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關聯—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2024) 高婕芸; Kao, Chieh-Yu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依附、社會支持和自我價值之現況與關聯,並依性別背景變項進行差異分析。最後,探討社會支持之訊息支持、情緒支持,是否在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間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11學年度臺北市、新北市高中階段十至十二年級之學習障礙學生,共332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支持量表」和「自尊量表」。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調節效果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在性別背景變項上,除總社會支持、情緒支持有顯著性別差異外,其餘之變項均無顯著之性別差異;(2)針對父母依附、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除「雙親依附焦慮」和「訊息支持」之間無相關外,其餘變項間均有顯著相關;(3)針對訊息支持、情緒支持在「雙親依附焦慮與自我價值間」以及「雙親依附逃避與自我價值間」之雙調節考驗,調節效果皆不成立。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特教教師、輔導教師、導師、家長提出若干建議。除供未來研究參考外,也期待上述學障生之重要支持來源,能共同建立起守護學障生心理健康之安全網絡。Item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2023) 陳嘉珍; Chen, Chia-Chen當失智症的照護問題逐漸在家庭中顯現,多數失智症家庭中的成員在維持生計工作的同時,尚需要照護失智長輩,因而面臨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的兩難,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與幸福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所感受的工作家庭衝突之雙向性(「家庭對工作衝突」 與 「工作對家庭衝突」)影響;並進ㄧ步探討研究參與者在職場與家庭中所能獲得的社會支持(主管支持、同事支持、家人支持)對其工作家庭衝突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在職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作為樣本,共回收 202 份有效問卷,並使用「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社會支持量表」與「中國人幸福感量表」 作 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發現:(1)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家庭衝突與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2)人口屬性方面,男性比女性感受到較多的社會支持,而工作家庭衝突或幸福感會因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工作型態、職業、家庭照顧者身分、平均月收入以及每日照顧時間等不同有差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被照顧的失智症患者年齡對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家庭衝突有顯著的差異影響,使看見年輕型失智症的照顧議題。(3)社會支持方面以同事支持能有效緩衝調節「家庭對工作衝突」與幸福感的關係,家人支持能直接影響研究參與 者之幸福感,而主管支持之調節效果不顯著。Item 同志族群的社會支持、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2021) 丁琬玲; Ding, Wan-Ling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同志族群之社會支持 、心理幸福感 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驗證社會支持在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之 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男同志 、 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為對象合計共 733名 。 採用 「 心理幸福感量表 —簡式中文版」、「多向度 知覺的 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滿意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以 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與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一、 同志族群的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中度顯著的正相關。二、 不同生理性別、性傾向以及教育程度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感情狀態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部份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三、 社會支持在同志族群之中,可完全中介心理幸福感之正向關係( PR)、個人成長( PG)兩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部份中介心理幸福感之自主性( AU)、環境掌控 EM)、生活目標 PL)、自我接納 SA)四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Item 雙倍辛苦、雙倍幸福:雙胞胎媽媽撫育雙胞胎之心路歷程(2020) 周如茵; Chou, Ru-Yin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胞胎母親從孕期到產後哺育雙胞胎的壓力來源與社會支持,透過母親自述,建構出雙胞胎母親從懷胎至生產、育兒的心路歷程。希冀透過質性研究中共構、解構和重新建構的「敘說研究」,了解雙胞胎媽媽從孕期開始的孕期壓力、育兒的親職壓力,以及尋求的社會支持。 研究對象為三位撫育雙胞胎的母親,雙胞胎的年齡都介於四歲到五歲之間,研究者事前擬定訪談大綱,由研究參與者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一)雙胞胎媽媽可尋求支撐信念以度過難捱的孕期,並在第三孕期後需開始注意身體狀況。(二)雙胞胎媽媽的親職壓力來源眾多,照顧雙胞胎往往令媽媽分身乏術、心神俱疲,但若能有配偶支持或能調整自我心態,較能化解困境,改善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三)雙胞胎媽媽通常需要協同照顧者一同撫育雙胞胎,其所需的社會支持類型以父母共親職最優先,其次選擇和雙胞胎媽媽的教育理念相近為佳。Item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2012) 郭文正; Wen-Cheng Kuo本研究探究藥癮者藥癮程度、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正式研究以613位受戒治人為樣本。研究者根據文獻建立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並以SPSS及AMOS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2.不同主動戒癮尋求專業治療經驗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3.藥癮程度構面、社會支持構面、壓力知覺構面與各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彼此間多數變項有兩兩顯著相關;4.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對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失控感的影響;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5.藥癮程度、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皆是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對預期出所後壓力的影響;而藥癮程度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效果最大。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未具顯著影響力;6.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原始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僅對懵懂期有直接效果;7.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修改後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等潛在變項對各戒癮改變階段皆具有直接影響;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具間接影響力。影響懵懂期效果最大者為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或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則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影響效果最大。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建立評估戒癮改變動機之妥適制度,瞭解藥癮戒治者改變動機;2. 協助藥癮戒治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並延續其至出所;3.協助藥癮戒治者發展良好的壓力因應能力;4.提供個別性的處遇服務,提昇其戒癮改變動機與能力。Item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2) 詹寓婷; Yu-Ting 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其中社會支持指來自同學朋友間的社會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選擇臺灣北中南東共18所大學日間部75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自我分化量表(學生版)」、「社會支持量表」及「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生在本研究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得分現況約在中等程度。 2.不同性別、學院、年級、居住情況之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的總分及各分層面,有部分達到顯著差異。 3.自我分化、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三變項的總分之間存有正相關。 4.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對其生活適應具有正向之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作為未來學術研究、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微型創業者的創業資源、工作壓力與堅毅人格、社會支持對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2011) 紀怡安; Yi-an Ji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從資源保存理論觀點,探討影響微型創業者工作倦怠之相關因素,研究目的有五:1.探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微創者在工作倦怠上的差異;2.探討不同工作壓力程度與創業資源多寡對微創者在工作倦怠上的差異;3.探討創業資源、工作壓力、堅毅人格、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的關聯性;4.探討微創者在面對工作環境中的創業資源、工作壓力與其所具備的堅毅人格、社會支持對工作倦怠的預測力;5.探討堅毅人格與社會支持對微創者在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是否有調節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研究參與者共305位,主要為參加管科會舉辦之創業輔導課程的微型創業者。採用的研究工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工作壓力量表、創業資源量表、堅毅人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工作倦怠量表。根據研究目的以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假設考驗。 研究結果:1.年齡越大、已婚或創業前工作年資較資深之微創者的工作倦怠較低;2.創業資源雖不具調節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效果,然高創業資源比低創業資源之微創者有較低的倦怠,且低工作壓力比高工作壓力之微創者有較低的倦怠;3.創業資源越多、工作壓力越小、堅毅人格越高及社會支持越高,則微創者之工作倦怠越低;4.堅毅人格(主要為投入感與挑戰感)與社會支持(主要為實質性支持)可有效減低工作倦怠,工作壓力(主要為角色壓力)會顯著增加工作倦怠,反而個人責任會顯著減少倦怠感,至於創業資源的顯著性則因堅毅人格的投入而被排除;5.堅毅人格與其中的投入感、挑戰感能有效調節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6.社會支持與其所包含的情感性、實質性及訊息性支持無法有效調節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 結論: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提出三點建議:1.增加創業前的工作經驗與社會磨練、強化可提升組織效率的組織資本以及主動爭取親友的實質性支持以加強能有效減低倦怠之外在資源;2.為減少角色所帶來的壓力,建議微創者增進自我覺察能力以了解自我在角色負荷上的有限性與對滿足不同需求的重要性做排序,並採用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如尋求支持、蒐集資訊、計畫式的問題解決等;3.建議微創者學習從壓力情境中找尋意義感,及其從壓力事件中可獲得學習與成長的價值,以培養正向的思考與態度來因應壓力。最後,亦提出本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Item 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衝突、憂鬱傾向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2010) 黃弘年; Huang, Hung-N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男性憂鬱的相關因素,進而瞭解性別角色衝突、憂鬱傾向與社會支持的關係。本研究以大專技職院校的男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立意取樣,回收有效樣本405份。研究工具採用「男性性別角色衝突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研究者翻譯的「男性憂鬱量表」。資料分析方法為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以及結構方程模式。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衝突為中度偏低,社會支持為中度偏高,在憂鬱傾向上則是生氣反應、內在症狀多於消極回應。 二、背景變項部分:(一)有親密伴侶在「性別角色衝突」與「憂鬱傾向」低於無伴侶的受試;(二)有親密伴侶在「社會支持」高於無伴侶的受試;(三)三年級受試的「憂鬱傾向」高於四年級的受試;(四)不同學門受試在「性別角色衝突」、「憂鬱傾向」與「社會支持」皆無顯著差異。 三、結構方程模式:(一)性別角色衝突會直接影響憂鬱傾向;(二)社會支持會直接影響憂鬱傾向;(三)性別角色衝突會透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憂鬱傾向。 本研究發現「性別角色衝突」與「社會支持」皆會對憂鬱傾向產生影響,但「社會支持」在性別角色衝突與憂鬱傾向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另一方面,男性憂鬱呈現「消極回應」、「生氣反應」的症狀,與男性角色社會化有關。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助人工作、性別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0) 杜筱慧; Hsiao-Hui Du本研究主要探討非自願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其他變項,包含人口背景資料、財務壓力、失業現況、社會支持,並進一步探討各變項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否具有預測力。研究範圍以台北市的就業服務站為限,研究樣本共364人,以失業者基本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基本人格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主要發現:1.非自願失業者有較多的焦慮、人際問題和抑鬱。2.非自願失業者的各項社會支持與心理困擾各向度皆有負相關,且自尊感支持與抑鬱及自貶的負相關最高,且自尊感支持對抑鬱與自貶皆具有預測力。3.非自願失業者的家人支持程度、家庭經濟受影響程度與非自願失業次數對於社會支持具有預測力。Item 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09) 林美珍; LIN,M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情形,及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生活適應四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叢集抽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共十二所公立、私立國中,國一、國二、國三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合計947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樂觀特質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因應策略量表」、「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因年級及性別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與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能有效預測社會支持。 三、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與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能有效預測因應策略。 四、國中生的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因應策略。 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情形,其中又以面對問題焦點因應的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