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方案教學法由美國傳入我國之歷史探究(2019) 楊佳慧; Yang, Chia-Hui與方案教學法(The project method)有關的教學實施,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有著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且此一教學法之精神內涵及其運用轉傳相傳,其經由大陸,再傳入臺灣的歷史也為期不短。本研究的主旨即在探討方案教學法由美國之緣起,進而傳入大陸與臺灣的發展演進,從中探究方案教學法的真義,並尋繹方案教學法對臺灣有關教育問題的啟示。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方法為主,透過文獻、史料的整理、歸納及分析,瞭解方案教學法之歷史脈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析方案教學法之溯源與開展;第三章、第四章探究方案教學法傳入我國之理論與實務研究的情況;第五章則為全文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當今倡行專題式學習的臺灣學界人士,雖有部分已經能掌握專題式學習係緣起於Kilpatrick首倡的方案教學法之史實,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其由美國傳入大陸,再經由大陸傳入臺灣的歷史發展過程。於此一傳延的過程中,不僅在理論方面曾出現大量的專著,在實務方面也有少數學校進行實驗之事實。本研究以為,掌握這段歷史,對於深入理解專題式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應有正面的作用。Item 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1945-1972)(2011) 黃國維本文主要在探討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1945-1972)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情形,全文從機構、學生與教師三大面向加以探究,透過相關文件與統計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一步地了解當時台灣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最後並試圖探尋出影響大學教育發展的可能因素。據此,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校院成長速度並不一致,是歷經先緩慢、後快速、再緩和的過程。 二、聯合招生方式成為大學主要的入學管道,國文、英文及三民主義成為聯合招生考試的共同考科。 三、整體的大學教育品質雖是向上提升,但潛藏影響教育品質的隱憂。 四、女性參與大學教育的程度逐步提升。 五、中央政府對於大學教育發展的位居主導的地位。 六、經濟發展對於戰後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七、人口的持續增長帶動教育的擴張,並促使對大學教育的需求逐漸提升。 總之,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已不同於日治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亦為日後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利基。Item 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之研究(2006) 吳俊憲; Wu Jiun-Shian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認同臺灣本土、臺灣優先、以臺灣為主體的教育目標,在近十餘年來已逐漸形成社會的主流價值,推動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絕對有其重要性,如何運作課程改革藉以落實本土教育理想的達成,如何促使學校與教師幫助學生習得生活化與本土化的課程,教導愛護自己生長的土地,培養在地關懷的特殊情感,建立正確的本土認同,此為本研究關注的重點。 基於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五:第一,蠡探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其內涵;第二,瞭解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興革與發展;第三,分析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第四,歸納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影響因素;第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課程改革的相關建議。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歸納重要結論如下: 一、本土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鄉土教育是實踐本土教育的基礎,而全球教育必須建立在本土教育的基礎之上。 二、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係以全體臺灣人民為教育的主體,重視臺灣主體、回歸教育的本質、「由近而遠,再回到近」的參照觀。 三、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所進行的課程改革,其課程內涵是保持中立的、關心多元文化的、省思後殖民境況的、符合學生需求的。 四、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推動,係受到解嚴後各項因素帶來的影響;其目的在深化本土認同、發揚臺灣主體、凝聚生命共同體、提升國家競爭力。 五、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有:鄉土課程標準的修訂、本土教育委員會的設立、擬訂教育施政主軸政策、設置大學相關系所、編修相關參考資料庫等。 六、本土教育課程改革重要議題有:課程綱要修訂、教科書問題、鄉土語言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爭議重點主要為「去中國化」、內容比例、意識型態等。 七、國小推動「社會行動取向學校課程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學校課程發展」,惟是否達成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之目的,值得檢討與批判。 八、臺灣本土教育面臨的常見問題有:關懷不足、認知偏差、認識不夠、政策不定、人才缺乏、師資不足、教材混亂、資料貧乏、及其他等問題。 九、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社會氣氛的轉變、民間團體的影響、執政黨的影響力、行政首長的理念、大學教育機構及學者專家的主張、民意代表的介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