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所都會型公立實驗學校家長教養觀、家長參與及資本運用研究(2022) 林佳瑩; Lin, Chia-Yin實驗學校近年在臺灣備受家長和學生青睞,然而實驗教育相關研究以探討教育理念、法令制度、課程與教學實踐為主,較少關注家長如何參與子女的教育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取徑,以一所都會型的公立實驗國中作為研究場域,針對家長、學生及教師進行訪談,並蒐集相關文件,藉此瞭解個案實驗學校家長的教養觀、家長參與方式,以及如何運用資本以確保孩子的學習歷程順遂,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學校家長認同實驗學校探索式教育的理念,但受限於升學考試制度,在追求適性發展和文憑價值之間反覆拉扯。二、實驗學校的家長參與係藉由家長跟教師、同儕家長及孩子的互動關係,促使孩子兼顧多元學習和升學表現。三、積極動用各項資本的家長,有助於為孩子創造學習機會,增進其教育優勢。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政策及實驗學校的建議 (一) 實驗學校宜與不同背景的家長分享參與實驗教育的方法。 (二) 教育主管機關和實驗學校持續宣揚實驗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二、對家長的建議 (一) 實驗學校家長可積極建立人際網絡,善用社會資本增進家長參與之成效。 (二) 實驗學校家長宜配合學校教育理念,鼓勵孩子多元探索。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資料蒐集方法宜納入參與觀察,以深入瞭解家長參與的實際情形。 (二) 可針對不同型態的實驗教育進行跨場域的比較。 (三) 可進一步分析國中三年期間家長參與和資本運用的轉變。 (四) 可針對實驗學校學生各階段的升學選擇進行深入探討。Item 文化資本影響學業成就之研究: 以台灣地區為例(2014) 鄭文鵬; CHENG, WEN-PENGBourdieu所提出的「文化資本」是當前教育社會學界,用以解釋社會階級、家庭與學校教育如何相互構建,有利於階級再製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從DiMaggio將「文化資本」概念化為變項進行量化分析後,有關文化資本的實際效果,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其中,除文化資本的操作定義外,文化資本與習性變項間孰輕孰重、教師的角色、性別差異等,都是各研究探討的議題。基於此,本研究參酌過去台灣地區有關文化資本的研究,歸納出本論文的文化資本操作定義,並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建構文化資本影響學業成就的路徑機制,且利用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方法,針對所提出的路徑機制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如下:1. 社經地位會透過文化資本與習性再影響學業成就,其中通過習性影響的幅度較大;2. 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有性別差異,透過文化資本再影響學業成就的幅度,女生高於男生;透過習性再影響學業成就的幅度,男生高於女生;3. 教師知覺是「文化資本」效果發揮的關鍵中介變項,特別是男生;4. 文化資本作用模式在台灣偏向「文化再製」理論。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針對教育行政當局、學校、家庭與文來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以為未來教育行政決策、學校與家庭教育實施、學術探討等參考依據。Item 高中學生文化資本之探究─以TEPS第一波資料為例(2011) 姜信彰; Chiang Hsin-ChangBourdieu文化資本理論為教育社會學研究提供一種不同的視野,也受到後人廣泛的應用及探究,但隨著時空背景脈絡的不同,文化資本理論也受到不同的考驗。過去相關研究大多聚焦於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且也大致證實了兩者關係的存在,但似乎較少人探討文化資本間的內部關係,以及家庭轉化文化資本的過程。 本研究係以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為出發點,試圖瞭解高中學生文化資本的差異,旨在探究不同性別、家庭經濟因素、制度化文化資本、客觀化文化資本和家庭過程之學生,在形體化文化資本上的差異。過去有許多研究針對文化資本進行探究,但因為所採用的文化資本指標不同,而造成結果亦有差異,使得文化資本之內涵亦有所爭議。 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設計,首先以描述統計分析研究對象的特性分佈情形,並以因素分析從TEPS題項中粹取相關因素和指標,最後直接以多元回歸分析考驗背景變項和中介變項對形體化文化資本的預測力,經由以上方法,本研究所得的結論如下: 一、 女生自我教化程度高於男生;男生學習態度程度則高於女生 二、 家庭經濟因素對於形體化文化資本並無顯著影響 三、 制度化文化資本對於形體化文化資本並無顯著影響 四、 客觀化文化資本對於形體化文化資本並無顯著影響 五、 父親和母親關心子女教育對形體化文化資本有正向影響 基於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備供參酌。Item 國民中學學生海外遊學之個案研究(2007) 曾安煌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由筆者及英文老師親自帶領遊學團為研究個案,團員中的三十三位學生為個案研究之研究對象,前往加拿大溫哥華,參與為期三週的遊學團,經由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蒐集資料,從當事人觀點探究學生參與遊學教育的意義、體驗、收穫、期待,以及學生於遊學過程中的體驗、想法和省思;並從教育的視野出發,希望瞭解台灣海外遊學團之辦理現況、瞭解短期海外遊學團的經歷對學生的意義、收穫與影響、析論台灣海外遊學團對於學生的學習意涵與價值以及提出台灣辦理遊學團之建議。 遊學經驗對於學生而言,是在學生人生閱歷中一段非常新奇、非常新鮮無可取代的親身體驗;藉由遊學這樣異文化的接觸與互動,給予學生重新再思考的機會,再思考文化異同的議題,反省自己本身的文化,再思考自己的價值體系,反省自己社會的價值體系,反省自己;此外,本國要辦理遊學教育活動,經綜合相關文獻探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四項結論:一、學生個人的親身體驗。二、有助於增進學生的文化資本。三、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四、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有目的性的課程。 最後,本國要辦理海!遊學活動,研究者經本文彙集之建議:一、遊學業者的建議:於成團前之周詳設計規劃與說明、於出發前之行前課程說明的重要、於出發前考量先行完成編班測驗、重視遊學國家之語文學校的選擇、要求語文課程教材與授課時數、選修活動課程及週六參訪活動、慎選寄宿家庭及飲食接送安全、遊學業者應以顧問的角色提供學生更多的服務;二、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三、國民中學的建議:學校行政、英語領域召集人、英語領域老師、家長會;四、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培育二十一世紀的師資、後續研究的重要性;五、參與遊學團的學生之建議;六、參與遊學團的學生家長之建議。 關鍵詞:遊學;個案;親身體驗;文化資本;多元智慧;非正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