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閱讀觀點取替文本對國中生接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影響:以同理心為中介變項(2023) 江盈潔; Chiang, Ying-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能否透過閱讀觀點取替文本,來增進不同性別國中生之同理心及其對身心障礙同儕之接納態度,並檢視同理心在觀點取替與同儕接納態度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採準實驗的不等組前後測控制組設計法,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國內公立國中,班級中有經鑑輔會核定之身心障礙同儕的國中生,有效樣本共170人,男生71人,女生99人。自變項其一為實驗操弄不同性別參與者閱讀觀點取替文本後的視角轉換;其二為參與者之性別。依變項為同儕接納態度,測量工具包含「同儕分組意願評等表」及「國中生同儕接納態度量表」。中介變項為同理心,以「中文版人際反應指標量表」測得。實驗後將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二因子共變數分析,並以同理心為中介變項進行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不同觀點取替組別及不同性別,同儕分組意願的評等分數並無顯著差異。二、不同觀點取替組別及不同性別,接納態度組別間無顯著差異,但性別有顯著差異,女生的接納態度顯著高於男生。三、不同觀點取替組別及不同性別同理心有顯著交互效果,以男生來說,實驗組B(由我觀點轉換至他觀點)的同理心顯著優於實驗組A(由我觀點轉換至你觀點);而在實驗組A裡,女生的同理心顯著優於男生。四、經由觀點取替後,同理心在性別、觀點取替與同儕接納態度間無顯著中介效果。但在多元階層迴歸統計結果發現,性別對同理心有顯著預測力,同理心也與接納態度有顯著正相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教育實務之參考。Item 同儕對高中生利社會行為之影響:以同理心、友誼特性與同儕相似性為調節角色(2011) 簡嘉盈; Chia-Ying, Chien本研究主要目的欲了解同儕對於高中生之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探討高中生好友們利社會行為與其自身利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利社會行為包含三種行為表現,即:關懷、助人、合作行為,同時,以高中生本身同理心(同理關懷、觀點取替)、同儕間友誼特性(友誼品質、互動頻率、友誼持續度)及同儕相似性(社交地位相似性、休閒活動參與相似性),進一步探討同儕利社會行為與自身利社會行為之關係是否具有影響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地區公立高中一、二年級502位學生(男259人,女243人,平均年齡15.9歲)。使用「利社會行為問卷-同儕提名」、「好朋友提名問卷」、「同理心量表」、「友誼特性量表」、「社交計量問卷-同儕提名」、「休閒活動問卷」等研究工具,分別測量高中生利社會行為、同儕利社會行為、高中生同理心能力、友誼特性、高中生社交地位及活動參與類型。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同儕利社會行為對於自身利社會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2.同理心對同儕利社會行為與自身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具有調節效果。 3.友誼特性(友誼品質、互動頻率與友誼持續度)對同儕利社會行為與自身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皆未達顯著調節效果。 4.同儕相似性(社交地位相似性、休閒活動參與相似性)對同儕利社會行為與自身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皆未達顯著調節效果。Item 助人工作者之不同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與同理心之相關研究(2009) 曾威豪; Wei-Hao Ts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助人工作者之不同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與同理心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針對:(1)「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個體化之差異情形」、(2)「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理心之差異情形」、(3)「助人工作者其同理心與個體化之間的關連情形」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四分事務所之261名義務張老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人際反應量表」、「關係體驗量表」與「個體化量表」等三部分。所得資料以群聚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分析,並得下列結果: 1.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緒獨立」、「衝突獨立」、「人我分化」三方面之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且安全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衝突獨立」、「人我分化」二方面之得分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逃避依附組,在「情緒獨立」方面之得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組。此外,逃避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緒獨立」、「人我分化」兩方面之得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組。 2.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情關懷」、「身心憂急」、「幻想融入」、「觀點取替」四方面之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且焦慮矛盾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情關懷」、「身心憂急」、「幻想融入」三方面之得分高於逃避依附組,在「身心憂急」方面之得分高於安全依附組,在「觀點取替」方面則與安全依附及逃避依附組未達到顯著差異。 3.助人工作者其同理心與個體化之間有相關存在,從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中可知,助人工作者的「身心憂急」程度越高時,其「人我分化」的傾向也就越低。助人工作者的「觀點取替」與「同情關懷」程度越高時,其「衝突獨立」的傾向也就越高。 關鍵字:助人工作者、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同理心Item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同理心之相關研究(2010) 林碧欣; Lin BiS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同理心的相關情形,並且檢驗不同性別國中生、以及國中生父親與母親在嘲笑風格與同理心之差異情形。研究者以「嘲笑風格量表精簡版」、「同理心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立意取樣,抽取五校738組學生與其父母,回收後之有效樣本為343位學生、360位父親及405位母親。結果顯示:(1)國中生父親與母親之嘲笑風格具有顯著差異,父親「喜被笑」與「喜笑人」特質顯著高於母親;在國中生父母之嘲笑風格的相關方面,父親的「喜笑人」與母親「喜笑人」、「喜被笑」達顯著正相關。(2)國中男生「喜笑人」顯著高於國中女生;國中女生在同理心普遍顯著高於國中男生。(3)父親「喜笑人」與子女「怕被笑」達顯著正相關;母親「喜被笑」、「喜笑人」與子女「喜被笑」、「喜笑人」具顯著正相關;子女「喜被笑」與「同理心」達顯著正相關;子女的「喜笑人」與「同理心」達顯著負相關。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父母與子女的嘲笑風格具有相關存在,且父親和母親分別與子女之相關情形不同。職是之故,研究者建議學校可辦理親職講座,向父母宣導正向的嘲笑風格,藉此間接改善子女之嘲笑行為;另外,由於國中生嘲笑風格與同理心有負相關存在,因此學校可藉由開設人際與同理心課程,輔導國中生之嘲笑行為。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與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2009) 林苡彤; Lin, Yi-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未涉入者)在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也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不同關係攻擊角色是否有性別差異。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四所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964人(男生498人,女生466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關係攻擊受害經驗量表」、「同理心量表」及「規範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情境式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考驗、t考驗、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在關係攻擊角色上有部分性別差異,關係攻擊加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人數為女生多於男生,未涉入者則是男生多於女生;(二)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規範信念有顯著差異;(三)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同理心有部分差異;(四)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有部分差異;(五)國中生的規範信念、同理心及人際衝突因應策略的表現,可以有效預測其關係攻擊加害及受害程度。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同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2006) 劉中夫研究者主要目的在設計適合高職二年級學生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並探討該課程教學對高職二年級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影響效果。「同理心訓練」課程是整合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學習目標,課程教學重視「小組活動」及「互動學習」進行教學,其中課程教學共分為十六個單元,分上、下學期進行教學,主要在培養學生對同理心的認識與瞭解,透過教學活動學習同理心技巧訓練及互動練習,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覺及情緒,提升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能力。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國立中壢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二年級六十三名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學生進行研究者之「同理心訓練」課程;控制組學生則進行原班級一般性課程教學,不予以任何實驗處理。在實驗效果評估方面以「同理心量表」、「情緒智力量表」及「人際關係量表」、「社會距離量表」為測量工具,以瞭解同理心訓練課程對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影響。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以「組別」作為自變項,學生在上述三個測驗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法考驗研究假設。另輔以「社會距離量表」、「學生訪談問卷」及「學生教學活動學習單」、「單元教學回饋表」及「學生練習作業」、「教學過程及預期學習效果」、「單元課程教學講授綱要」、「學生體驗活動反應記錄」等所得的資料作為質化分析,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綜合各項結果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無法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同理心」的能力。 二、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能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情緒智力」能力。 三、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能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人際關係」的能力。 四、從實驗組學生「團體教學回饋表」反應發現:1.團體氣氛是愉快的、溫暖的、輕鬆的,團體活動秩序部份經過檢討「事前協調溝通會議」,各組逐漸有進步。2.學生表現從對自己不滿意逐漸進入滿意,各小組長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小組活動共同參與練習、輪流表達,事先預作安排準備,讓學生感受自我成長。3.對團體活動看法覺得內容是有幫助的,喜歡動態多於靜態的活動,輕鬆活潑沒有壓力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反應是快樂自在學習、主動積極的投入。4.學習同理心技巧訓練,平時在生活上的收穫,對人際關係是有進步的,情緒逐漸被重視,能有理性的想法。5.對團體的看法,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有幾位內向與疏離的學生,因為彼此互動增加而逐漸被瞭解而能接納。 五、實驗組學生在「社會距離量表」實施前、後測量比較在前測發現被團體拒絕不喜歡的疏離學生總共五位,在後測時有兩位被選不喜歡人次減少,其餘的三位學生沒有再出現被選不喜歡,明顯表現人際關係都有進步。研究者特別訪談這五位學生學習同理心的心得反應發現: 1.參加同理心訓練課程後,學生覺得同理心技巧對人際互動是有改善。 2.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後,覺得對人際關係的擴展、朋友及同學間的相處是非常有幫助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彼此尊重、接納,能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有同理的瞭解及態度相處,心靈感覺是很快樂的。 3.從同理心訓練課程學習同理心技巧讓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有鼓勵、提供資料、簡述語意、摘要、自我表露、初層次同理心、勸導、情感反應等。 4.學過同理心訓練課程,對於同理心技巧,經常會應用在日常人際生活當中,表達及體會別人的感覺及想法真好。 5.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學生比較重視非理性想法帶來情緒困擾 的影響。 研究者根據所得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一、「同理心訓練」課程具有正向輔導效果。 二、建立師生「同理瞭解」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三、「同理心訓練」課程教學的實施,應由班級導師推動以提升輔導效果。 四、加強「理情教育」,妥善管理情緒,建立圓融的人際關係。Item 運用合作學習法提升國小學童同理心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六年級社會領域為例(2017) 陳慧玉; Chen, Hui-Yu本研究旨在了解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幸福感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法,並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臺北市一所公立小學六年級學生共49人為實驗對象,將學生依班級分為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八週,每週三節課的合作學習,對照組則採用傳統教學法。研究工具為「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量表」及「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於實驗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後分別進行前、後測,以單因子共變數將所得資料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課程回饋單」、「討論單」及「教學省思札記表」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施合作學習對提升學童同理心並無顯著效果;二、實施合作學習對提升學童幸福感並無顯著效果。Item 國中生性別對幽默風格、嘲笑風格的影響─同理心為中介效果檢驗(2015) 林欣儀; Lin,Hsin-Yi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性別、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以七八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431人,採用「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及「同理心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幽默風格及嘲笑風格有顯著差異。 (一)國中男生在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幽默風格顯著高於國中女生,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分數則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男生在喜被笑與喜笑人部分顯著高於國中女生,怕被笑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同理心有顯著差異,國中女生在「情感同理」、「認知同 理」及同理心總分皆顯著高於國中男生。 三、同理心在性別與幽默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攻擊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四、同理心在性別與嘲笑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怕被笑」嘲笑風格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被笑」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笑人」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同理心作為中介變項(2019) 郭慧婷; Kuo, Hui-Ting過去文獻曾指出關係連結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卻鮮少檢視同理心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同理心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與影響,並進一步檢驗同理心的三因子模型在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台灣正就讀大一至大五的本國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38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搭配網路問卷填答,參與者共完成三份量表:「社會連結感量表修正版」、「成人基本同理心量表修正版」以及「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同理心的三向度「情緒感染」、「認知同理」與「情緒去連結」皆在大學生的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而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則在大學生的性別與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 高社會連結感組的大學生在「同理心的認知同理」以及「利社會行為」上顯著高低社會連結感組。3.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同理心的情緒感染」與「同理心的認知同理」皆能有效正向預測「利社會行為」。4.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透過「同理心的認知同理」間接影響利社會行為,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最後,亦將提供大學生輔導與諮商及助人專業者相關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Item 諮商員同理表達的訊息處理內在歷程之初探(2005) 廖政成; Liaw, Cheng-Cheng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探討諮商員同理表達內在思考歷程之概念與概念類別,並期能根據研究結果對同理心訓練課程提出具體有效的建議。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諮商員同理表達內在思考歷程為何?其所包含的概念為何?概念與概念類別之間的關係為何?研究中以兩對諮商者與當事者的模擬諮商中所蒐集的諮商者同理的內容為素材。以人際歷程回溯法,採半結構式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以紮根理論的分析步驟對訪談逐字稿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將結果以認知訊息處理模式的理論及架構相對照,形成一個假設性的「諮商員同理表達的訊息處理內在歷程」之初探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 一、階層模式的最底部包含36個同理的概念類別,而頂端為「同理表達內在思考歷程」的主要核心類別。 二、在主要核心類別之下包含了兩個核心類別,分別為「同理知識的運作」與「同理運作的條件」。「同理知識的運作」之下因意識控制的程度不同包含了「深思熟慮的歷程」與「不假思索的歷程」等次核心類別。而「同理運作的條件」則包括了「內在特質」、「外在狀態」兩個類別。 三、「深思熟慮的歷程」包含了「設身處地的推敲」與「效能預期的探察」兩個主要類別。前者包含了「蒐集訊息」、「重塑舊經驗」、「拓展新視界」、「辨識情緒」和「形成結果」五個歷程成分。後者包含了「規劃的檢查」、「執行的監督」等兩個類別。 四、「不假思索的歷程」則有「自動化反應」的類別。 研究結果有助於建構同理心內在思考歷程的理論模式,並可應用於諮商員同理心訓練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