全球流行」(the global popular)的概念出發,以四部與「全球好萊塢」(global Hollywood)的運作模式有關,且十分賣座的電影為例。目的在說明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這些雜揉不同跨國文化元素的電影,如何再現文化身分(cultural identities),讓原本看起來地域侷限的文化表現,可以在全球的流通中被想像。 在文化全球化中,全球流行文化常以「差異性」(difference)標榜文化商品的特殊性,藉此殺出全球流行文化的競爭重圍。本論文處理二○○○年後在好萊塢(Hollywood)的機制下,透過跨國合作生產的四個電影文本。論文中第一章以兩部《BJ單身日記》為例(Bridget Jones’s Diary與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說明以好萊塢再現邏輯的浪漫喜劇如何重新包裝「英國性」(Britishness)討好全球觀眾。第二章與第三章則以李安的兩部電影為例,分別是《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與《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說明《斷背山》如何以美國西部文化為基礎再現同志議題,並在全球市場奏捷,其背後操作全球與在地想像的邏輯為何?而武俠片《臥虎藏龍》在全球廣受歡迎之餘,令人好奇的是李安如何再現華人世界中的武俠文化,賦予原是地域性十足的文化具有跨國的吸引力。 乍看之下,這四部作品似乎沒有必然連結的關係,然而這四部影片代表的是千禧年以來好萊塢電影工業在窮途末路下,透過跨國合作、尋找其他文化素材的例證。上述的電影文本不斷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在保守與開放之間,混搭早已行之多年的文化傳統,重新包裝成為當代文化全球化的炙熱商品,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身分如何得以被跨國想像正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Item 論英文社會形象及其意識形態:與英文所有權之關聯(2012) 李婉歆; Lee, Wan-Hsin本研究旨在探究全球化影響之下英文在臺的社會形象(social images)、觀感(perceptions)、以及臺灣民眾的英文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 of English),由過去文獻已知英文被賦予十分正面的社會價值(e.g. Chen 2006; Lee 2008; Tsai 2010;Wang 2000)。然而,過去研究鮮少探討臺灣民眾對英文的意識形態,或以英文能力為變因,討論不同的英文觀感和意識形態。藉由訪談,本研究討論英文的意識形態如何因為英文所有權,即能力與否,而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共有38 位受訪者,其中,有14 位英文使用者(English users)和24 位非英文使用者(non-English users)。訪談的總時數是24 小時18 分鐘。鑒於近期的研究顯示,訪談內所透露出的互動和訊息不應被視為不自然(artificial)和線型(linear) (e.g. De Fina 2011; Worthem et al. 2005),本研究把訪談語料依其結構和相關性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受訪者對訪談問題的直接回應(direct responses),第二類則是由訪談問題所導出受訪者相關的過往經驗、反映及想法(semi-directresponses)。相較於直接回應,部份相關的回應有較高的可靠性,因為受訪者對於對話內容以及訪談流程的干預明顯降低。 研究結果指出,在訪談的直接問答之間,所有受訪者皆強調英文的必要性, 此主流意識形態可從受訪者對學習英文的肯定及對於英文能力不足者的貶抑 (deprecation)窺知。此初步的研究結果大致呼應已知的文獻,代表英文以及它被賦予的正面形象已是廣為認同、接受、並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價值體系裡一環。除此之外,受訪者所透露出對於英文在就業上的幫助也顯示英文在臺灣社會有著高工具性(instrumental),並在個人職業生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象徵英文是一種資本(capital)。由於英文被視為職場和學術利器的形象鮮明,雖英文使用者和非英文使用者看似對英文抱有相同概念(conceptulization),英文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無可厚非地在全球化的社會之下定位不同。 相較之下,間接回應顯示英文的接受度在非正式或同儕對話中反而明顯降 低,且個人的英文能力和英文的所有權並非自稱。英文使用者和非英文使用者都會以主觀的條件審視英文及說話者進而認證或否定英文的所有權。此外,雖英文被視為必要,但是,對話的情境決定語言的選擇(code choice),不適當地顯露英文能力反而容易招致負面觀感。研究結果也顯示英文使用者和飛英文使用者都會為了語用的需求在日常對話中穿差英文,但有趣的是受訪者皆一致認定英文使用者在非正式場合下有責避免使用英文。研究結果發現,英文能力與否影響說話者 在言談中的定位,同時也影響英文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以英文能力為變因探導英文的社會形象和意識形態,由於時間和區域 限制和等因素,未能收集多方語料以更深度探究本文的研究目標。在未來研究中若能補足語料收集上的不足,將會對此研究方向及結果有所助益。Item 石黑一雄小說中全球化時代下的後帝國身份(2009) 黃思萍; Szu-Ping Huang本文探討石黑一雄小說中後帝國身分的生成與轉化。伴隨著二戰後大英帝國的解體,後帝國身分的建構與殖民、後殖民和全球化的演變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石黑一雄小說的互為文本性揭示了殖民與後殖民歷史與當代全球化的演進互為表裡,並尋求後殖民論述與全球化論述對話的可能性。本論文分成五個章節。在第一章,我將討論石黑一雄所論述的後帝國身分如何呼應後殖民歷史到全球化時代的過渡,並揭示後帝國身分在不同的歷史脈絡和時空背景下會有不同的論述呈現。接著我會討論全球化論述刻意與後殖民論述斷代的危險性。在第二章,我將討論《長日將盡》中英國的身份認同危機與後殖民情境的微妙關係。英國性在帝國瓦解後歷經了身分建構上的混淆,而選擇了擁抱英國傳統的極度內縮與排他性,但終將不敵殖民歷史與文化的滲透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的介入。在第三章,我將討論《我輩孤雛》中鴉片貿易與帝國主義戰爭做為當代全球化不均衡發展的寓言。接著,我將引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論述來探討跨國身分與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辯證關係,並揭示石黑一雄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在第四章,我將檢視《別讓我走》中複製人的生存困境如何與哈特與內格里(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的「帝國」概念遙相呼應。石黑一雄不僅批判當代生化科技的濫用,亦同時抨擊了全球化時代下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接著,我將探討「諸眾」做為反帝國的身份主體的能動性與缺憾。在第五章,我總結全篇論文的觀點:不同於全球化論述認為後殖民論述在當代已缺乏論述基礎,全球資本對於勞力的壓榨雖不同於帝國武力侵略,但對於殖民與帝國歷史的關照在探討全球化時代下的後帝國身分仍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Item 身體與身份的競逐:全球化時代跨國女性菁英與勞工的再現(2008) 廖彥喬; Yen-chiao Liao跨國女性菁英和勞工是全球化時代下新興的主體,然而不論在政經法各領域鮮少受到任何關注。身為兩大支撐全球化城市經濟運作的族群,她們分別擁有最優勢及最劣勢的全球移動權。藉由一本小說和三部影片關於女性菁英、非法移工、和外籍勞工的再現,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身體面向切入,來探討其主體性在此場域上如何一再地被競逐建構。 第一章討論身體經驗如何重建翁達吉小說(Anil’s Ghost)中女性菁英的離散身份,讓她逐漸意識到自身對於親密感、人際關係、和同理心的需求,最後認同自己為斯里蘭卡的一份子;第二章分析<美麗壞東西>中城市空間的(不)可見政治,以片中女性非法移工被性化的影像來檢視其身體與令人排斥的倫敦空間之間的轉喻關連;第三章則聚焦於兩部關於台灣女性外籍勞工的紀錄片,<八東病房>和<印尼女傭尤尼希>,討論身體實踐在家務勞動商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四個文本呈現出全球經濟對跨國女性及相關議題所造成的深遠影響,藉由這些文本的再現,筆者試圖提出以身體作為主體形成的競逐場域的可能性,也期望吸引更多研究者一起來重新想像/建構全球化時代下跨國女性的主體性。Item 痛苦的存在: 全球化時代下內戰的再現(2007) 賴筱嵐; Hsiao-lan Lai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戰爭經歷各式變遷。不論是在戰事規模上與戰爭策略上,戰爭的變化都不曾停歇或消弭,這使得二十世紀被多數軍事學者與專家稱之為戰爭的世紀。本論文著眼於二十世紀末新式內戰的再現,透過閱讀當代描寫內戰的四部作品—包括一部小說與三部電影—來探討今日新式戰爭的崛起以及今日文本對於新內戰的再現。本論文主要以二十世紀末全球化發展為切入點,討論新內戰與全球化之間的政經關係,且得以窺見國家角色的轉變與跨國組織的困境跟挑戰,此外更透過討論全球化來理解新內戰的崛起,以及其戰爭經濟與政治鬥爭如何連結到全球化的發展。透過文本分析,筆者除了探究二十世紀末戰爭與全球化的關係之外,更以此為背景而進一步討論新式內戰中平民的苦難,以及平民如何取代士兵來形塑新的戰爭論述與看法。本論文所分析的四部作品皆以平民的角度為出發點,再現複雜而駭人的戰爭景象。這些文本除了展現平民如何取代士兵成為新式戰爭的主要受害者之外,更展現出戰爭如何在全球化的時空下搖身成為平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透過探討戰爭與平民之間的關係,筆者除了試圖建構出新的戰爭論述與詮釋以外,更期望透過這樣的分析能吸引更多研究者一同討論新式戰爭的本質,以及一同思考戰爭在當代的意涵為何,能夠透過怎樣的再現而建構出更多且更豐富的研究議題與方向。Item 狂聲見我:東亞跨界文化流動下的台灣嘻哈樂(2015) 王友良; Wang, Yu-Liang摘要 本文以台灣嘻哈音樂在東亞影響下之跨界合作為主要研究目的。台灣嘻哈樂在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後,從初期的模仿到中期的音樂型態在地化,再至現今與東亞國家進行各項跨界音樂交流,帶出台灣嘻哈音樂多樣且豐富的文化流動與可變性,同時也呈現出台灣嘻哈音樂在全球化潮流下跨界亞洲之可能性。 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嘻哈樂的歷史起源、饒舌音樂形式與其全球化過程,並利用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 全球景觀理論指出嘻哈文化所具有的跨國族群離散與媒體景觀等特質,與饒舌樂所具有的多變性,使嘻哈音樂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中發展出多樣風貌。第二章以東亞脈絡下的嘻哈音樂發展為主,以日本嘻哈及節奏藍調音樂與韓流(Korean Wave)風潮下的韓國嘻哈音樂為重點,指出兩者與台灣嘻哈樂的發展及形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第三章回歸台灣嘻哈音樂發展史,並以樂團大嘴巴、歌手李玖哲、音樂製作人Jae Chong與饒舌歌手蛋堡為例,分析其音樂風格、形象與自身之東亞跨國合作經驗。透過全球離散流動、跨國主義與跨國界認同,強調台灣嘻哈音樂在地化的同時,也經由跨國音樂合作產生了跨東亞嘻哈音樂的可能。Item 同志身分與翻譯以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為例(2018) 白一葦; Alexander Wayne Benninger2014年王德威(Ari Heinrich) 出版 了《蒙⾺特遺書》的英譯本,向英文讀者介紹邱妙津,並將她定位為台灣⼥同志書寫的代表作家。如此的策略把台灣「同志⽂學」與美國「LGBT⽂學」納入 「全球酷兒⽂學」的範疇。本論⽂以《蒙⾺特遺書》英譯來分析台灣同志⾝分與翻譯的關係。⾸先,筆者將管窺LGBT與同志族群的歷史、⽂化、國族等等元素如何形成各種性別⾝分。同時,剖析美台不同性別理論以及⾝分認同如何影響同志⽂學的英譯。最後,探討在全球化脈絡之下,英⽂讀者如何看待這位台灣代表作家。Item 傳遞忠實遊戲體驗的在地化任務—電玩在地化(2016) 徐昊; Hsu, Hao自1962年MIT開發出史上第一個電子遊戲《Spacewar!》至今,電玩遊戲的精緻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驚人的動畫技術、精彩複雜的故事劇情、以無窮想像力所開發出來的廣大自由世界,這些全讓現代的電玩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文學、電影、音樂等各種多媒體造成影響。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電玩遊戲跟著走向不同國家的市場,在地化的需求逐漸浮現。電玩在地化自1980年代起便開始運作,然而,翻譯研究學界自2000年之後才開始出現相關學術文章。可惜的是,臺灣學界至今仍未有相關研究。此研究首先從目的論的功能分析角度切入,以實際電玩遊戲文本做為案例,分析電玩遊戲當中各種可翻譯的元素、其文本種類及翻譯策略,接著再透過訪談討論臺灣電玩在地化產業的案例,並套用學者對於在地化的理論,探討臺灣市場在世界與亞洲的特殊性質與定位,為臺灣學界奠下電玩在地化研究的基礎。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