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縣管校聘」背景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之個案研究(2022) 秦啟光; Qin, Qi-Guang本研究結合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的場域理論,以中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作為研究主題,通過對烏城縣個案的深度田野考察,揭示出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所遵循的邏輯。為了保證研究的效度,本研究將烏城個案進行了層次劃分,國家政策、教育行政系統、鄉村學校、城鄉校長和教師個體均被納入到烏城這個整體性個案的分析單位中,研究者採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工具深入鄉村學校開展實地調查,收集了一手田野資料。此外,為能夠在縣域層面了解鄉村教師的流動意願及真實流動狀況,研究者對烏城縣全體鄉村教師發放了問卷。基於豐富的資料,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發現:(一)在鄉村教師流動場域的建構過程中,國家通過流動政策實施了一種控制的邏輯,流動場域成為國家控制的一個單元。(二)從烏城鄉村教師流動的實際狀況來看,「縣管校聘」政策實施之後,流動現況表現為三個方面:城區教師依舊難以流至鄉村、鄉村骨幹教師流失愈加嚴重、城鄉師資不均衡變得更加突出。(三)在城市化大潮中,城鄉學校表現出了許多差異,在這個過程中鄉村學校逐步衰落,鄉村學校空間內確立起了以骨幹教師為主的流動主體。(四)鄉村教師個體參與流動場域的實踐時,雖然遵循場域的規則,但其流動的驅動力受到家庭的決定性影響,從而,個體表現出以理性為特點的自主邏輯。中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存在兩種矛盾張力,使其不同於布式場域邏輯。進一步說明,中國田野中的場域發生了異變,「場域代理人」的作用、場域的共構作用推動了此種異變,而中西社會結構的差異為中國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與布式場域邏輯不同提供了土壤,因此,研究者將布式場域稱之為等級場域,中國田野中的場域是一種差序場域。差序場域使個體在實踐中產生了對流動道德話語的排序,以自我為中心展開流動實踐,從而使一種新資本得以誕生。本研究將「同構資本」等同於Bourdieu場域中所謂的權力資本,而「異構資本」代表了個體實踐行動的動力來源,從個體實踐層面拓展了資本的邊界。大陸鄉村教師流動長期存在一種政策預期和流動現實悖反的現象,即均衡政策導向下的個體集聚,場域視角更能解釋此種悖反現象。本研究指出,中西方社會差異下,現代性國家倡導的道德話語,難以被差序場域中的個體完全接受,這是造成鄉村教師流動場域中流動悖反現象的深層文化根源。本研究得出三個結論:(一)以「縣管校聘」為代表的流動政策加劇了鄉村教師的向城流動。(二)鄉村教師流動場域的邏輯呈現出兩種張力,使其不同於布式場域邏輯。(三)鄉村教師的向城流動是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文化傳統性的一種展示。Item 特色學校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特色學校為例(2023) 葉慈惠; Yeh, Tzu-Hui本研究旨在探究一所公立特色小學實行學校行銷策略之歷程、現況、所遇困境、解決之道及成效。為達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彰化縣田日國小(化名)為個案對象,針對田日國小教職員工與家長進行約一小時左右之半結構型訪談,並輔以文件分析與觀察;再者,彙整、歸納及分析各式相關資料,並進行討論與分析;最終,彙覽研究結果與分析,歸整出研究結論,並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日後參考。依據研究結果,獲致諸項結論,茲分述如下:一、個案學校秉持著教育為本之理念,諸多年來皆以產品策略為主軸,並妥善運用外部行銷策略、內部行銷策略、互動行銷策略,逐漸發展出了一套行銷策略應用之雛形,形成獨有之學校行銷策略金三角。二、個案學校實行學校行銷策略之歷程為:策略評估、策略擬定與執行、策略擇捨。首先進行自我分析,以瞭解優劣勢及資源,再以此為基礎進行策略思量與評估,擇取出適當之行銷策略,並且依其成效、時局、階段性規劃等彈性調整與擇捨各策略,以利達成最佳行銷成效。三、個案學校之行銷主軸與理念係秉持學校初衷,以特色課程為主軸,並依循著學校行事曆辦理各式活動,執行著既定之學校宣揚事務,而並未因校長更替而朝夕令改。四、個案學校善用溝通、激勵、增能、合作、行政支持等方式,以化解行銷策略實行前期之困境,營造積極正向之學校文化與風氣,促使全校成員團結一心,教師流動率低且行政穩定,其便有助於學校事務之推行。五、個案學校妥善應用各式行銷策略,成功化解減班危機,並塑造良好且專業之學校形象,深獲校內外肯定,如此便有助於資源或經費挹注,亦更加深化教職員工之認同感,進而激勵學校創增更多教育價值與效能,促使學校經營走向永續化與精緻化。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研究建議,以供學校、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考。一、對於學校之建議 (一)鼓勵教職員工進行學校行銷策略理論之增能,以增進其理論基礎。 (二)建立行銷成效回饋機制,瞭解何以策略成效較佳,以供後續行銷決策參考。 (三)將家長納入行銷決策一角,以直擊目標對象之需求與理念。 二、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一)未來研究場域可針對多所特色學校進行探究,甚至是可擴及至普通學校或其他學制之學校。 (二)未來研究方法可採以混合研究法,促使研究結果更加完善,或採以行動研究法,以瞭解脈絡、歷程,提升研究之信實度與全面性。Item 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桃園市一所國小為例(2022) 張承安; Chang, Cheng-An本研究主軸為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執行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以及雙語教學教師所遇到的困難,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並以個案研究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的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對象為桃園市一所執行雙語教學之國民小學,針對個案學校校內五位執行雙語教學之教師進行三次焦點團體訪談,分析個案學校校內教師對於雙語教學的理解、雙語教學模式、推行雙語教學近四年間的歷程與困難之處,研究結果發現:一、雙語教學模式界線模糊,個案學校以學生習得學習目標為主、彈性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搭配多模態的運用進行教學。二、雙語教學建構歷程包含雙語課程編製及後續持續修正,並讓授課教師彈性呈現。三、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中需組織共備團體,支持教師發展與交流。四、雙語教學面對的挑戰可歸納為:雙語節數增加過快造成負擔、英文老師無法取代學科教師進行教學、校園雙語情境營造不易、雙語教學需要行政端與教師端有足夠的互信與溝通。最後,根據針對個案學校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對於未來雙語教學的省思與實務建議,以作為國民小學推動雙語教學之參考。Item 國民小學美感教育推動之個案研究(2021) 王春綢; Wang, Chun-Chou本研究其目的在探究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國小)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機、美感教育的推動困境、美感教育的推動策略,及推動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本研究依據上述目的所擬定之研究設計為實證分析,主要是以三所個案學校之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訪談法、觀察法、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三所個案國小美感教育推動情況,同時瞭解及分析國小美感教育推動困境、解決策略及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效益之歸納整理,以達成本研究目的。 本研究經過理論歸納與實證分析兩階段的研究歷程,因應研究目的所提出 的研究問題而獲得的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學校善用獎勵制度,鼓勵師生共創美感成功經驗,可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 動者的動機。 二、領導者以美感藝術專長帶領專業成長,能激勵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 機。 三、美感教育師資不足,教師美感專業素養不夠,藝術課程時數太少,導致美 感教育長年不受重視。 四、老師與家長以升學及成績為考量,對美感教育的認同感不足。 五、學校運用政策領導策略,善用紅布條、跑馬燈等公開宣導美感教育之重要 性,可提升教師對美感教育的重視。 六、學校運用行政領導策略,成立美感教育推動小組,申請藝術輔導團到校輔 導,強化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七、學校運用教學領導策略,成立教師美感學習社群,善用公開授課機制,增 強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八、學校運用課程領導策略,辦理美感論壇、研習、工作坊,研發課程,提高 教師美感課程創新能力。 九、打造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規劃美感教育校訂課程,深化美感課程實踐。 十、學校結合藝文場館開發美感體驗課程,可增加學生美感多元課程與生活實 踐。 十一、學校積極申請政府及民間資源,讓美感教育走出教室結合生活。 十二、教師運用數位科技教學,增加學生美感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美感教學能 力。 十三、借鏡美感教育先進國家,運用跨領域美感教學,統整學科學習,可讓學 生的學習與世界趨勢接軌,產生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 十四、推動美感教育可強化學生知識、能力與態度,達成五育均衡的學習效 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歸納為具體結論,以提供教育行政有關單位和國民小學 推動美感教育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與參考。Item 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推動之個案研究(2021) 馮珮瑄; Feng, Pei-Hsuan本研究旨在探究一所國民小學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之情形,分別就推動動機、歷程、困境與解決策略、推動後之影響、未來展望以知悉其全貌。研究者使用個案研究法,以竹心國小為個案研究對象,向其十位教職員工採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資料,進行資料的彙整、分析、歸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總結研究結果並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研究者日後參考。根據研究發現,將研究結果論述如下:一、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動機:學校鄰近在地漁港擁地利之便,具豐富資源供教學取材、符應社區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背景、期望藉由海洋教育的推廣培育學生海洋相關知能。二、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歷程:醞釀期─確定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方向,開拓資源以整合運用;發展期─揚帆啟航、深層探索海洋奧秘,全面推廣海洋教育;轉化期─永續創新推展、價值重塑,運用藍海策略提升整體品質。三、個案學校在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歷程中曾遭遇之困境包含部分教師推動積極度不足,恐造成課程僵化固著、校內海洋教育教師社群成員不穩定、學生缺乏對海洋在地文化之先備知識,影響教師教學成效及感受。四、個案學校為排除困境以順利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採取之因應策略主要為柔性激勵並組織團隊以提升教師海洋教育推動力、儲備專業人力及相關資源、善加利用環境資源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採多元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學習。五、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後,對於學校發展、教師增能、學生學習、社區家長都有正向影響。六、個案學校未來期望能往開發海洋相關主題式課程與展能活動、結合雙語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四面向進行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創新轉型與延伸發展。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不確定感心路歷程:三名教師的個案研究(2020) 林卉羚; Lin, Hui-Ling自1994年立法院修法後,中小學師資培育的制度產生了莫大的改變,從以往的「一元、閉鎖、管制、公費」的制度轉向了「多元、開放、自由、自費」,各所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師資培育中心,培育中小學師資人才。然而,因少子化的衝擊及年金制度修改,待退教師紛紛卻步。各縣市教師甄選員額緊縮,師培生完成師資培育課程後,準備進入教育現場,但部分縣市紛紛停招或部分科目不招聘教師,學校若有教師缺額大多以「代理代課教師、兼課教師或共聘教師」進用。本研究探討受訪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下,因代理教師的身分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差異;不同的任教學科中,面臨員額縮減的原因及受訪教師從踏入教育現場到現在的代理心路歷程。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選擇以研究者在教師工作場域中三名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文件資料等資料蒐集方法,依受訪教師所口述的內容及觀點,進行記錄與提問,以及將訪談資料轉為文字檔案,採質性研究為資料分析方式,針對訪談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再度進行思考,並蒐集相關資料以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藉以瞭解代理教師心路歷程的樣貌。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代理教師身分造成不確定感、代理教師工作困境感明顯、邁向正式教師之路難行及培養第二專長以做準備為結論,並從中歸納其是否具有相關性,以提供教育單位、學校、代理教師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