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49
-
Item臺灣獨立音樂因應數位串流影響之研究( 2021)西元2000年起,國內掀起一次次唱片業與數位音樂檔案的抗爭,並且隨著來自國內外數位串流平台的興起而正式將音樂產業帶入嶄新的模式。數位科技引領人們聆聽音樂的習慣改變彷彿持續疾駛的單向列車,頭也不回地促使業者、創作者以及閱聽眾不斷在適應與改變之間擺盪著。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全球音樂串流收益於2019年正式佔據該年全世界唱片市場總收入之半數以上。對於本就不大幅投注在實體販售上的獨立音樂而言,所受之衝擊並未如傳統唱片產業一般的大。此外,數位串流的興起甚至增加獨立音樂創作者曝光的機會以及行銷自我的管道,獨立樂團或獨立唱作人因單一首創作—即便僅是DEMO的規格便一夕爆紅等情形早已屢見不鮮。做為生存於數位串流時代的獨立音樂創作者,發行單曲的動機與意願普遍呈現增長的情形。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研究者以「獨立音樂」、「音樂串流平台」與「國內流行音樂補助政策」三者做為文獻分析之方向並且邀請產業工作者與音樂創作者(獨立樂團成員與獨立音樂唱作人)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且整理出結論。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所謂「獨立」與「主流」音樂之界線將持續更加模糊;數位串流增加獨立音樂創作者曝光之機會,然而透過平台所獲得的分潤低,「現場演出」為創作者主要收入來源;數位串流加強獨立音樂創作者發行單曲的動機,然而EP或專輯的發行策略並未因此受創作者所放棄;獨立音樂的實體作品逐漸轉為一種創作者的周邊商品,而「聆聽」的功能將由數位串流所接收。本研究以獨立音樂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深度檢視其在數位串流時代的生存之道,期望做為當代獨立音樂創作者之參考與借鏡。
-
Item即興作為劇團演員訓練媒介之團隊合作研究 — 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例( 2022)即興運用於表演的文獻已經很多,卻缺少即興運用在演員訓練當中的研究。而即興運用在劇團演員訓練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本論文的研究問題,聚焦在探索團隊合作與劇團演員即興訓練的相互關聯,以及團隊合作如何在即興訓練過程中成為關鍵的因素。研究者回顧即興劇的起源發展、劇場中即興訓練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即興與團隊關聯的既有文獻。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主要案例。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觀察研究法、訪談調查法來蒐集研究資料。蒐集資料的工具與方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工作日誌、對劇團七位相關人員的訪談問卷。本研究的結論為團隊合作融入劇團演員即興訓練建立理論基礎,呈現團隊合作與演員即興訓練的關聯性、重要性、必要性,以印證即興的訓練方式;有益於促進劇團中的創造力、領導力、溝通表達力。本研究的貢獻是為表演者、教學者,在參與、規劃與執行團隊合作與即興訓練時,提供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案的具體參考。
-
Item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新舞臺藝術節」(2015-2020)個案探討企業基金會舉辦之表演藝術節慶( 2021)中信金控長期獨資經營座落於臺北市區的「新舞臺」場館,並於1996年成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負責其表演廳的營運工作。作為臺北市首座民營中型多功能表演廳,其價值展現於專業劇場管理及優質前台服務,備受觀眾與演出團隊推崇,成為國內民營表演廳經營優秀典範。2013年因母企業中信金控本部大樓遷移,依據相關銀行法規產生存廢之爭議,新舞臺不得不暫停營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之運作模式也因此產生轉變。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個案將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2014年展開之「新舞臺藝術節」為例,透過文獻整理、基金會內部人員、藝術節演出團隊及業界專家學者訪談,進行分析並歸納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在「新舞臺」暫停營運後,以既有專業資源重整組織,並同時以活動主辦、策畫及贊助之多面向角色推動「新舞臺藝術節」之籌辦。作為國內少數由民營企業主辦之表演藝術節慶,新舞臺藝術節致力給予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及工作者舞台與曝光機率,更進一步將藝術節整合母企業公益相關資源,分別提升了參與藝文團隊之品牌力與企業形象,並促使產業界思索企業基金會轉型為專業藝文活動之作單位之可行性,藉以創造效益循環,並可能改變產業生態。
-
Item應用一人一故事劇場促進社會正義 — — 以臺灣劇團「光腳的愛麗絲」演員訓練爲例( 2022)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正義、性別議題如何實際應用於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劇團演員培訓。本論文的研究問題為社會正義、性別議題,實際運用與操作在戲劇與劇場中的過程與實踐爲何?在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戲劇與劇場中,對於演員的培訓策略與方式爲何?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對演員之影響爲何?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中之個案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向研究對象光腳的愛麗絲劇團中四位團員,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並參照既有文獻,統整出本研究之三個結論:一、戲劇與劇場適合作爲促進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媒介;二、一人一故事劇場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的演員訓練三個關鍵要素,包括人格特質與角色、肢體與情感、相關知識與倫理;三、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對劇團團員有著正向影響。本研究的貢獻為,在全球學術研究中,强化戲劇與劇場在促進社會正義、性別平等之論述;在具體實踐中,對於融入社會正義與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提出臺灣劇團演員培訓之策略。關鍵字: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訓練、性別平等
-
Item音樂劇《酒館秀》中疏離效果之探究( 2021)百老匯音樂劇《酒館秀》於1966年展開首演,共演出1165場,成為哈洛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經典成名作,此劇不單陳述豐厚的德國政黨歷史,更是影射出60年代美國社會的政治動盪與人權意識形態。布萊希特辯證劇場以馬克思唯物主義行改變社會之實,挑戰觀眾視角產生思辯並民智啟迪,馬克思異化論所演化成的「疏離效果」,正呼應本研究析探此音樂劇目的:1.確立該劇使用「疏離效果」手法達到其辯證效用,2.再者從中探究該劇疏離詮釋型態是否受布萊希特影響,3.析論該劇與布萊希特劇作《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兩者中辯證效應之異同。本研究第一部分先以「文獻分析法」著手,蒐集國內外文獻資料及對布萊希特「疏離效果」手法進行分類,再以布萊希特疏離類別對《酒館秀》該劇情及曲目進行疏離初探。研究第二部分針對《酒館秀》非文字文本之舞蹈及表演肢體、空間調度、音樂類型等,將疏離風格元素重新劃分三大類別,以做出非文字文本更詳盡的疏離手法歸納。明瞭其表現方式及目的,並使用「風格化宏觀結構分析法」整合轉化為「《酒館秀》疏離效果風格化之特徵元素表」,探究其三類別元素細項之詮演型態運用與功能。本研究第三部分使用「辯證法」,針對《酒館秀》與布萊希特劇作《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進行兩劇正、反、合議題之分析比較與寓意反思,探討是否皆同樣具有其娛樂與教育辯證性,得出兩劇其疏離傳遞目的之共同核心理念。音樂劇《酒館秀》與布萊希特「疏離效果」,具有相似的風格與手法使用,同以劇場行其辯證效應,激盪觀看者社會大眾意識之共鳴。《酒館秀》更是融入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之風情文化,加以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意義,甚為有效達其社會議題高度矚目與重視,行寓意傳遞之思辨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