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舒曼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的分析與詮釋
    (2023) 高紹恩; Kao, Shao-En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出生於書香世家,童年的文學養分讓他對文字有著不凡的敏銳,在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有過人的天份。在《女人的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Op.42) 中,他用鋼琴動機巧妙串連整部作品的手法,讓詩因著樂音更為響亮且令人著迷。他在音樂編排上的細膩與獨到,也開拓了德國藝術歌曲 (Lied) 的發展,於鋼琴、歌者演唱與詩詞意象的連結具不可磨滅的開創性。本論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在於揣摩舒曼於創作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時所受到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心境,以期了解本作品在時代裡特殊的定位,探尋在後世價值中的不可替代性。筆者將分為六個章節闡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興起的因素;第三章則是聚焦於舒曼的生平與其藝術歌曲作品;第四章闡述夏米索的生平與文學特色;第五章就《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中每一首歌曲作分析及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許藉由本詮釋報告對作品的探討,能更深入暸解舒曼、夏米索在作品當中深藏的美好,並用歌唱為這部作品注入新的能量。
  • Item
    歐柏拉都思 《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3) 夏懿宣; Hsia, Yi-Hsuan
    歐柏拉都思(Fernando Jaumandreu Obradors, 1896-1945)在西方音樂史上並不是一位會被世人所熟知的音樂家,往往人們談到西班牙音樂家會想到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Campiña, 1867-1916)、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 1860-1909),及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等人,但他的《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Canciones Clásicas Españolas, Vol. 1)卻有著極高的傳唱度,且於聲樂和鋼琴都有許多可發揮之處,因此筆者才想藉此機會深入探討。本論文共分四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此報告之研究動機及筆者所期望撰寫完成後自我的提升及後輩的研究參考;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西班牙歷史發展、西班牙音樂發展、歐柏拉都思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介紹;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及詮釋,將分析《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中的七首曲目,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分析樂曲、詩詞與音樂的關係,並就歌詞意境、和聲變化、音量之平衡等要點切入,詮釋樂曲;第四章為結語,將前述之詮釋要點彙整、總結。
  • Item
    義大利歌曲説唱愛恨愁情
    (2022) 張月英; Chang, Yueh-Ying
    none
  • Item
    臺灣作曲家陳茂萱二十九首藝術歌曲詮釋與分析
    (2020) 陳柳蓉; Chen, Liu-Jung
    人類不可能離開音樂,這是本能;也不可能離開創作,因為這是人類發展自己至最大極致的方式。陳茂萱融合中西音樂元素,發展獨特的中式音樂語法,他曾提到,臺灣的音樂必須有自己的東西,不能一昧移植西方特色,並且認為音樂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每個人因為其接觸的背景不同會對音樂產生主觀的解釋,在音樂的獨創性也會有所差異。所以,陳茂萱對於「民族性」的題材非常重視,從他創作歷程當中了解其中的使命與堅持,進而發展至本土音樂基礎訓練教材的編撰以及賦予藝術歌曲的定義與傳承價值,這都足以顯現陳茂萱在這片所愛的土地上所付出的點點滴滴。 筆者期望從陳茂萱的創作思維為出發點,以藝術歌曲創作歷程作探討,依序以緒論、陳茂萱個人生命史、音樂作品、演出紀錄、個人創作歷程、藝術歌曲創作內涵、二十九首藝術歌曲分析、鋼琴合作與詩意的結合等面向做基礎架構,搜集、整理相關重要歷程資料作為保存紀錄,希冀珍貴創作經典雋永。
  • Item
    理查 ‧ 史特勞斯樂團歌曲研究
    (2013) 蔡永凱; Yung-Kai Tsai
    理查•史特勞斯的樂團歌曲,即為獨唱人聲與管絃樂團所譜寫的藝術歌曲,雖然常被演出,在學界卻仍然缺乏系統性的研究。長久以來,這些作品常常被簡化為是鋼琴藝術歌曲所改編為的樂團版本,但是,按照作品的創作過程,這些歌曲卻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鋼琴歌曲樂團化」,即由鋼琴版本樂團化而來;另一種則是「原創樂團歌曲」,即一開始即為管絃樂團構思,不存在鋼琴版本。 當代樂評將使用「管絃樂團」的「藝術歌曲」,視為對藝術歌曲美學裡「親密性」的傷害。為了解決這個爭議,學界提出了一個名為「樂團歌曲」的新樂類概念。它提出樂團歌曲與鋼琴藝術歌曲的差異,在於所使用的詩文類型與風格。另外,它也強調「樂團」的因素才是這類作品的關鍵。它的影響,並不只在於演奏樂器的差別,也牽涉到當代不同樂類概念的相互影響。除了在作曲手法上,也在樂團語法上。 本論文發現,「鋼琴歌曲樂團化」的歌曲形式較為傳統。在配器上,受到歌劇的影響,常使用「選擇性編制」的樂團。透過「音響色澤畫面」的概念亦可見到,史特勞斯在將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時,常傾向讓樂曲的第一個「音響色澤畫面」再現;即使整個畫面不再現,也常見有一個貫穿的音響層,形成作品的一致性。在許多作品裡,「樂團化」也可以被視為再次創作的過程,為作品添加新的意義。 「原創樂團歌曲」的歌曲形式,則受到交響詩的影響,大量使用動機發展手法,有如當代管絃樂作品一般,脫離十九世紀藝術歌曲以文字詩節為主的形式。在配器上,史特勞斯常在原創樂團歌曲裡嘗試使用以前未使用過的樂器,並將成果延續到後續的歌劇創作中,猶如歌劇寫作的試驗場。 對兩類作品的分析顯示,「鋼琴歌曲樂團化」與「原創樂團歌曲」並不能被視為是同一個樂類:前者為鋼琴藝術歌曲的延伸;後者則為一介於藝術歌曲、交響詩與歌劇間的混合樂種。同時,本論文也指出,對於這些作品的美學評斷,應由作品內部的作曲技法出發。
  • Item
    辛德密特藝術歌曲之探討— 以作品18及四首1942年創作之英文歌曲為例
    (2013) 許雅萍
    十九世紀末社會風氣充滿著悲觀主義,渡過了世紀末後,人們原本期盼二十世紀的社會走向穩定狀態,生活變得富足、科學及文化會有良好的進步等等。但殊不知迎來的卻是一個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更加紛擾不安的時代。此時期的藝術發展走向前衛,藝術家透過各種前衛的手法,表達出自己內心感受。 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在開始創作時,也曾朝著前衛的方向發展。但與一般愛樂者的接觸,使得他開始反省音樂的意義,認為音樂不該只是作曲者單方面表達想法的工具,而應該是作曲家、演出者與聽者之間的溝通媒介。後來受到納粹政府對於前衛音樂打壓的影響,以及辛德密特作品在德國全面禁演,這些打擊都使得辛德密特的創作逐漸走回保守。然而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之下,辛德密特日趨保守的作風,便使得他在樂壇上日漸沈寂。 辛德密特早晚期的創作風格有所差異,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透過其1920年的作品18與晚期的四首1942年創作之英文歌曲在詩詞選用、創作風格上的分析,比較出前後其之間的不同。並於最後透過辛德密特風格之轉變原因,對於當代音樂發展提出省思。
  • Item
    理夏德.史特勞斯藝術歌曲op.10八首歌選自《最後的葉片》與op.17六首歌之詮釋報告
    (2008) 李毅玲
    理夏德史特勞斯一生創作種類繁多,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紀交替的他,文化的轉變與衝擊,也對他的創作產生了許多的影響。 藝術歌曲早在古典時代便多有創作;但直到十九世紀,才逐漸受到重視,並被肯定為一個獨立的曲種。史特勞斯融合了十九世紀德國藝術歌曲的傳統精神,並加以創新,使德國藝術歌曲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與發展。
  • Item
    理查˙史特勞斯:六首布倫塔諾之歌 作品六十八
    (2007) 林瑩姿; Lin, Ying-Tzu
    理查•史特勞斯一生的藝術歌曲創作約有兩百多首,自1870年他創作了生平第一首的藝術歌曲,到1906年為止,幾乎每年都陸續會有新的歌曲作品產生。 但從1906年之後,史特勞斯卻有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創作任何一首藝術歌曲, 直到1918年,藝術歌曲的創作才又重新開始。而Op.68和Op.66、67及69被歸類為同一群組,皆是史特勞斯重返藝術歌曲創作之路的第一批作品。 經過歌劇創作巔峰的洗禮後,史特勞斯所創作出的藝術歌曲風格明顯與十二年前不同,雖然Op. 68的原創是以鋼琴作為伴奏樂器,但無論是在聲樂的旋律線條上抑或和聲的音響效果,都明晰可見濃厚的管絃樂曲色彩。 此組歌曲有兩個版本,史特勞斯於1918年創作了鋼琴版本,而後在1933年先改編第六首「女人之歌」(Lied der Frauen)、1940年陸續將其它五首也改編為管絃樂版本。本文主要以鋼琴版本作為討論對象。 本文會先針對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和此作品的詩作作者-克萊門斯•布倫塔諾做簡單介紹,之後分別對六首歌曲做樂曲分析。另,附錄一列出布倫塔諾的原詩、Op.68的歌詞,以及歌詞的中文翻譯供讀者對照;附錄二則分別列出Op.68鋼琴版及管弦樂版本的手稿日期、改編日期和首演的相關資料等。
  • Item
    從理夏德‧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和歌劇《間奏曲》探討女高音寶莉妮對其歌樂的影響
    (2007) 劉怡霞; Liu Yi-Hsia
    理夏德‧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世的85年間,一共創作有兩百首以上的聲樂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一百五十七首,這個數目相較於同世紀的德國作曲家,絕不算少數。探究史特勞斯歌曲多產的原因,除了他對於歌曲的熱愛以外,也與他娶著名的女高音寶莉妮‧德‧阿納(Pauline de Ahna 1862~1950)作為妻子有關,寶莉妮所擁有的優美歌聲、高超的聲樂技巧,都深深的吸引著他,他甚至經常向人透露,寶莉妮是他音樂的思想泉源,寶莉妮對史特勞斯聲樂作品的影響,從實際的藝術歌曲作品來看,史特勞斯在與愛妻婚後到1906年寶莉妮退出舞台前的十二年間,史特勞斯總共創作有七十四首的藝術歌曲作品,若加上這個時期所改編的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則有六首,但是到了1906年,由於寶莉妮退出舞台不再為史特勞斯演出藝術歌曲,因此一度中止了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創作,從1907年到1917年的十一年間史特勞斯都沒有再譜寫過藝術歌曲,顯然寶莉妮對史特勞斯的影響很大,也證明了因為寶莉妮不再為史特勞斯演出藝術歌曲,也使得史特勞斯失去了創作藝術歌曲的動力和泉源,轉將創作的精力放在歌劇上。熱愛寶莉妮的史特勞斯,即使將作曲的重心轉到歌劇上,也不忘要將寶莉妮寫入他的作品,如作品編號為Op.72的歌劇《間奏曲》Intermezzo就是最佳的寫照,本劇劇本由史特勞斯本人撰寫,內容是描寫史特勞斯夫婦在婚姻生活中一段真實的事件,含有濃厚自傳的意味,劇中主角就是史特勞斯夫婦。就以上實際的例子可以佐證,寶莉妮是史特勞斯歌樂作品最主要的影響人之一。
  • Item
    十二首雷斯必基藝術歌曲之詮釋報告
    (2007) 高端禾
    由於十九世紀義大利在歌劇上的成就輝煌,因此在今日一般的音樂討論中大多集中於討論義大利的歌劇作品,而鮮少著墨於二十世紀義大利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創作。在音樂史上義大利作曲家雷斯必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比才祶(Ildebrando Pizzetti, 1880-1968)、馬里佩羅(Gian Francesco Malipiero, 1882-1973)、波西(Renzo Bossi, 1883-1965)等人由於出生的年份都在1880年前後三年,因此被稱為「80年的一代」。這些作曲家雖然都各有不同的風格,但是都極力於要掙脫19世紀義大利的音樂風格。他們鑽研義大利中世紀至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及詩歌,希望從中攝取創作的靈感,發揚義大利的古典文化,蔚為風潮。 在雷斯必基眾多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管絃樂作品之外,藝術歌曲也是被廣泛演出的創作。由於雷斯必基一生所創作的藝術歌曲超過60首以上,創作的素材非常多樣化,有民間素材、仿古典風格的、異國風味的、現代風格的等等,無法一一分析演唱。因此在這篇報告中,嘗試選出十二首經常被演唱且具代表性之作品進行分析演唱。這些作品分佈於作曲家不同的創作時期,代表雷斯必基對於不同風格音樂的嘗試。 架構方面,第二章是對於作曲家雷斯必基的生平、音樂風格及重要作品的介紹。第三章則是進一步對其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作一個簡介。第四章分別進入各首藝術歌曲的探討,包括歌詞的翻譯、音樂的分析與演唱的詮釋。最後嘗試對於曲子的分析和詮釋歸納為第五章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