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習低成就國中生之學校時間觀(2024) 胡葳; Hu, Wei學習低成就學生經常是在國中校園較少被關注的對象,然而他們的聲音最能讓我們看見教育系統的不足與侷限;在學校既定的時間表下,他們的行動雖被限制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使用特定的策略跨越時間的界限,並會對學校時間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為有意義的行動。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符號互動論的視角,以學生主位取向的方式,關注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對學校時間的想法,及對學校時間的運用策略,並探討此時間觀的社會文化脈絡及其意義。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定大臺北地區一所國中的一個七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的時間為七年級下學期至八年級上學期,以參與觀察及訪談探究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觀。經過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對學校時間的意義是以學習為中心,並以「上課/非上課」、「自主性高/自主性低」二向度為分類;二、學習低成就國中生會有選擇性的認真上課並運用學校時間寫作業,此時間運用策略並非「重學習」;三、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運用策略並非完全「重玩樂」,而「打發時間」為運用策略的重要目的;四、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學校時間觀的形塑以對自我的定義為核心;五、學習低成就國中生學校時間觀的形塑需有各層面相輔相成,而學校制度和人際互動有重要影響;六、學習低成就國中生的學校時間觀和其學習成就為循環生成,升學主義下的時間取向引導其想法與行動。Item 國中男學生對家政課的觀點(2023) 周景怡; Chou, Ching-Yi家政課的意義與範圍、家政課的起源,都讓家政課具有特定的性別象徵意義。再加上社會脈絡中,家庭中傳統的家務分工、學校中的同儕互動、教師期望、休閒活動,以及社會中不同科系、職業與地位的社會階級,導致即使性別平等教育已經推行多年,性別刻板印象已經趨緩,但卻仍然存在,進而影響男學生對家政課的觀點。本研究選取臺北市某高中之國中部作為研究現場,以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為期一年左右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而後進行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壹、男學生對家政課的看法仍難擺脫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並常以升學考試判定課程價值。 貳、男學生家政課的學習經驗主要受家庭分工和課程內容的影響,但教師期望及同儕關係進一步強化男學生對家政課的刻板印象。 參、男學生在家政課的主要因應策略偏向順從型,但也會和退縮型與強硬型策略搭配使用。 肆、家政課的內容已無法符應當前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亦未能考量男學生日常生活的需求。Item 課業與訓練夾擊下的困與解— 臺北市小六體育班學生文化之研究(2023) 唐婉綾; Tang, Wan-Ling在這知識與資訊普及的時代,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高漲,了解學生的想法與文化顯得越趨重要,再加上過往的研究較少有針對國小學生從事有系統性的研究,以及體育班具有特殊脈絡性研究因素的背景下,本研究將由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一班台北市國小體育班級作為場域進行研究。研究目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是了解國小體育班的學生文化樣貌並找尋共同文化主題,二是探討學生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與發展出的因應策略,三是探究在特殊才能分班下,是否有產生極化的偏向。本研究透過民族誌的研究方法,透過參與式觀察、訪談以及文件成品來進行資料蒐集,分別從上課與訓練、老師與同學以及困境與策略這三大主軸來描述體育班學生的學生文化樣貌,就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並歸納以下兩部分結論。第一部份,在時間與體力有限的狀況下,體育班的學生不容易同時兼顧上課與訓練,故體育班的學生共同發展出「擺脫壓力」的文化主題,透過「偷」與「節省」的方式,將時間與體力最大化,將其有限的資源運用在被自我所認定為重要的事情上。第二部分為在挪移並擺脫壓力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何者為重、何者為先的狀況,經過一次次的取捨便會逐漸形成自我的身分認同,而每一位學生身分認同所偏向的面向也不盡相同,故在體育班中會形成出四種不同類型的多極化現象。Item 國中學生考試觀之研究(2022) 曾碩彥; Tseng, Shou-Yen受到中華文化儒家及科舉制度的影響,「考試」的角色與功能的重要性,深植於教學現場師生與家長的觀念中。學校與考試雖有客觀的制度性措施,學生卻帶著對考試進行主觀性的詮釋,並發展出不同的意義與行動取向,即形成了「考試觀」。本研究先梳理與考試有關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再以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描述班級共同的考試觀及四位個案學生的考試觀。本研究目的為:一、描述選定班級集體學生發展出何種共同的考試觀。二、針對選定的個別學生,分析形塑其考試觀之社會文化脈絡。根據研究目的選定大臺北地區一所國中的一個國三班級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的時間為國三上學期10月初至國三下學期6月底離校,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來探究國中學生的考試觀。研究發現第一部分將描述班級學生共同的考試觀。考量多重社會文化脈絡下,班級內學生個體觀念與行為仍有差異性,對考試的觀點與回應策略有所不同,第二部分則透過描述四位個案學生個別的考試觀,呈現個體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與調適策略。透過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獲致以下的結論:一、學生將學校考試分成「小考」、「大考」、「期末測驗」和「模擬考」等類別。二、面對考試學生發展出「背」、「理解」、「猜」和「作弊」的行動策略。三、學生的生活節奏與未來生涯被考試所管控。四、學生認為補習是準備考試的雙面刃。五、學生的考試觀在自我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中調整與形塑。六、學生的考試觀是其主體性的展現。研究的啟示從考試之面向討論適性發展與階級再製、人生幸福的想望、個體能動與自在性及考試觀對教師的影響等問題,將作為教學現場與政策制定與調整之參考。Item 大學女性運動員學長制文化之探究──以舉重隊為例(2020) 蔡佩穎; Tsai, P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長制文化的意涵,主要目的有三:一、了解學長制文化的內涵與運作規則;二、探討女性運動員如何理解學長制文化;三、分析女性運動員如何因應學長制文化的運作規則。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方法,運用訪談方式,選取一所有舉重隊的大學,再從中挑選舉重隊成員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訪談結果,可歸納出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來源依據為隊規,在學長制文化當中,「禮貌」為核心價值,其次為不對等的分工模式及連帶罰。而在舉重隊學妹的理解中,「禮貌」雖為核心價值,卻是有彈性的;此外隊長扮演重要的角色,決定是否要對學弟學妹施以連帶罰。迎新以及與學姐的談心時間也是學妹視為學長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二、根據舉重隊學妹之理解,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特徵有階序性、集體性、順從性,及後果性。 三、舉重隊學妹對於學長制文化所採取之因應策略有公、私領域之分。在公領域時會學著看人臉色,並團結一致;在私領域時則是藉由幫學長學姐跑腿,來與學長學姐建立良好關係。 四、舉重隊學長制文化之性別作用反映的是學姐與學妹間重視情感連結性,及看重人際關係及情緒的特質。Item 教師法實施對校園文化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2007) 王仁炳「教師法」公佈實施後,教育制度產生重大變革,並且因而衝擊校園內部權力關係的改變,可預知校園文化的發展將產生極為明顯的影響。 我國1995年8月教師法公佈施行,從此奠定公教分途,舉凡教師的任用、進修研究、權利義務、教師組織、申訴制度等均法制化且有別於往昔制度。本研究以870位台北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為對象,進行校園文化現況認同的調查,並探討教師對校園文化的認同跟教師個人和學校背景因素的關係。 整體而言,教師對現況校園文化的認同屬正向,包括「教師文化」、「行政文化」和「學生文化」均如是。惟調查結果顯示,其認同程度約在「普通」與「同意」的層次之間。其中教師對「本校教師更能遵守聘約規定,維護校譽」的認同度最高。可見教師法公佈實施後,有助於教師關注聘約內容,亦即打破傳統「教職鐵飯碗」之刻板印象,使教師更能惕勵自己在專業角色之定位。 教師對校園文化認同,會因其個人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但與教師會參與經驗無關。亦即教師對現況校園文化之認同因教師的性別、年齡層、服務年資等個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然而在自已是否參加教師會以及參與教師會意願等兩個變項上,則無顯著差異。 教師對校園文化認同,也會因其學校規模而有所不同。亦即教師對校園文化之認同會因學校規模而有差異,但在設校歷史和學校是否有教師會等兩個變項上則無差異。在學校規模方面,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校園文化在教師文化、行政文化及學生文化等三層面的認同,均有所差異。其中,學校規模在23班以下的教師,其在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及行政文化展現較高認同。在學校種類(不同的教育階段別)方面,國中和國小教師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整體來看並無差異。然而在教師文化及學生文化的構面上,則有顯著差異,亦即國中教師對教師文化的認同比小學教師正向,但國小教師則比國中教師對學生文化的認同要正向。Item 能玩就盡量玩!國小五年級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2016) 蔡佳伶; Tsai, Chia-Ling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後,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相處,透過與學校中的老師及同學彼此互動的過程,逐漸形成一套自己所共享的觀念與行動,這套觀念也會影響學生們在學校所採取的行動,此即學生文化。本研究採用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以研究者本身為工具,透過長時間參與觀察、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描繪一個五年級班級學生文化之面貌。 經過一年的研究,整理並分析所收集之資料,分別從上課、下課及放學三個時間段落,描述學生的觀念與行動,發現其主要的文化特色為「消極被動的課業文化」及「積極豐富的玩樂文化」。此種學生文化與成績至上的升學主義、不確定的未來有密切關係,也受到階級、性別與社區環境的影響。Item 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2019) 宋佳玲; Sung, Chia-Ling在過去青少年與學生文化的教育研究中,女性經常在整體脈絡中缺席,或是被視為是順帶一提的角色;在過去有關學生抗拒的研究亦大多以階級作為主要分析面相,以性別為分析重點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然而,男女學生身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位置,所面臨到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故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女學生在學校展現抗拒行為之背後因素,以及分析這樣的抗拒文化與其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中透過四位國中女學生的觀點,讓她們自己發聲,以了解國中女學生是如何解讀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她們為什麼要抗拒學習?藉由女學生生活經驗的抽絲剝繭來探究國中女學生抗拒文化背後所隱藏的集體意識。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途徑,以訪談作為主要資料搜集方法,並輔以教室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本研究五個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中女學生的抗拒對象多元且複雜,學校成為展現抗拒的集結地。 二、師長的標籤行為催化國中女學生洞悉霸權的存在。 三、國中女學生的抗拒多為隱性且溫和,並依情境呈現不同型態。 四、國中女學生雖抗拒學校升學目標,卻仍走上升學之路。 五、國中女學生的抗拒與順從是動態的,會隨內外在條件不斷游移。Item 高中學生智慧型手機文化之探討(2019) 金宣竹; Chin, Hsuan-Chu身處數位科技與網路時代,現今學生與過往學生之世代經驗已不相同。當今高中生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智慧型手機更成為其學校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形塑出不同以往的智慧型手機學生文化。本研究基於此,以質性研究方法之焦點訪談著手,輔以觀察和問卷調查之前導研究,探究高中學生智慧型手機文化,也以性別角度瞭解男學生與女學生智慧型手機文化之差異,並發掘智慧型手機於教育之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高中學生皆理解智慧型手機之特性,且智慧型手機成為高中學生人際互動和社交的主要管道,他們以智慧型手機之多元功能打發時間,以度過無趣的學校生活。其中,男女學生所重視之智慧型手機功能不同,且偏好使用不同類型應用程式。男學生較之女學生更喜愛使用遊戲應用程式,且能認清遊戲的意義在於趣味而不是花費金錢;而女學生則更重視智慧型手機的聊天和拍照功能,她們偏好社交類和照相類應用程式,用以建立自我形象並獲取同儕的肯定和認同,比男學生更重視情感交流和社交價值。 最後,智慧型手機也改變了高中學生的人際互動關係和課堂學習。智慧型手機將學生無時無刻的相互連結,卻也讓學生專注於個人的螢幕中而忽略了現實的交流,使得學生與他人的關係看似緊密實而疏遠,親密與疏離僅有一線之隔。在課堂中,學生因智慧型手機而容易分心、影響學業,但學生亦可藉由智慧型手機協助自身學習,發揮主動性。他們的學習方式產生變化,相較於文字閱讀,學生更傾向於圖像式資訊,故教師若能在教學中善用智慧型手機帶領學生學習,應能締造更好的教學效果。Item 美語補習班學生文化之探究(2016) 黃靖伶; Huang, Ching-Ling從過去到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學生與家長對於學校所學習的知識是否足以應付課業上的競爭,不僅持相當懷疑的態度,同時與顯現出對升學的焦慮。然而,儘管補習班已經成為影響學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通常補習這件事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僅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較少受到詳細的檢視,特別是身處其中的學生是如何度過漫長的補習生活,他們本身是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情,以及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若是要深入瞭解補習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必須要同時考量日積月累的人際互動關係,特別是在補習過程中,學生同儕之間所共有的學習文化,以及背後所牽涉到的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希冀以補習班學生為對象,瞭解他們在補習班過程中對於學習這件事情的看法與行動,觀察並聆聽他們是如何面對及看待補習班的生活,進而瞭解學生與教師及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最終是如何形塑補習班的學生文化。本研究選取北區某間美語補習班作為研究現場,以六至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長期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研究時程為期近兩年左右。透過教室現場觀察以及學生的深度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參與補習主要基於提升能力和強化競爭。 二、學生團體的分類形塑身分認同與學習表現。 三、學生文化可視為是一種潛在課程,賦予學習的自主性。 四、美語補習反映全球社會的高度競爭與文化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