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紮根理論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面臨之教養困境與突破(2024) 林亮君; Lin, Lia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邀請10位家有緘默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壓力來源及感受、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主要的壓力來源類型為個人內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二、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括個人心態及教養策略;外在因應策略包括親師合作及學校資源。三、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給予新手家長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親子關係及支援環境。四、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支持分為個人、家庭及社會等三個面向,個人支持系統為個人性格及成長進修;家庭支持系統為伴侶支持、手足支持及家族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網路資源、專業人員及支持團體。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省思,並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相關制度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教師支持系統模式驗證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之效果(2023) 陳金奇; Chen, Chin-Chi教師的壓力來源及可能的影響,在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當實證研究,我國在2019年將「教師支持」的工作,正式納入教師法及相關法令中,本研究以中小學以下教師為對象,研究目的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壓力因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實施團體方案,幫助教師覺察自我、紓解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為編製適用於教師支持系統的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二次取樣數分別為601份及143份,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與實證資料的適配性。研究二,以MANOVA、ANOVA探究各研究變項間的差異性,以SEM驗證可能的影響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呈現正相關。情緒智力對於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健康具影響關係,而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對於工作壓力則無影響。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透過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觀察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的改變。招募41位教師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團體方案,為期二個月,實驗組為9位教師,對照組A、B各16位教師。研究結果,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更具有效果。本研究有助於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規劃教師支持團體方案時參考,以期能促進教師之心理健康。Item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與適應歷程(2022) 吳玟蓉; Wu, Wen-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與適應歷程。邀請10位輔導工作年資6到14年的臺北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工作困境、身心影響、因應策略及調適歷程。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國小專輔教師主要的工作困境為與系統合作的困境。二、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含個人特質、狀態調整;外在因應策略包含時間管理、社會支持、休息娛樂。三、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給予新手專輔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工作心態、系統合作、工作策略與自我照顧。四、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在碰到工作困境後,會透過內外在因應策略協助自身面對工作壓力,並藉由經驗的累積、自身的反思,從而進行策略以及心境的調適來達成工作適應。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研究省思,並對於專任輔導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2006) 吳相儀; Hsiang-Yi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樂觀訓練課程,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樂觀信念、因應策略的立即及追蹤效果。以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共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為實驗組共62人;兩班為控制組共58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二節課(80分鐘),共計480分鐘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課程處理。 本研究以「兒童樂觀信念量表」、「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課程結束進行後測,課程結束二週後再進行追蹤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問卷」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輔佐資料,以瞭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樂觀訓練課程設計過程嚴謹並填補研究之缺口。 二、樂觀訓練課程的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樂觀訓練課程能提升學生的樂觀信念: 1.課程能立即並持續提升學生「對正向結果抱持自信」的樂觀信念。 2.課程能立即並持續提升學生「有毅力的追求目標」的樂觀信念。 3.課程對於學生樂觀信念中的「負向預期且懷疑自我」與「半途而廢」未有立即及持續的效果。 4.驗證樂觀與悲觀是雙向度的論點。 四、樂觀訓練課程無法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因應策略。 五、實驗組學生對樂觀訓練課程看法採正向態度,對於各單元均有很高的滿意度、普遍非常喜歡課程並認為對個人有幫助、主觀自評改變則以認知與情意方面居多。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與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2009) 林苡彤; Lin, Yi-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未涉入者)在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也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不同關係攻擊角色是否有性別差異。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四所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964人(男生498人,女生466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關係攻擊受害經驗量表」、「同理心量表」及「規範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情境式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考驗、t考驗、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在關係攻擊角色上有部分性別差異,關係攻擊加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人數為女生多於男生,未涉入者則是男生多於女生;(二)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規範信念有顯著差異;(三)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同理心有部分差異;(四)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有部分差異;(五)國中生的規範信念、同理心及人際衝突因應策略的表現,可以有效預測其關係攻擊加害及受害程度。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09) 林美珍; LIN,M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情形,及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生活適應四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叢集抽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共十二所公立、私立國中,國一、國二、國三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合計947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樂觀特質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因應策略量表」、「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因年級及性別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與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能有效預測社會支持。 三、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與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能有效預測因應策略。 四、國中生的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因應策略。 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且國中生的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情形,其中又以面對問題焦點因應的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的比較研究(2013) 陳秋燕; CHEN CHIUYE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上的差異情形,及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採分層立意抽樣方式,以16所公私立高職一、二年級的技優生及非技優生,共67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學校適應量表」、「因應策略量表」及「生涯意向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所得的資料以描述統計、二因子獨立樣本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身份(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和年級(高一、高二)以及不同身份和學校類別(公立與私立)這兩組變項的高職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有交互作用存在。而不同性別和家庭期望(升學、就業與無意見)的高職生分別在學校適應上也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身份和學校類別這兩個變項的高職生在因應策略上有交互作用存在。而不同性別和年級這兩個變項的高職生分別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家庭期望變項的高職生在因應策略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別和家庭期望這三個變項的高職生分別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而不同年級變項的高職生在生涯意向上則無顯著差異。 四、高職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學校適應。其中再評價之因應策略對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方面的學校適應最具預測力;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能同時有效預測高職生在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方面的學校適應;而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對學習態度方面的學校適應有最具預測力。 五、高職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其中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對升學意向最具預測力;逃避問題之因應策略對就業意向最具預測力。 六、高職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的升學意向,對就業意向則無顯著預測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單位、學校輔導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2) 陳怡君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共抽取新北市某國中之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28 人。研究工具包括「國中生依附關係量表」、「國中生心理資本量表」以及「因應策略量表」,以SPSS 18.0 版進行統計分析。並以描述統計、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之依附關係在性別、年級、家庭組成、父母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二、青少年之心理資本在性別、父親教育程度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年級、家庭組成、母親教育程度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之因應策略在性別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年級、家庭組成、父母教育程度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四、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愈佳時,其在心理資本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復原力」四層面的滿意度也愈高。。 五、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愈佳時,其在因應策略上也愈會採用「面對問題」、「面對情緒」二種因應策略。 六、青少年的心理資本愈豐厚時,其在因應策略上愈會採用「面對問題」、「面對情緒」二種因應策略。 七、依附關係與心理資本對因應策略具有預測力,其中以「心理資本」對因應策略之預測力較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家長、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