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立高中生為例(2007) 羅容璧; Lo Jung P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個人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因素與父母、老師及同儕等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研擬建議,以供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本研究以就讀於桃園地區五所國立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計799名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結果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生在與「父親、母親、老師、同性同儕」的互動需求上,顯著高於 男生;在與「異性同儕」的互動需求方面,無性別差異。 (二)不管是任何出生序(老大、中間子女、老么)或獨生子女,其與「同性同 儕」互動的需求在所有人際的需求中都是最高的;而在與「父親、母親互 動」的需求上,老大較老么為高。 (三)「男女合班」的同學與「老師互動」的需求會高於「男女分班」的同學。 (四)高中生的人際互動需求,並不因與父母的居住狀況、父母社經地位及家庭 人口數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五)男女高中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最想求助的對象都是母親。而高中 女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向人求助的需求會高於男生。 (六)高中男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以向「兄弟姊妹」求助的需求程度最 高;高中女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則以向「同性同儕」求助的需求 最高。 (七)高中男女生在課業上有困難時,皆以向同性同儕、異性同儕、老師的求助 為主。 (八)高中男生在心情不好時,向「異性同儕」的求助需求高於女生,而心 情不好時高中女生仍傾向於選擇「同性同儕」為求助對象。 (九)高中生遇有情感困擾時,女生的求助需求大致上是高於男生;但是女生向 母親求助的意願卻又不如男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教師、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的研究參考。Item 國中生性別對幽默風格、嘲笑風格的影響─同理心為中介效果檢驗(2015) 林欣儀; Lin,Hsin-Yi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性別、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以七八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431人,採用「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及「同理心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幽默風格及嘲笑風格有顯著差異。 (一)國中男生在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幽默風格顯著高於國中女生,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分數則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男生在喜被笑與喜笑人部分顯著高於國中女生,怕被笑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同理心有顯著差異,國中女生在「情感同理」、「認知同 理」及同理心總分皆顯著高於國中男生。 三、同理心在性別與幽默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攻擊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四、同理心在性別與嘲笑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怕被笑」嘲笑風格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被笑」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笑人」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影響:以述情障礙為中介變項(2017) 羅文均; Lo, Wen-Chun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檢視家庭功能、述情障礙與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關聯性,以往相關研究多認為情緒調節失功能在成長環境與自傷行為間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以述情障礙作為中介變項,來瞭解家庭功能如何透過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產生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地區四所高中、職學生(高中兩所)進行調查研究,共2,194人參與問卷施測,有效問卷數為2,170份(女性佔52.13%);研究工具包括簡式家庭功能量表、述情障礙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斯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臺灣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為20.49%(95%信賴區間為18.79%-22.19%),且女性自傷行為盛行率顯著多於男性(χ2 (1,N = 2,120) = 16.26,p< .001);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有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與自傷行為具顯著正相關、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有正向預測力,並且,難以辨識感覺之因子對自傷行為具最高之預測效果;家庭功能與述情障礙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述情障礙具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在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的關係間,具有部分中介之效果;其中又以女性樣本之中介效果最佳。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證了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和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之影響模式,且研究者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以供家長、教師及研究和實務工作者在未來研究參考和實務上運用。Item 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2015) 伍淑玉; Wu, Shu-Yu本研究欲探討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並檢視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預測情形。研究對象為785位台灣國中生(男=364,女=421),所有參與者需完成一份由Rosenberg自尊量表、希望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生活壓力量表,以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組成的問卷。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中學階段男生在自尊、希望感的表現高於女生,亦有較高的心理健康;女生則是在社會支持的表現高於男生;不同性別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可共同預測66.5%的國中生心理健康。不同性別呈現相異的心理健康模式:在男性模式中,四個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社會支持、希望感、自尊與生活壓力;在女性模式中,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希望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尊。然而,後續進行之多群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其結構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五個面向,主要透過三組典型因素,達顯著相關。第一組典型相關顯示「自尊」、「希望感」,與心理健康之「樂觀進取」、「人際關係」兩個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二組典型相關顯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家庭和諧」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三組典型相關顯示「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情緒平衡」面向有密切關聯。 二、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之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所有變項可共同預測國中生心理健康,達顯著水準。 三、希望感是一個強力的預測指標,對不同性別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皆然。 四、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呈現相異的內在趨勢;然而,多群組分析結果指出:兩個模式的預測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五、與其他變項同時考量之下,自尊對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預測力不如預期;自尊與心理健康之間,可能有其他變項的效果,削弱了自尊的影響力。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釐清這些因子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調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