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6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亨利.杜悌耶《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之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2024) 李艾妮; Li, Ai-Ni亨利.杜悌耶(Henri Dutilleux, 1916-2013)為當代法國音樂家,生活年代橫跨了二十與二十一世紀,是一位兼具法國音樂色彩和個人特色的作曲家,音樂寫作上受到印象樂派音樂家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摩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影響。杜悌耶的作品數量並不多,但對於音樂有著自己的堅持。此外,他的音樂創作與其他藝術領域(畫作與詩集)有相當程度的連結,對他的作品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書面報告主要探討杜悌耶早期的音樂創作《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總共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共有兩節,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共有三節,概述作曲家之生平、作品和《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的創作背景;第三章為《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三個樂段的樂曲分析;第四章為由鋼琴合作角度出發之詮釋探討,最後第五章為結語。Item 皮耶佐拉《華麗的探戈》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劉晏辰; Liu, Yan-Chen皮耶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為阿根廷二十世紀著名作曲家,以創作及演奏探戈音樂聞名。他曾在1954年前往法國巴黎,跟隨著名的音樂家娜迪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學習作曲一年;掌握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之際,他同時也積極創作探戈音樂,並融合新古典主義與爵士樂等不同音樂風格,因此作品常既有古典音樂的曲式,也包含現代的配器、和聲色彩等元素。《華麗的探戈》(Le Grand Tango)為皮耶佐拉唯一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作品,創作於1982年,因題獻給俄羅斯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大師於1990年在美國紐奧良首演此曲。由於使用許多爵士樂的元素,卻又保持古典音樂嚴謹的創作手法,當代大提琴音樂會常將此曲選為表演曲目之一。本書面報告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概述皮耶佐拉的成長背景及學習歷程,第二節概述探戈的歷史發展與其樂舞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筆者將此曲分為三大部分,分析其曲式、調性及創作手法等等,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來深入探討可能的詮釋;第四章為結語。Item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九》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鄭宜芬; Cheng, Yi-Fen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為俄羅斯浪漫晚期的音樂家,位於時代交界的他沒有追隨創新的潮流,反而選擇承襲了浪漫樂派的特色,並且融合俄羅斯的民族風情。他不僅僅是一位作曲家,同時是指揮家、鋼琴家,透過這些身份為他的音樂帶來更多元的風貌,並從中塑造出屬於他的音樂風格。本書面報告探討的是拉赫曼尼諾夫唯一的一首大提琴奏鳴曲《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九》(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 19),此曲創作於1901年,題獻給他的忘年之交,同時也是一位大提琴家的布蘭杜科夫(Anatoly Andreyevich Brandukov, 1859-1930),並由作曲家本人與布蘭杜科夫於同年12月15日在莫斯科首演。此曲為拉赫曼尼諾夫從低潮期復出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前有三年的期間完全沒有作品,經過心理醫師的治療後才重新開始創作,曲中充滿著深刻、哀傷的性格特質,且為一首極具創造力、構思宏大的作品。本書面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括此報告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概述拉赫曼尼諾夫之生平、寫作風格、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接著再介紹《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九》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料;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將分析此曲的四個樂章,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來探討樂曲的詮釋;第四章為結語。Item 聖賞《D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5》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劉伃芯; Liou, Yu-Shin談論到查爾斯‧卡米爾‧聖賞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通常會先想到他的管弦樂作品,例如《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 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但聖賞的創作種類除了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歌劇,也涵蓋為各器樂編寫的小品和多部室內樂作品。在聖賞創作的中後時期更是創作了數首器樂奏鳴曲,不僅將器樂各自的優點發揮淋漓盡致,更展現其獨特優雅的創作風格。特別是《第一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5》 (Violin Sonata No.1 in d minor, Op. 75) 在當時由好友小提琴家馬丁‧皮埃爾‧約瑟‧馬希克 (Martin Pierre Joseph Marsick, 1847-1924) 首演後即在當時受到極高的評價,此曲提升當時器樂創作在法國音樂的重要性。本篇詮釋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概述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發展,進而介紹聖賞生平、創作風格、寫作特色與各個時期之重要作品,以及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背景;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將依照樂章順序呈現各樂章的曲式結構、調性和聲及主題與動機,再加以分析與整理;並以鋼琴合作者觀點探討鋼琴與小提琴的互動關係,在合作上如何詮釋聖賞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四章為結語,總結上述的要點整理並歸納出結語。Item 歐柏拉都思 《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夏懿宣; Hsia, Yi-Hsuan歐柏拉都思(Fernando Jaumandreu Obradors, 1896-1945)在西方音樂史上並不是一位會被世人所熟知的音樂家,往往人們談到西班牙音樂家會想到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Campiña, 1867-1916)、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 1860-1909),及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等人,但他的《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Canciones Clásicas Españolas, Vol. 1)卻有著極高的傳唱度,且於聲樂和鋼琴都有許多可發揮之處,因此筆者才想藉此機會深入探討。本論文共分四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此報告之研究動機及筆者所期望撰寫完成後自我的提升及後輩的研究參考;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西班牙歷史發展、西班牙音樂發展、歐柏拉都思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介紹;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及詮釋,將分析《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中的七首曲目,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分析樂曲、詩詞與音樂的關係,並就歌詞意境、和聲變化、音量之平衡等要點切入,詮釋樂曲;第四章為結語,將前述之詮釋要點彙整、總結。Item 艾咪.畢琦《三首布朗寧之歌,作品四十四》之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2023) 陳婉菱; Chen, Wan-Ling本詮釋報告探討之主題為艾咪.畢琦(Amy Beach, 1867-1944)於1899-1900年創作之《三首布朗寧之歌,作品四十四》,主要內容以鋼琴合作者角度出發,分析與探討詮釋方法。畢琦為少數於美國本土成長的重要女性作曲家,其作曲技巧多為自學而來,曲式結構嚴謹,但聲音色彩豐富多彩。本詮釋報告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獻探討,概述詩人與作曲家生平;第三章以鋼琴合作角度分析與詮釋,依照樂曲順序〈The Year’s at the Spring.〉、〈Ah, Love, But a Day!〉、〈I send my heart up to thee!〉製作樂曲分析表格,簡述詩詞背景、分析聲樂與鋼琴旋律動機,闡述從鋼琴合作角度之詮釋方法;第四章結語。Item 約翰・布拉姆斯《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之鋼琴合作詮釋探討(2022) 朱晏辰; Chu, Yen-Chen約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作曲家、指揮家、鋼琴演奏家,作品雖多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創作,卻同時具備了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他在生命的最後六年間,完成了四首為單簧管創作的室內樂樂曲,包括《A小調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Clarinet Trio in A minor, Op.114)、《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15》(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創作與首演於1891年。而《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1, Op.120 in F minor)、《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2, Op.120 in E flat major)則是創作與首演於1894年。這系列的作品之所以集中於晚年創作,是因布拉姆斯聽到曼寧根管弦樂團(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單簧管首席理查・穆菲爾德(Richard Mühlfeld)精湛的演出後,受到啟發進而進行創作,而這些作品也從此成為室內樂及單簧管演奏家的重要曲目。此表演詮釋報告以四個章節作分析及探討。第一章節為緒論,簡要敘述此詮釋報告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節為文獻探討,針對布拉姆斯之生平及其創作背景進行研究;第三章節詳細分析樂曲架構、發展動機等;第四章節為樂曲演奏詮釋,從鋼琴合作者的視角出發,探究鋼琴與豎笛在樂曲中的連結與詮釋;第五章節為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進行歸納整理。Item 奧托里諾・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一零》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潘劭筑; Pan, Shao-Chu奧托里諾・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為二十世紀義大利音樂貢獻不少的管弦樂作品,他成熟的管弦樂配器法也成為後代義大利作曲家的模範,進而在義大利音樂歷史中成為舉足輕重的音樂家。在雷史畢基有生之年結識了許多音樂家,進而影響他的音樂風格與作品上的成就;除此之外,雷史畢基出生於文化古都的波隆那,環境的影響使他特別喜愛研究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早期的音樂,這些古代作品逐漸地烙印在他的想像中,因此嘗試仿作許多十八世紀的作品,並以現代的配器法加以呈現。 雷史畢基第一部以羅馬自然景觀為主題的交響詩《羅馬之泉》(Fontane di Roma)成功首演之際,他的朋友紛紛建議他開始構想二重奏的室內樂作品,因此1917年完成他生平唯一一首正式出版且較為成熟之器樂奏鳴曲《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一零》(Violin Sonata in B minor, P. 110)。由於雷史畢基對於管弦樂的聲響有著豐富的想像,因此將許多管弦樂的演奏技法寫入鋼琴中,也給予此首小提琴奏鳴曲非常強烈的戲劇張力。 本論文主要探討《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一零》,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描述研究動機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與目的;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概述雷史畢基之生平介紹,以及列舉出他各個時期的發展之重要作品,再藉由這些作品分析出他音樂的寫作特色,接著最後介紹《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一零》的創作背景與首演資料;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參考Ricordi於1947年出版的版本;第四章為鋼琴合作核心之探討、詮釋探討與有聲資料比較,由鋼琴合作為出發點進行論述,以及分析四種不同演奏家所詮釋的版本,為樂曲的詮釋進一步分析;第五章為結語。Item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1) 洪瑩庭; Hong, Ying-Ting在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一生中,運用非常多樣化的編制來創作室內樂作品,共計二十四首,不僅在現今的室內樂音樂會中經常被演奏,使其室內樂作品極富重要性,且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 而其中,布拉姆斯於生命中的最後七年間完成最後的四首室內樂作品,是在1891年欣賞邁寧根管弦樂團(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單簧管首席理查・慕爾菲特(Richard Mühlfeld, 1856-1907)技藝精湛的演奏後,激發了創作靈感,為單簧管這項樂器譜寫了《A小調單簧管三重奏》(Klarinettentrio A-Moll, Op. 114)、《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Klarinettenquintett H-Moll, Op. 115);以及兩首作品編號一二零之作品《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 No. 2 in E-flat Major, Op. 120, Nr. 2),且同時出版單簧管、中提琴與小提琴三種版本。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一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此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作曲家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寫作特色、《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訊;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將按照各樂章之調性、速度、曲式、主題與動機進行整理與分析,並加以比較中提琴與單簧管的版本差異;第四章為樂曲詮釋與有聲資料比較,以鋼琴合作的觀點來進行探討;第五章為結語。Item 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藝術歌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張曼葶; Chang, Man-Ting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重要女性作曲家之一,亦為該時期傑出的鋼琴演奏家、著名音樂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妻子。筆者閱讀其生平背景及創作風格等文獻後,發現克拉拉的寫作風格在1840年前後形成了對比,克拉拉在結婚前的歌曲創作上較彈性自由、具表現力;婚後則轉為細膩,鋼琴部分有更多節奏變化的空間,且鋼琴與聲樂聲部間彼此獨立,其中在藝術歌曲中的語法,亦可見其獨特的觀點。在現今,有許多對克拉拉作品之研究及傳記相繼問世,證明了她在音樂史上的影響力,故筆者選定了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作為研究的題材,期盼透過本次的深入探討,更加了解該位女性作曲家的魅力所在。本次研究之主題《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為克拉拉.舒曼於1829至1853年間出版之作品,取材多以愛情、大自然等方向為主,詩作則選用富有才華的好友之詩作,或選自有名氣的作家之偉大詩作來譜寫其樂曲。本論文共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此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將從德文藝術歌曲發展概況與作曲家生平切入,以了解克拉拉的成長背景,並進階探討其所創作之作品,進而認識克拉拉的作曲手法以及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常引用的著名詩人;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將分別對十二首藝術歌曲進行詩意探討及樂曲分析,並從鋼琴合作之角度說明筆者在詮釋上的想法,以提供演奏上的建議;第四章則為結語,將彙整各章節之重點資訊,在最後進行表格比較及內容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