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焦慮感、幸福感與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研究(2022) 蘇亦寧; Su, Yi-Ning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研究一目的在檢驗史賓斯兒童焦慮量表(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SCAS)在臺灣樣本中的心理測量特性,以供後續研究及兒童焦慮狀況評估之參考,故研究一以桃園市150~200位國小學童進行SCAS的預試研究。研究二旨探討「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於國小學童的焦慮感、幸福感及生活適應的立即與追蹤的輔導成效,以提供未來研究,以及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輔導方案的參考,故研究二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桃園市某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在取得參與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人,而後進行實驗方案。實驗組成員將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照組同樣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生涯探索小團體方案。研究二以SCAS、「心理幸福感量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在實驗操弄前後將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後測,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研究參與者在焦慮感、幸福感和生活適應上的變化。此外,本研究以小團體紀錄、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以及對導師的半結構式訪談等質性資料補充說明實驗方案之實施效果。研究一結果顯示SCAS量表於臺灣學童具穩定信效度,可作為評估兒童焦慮的良好工具。研究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分離焦慮上具立即輔導效果,且排除前測影響,實驗組在整體焦慮感的立即和追蹤輔導效果皆優於對照組,然本次對於實驗組學童幸福感和學校生活適應雖有一定程度的輔導影響,但尚未達到明顯輔導效果。此外,根據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和導師訪談,顯示實驗組成員對實驗方案所抱持的正向態度,且實驗方案對學童情緒和人際有正向提升效果。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22) 姚雅銣; Yao, Ya-Ju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民營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2021) 竺琇茹; Chu, Hsiu-J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希望瞭解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及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受雇於臺灣地區民營企業的職場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研究工具有「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台灣版」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678個有效樣本。透過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拔靴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二、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不同性別、年齡上沒有差異;在不同年資、學歷及職務級別上有顯著差異。三、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四、職場工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涯調適力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五、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對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Item 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關係(2020) 劉旭桓; Liu, Hsu-Huan本研究探討就讀於高級中學(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普通班的中重度身心障礙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現況,以及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就讀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公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排除因伴隨智力問題而理解題意有困難之學生,以自編之「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回收206份有效問卷。將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皆落於中等至中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顯著優於男生。 三、不同障礙類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感官功能障礙學生顯著優於肢體病弱、社交情緒障礙學生。 四、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不因學校類型、障礙程度與障礙原因而有差異。 五、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以及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之間均呈現高度正相關;而自我決策與自我概念間則有中度正相關。 六、自我概念中的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學業自我及自我決策中的心理賦權、自我調整、獨立自主等六個變項對生活適應有正向預測效果,其中以心理賦權解釋力最佳。Item 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之建構與驗證(2009) 王玉珍; Yu-Chen, Wang本研究目的在建構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並驗證其效果。研究一為建構模式。研究參與者為10名雙生涯女性,年齡介於28至47歲(平均年齡為38.8歲)。研究者擔任諮商心理師角色,對參與者進行6到8次的短期諮商。諮商歷程所得之逐字稿資料,以發現取向質性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建構出包含四大巨集與十大段落的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並形成組型結構與諮商流程圖。 研究二採混合研究中的多重檢證方法,驗證並探究本模式的諮商效果。量化研究目的在探討本諮商模式對生活滿意的影響效果。共招募28名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5歲。研究採等組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自變項為實驗處理,依變項為生活滿意。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實施本研究所建構出的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模式諮商,控制組實施雙生涯家庭角色信念量表。實驗處理前後兩組均實施「家庭及工作滿意與平衡量表」。資料處理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本諮商模式對於提升生活滿意內涵中的追求自我成長與照顧、快樂感受二部份具有效果,工作滿意部分的效果則不顯著。另採質性研究探究參與者諮商的主觀經驗,以了解本模式的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14名參與者於諮商後進行追蹤訪談,所得資料以紮根方法進行分析。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可分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關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相關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2) 詹寓婷; Yu-Ting 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其中社會支持指來自同學朋友間的社會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選擇臺灣北中南東共18所大學日間部75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自我分化量表(學生版)」、「社會支持量表」及「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生在本研究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得分現況約在中等程度。 2.不同性別、學院、年級、居住情況之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的總分及各分層面,有部分達到顯著差異。 3.自我分化、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三變項的總分之間存有正相關。 4.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對其生活適應具有正向之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作為未來學術研究、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2009) 謝欣容; Hsieh, Hsin-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單親兒童及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的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共1303位單親與雙親兒童,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類型最多,單親兒童的父親則以「忽視冷漠」為最多;2.單親兒童生活適應情形較雙親兒童為差;3.雙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4.雙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性別、年級、手足、主要照顧者及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差異;5.單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年級、手足因素而有差異;6.父母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兒童生活適應較佳,採「忽視冷漠」者則較差。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生之不表達情管理策略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 以完美主義與問題解決態度為中介變項(2014) 王麗雯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童之完美主義、情緒管理策略、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並建構一個符合情緒困擾學童之情緒調節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以「兒童雙元情緒管理策略量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回收共371位情緒困擾學童之反應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此模式。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建構之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其適配度不錯,且具有58%的解釋力。而在路徑分析方面,結果顯示正向完美主義「要求秩序」與問題解決態度為壓抑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生活適應的部分中介變項;問題解決態度亦為正向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之完全中介變項。且壓抑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負向直接效果;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正向直接效果。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小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13) 白潔文; PAI, CHIEH-W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生 Facebook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從九大行政區抽取的七所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596 人(男生294 人,女生302 人)。研究工具包括『Facebook使用動機量表」、『Facebook涉入程度問卷』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的現況而言,使用Facebook動機中間偏強,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Facebook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Facebook涉入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具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對於其生活適應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臉書、使用動機、涉入程度、生活適應Item 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2) 陳依璇; CHEN, Y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國中學生分別在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以及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與預測力,本研究共抽樣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三區國民中學學生,有效樣本共911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使用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整體學校希望感、學校希望感之生涯目標性、生涯自我評價、課業自我評價與可能性沒有顯著差異,在學校希望感之「課業目標性」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優於男生。 二、不同年級國中生在學校希望感整體與五項因素皆有差異,且七年級學生優於八、九年級學生。 三、不同家庭結構國中生在學校希望感整體與五項因素皆有差異,且雙親家庭 的學生優於非雙親家庭的學生。 四、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整體以及其七項層面,包含自我定向、家庭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工作適應、學習適應、自我勝任皆無差異,但生 活適應之「社會適應」有差異,且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五、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整體與八項層面皆有差異。 六、不同家庭結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整體與八項層面皆有差異,且雙親家庭的 學生優於非雙親家庭的學生。 七、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與其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可預測其生活適應。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國中學生之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