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民用航空產業員工預防COVID-19行為之研究(2023) 房家儀; Fang, Chia-Yi2019 年COVID-19的出現,航空運輸被認為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除了航空勞動力首當其衝外,少有研究探討航空公司員工在面臨未知傳染病威脅時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航空產業員工COVID-19預防行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況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網路及紙本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計583 份。對於COVID-19知識在性別、職務、工作前須檢測上呈現顯著。獨立樣本t檢定、ANOVA結果顯示在對COVID-19預防行為上不會因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而有所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預防行為與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以及自我效能呈正相關,其中以自我效能 ( p<.001) 最具相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健康信念上與自覺嚴重性及自覺障礙性呈正相關、與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預防行為等則呈現負相關。以預防行為作為依變項,透過線性迴歸分析,可以解釋的變異量為59.5%(R2= 0.595),且變異數分析達統計顯著。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及健康信念模式、行動線索對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以行動線索、自覺利益性影響力最大。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儘管存在差異,但預防行為的執行率非常高,同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結果也顯示心理健康有受到影響。Item 皮膚健康教育介入之成效:以臺北市社區為例(2020) 詹馥妤; Chan, Fu-Yu本研究主要探討皮膚健康教育介入之成效,運用介入路徑圖,發展皮膚健康教育方案並採用整合行為模式的架構,自行編撰皮膚健康行為量表,以準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台北市社區居民20歲以上成年男女性共60人,實驗組31人與控制組29人。以次數百分比描述兩組之控制變項,以平均值與標準差描述兩組之效標變項,並以卡方檢定及獨立t檢定兩組之同質性,配對t檢定探討兩組前、後測之變項關係,以廣義估計方程式探討兩組效標變項之斜率差異。 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組間之控制變項除了性別以外,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有關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皮膚健康行為意圖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有達統計顯著差異。控制組有關皮膚健康行為意圖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有達統計顯著差異,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未有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有關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皮膚健康行為意圖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後,顯著優於控制組。 四、運用整合行為模式提昇皮膚健康知識、增強皮膚健康自我效能以及皮膚健康行為意圖、降低皮膚泛紅特徵有顯著差異。 五、降低皮膚泛紅特徵與提昇皮膚健康知識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課程搭配教學工具對於提升皮膚健康知識、增強皮膚健康自我效能、增強皮膚健康行為意圖,降低皮膚泛紅特徵具有很好的成效,因此,運用整合行為理論改善研究對象之皮膚健康,可做為公共衛生政策制訂之參考。 建議擴大研究年鹷範園及樣本,皮膚健康教育介入計劃能持續推動且擴及其他場域的合作,以增進國人皮膚健康。Item 臺灣北區結核病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探討(2020) 張睿欣; Chang, Jui-Hsin結核病和一般傳染病不同,其初期症狀及接受臨床治療的時間皆因人而異,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結核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進而瞭解三個主要變項的相關性。 本研究所指研究對象為2019年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市,經醫師診斷確診為結核病,並通報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結核病追蹤管理系統」資料庫立案,接受治療且服藥中的個案912人為研究母群體,獲得有效問卷285份,回收率97.6%,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生活品質平均得分均屬中上程度。 二、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與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職業、居住地、有無慢性病及有無罹患結核病後擔心的事情與自我效能、生活品質呈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及其四個來源、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間有顯著相關,表示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越好,生活品質也越好。 五、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生活品質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解釋總變異量的47%。Item 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高中職為例(2010) 林雅婷; Lin Ya-Ting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立意選取臺北縣市八所高中、高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30人。資料整理後以SPSS17.0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以從未考慮戒菸者(無意圖期)較多(42.3%)、其次為考慮戒菸(含意圖期和準備期)(40.0%)、已採取戒菸者為最少(含行動期和維持期)(17.7%)。 二、研究對象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及戒菸保護因子有顯著相關。母親教育程度愈低、父母婚姻狀況為單親、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較少要好朋友吸菸、及朋友吸菸態度為不同意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 三、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戒菸經驗、戒菸保護因子可顯著預測青少年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考慮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並沒有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但就「已採取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母親教育程度」、及「戒菸自我效能」為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重要變項,亦即研究對象的母親教育程度較低、及戒菸自我效能愈高者,愈傾向於已採取戒菸。 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規劃戒菸教育時,可著重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設計戒菸教材,並且建立輔導機制,達到戒菸行為改變的成效。Item 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桃園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2012) 鍾俊偉本論文旨在探討學生體重控制行為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及背景變項等變項關係。本研究以桃園縣六和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60人,共計340人為研究樣本,並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計得有效問卷310份,回收率達95。利用SPSS for windows 12.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肥胖相關疾病嚴重性認知傾向於「非常嚴重」(=4.38),並發現在自覺體型上有顯著差異;對體重控制利益性認知傾向於「非常同意」(=4.13)、障礙認知傾向於「中立意見」(=3.45)。 二、研究對象未來進行體重控制行為介於有可能與非常有可能之間,並傾向「有可能」(78.1%)。 三、研究對象之節制飲食自我效能傾向「中立意見」(=3.39),運動行為自我效傾向「中立意見」(=3.19)。 四、不同性別及自覺體型之研究對象在運動行為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有無體控制經驗之研究對象在節制飲食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運動自我效能高及自覺體型之研究對象在未來體重控制行為有顯著差異。 六、學生之體重控制行為與健康信念中之利益性認知(r=0.10)及行動線索(r=0.29)呈顯著正相關;與嚴重性認知(r=-0.36)、障礙性認知呈負相關(r=-0.05)。 七、學生之體重控制行為與節制飲食(r=0.26)及運動自我效能(r=0.50)均呈顯著正相關,且運動行為自我效能把握度較飲食節制自我效能把握度高。 八、研究架構中相關變項對未來體重控制行為解釋力達20﹪,可有效預測之變項為運動自我把握度、性別及自覺體型,其中以運動把握度最具影響力,自覺體型次之。Item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 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2010) 謝素珍; Su-Jen Hsieh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各相關變項之關係,主要運用Ajzen和Fishbein (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驗證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母群體為台北市立東門國小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高年級全體學童,採分層集束抽樣,並以班級為抽樣單位,取得有效樣本共318份。研究工具包括開放式引導問卷及結構式問卷。 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絕大多數的國小學童有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 二、八成以上的國小學童對垃圾減量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師長、同學及環保團體支持其從事垃圾減量,而他們也願意依從其意見;至於沒時間和太累時,則是學童最不想從事垃圾減量的障礙因素,顯示學童會因時間控管不善而影響其從事垃圾減量的意願。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四、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垃圾減量意圖的整體解釋力為31%,其中態度影響力最大,自我效能次之,主觀規範最小。 五、外在變項中的垃圾減量知識、年級、自己回收頻率能直接影響垃圾減量意圖。 六、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垃圾減量意圖。Item 國中生細懸浮微粒防治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2018) 陳慧勻; Chen, Hui-Yun本論文研究欲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欲瞭解國中學生對於細懸浮微粒知識、環境價值、環境敏感度、自我效能與防治行為意圖之現況,並透過資料分析探討影響國中學生對於細懸浮微粒防治行為意圖的相關因素。本以全臺灣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樣,回收的有效問卷共768份。研究結果顯示: 一. 研究對象之細懸浮微粒知識中等程度;細懸浮微粒防治態度傾向正向態度;細懸浮微粒防治行為意圖傾向於正向;環境敏感度為正傾向;對於細懸浮微粒相關的行為有高的自我效能。 二. 「性別」、「年級」、「縣市」、「環保活動經驗」與細懸浮微粒防治行為意圖呈顯著差異。 三. 環境敏感度、細懸浮微粒防治態度及自我效能作為預測防治行為意圖是有意義的,解釋力共達63.3%。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辦理更多元的環境教育相關活動,鼓勵學生多加參與,以提升國中生之環境敏度、態度,以較為積極的關心、實際參與、規劃及執行來增加國中生的自我效能,提升整體行為意圖。Item 幼兒園教保人員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2005) 秦金生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兒童事故傷害多年以來始終名列國內第一大死因。扣除睡眠時間,每天與兒童相處互動最頻繁的便屬幼兒園教保人員;提升教保人員的相關知能,再透過教保人員去加強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是減少事故傷害發生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評估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介入效果。 本研究採用單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經由教育介入,探討幼兒園教保人員對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之知識、態度、警覺度(自我察覺)、溝通技巧及自我效能等相關知能之效果。 在資料分析方面,運用描述性統計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並以積差相關探討知能變項間之相關情形,同時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氏事後考驗來探討研究對象之組間差異,最後以配對t檢定考驗研究對象在兒童事故傷害預防知識、態度、警覺度、溝通技巧、自我效能之教育介入效果。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整體而言,在教育介入施行後,教保人員對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之知識、態度、警覺度、溝通技巧及自我效能方面,都有明顯正向的改變。 二、 在教育介入後,知識變項達到顯著差異;顯示目前教育體系對於教保人員在安全與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課程仍嫌不足,教保人員需藉由在職教育補強相關知識。 三、 在教育介入後,態度變項達到顯著差異;顯示教保人員教學態度與教學效果具有正向關係。 四、 在教育介入後,警覺度變項達到顯著差異;從而促使教保人員瞭解到兒童事故傷害預防警覺度的重要性。 五、 在教育介入後,溝通技巧變項達到顯著差異;而教保人員的溝通技巧對於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學習活動上會有相當的影響,因此教保人員溝通知能的提升是有必要的。 六、 在教育介入後,自我效能變項達到顯著差異;教保人員自我效能是影響兒童學習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協助教保人員自我效能之增強,將有助於教保人員對於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付出更多心力。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政府、家庭、相關機構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