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689
  • Item
    從工作家庭邊境理論探討邊境、家人支持與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之關係:以新創公司創業者為例
    ( 2021) 洪晟惠 ; Hong, Cheng-Huei
    摘要 本研究應用工作家庭邊境理論,探討新創公司創業者的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以及邊境、家人支持與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之間的關係。以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家庭增益分類出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並從工作領域與家庭領域探討邊境中的時空彈性與角色通透、家人支持中的情感支持與工具支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回收有效問卷195份。資料分析使用潛在類別分析與多項式邏輯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創業者的工作家庭和諧可以分成三類型。 (1)職家雙惠型(49.2%):工作家庭衝突低、工作家庭增益高。 (2)職家雙矛盾型(35.9%):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家庭增益都高。 (3)職損擾家型(14.9%):工作對家庭衝突高、家庭對工作衝突低、工作對家庭增益低、家庭對工作增益低。 關於三類型的背景,已婚、子女數較多者,多於屬職家雙惠型,未婚、子女數較少者,多屬於職損擾家型,其餘屬於職家雙矛盾型。 2.工作家庭和諧類型會因邊境而不同。 工作領域中,角色通透越高,則職家雙矛盾型、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家庭領域中,時空彈性越高,則職家雙矛盾型、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角色通透越高,則職損擾家型、職家雙矛盾型的比例越高。 3.邊境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效果,會因家人支持而不同。 工作領域中,角色通透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影響,因工作領域的情感支持而不同。當情感支持低時,角色通透越高,則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家庭領域中,角色通透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影響,因家庭領域的情感支持而不同。當情感支持低時,角色通透越高,則是職損擾家型的比例越高。 本研究在理論對話、分析方法及實務應用上,都展現相當程度的意義,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融入幼兒園教師教學實務輔導之探究
    ( 2022) 齊君蕙 ; Chi, Chun-Hui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將「問題導向學習」法融入於幼兒園教學輔導歷程,以協助教保員改善其提問策略及教學實務。過程中,研究者在多次的「釐清遭遇的問題、擬訂及實施改善策略,並進行省思」的循環中尋求精進之道。研究歷經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以研究者擔任教學輔導的教保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現場錄音的方式,並蒐集教保員教學週誌、專業學習社群及小組討論的文件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問題導向學習方法能有效引導教保員發現自己使用提問策略的問題,藉以引發教保員改善提問策略的行動。二、問題導向學習方法能協助教保員釐清教學問題,透過教學的實作過程,有效提升教保員實施教學實務的調整與成長。三、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有效凝聚教保員教學共識,增進教保員教學實務對話的機會,藉以引導教保員課程調整的行動。四、在實施問題導向學習方法後,研究者本身不斷地反思解決所遭遇的考驗,但亦有困境未能完全有效解決。且在行動過程中,獲得寶貴的輔導經驗,亦提升自身在執行研究上的能力。最後,研究者總結行動歷程的經驗與省思,提出輔導策略實施上的建議,以及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 Item
    早期親職行為對父母中老年期心理福祉之影響-子女成就滿意度的作用
    ( 2021) 林姿慎 ; Lin, Tzu-Shen
    本研究運用生命歷程理論,探究父母在子女青少年期的親職行為,對其中老年時心理福祉的影響,進一步以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的成就滿意度為中介變項,探討父母在子女青少年期的親職行為與中老年時心理福祉的關係。資料來源為「臺灣青少年歷程」(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資料庫,使用2000年、2002年及2019年三波家長樣本的長期追蹤資料,計有男性299人,女性1050人,共1349個樣本。研究主要發現:(一)父母早期的親職行為對父母中老年的心理福祉無直接影響,但會透過對子女成就滿意度,間接影響其中老年心理福祉,且早期親職行為的不同內涵對子女成就滿意度及中老年父母的心理福祉影響機制不同。(二)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成就滿意度與中老年期的心理福祉顯著關聯,對子女的成就越滿意,父母的中老年心理福祉越高,顯示出華人家庭中代間關係的「榮親」意涵。(三)父母早期親職行為、對子女成年後的成就滿意度,及其中老年心理福祉三者間的關聯存有性別的差異。母親在各項親職行為的付出均較父親來得高,再者,母親在子女青少年期的親職行為,「生活照顧」透過母親對子女成年後的成就滿意度,正向影響母親中老年的心理福祉,「限制約束」透過對子女成年後的成就滿意度,負向影響母親中老年的心理福祉;父親在子女青少年期的親職行為,僅「限制約束」透過對子女成年後的成就滿意度,負向影響父親中老年的心理福祉。整體而言,母親在子女青少年期的親職行為,對其中老年心理福祉的影響,體現華人文化下,父母養育子女、期許子女成就,增進其中老年心理福祉的一種「社會交換」回饋模式,早期對子女的投資,透過對成年子女成就滿意的評價,轉換成父母中老年時的欣慰、父母角色任務及養育子女責任的圓滿完成。
  • Item
    我國家庭教育政策形成與執行之研究
    ( 2021) 陳志偉 ; Chen, Chih-Wei
    我國於2003年通過家庭教育法,為全世界惟一以促進家庭教育為法制目的之法律。然家庭教育政策法制化及後續修正,能否符合現代家庭需要、發揮預防家庭問題發生之功能;又公部門及民間家庭教育工作人員如何執行,與政策規劃差異如何,實應有學術研究深入探討,以進一步檢視政策實效。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論,透過深度訪談及歷史文獻內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實地訪談家庭教育政策主管官員、相關專家學者、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及民間家庭教育工作者共34人,從中央到地方瞭解家庭教育政策之形成及執行實際狀況,佐以立法院公報等有關家庭教育法之文獻內容分析,探索政策規劃與地方執行之落差及原因,並尋求未來可努力之方向。研究結果針對現行家庭教育政策做出五項建議:一、家庭教育政策應與家庭政策整合為「社會及家庭部」。二、成立家庭政策研究院,以研究做為含家庭教育等各項家庭政策之基礎。三、將家庭教育專業認證自能力「證書」提升至職業「證照」,逐次提升家庭教育中心需具備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方可任職。四、加速規劃家庭教育專業機構認證,擴大公部門與民間家庭教育合作。五、增加傳播與行銷專業培訓,強化家庭教育專業人員推廣及倡議能力。
  • Item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
    ( 2022) 林佳慧 ; Lin, Chia-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