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2023) 林愷玉; Lin, Kai-Yu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親如何透過社團參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和互動經驗歷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4位父親,且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在社團同一單位有2年以上的參與經驗,採質性研究的敘說方式,資料蒐集及分析,並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探究此父職經驗,促進其理解父職任務之新取向。研究結果如下:一、親職任務平台的延伸 父親是為了支持子女發展、配偶支持和社團氛圍加入社團;這增加了他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交通接送和與子女溝通的機會;在社團中,父親能夠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增加個人能力。 二、豐富了親職資源 父親學習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正向溝通技巧,擴展親子間共同的人際圈和社交能力,利用社團的人際、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興趣,幫助他們階段性發展。透過社團活動傳遞父親的教養,結合外部資源豐富生活。 三、對父親、家庭和社團的增益 對父親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和親職能力等提升有助益。配偶支持社團活動成為家庭生活一部分,家人話題溝通多,進而感情增溫。社團成員分工合作,凝聚力高;培養子女反哺和回饋社團之心態與能力。 四、青春期動盪的發展階段潤滑平台 父母可利用社團共同話題、子女的團長和同儕協助,陪伴子女給予引導和關愛。青少年個體發展差異極大,青春期風暴也不一定會發生。研究參與者的子女皆在兒童期與父親就參加社團,並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而言,父親透過參與社團積極使用和部署資源:時間投資、情感表達、實質和精神上支持提供、互動參與和角色的塑造,提升父子關係品質,父親承擔社團責任的能力,以培養能力,獲得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的益處。因此,建議親子可以興趣為基礎,利用父職資源理論視角審視親子社團和親職生活經驗,透過共同長期參與正向社團或親子共學,搭建屬於適合自己的親職鷹架,童軍團亦是選項之一。Item 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與親職適應的影響(2021) 張芸慈; Chang, Yun-Tzu本研究旨在探討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自我揭露、自我安頓、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對單親家長心理適應(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心理困擾)與親職適應(親職價值、親職壓力)的影響,並比較單親、有偶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適應、親職適應影響的差異。本研究對象為「與12至18歲子女同住之單親、有偶家長」,並採用「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量表」、「安適幸福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簡式健康量表」、「親職價值量表」、「親職壓力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以144筆單親家長與151筆有偶家長有效資料進行分析,包含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一般線性迴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影響。 2.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揭露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3.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4.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情感性支持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5.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工具性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6.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單親家長安適幸福感的正向影響顯著高於有偶家長。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進行討論。Item 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一個行動研究之取向(2003) 方淑玉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國中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課程的可行性。分為三個研究目的:(一)探討國中生與老人代間方案之發展歷程。(二)透過行動研究方法,實施代間方案課程。(三)探討國中生對代間方案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國中生對老人的代間方案。首先分析代間方案的課程理念,設計規劃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活動性等三大主題課程與飲食計畫、人際關係等二大融入代間議題課程;並以質性分析的方法,探討在國中實施代間方案的發展歷程、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 一、本研究代間方案的課程設計原則為:代間方案是一種體驗課程、代間方案的設計要能合乎學生能力及需求、代間方案強調從生活中實踐的行動力、代間方案著重多元的活動設計、代間方案力求融入國中現有教學單元。 二、代間方案的實施策略,可採用協同教學的教學型式,以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活動性之主題課程及融入課程等方式,進行代間方案。 三、代間方案主題課程的實施成效,肯定代間方案的主題課程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呈現出對老化的正確認知,對老人的正向感受,省思自己對待老人的態度,及對未來老年生活的規劃。 四、代間方案融入課程的實施成效,學生能持續地維持主題單元時的老化認知,運用在飲食與人際相處的生活層面;也可以覺察自己代間相處的態度,啟發自我學習代間相處的動力。 針對本研究的代間課程設計,提出三個建議的方向: 一、對教師的建議:在教學資源方面增加體驗輔具的設計普及性及學校教學設備資源的配合;在人力資源方面需加強學校教師團隊的參與,及社區、社團等人力的支援;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盡可能採取多元活動的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年級的規劃,加強部分活動的學生參與度與討論深度。 二、對學生的建議:結合社團活動、社區參觀或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設計,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或公共服務時間,參與相關活動。 三、對家庭的建議:多建立青少年與家中老人相處的機會,讓青少年能經由與家中長者的良好相處與彼此關懷,建立自己接觸老人的信心,進而將代間接觸的視角拓展到生活週遭的老人。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僅限研究班級中的反應回饋,建議後續研究者能進行代間課程的實驗研究,以更清楚瞭解國中生在接受代間課程後,對待老人態度的影響。Item 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2014) 林儒婕本研究主要以性別社會化的相關理論探討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如何調節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資料來源為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TYP)之長期追蹤資料,以2000、2001、2002年03月、2002年10月、2005年及2007年共六個時期的受訪者488人為分析樣本,並且以HLM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尊降低,但在青少年晚期改變不明顯,發展平緩。(二)青少年早期的自尊發展軌跡,女性自尊下降較男性多,而在青少年晚期自尊發展軌跡並無性別差異。(三)身體滿意會影響青少年期自尊的初始狀態及斜率變化,身體滿意愈高,自尊的初始狀態較高,但自尊下降較多。(四)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家庭支持程度而不同,男性知覺家庭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五)青少年早期自尊初始狀態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而不同,女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初始較高;而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不同,男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Item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2012) 陳怡臻; Chen, Yi-Je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並進一步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及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就讀於高中職一年級到三年級、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之間的學生進行抽樣,有效樣本共計1248人。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為「普通」偏「不認同」。對離婚態度四個面向的認同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離婚的困難度」、「對離婚的接受度」、「離婚的可行性」、「個人及孩子的福祉」。 二、「性別」、「主要照顧者」、「宗教信仰」、「學校類別」及「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於青少年的離婚態度有顯著影響力。女性、主要照顧者為母親、無宗教信仰、就讀高中、父母婚姻關係愈不和諧之青少年,對離婚持較認同之態度。 三、親子關係在背景變項對青少年「離婚的困難度」、「個人及孩子的福祉」兩個離婚態度面向的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親子的親密情感,對青少年的離婚態度之影響力,大於父母的婚姻關係。Item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2013) 鄭珮秀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國公立中學國一至高三具有一位以上手足的在學學生,共獲得有效問卷852份,研究以「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父母教養差異感受量表」、「手足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系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青少年的親子關係 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良好。 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國一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好,高中階段的青少年,高二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差。 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性;女孩與父母的關係比男孩好。 4.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出生序而有差異性;排行老大者與父母的「溝通」關係比老么好。 5.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手足數目而有差異。 貳、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情形 1.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不會因為不同年級而有差異。 2.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女孩比男孩感受父親較公平對待,男孩感受父親較多的「控制」。 3.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出生序而有差異;排行老大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4.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只有一位手足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參、青少年的手足關係 1.青少年的手足關係普通。 2.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高三生的手足關係最好。 3.青少女的手足正向關係比青少男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性別差異。 4.排行老大者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較差。 5.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有兩位手足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最好。 6.同性別手足組合比異性別手足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正向關係較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手足性別組合差異。 7.手足負向關係會因手足年齡差距而有差異;年齡差距愈大者其手足關係愈好。 8.親子關係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青少年感受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愈好,其手足關係也愈好。 9.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父親教養差異對手足負向關係有顯著解釋力,母親教養差異對手足正向和負向關係都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青少年、青少年的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青少年的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之研究(2012) 王莉婷; Wang, L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個人及家庭背景變項、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三者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高中(職)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300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對同居呈現中立之態度。就同居態度的各面向來看,青少年對「以同居作為試婚」之認同程度較高,對於「以同居取代婚姻」認同程度最低。 二、男性、高職學生、無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1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婚姻狀況為喪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較不和諧、低家庭社經地位者,對於同居的認同程度較高。 三、約六成青少年將來想要結婚,相較之下,男性、高中學生、有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離婚、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對進入婚姻的期待較高。 四、青少年對同居的態度影響其進入婚姻的期待,並且同居態度之不同面向影響程度有別。男性、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認同「以同居試婚」程度越高,則婚姻期待越高;男性、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越認同「同居可使兩人的關係更親密」,越期待進入婚姻。另一方面,高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愈不認同「以同居取代婚姻」,愈期待進入結婚。Item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2012) 蕭雅文本研究主要探討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之動機,以及參與動機與家庭支持間的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樣本為台灣地區16至24歲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者,共計319人。研究工具包括:「角色扮演動機量表」、「家庭支持量表」、「背景變項調查表」。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包括五項動機因素:「非凡扮演」、「同儕歸屬」、「探索自我」、「創作成就」、「體驗隱藏我」。 2. 家庭對Cos支持包括「行動支持Cos」、「情緒支持Cos」,其中家人的行動支持最能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庭對Cos的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家人互動關係、父母對Cosplay的態度、以及一般生活面向的家庭支持都與家庭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支持有關。 3. 影響青少年扮演者整體參與動機的因素包括Cos投入感以及父母教養方式,投入程度越高、整體動機也越高;父母採權威式教養方式的受試者整體動機較高。 4. 家庭支持對Coser為何參與角色扮演是有關聯性的,情緒性、實質性支持、以及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情緒支持,與青少年同儕歸屬之動機呈現負相關;此外,一般家庭支持與青少年探索自我之動機呈現正相關。Item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2007) 李乃佳; Nai-Chia Lee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並評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學習需求。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採方便取樣大台北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獲得有效樣本665份。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親子關係學習需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是由「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生活參與」和「角色期望執行」等五個構面組成。所得資料以SPSS 10.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 1. 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品質仍有再提升的空間。 2. 女生與父、母親的關係優於男生。 3. 與父親關係好的青少年,與母親的關係也是好的。 4. 青少年親子關係在高中職階段存在轉折點:高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最差,高三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提升。 二、 青少年親子關係學習需求評估: 1. 家庭教育專家及青少年對親子關係學習需求的看法大致相同。 2. 對親子關係有學習需求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是好的;反之,對親子關係沒有學習需求者,其親子關係較差。 3. 國中及高中職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優先學習議題包括「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使用多樣化的方式與父母交換意見」、「使用外顯的、多樣化的方式表露情感」和「尋求外界協助解決親子問題」。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青少年、青少年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Item 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之觀點研究:次文化的觀察(2007) 劉容襄; LIU, JUNG HSIANG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所傳遞出之真實觀點,並探討青少年同儕間自身觀察其行為與觀念是否受到電視偶像劇的影響,研究者並在其間作青少年次文化之觀察。 本研究以焦點團體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舉行三次座談達到資料飽和,座談地點為受訪對象就讀之北市某市立國中家政教室。受訪對象為三男四女,共計七名之青少年前期的國二學生,其背景符合收視電視偶像劇一年五部以上,且倆倆具有同儕好友之身分,其中研究者刻意納入一名不喜歡電視偶像劇之男生,企圖觀察同儕間的互動反應。研究工具包含訪談題綱、錄音(影)設備、訪談日誌與研究者本身。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歸納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對於電視偶像劇所傳遞岀的真實觀點 (一)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的定義:電視偶像劇要有知名之偶像,其故事不管是相戀、單戀、外遇之愛情與友情故事都應具備合情合理之真實感,避免太夢幻的愛情、無意義的打鬥與鮮明的台客風。電視偶像劇應注重新鮮感、節奏明快、不拖泥帶水又適時帶有喜感之劇情,開頭要能吸引人,結局要精采而圓滿。至於播出集數至少廿集,每集長度六十或九十分鐘,但絕不可以歹戲拖棚。 (二)青少年注重之電視偶像劇特色:喜好有喜歡又知名的明星、不拖泥帶水又能感動的劇情、美麗的場景與漂亮的服飾烘托。厭惡台客風氣息的內容、對公式化情節的反感與拒絕難以理解的劇情。 二、同儕間自身觀察受電視偶像劇之影響 (一)收視起因歸納為無意間發現、被預(廣)告吸引與受朋友推薦。 (二)同儕間思想與行為上的改變則為羨慕劇中的生活、將對白變成口頭禪、購買劇中相關商品與以粉絲方式支持偶像。 三、青少年同儕間的次文化現象 (一)同儕互動中,可以發現具有主見的意見領袖影響性與特質及同儕對於所屬團體的認同與歸屬感。 (二)性別差異上,相對於女生對電視偶像劇的喜好,則男生多半仍熱衷於線上遊戲與電影。 四、不同世代間的差異觀點 受訪青少年不能認同家長強勢制止收視,又不具說服力的理由,且認為家長過於擔憂,為此青少年也衍生出因應對策。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青少年家長與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