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2013) 朱俐嬛; Chu, Li-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教養對孩子的影響。有感於國內研究對於家庭微觀層面的論述較薄弱,且多半以學業成就表現作為研究變項,對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教養行為描述較少,無法明確對於教養行為有更清楚的描述與認識,故研究者試圖在本研究中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家長的教養行為與態度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家庭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對學生的學業成就以及人格特質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研究利用美國社會學者Annette Lareau(2003)所提出的三個面向(時間的使用、語言的使用、制度的接觸),來檢視台灣社會中各階級間是否因為階級文化的差異而形塑出對子女的不同教養策略。 本研究透過與國小學童及其家長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從下列幾個面向檢視: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展現何種型態的教育行動策略?這些行動策略對於學生的學習習性造成何種影響?本研究也將進一步探討家長工作屬性的差異是否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學習表現與能力。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試著將家庭的文化資本帶入,探究除了職業所帶來的階級差異之外,這些文化資本如何影響為人父母者的教養方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投入影響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的情況。 二、在臺灣的脈絡下,中產階級家庭傾向於協作培養模式,勞動階級家庭則為自由成長模式。 三、臺灣社會的家庭倫理觀念、宗教信仰與性別皆為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中產階級學童因擁有的資源豐厚,在學業上容易取得較佳表現;勞動階級學童則因家庭與學校生活的不連續,對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五、中產階級父母偏重培養子女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勞動階級父母則傾向放任適性成長。Item 國中青少年友誼關係之研究(2011) 林婉雯; Wan We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友誼發展做普遍性的討論和差異性的討論,期望能從中分析出影響青少年友誼關係的特性及趨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中裡兩個不同特性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和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交朋友成為青少年來學校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友誼發展也關係著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前期是友誼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青少年友誼的因素複雜且多樣 三、不同性別在友誼關係的認知、發展、互動和穩定性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表現 四、青少年友誼受家庭背景區隔不大,但青少女較容易因社經背景差異出現比較的心理,青少男則較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五、青少年友誼組成沒有學業成就上的區隔,但成績佳者有較高的同儕地位,成績較差者則友誼的選擇性較少 六、不同導師的帶班風格會產生不同的班級氣氛,進階會形塑出不同風格的青少年友誼關係Item 中學生能力觀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例(2012) 黃浩勳「能力」是時常掛在嘴邊的詞語,而教育人員更是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首要目標。然而身為教育的主體-學生自己是怎麼看待「能力」一詞,對於他們而言,能力的意義究竟為何,是否與成人世界所定義的能力相同,而他們是怎麼樣看待自己的能力,這些看法又是如何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生活表現,教育人員又能從中得到何種啟示,規劃出更適合學生的教育實踐方式。 因此,本研究以中學生為主體,描述其能力觀之形塑與對於學校生活的影響,冀望藉此讓中學生以自己的聲音敘說自身的能力觀。研究目的如下: 一、描述中學生所抱持能力觀的內涵 二、探究影響中學生形塑能力觀的因素 三、發掘中學生能力觀與其在學校學習上的關聯 四、提出建議供現場教師於實務教學上參考 為能厚實的描述中學生的能力觀,本研究採取長期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並選取台北市某所公立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國二下學期開學之後,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直至國三上學期末結束,研究時程為期一年左右。 本研究透過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能力觀的內涵 (一)能力意義的詮釋主要分為能力的基本內涵及展現方式 (二)在解決生活情境的問題的過程中,漸次形成能力觀 (三)能力觀的內涵具有多元性的特色 二、形塑中學生能力觀的影響因素 (一)工作結構 (二)同儕互動 (三)師生互動 (四)自我表現改變 三、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 (一)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可區分為八種類型 (二)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不同,在學校的生活表現有所差異 (三)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有階級上的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學生能力觀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Item 揭露下課十分鐘之秘密-小六學生遊戲及其階級因素之探討(2007) 鄭英傑本研究旨在瞭解階級因素對學生遊戲所造成之影響,其主要目的有三:一、瞭解學生於課間時間與課後(放學)時間所從事之遊戲及其間的關聯;二、分析從事不同遊戲的學生團體之家庭社經地位及其作用;三、分析從事不同遊戲的學生團體對自身及對其它學生團體之態度。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方法,運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選取ㄧ所位於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混雜的學區之國小,再挑選一個六年級班級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發現與討論,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壹、不同階級屬性遊戲團體所為遊戲之比較 一、中產階級遊戲團體遊戲性質,傾向於「認知性」的遊戲,包括「靜態 性」、「思考性」、「討論性」、「性好奇」等等特質。 二、勞動階級遊戲團體遊戲性質,傾向於「肢體性」的遊戲,包括「攻擊 性」、「粗俗性」、「肢體性」、「性好奇」等等特質。 三、不同階級屬性遊戲特質,在學校脈絡底下的意義: (一)中產階級遊戲團體順從學校規定來進行遊戲。 (二)勞動階級遊戲團體遊走於學校規定邊緣來進行遊戲。 貳、各遊戲團體對彼此之態度 一、不同階級屬性的遊戲團體間,顯示出「涇渭分明」之傾向。 二、不同階級屬性的遊戲團體內部: (一)各遊戲團體皆有「身分認同作用」。 (二)各遊戲團體中的階層地位體系,皆以同階級屬性的成員為領導 者。 (三)各遊戲團體,內部具有「淨化」之作用力。 參、「遊戲」背後所蘊藏之社會文化因素,具有「先後順序」之分 最後,針對本研究所面臨的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可行之方向,提出若干建議,俾供後續研究者參酌。 關鍵詞:下課時間、遊戲、階級、習性、身分認同Item 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2007) 顏君竹過去國內有關性別角色的研究,往往從父權運作的角度切入,鮮有從「階級文化」的觀點去瞭解個體的性別身分認同及其所從事的相關性別活動。然而,綜覽過去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可發現,不同的階級文化會建構出不同的性別符碼(gender codes),不同階級學生所建構出來的性別世界確實存有差異。倘若學生在學校中的人際互動、行為表現的確反映出濃厚的階級殊異性,那麼這些學生的家庭經驗與家中進行的相關活動,是否與他們在學校中所展現的行為有著高度的吻合與承接關係?亦即,學生在家庭中所知覺到種種經驗、與家庭成員間所進行的互動模式等等,是否就存有階級上的差異,並因此影響孩子本身在性別定義、性別互動,甚至性別關係上的展現,這些正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因此,本研究乃以「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為題,進行深入探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 二、瞭解不同階級父母親的性別角色觀,以及家中的互動模式與性別關係。 三、探討上述家庭因素與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及其行為表現的呼應程度。 經由以上發現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輔以調查單的實施,研究對象分別為代表勞工與中上階級的22名國中學生。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成以下結論: 壹、中上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較勞工階級青少年為多元彈性。 一、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特質的界定上較為多元,勞工階級較為刻板。 二、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分工上較為彈性,勞工階級較為僵化。 三、中上階級青少年較尊重個別差異,勞工階級則常存有不容跨越的性別界線。 四、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互動上較為尊重、互助,勞工階級較為粗暴、對立。 貳、中上階級雙親在性別角色觀上較為一視同仁、開明平權,勞工階級則強調男女有別、各守其份。 參、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互動較為緊密且具支持性,勞工階級則較疏離且各行其是。 肆、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關係較為民主包容,勞工階級則展現出男性父權的專斷。 最後,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備供參酌。Item 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探究(2014) 郭蓉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班級中的友誼團體做普遍性與差異性的討論,期望從中分析出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的因素。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友誼的定義。 二、描述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因素。 三、描述國小六年級學生與朋友的相處情況。 四、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和階級或性別的關聯。 而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小班級內三個不同特性與背景的友誼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與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春期前期是友誼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友誼關係的因素複雜且多元。 二、不同性別學生在友誼團體的界線、互動與發展上有明顯差異。 三、導師是影響同儕與友誼關係的重要人物。 四、女生友誼團體的互動與家庭背景關係密切。Item 不同階級國中生網路使用型態之研究:兼論性別的作用(2015) 羅健霖; Lo, Chien-Lin本研究係以質性訪談方法,了解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型態上的差異,選定臺灣北部的都市二所國中,研究對象以16名國中生,區分為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學生,研究主要從四個面向著手:休閒娛樂、工具使用、資訊學習、社群人際。 經本研究後發現如下: 壹、數位落差在北臺灣,量的設備落差不明顯,質的近用確有落差。 貳、不同階級學生表現在四個面向上的特質是: 一、休閒娛樂:中產階級表現出休閒是調劑,喜歡「動腦型」的遊戲,勞工階級為「戰鬥暴力型」,較長時間玩遊戲。 二、工具使用:中產階級表現出喜歡「挑戰性」破解和挑戰困難,勞工階級為「實用性」照片編修與設計類。 三、資訊學習:中產階級表現出「效率」善用搜尋工具,關心課業,統整有效率,勞工階級為「需求」求解答,有需求才上網。 四、社群人際:中產階級較「限定型」看對象分享訊息,勞工階級為交友較「開濶型」不固定。 參、本研究發現四個面向之間有交互作用,休閒娛樂與社群人際可歸為「社交休閒」;而工具使用與資訊學習可歸為「資訊運用」。 一、中產階級:社交休閒表現為「自律調適」;資訊運用表現為「課業為重」。總的表現來說,中產階級學生可用「認知取向」型為代表。 二、勞工階級:社交休閒表現為「隨興放任」;資訊運用表現為「趣味主導」。總的表現來說,勞工階級可以「感覺取向」型歸納之。 肆、性別亦發現有部分作用:在社交休閒尤其明顯,女生重聊天八卦,以維持人際關係;男生重遊戲玩樂,以忘憂增趣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