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3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教師支持系統模式驗證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之效果(2023) 陳金奇; Chen, Chin-Chi教師的壓力來源及可能的影響,在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當實證研究,我國在2019年將「教師支持」的工作,正式納入教師法及相關法令中,本研究以中小學以下教師為對象,研究目的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壓力因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實施團體方案,幫助教師覺察自我、紓解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為編製適用於教師支持系統的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二次取樣數分別為601份及143份,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與實證資料的適配性。研究二,以MANOVA、ANOVA探究各研究變項間的差異性,以SEM驗證可能的影響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呈現正相關。情緒智力對於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健康具影響關係,而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對於工作壓力則無影響。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透過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觀察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的改變。招募41位教師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團體方案,為期二個月,實驗組為9位教師,對照組A、B各16位教師。研究結果,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更具有效果。本研究有助於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規劃教師支持團體方案時參考,以期能促進教師之心理健康。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2022) 謝亞倫; Hsieh, Ya-Lun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Item 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2022) 曾郁辰; Tseng, Yu-Chen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藉由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將背景變項分為青少年與青年兩個群體,以檢驗兩個群體的測量恆等性。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在研究對象上共計1,069人,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分別575、494人,研究工具包含「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潛在變項之測量模型會先以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效度,再透過跨群組恆等性檢驗,確認測量模型是否具備不同年齡層之測量不變性,最後採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並探討各潛在變項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之差異情形。本研究結果呈現如下,首先,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上在效度與信度分別得到支持;其次,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模型在青少年與青年皆具有測量恆等性;再者,家庭互動與社會資本對心理健康影響之多群組分析,在青少年與青年兩群體僅有形貌、結構係數與結構殘差具有測量恆等性,而在測量係數與測量殘差僅部分具有恆等性;最後,針對八個因素進行因素平均數的恆等性檢定時,呈現出個別因素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有差異;青少年在家庭凝聚、家庭資源、同儕互動與生活滿意度高於青年,但青少年在家庭支持與希望感的因素平均數低於青年。本研究茲就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提出後續研究與應用的建議。Item 論臺灣之年齡歧視:探討大學生與老年族群在孝道信念、人際親密、幽默風格與心理健康之關係(2021) 楊馥; Yang, Stephanie Fu過去研究發現年齡歧視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有關可能導致年齡歧視的潛在因素,或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可產生緩衝作用的因素卻極少深入探討。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文化及社會角度,針對與年齡歧視有關的潛在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並比較大學生及老年族群的差異性。本研究擬分析三個主要目的:年齡歧視(對老年人的態度)對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困擾)的直接影響,及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對年齡歧視的直接影響;年齡歧視在孝道、人際親密關係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作用;以及幽默風格在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採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分別回收1341份大學生及375份老年人有效問卷。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在中介效果的部分,年齡歧視不影響老年人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反之,大學生樣本反映年齡歧視對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果。在調節效果的驗證,老年人樣本顯示四種幽默風格均影響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則影響了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之間的關係。大學生樣本則反映出有害的幽默風格(「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在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上有顯著效果;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則顯著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的關係。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實務上的應用與未來研究相關建議,並期待研究結果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年齡友善的社會。Item 民營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2021) 竺琇茹; Chu, Hsiu-J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希望瞭解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及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受雇於臺灣地區民營企業的職場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研究工具有「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台灣版」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678個有效樣本。透過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拔靴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二、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不同性別、年齡上沒有差異;在不同年資、學歷及職務級別上有顯著差異。三、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四、職場工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涯調適力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五、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對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潘蘇惠; PAN, S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Item 原民與漢民國中生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4) 溫琇雅; Hsiu-Ya 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與漢族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 因應彈性與心理健康的差異、關聯性、預測力、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以問卷 調查進行資料蒐集,並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南投、花蓮與臺東地區十所國民中學 之七〜九年級各一班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663 名學生(其中原住民族有 358 人,佔54%;漢族有305 人,佔46%)。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 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 整體心理健康有差異存在 (一)不同族別之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有顯著差異,且漢族在資訊交流資源顯著高 於原住民族。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在正向因應策略、負向 因應策略均高於男生。 (三)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有顯著差異,九年級生在負向因 應策略高於七年級生;九年級生在因應彈性高於八年級生。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有顯著差異,且中家庭社經地位在 能量與物質資源、資訊交流資源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家庭社經地位 在樂觀、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然事後比較未顯著。 二、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存 在。資源擁有(總分與四向度資源擁有)與整體心理健康皆呈顯著正相關。資 源擁有總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皆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負向因應策略 呈顯著負相關;四向度資源擁有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呈顯著正相關, 而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與負向因應策略皆呈顯著負相關。資源擁有總 分與樂觀呈顯著正相關,與悲觀呈顯著負相關;四向度資源擁有皆與樂觀呈 顯著正相關,而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與悲觀皆呈顯著負相 關。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與整體心理健康皆呈顯著正相關,負向因應策 略則與整體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樂觀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呈顯 著正相關,而與負向因應策略呈顯著負相關;而悲觀與負向因應策略呈顯著 正相關,而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皆呈顯著負相關。樂觀與整體心理健 康呈顯著正相關;悲觀與整體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 三、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全體國中生整體心理 健康,且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 應彈性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而資訊交流資源、悲觀、負向因應策略具有顯 著負向預測力,其中以能量物質資源預測力最高。 四、資源擁有、樂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原住民國中生整體心理健康, 且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 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而資訊交流資源、負向因應策略具有顯著負向預測力, 其中以能量物質資源預測力最高。 五、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漢族國中生整體心理 健康,且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具有 顯著正向預測力,而悲觀具有顯著負向預測力,其中以社群資源預測力最 高。 六、正向因應策略、負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在國中生之資源擁有與整體心理健 康的部份中介效果均成立。 七、悲觀在國中生之資源擁有與正向因應策略間具有調節效果。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 研究者參考。Item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2012) 侯明玉; HAO MENG IOK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於瞭解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心理健康現況,以及探討大學生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並且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於身心困擾及心理健康的差異性。本研究使用之資料來自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針對大一學生所做的「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以及「心理健康量表」調查資料,共得到有效問卷共1,331人。調查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研究所得的結果和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 大學生身心方面感到最為困擾的項目依序是:情緒困擾、生涯困擾以及時間管理困擾。心理健康方面則以家庭的和諧度為最好,自我悅納程度較弱。 二、 不同性別方面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感情困擾」、「情緒困擾」和「生理困擾」等七項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感情困擾」得分比男生低。 三、 不同學院方面則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情緒困擾」、「生理困擾」等六項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教育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較高,而運動休閒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則相對較低。 四、 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只有「家庭和諧」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的家庭和諧度比男生好。 五、 不同學院方面,在心理健康量表中「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均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藝術學院學生在「自我悅納」方面相較其他學院為低。 六、 大學四年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一年級學生來得好,且21和22歲學生在心理健康得分上亦顯著高於18~20歲學生。 七、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存在。顯示身心困擾愈高的學生其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則愈低。心理健康中的「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和「樂觀進取」與身心困擾量表中之「情緒困擾」間的關係最為密切,表示愈能夠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愈好和傾向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其情緒困擾方面的問題就愈低。而「情緒平衡」又與「情緒困擾」、「精神困擾」、「人際困擾」有高度關係,顯示若情緒愈趨穩定,出現精神、人際和情緒方面困擾問題的情形也就愈少。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輔導相關單位以及實務研究工作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