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91
  • Item
    歐柏拉都思 《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3) 夏懿宣; Hsia, Yi-Hsuan
    歐柏拉都思(Fernando Jaumandreu Obradors, 1896-1945)在西方音樂史上並不是一位會被世人所熟知的音樂家,往往人們談到西班牙音樂家會想到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Campiña, 1867-1916)、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 1860-1909),及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等人,但他的《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Canciones Clásicas Españolas, Vol. 1)卻有著極高的傳唱度,且於聲樂和鋼琴都有許多可發揮之處,因此筆者才想藉此機會深入探討。本論文共分四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此報告之研究動機及筆者所期望撰寫完成後自我的提升及後輩的研究參考;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西班牙歷史發展、西班牙音樂發展、歐柏拉都思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介紹;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及詮釋,將分析《西班牙古典歌曲第一冊》中的七首曲目,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分析樂曲、詩詞與音樂的關係,並就歌詞意境、和聲變化、音量之平衡等要點切入,詮釋樂曲;第四章為結語,將前述之詮釋要點彙整、總結。
  • Item
    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消費動機探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例
    (2023) 李育儒; Li, Yu-Ju
    新冠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各大產業受其影響。而臺灣也於2020年開始百業蕭條,其中,仰賴實體活動,如表演藝術產業面臨停辦、延期等危機。隨著政策改變與人民對於疫情之態度,「共存」已是未來趨勢,但在病毒的影響下,表演藝術消費者對於實體活動的態度又是如何?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影響其消費模式與習慣?本研究將透過調查表演藝術重度消費者,於疫情後的表演藝術消費習慣,來探討影響新一代消費者之因素與動機有哪些。故本研究中,將以專家訪談、質性研究來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的消費動機,透過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以探討促成其表演藝術消費之因素與內涵。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觀眾對疫情的態度會影響其購票行為,然而政府的應對方針和社會大眾的開放態度,可減輕觀眾焦慮感。觀眾在線上觀賞時所獲得的感動和實體演出不同,但線上演出可以作為一種紀錄,讓未能參加實體演出的觀眾可以透過線上播放的方式認識該作品。因此,「線上化」應做為表演藝術實體演出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實體演出。此外,觀眾購買表演藝術節目的動機因素,會因其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而略有不同。對於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製作品質、自我意念及同儕影響是主要的購買動機;而對非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行銷宣傳、教育推廣、同儕影響和票價折扣是主要的購買動機。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好的作品質量才是最主要吸引他們進場消費的因素。最後,本研究呼籲表演藝術產業重視節目本身的品質,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場消費。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能提供給未來表演藝術團隊或表演藝術機構,於未來在節目宣傳、行銷企劃、經營策略布局可以參考。
  • Item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董事長制與課責問題之研究
    (2023) 尹乃菁; Yi, Nai-Chin
    從政策規劃、發包興建到完工營運,歷經三任台北市長、八任文化局長,由普立茲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打造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年8月7日正式開幕,組織型態為行政法人。自政府進行組織改造、引進國外行政法人制度以來,原隸屬行政部門或新成立的表演藝術場館、文化機構、美術館…等,紛紛改制或設置行政法人。然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為專任有給職的「董事長制」制度設計,以及常務監事由市府指派事務官兼任,違背行政法人母法,常務監事應由監事互選…等規定,與其他同屬文化中介組織的行政法人採無給職董事長、藝術總監「藝術專業治理」的制度顯有不同。有給職董事長是權責相符、或是有礙藝術專業治理?兼任無給職、專任有給職、官派董事長,不同的制度設計,是否影響文化中介機構行政法人臂距組織的定位?不同的董事長制度對於課責權限的行使是否造成影響?研究發現,有給職董事長符合權責相符理念,也有助統整掌舵組織營運方向,但董事長和藝術總監(或執行長)在分工上,易有「雙頭馬車」疑慮;無給職董事長制較符合專業治理與臂距原則。不同董事長制度設計,依法不影響監督機關、民意機關的課責權限,但實務運作上,不同董事長制度,課責的強弱程度有所差異。本研究建議,行政法人董事長制度,應得為專任或兼任,視法人不同階段發展需要,多元延攬人才;研究行政法人首長制的適用性,專才專用,提升法人營運效能;明確監督機關與行政法人營運規範,確保行政法人臂距組織的定位;訂定合宜的自籌款比例與相關法規再鬆綁,兼顧行政法人的公共任務、永續經營與效能。
  • Item
    艾咪.畢琦《三首布朗寧之歌,作品四十四》之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
    (2023) 陳婉菱; Chen, Wan-Ling
    本詮釋報告探討之主題為艾咪.畢琦(Amy Beach, 1867-1944)於1899-1900年創作之《三首布朗寧之歌,作品四十四》,主要內容以鋼琴合作者角度出發,分析與探討詮釋方法。畢琦為少數於美國本土成長的重要女性作曲家,其作曲技巧多為自學而來,曲式結構嚴謹,但聲音色彩豐富多彩。本詮釋報告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獻探討,概述詩人與作曲家生平;第三章以鋼琴合作角度分析與詮釋,依照樂曲順序〈The Year’s at the Spring.〉、〈Ah, Love, But a Day!〉、〈I send my heart up to thee!〉製作樂曲分析表格,簡述詩詞背景、分析聲樂與鋼琴旋律動機,闡述從鋼琴合作角度之詮釋方法;第四章結語。
  • Item
    音樂班學生升學選擇及生涯發展之研究-以2009年至2011年某國中音樂班學生為例
    (2023) 高嫚嬣; Kao, Man-N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音樂班學生之升學選擇與生涯發展,分析曾就讀國中音樂班的學生,於不同升學階段之升學選擇影響因素、生涯決定情形,並藉由調查其成年後的生涯發展包含職業現況、平時休閒活動等,探究當年國中音樂班之課程與活動對其目前生活型態之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國中音樂班學生升學選擇及生涯發展」問卷,以2009年至2011年間曾就讀某國中音樂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共有39份有效樣本,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考驗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之結論如下:一、 國中音樂班學生以個人因素為最主要之升學選擇影響因素二、 國中音樂班學生於高中升大學時的整體生涯決定程度較大三、 不同高中教育經歷之國中音樂班學生,在升學選擇影響因素及生涯方向選擇上有顯著差異。四、 國中音樂班學生成年後從事音樂專業工作、其他專業工作、取得研究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約各佔三分之一,職務層級多為一般層級,薪資狀況以平均月收四萬元以下為主。五、 國中音樂班學生成年後平時從事音樂相關休閒活動的人數比例、頻率、消費支出等,皆高於其他藝術相關活動。六、 國中音樂班學生成年後認為當年國中音樂班的音樂資優課程及活動對目前生活型態的影響程度,以音樂專長個別課為最高、理論性質之團體課為最低。
  • Item
    觀察COVID-19對古典交響樂團演出形式影響,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
    (2022) 羅元谷; Luo, Yuan Ku
    大編制的交響樂團在舞臺上,由近百位不同聲部專業的音樂家共同合作,在指揮的帶領下完成每一首作曲的詮釋。短短一句話可以看出交響樂團的體系,由許多不同樂器的演出者組成,核心價值是專業的音樂演出。在過去,交響樂團主要的演出形式多半為現場實體演出,並透過盛大的編制詮釋磅礡的作品;2020年2月臺灣表演藝術產業受到COVID-19的影響,2020、2021年兩年間遇到兩次因疫情影響的全國性表演場域封館,且一波一波的疫情讓社會意識對於密集的市內群聚更為謹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交響樂團所熟悉的大編制及實體演出這兩種模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許多團隊被迫選擇將重心轉到線上發展。隨著疫情持續影響和演變,交響樂團暫時性的政策可能轉變成一種常態。在疫情下表演藝術的生態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身為文化部公務機關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此時肩負重責大任,包括其如何利用國家資源在這個艱難的時刻繼續維持臺灣的藝文推廣和教育。本研究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研究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後其樂團演出形式的調整、線上化變成常態所帶來的利弊以及身為公務機關的樂團,在疫情期間所扮演的社會責任。
  • Item
    臺灣重製國外音樂劇之商業模式與行銷策略探討──以《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英文版為例
    (2023) 林采瑩; Lin, Tsai-Ying
    2021年由活性界面製作重製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英文版於南村劇場締造連演35場近乎場場完售的成績,而後音樂劇市場上陸續出現更多此類「授權引進,本土製作」的版權音樂劇,隔年2022年演出半年139場,在疫情尚未穩定的情況下仍打破臺灣音樂劇的長銷紀錄。研究者基於音樂劇市場發展趨勢、重製版權音樂劇帶來的效益及過往文獻上的缺口,而選擇以臺灣重製國外音樂劇為題,試探究其商業模式及行銷策略,並以首例長銷成功獲利的《LPC》英文版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採取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透過訪談《LPC》英文版製作人、具有重製國外音樂劇經驗之專業人士,以及《LPC》英文版重複消費之核心購票觀眾,梳理出其製作脈絡、商業模式及行銷策略,進一步探究重製國外版權音樂劇對臺灣音樂劇市場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重製國外音樂劇的長銷商業模式已開發出來,但仍須持續驗證,且「關鍵合作夥伴」在長銷商業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行銷策略方面發現,重製國外音樂劇可降低行銷成本,維持長銷的方法是「口碑行銷」、定期製造購票「飢餓感」以刺激票房,且不同「演員組合」是觀眾重複消費之關鍵。重製國外音樂劇對於臺灣表演藝術市場發展與團隊成長皆具有正面效益,期望此研究能夠提供未來臺灣藝文團隊在重製國外版權音樂劇做參考。
  • Item
    華文原創音樂劇《爆料公廁》音樂創作暨分析報告
    (2023) 莊雨蓁; Zhuang, Yu-Zhen
    本創作暨分析報告以華文原創音樂劇《爆料公廁》之原創歌曲做分析及探討。內文 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為作曲者之創作背景,說明筆者學習成長背景以 及過去創作經驗;第二節為原創音樂劇《爆料公廁》創作動機與預期觀戲氛圍,說明引 發筆者發想此去之動機以及期望觀眾所感受之氛圍。第二章為《爆料公廁》創作理念, 第一節為劇本題材理念,說明「懸疑推理」及「黑色幽默」兩大核心元素之運用;第二 節為歌曲音樂氛圍設定,說明「小調」之運用、「《莫札特 D 小調安魂彌撒曲》」之引 用。第三章為《爆料公廁》創作內容及架構,第一節為角色表、分場大綱介紹劇本的內 容;第二節為歌曲初步氛圍設定與架構。第四章為《爆料公廁》歌曲創作與分析,將每 一首歌的設計編排做表格統整,並且介紹文本與音樂間之設計目的,藉由譜例作為素材 輔助解說;第五章為本創作之結語。
  • Item
    南管表演團體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心心南管樂坊為例
    (2023) 林育瑄; Lin, Yu-Syuan
    台灣傳統藝術在現今社會意識型態與自我認同的影響下,進而表現出藝術本身於在地文化及表演藝術的自我定位,由於時代迅速轉變、西方文化的影響,從演員的演出方式一路到觀眾們的觀看形式,各個面向都與以往的方式並不相同,許多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下並不被給予適當的接受與認同,導致消失殆盡,因此傳統文化如何走入現代的環境裡,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或許是透過現代的技術來吸引更多觀眾們的喜愛,又或許是結合不同素材創造出新的演出方法。南管音樂演出場地上從最傳統的館閣演出模式踏入到現代劇場,有許多新型的表演藝術團體出現,2003 年王心心在林懷民老師的鼓勵下創立了「心心南管樂坊」,一路從戲劇形式慢慢轉變成音樂類別,近期創作由古典詩詞為出發點,運用傳統藝術來探索新的表演素材從中探討在現代環境下的轉變。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心心南管樂坊」在現代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如何去經營劇團,採取文獻資料法及深入訪談法的方式進行,並與文獻資料上 1983 年陳美娥女士所成立第一個南管表演藝術團體「漢唐樂府」及 1993 年周逸昌先生(已逝)成立的「江之翠劇場」來探討南管表演藝術團隊的成立背景、經營模式、組織管理等等並進行 SWOT 分析。「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及創新一直都是現今的潮流,在新事物的出現,「傳統」的本質是否依舊存在著,如何在這之中找尋自己的經營模式?本研究從心心南管樂坊於現代環境中的經營模式,針對目前狀況進行反思,結合相關的文獻探討及專業人士的訪談,與自己所分析的理論,期許提供給傳統藝文團體有一個更明確的方向。
  • Item
    以創造性藝術處理青年單身議題——「母胎單身」者之個案研究
    (2023) 張茗筑; Chang, Ming-Chu
    本研究旨在深探創造性藝術於單身議題之應用,並將焦點放在母胎單身者。在心理健康之重要性越被重視的當今,研究者探詢戲劇遊戲與創作所能帶來的療癒經驗,並聚焦在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之應用。本研究邀請八位20 - 30歲、於雙北地區活動之母胎單身青年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四次創造性藝術之工作坊探索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研究者除了策動與執行此工作坊,亦觀察、分析、歸納八位研究對象於工作坊前後對於母胎單身議題的看法與態度。本研究為個案與敘事研究,並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質性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探討戲劇與創作如何促進自我對話與成長。研究問題為:一、20-30歲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呈現何種樣貌?二、20-30歲母胎單身者在參與訪談與工作坊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樣的思考與自我探索?三、20-30歲母胎單身者在參與訪談與工作坊後,對於其單身議題之態度產生何種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母胎單身青年多受社會對單身的歧視所影響,並傾向抗拒與同儕談論相關話題;而在四次的創造性藝術工作坊與兩次訪談之後,研究對象更能夠喜歡這部分的自己,提升自己對於母胎單身的正向認同,並能將這類話題搬上檯面談論。
  • Item
    臺灣音樂劇邀演網紅及明星之跨領域製作管理與行銷策略研究
    (2023) 游郁萱; You, Yu-Hsuan
    根據2019年兩廳院售票消費行為年度報告統計顯示,表演藝術產業中,戲劇節目佔節目票房及售票張數的最大比例,也是購票年齡20至34歲之觀眾最喜好之表演藝術節目類別,由此可推論,戲劇節目為表演藝術領域中較熱門且具年輕族群消費發展的節目型態。近年,隨著流行演藝人員與網紅參演音樂劇,亦帶動粉絲觀眾與商業資源投入,韓國更以此形式,將音樂劇與流行影、視、音市場多向蓬勃發展,因此,研究者欲探討其中跨域合作的製作管理與行銷策略,盼能以此助益臺灣音樂劇市場。本研究採用多個案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探析表演藝術產業與行銷管理、明星與網紅之名人特質、跨領域合作及臺灣與韓國音樂劇發展之相關文獻,並訪談三個具製作明星或網紅參演之音樂劇經驗的案例,將訪談內容與文獻資料結合研究,彙整音樂劇結合流行音樂產業及自媒體產業之展演創作、合作管理與內外部行銷策略,試分析其對音樂劇產業專業性與商業性的影響,並提出建議。
  • Item
    探討臺北藝穗節之發展與轉變歷程
    (2022) 賴冠妤; Lai, Kuan-Yu
    回顧藝穗節的由來與背景,源自英國愛丁堡,鑑於愛丁堡藝穗節的成功及影響力,各國相繼效仿舉行,結合當地特色並發展出獨具當地型態的藝穗節,而臺灣在2008年成立臺北藝穗節,相關研究文獻卻鮮少,且當時臺北藝穗節的發展時間尚短,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藝穗節在繁複多元的節慶生態中其定位的形塑,以參與團隊的發展來觀察成立至今對於臺灣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剖析臺北藝穗節自身特色,加強自我定位及價值。研究者爬梳文獻,首先整理全球藝穗節的發展概況,其次探討藝穗節的定位、價值,以及透過愛丁堡藝穗節案例,分析成功的因素。研究問題首先釐清臺北藝穗節的定位與舉辦價值,且針對這些年藝穗節對於國內新興表演藝術團體的環境及未來發展的影響。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從承辦單位、參與藝術家、專家學者等不同單位去做觀察與訪談,並以半結構式的方式列出訪談綱要。本研究的結論為臺北藝穗節對於新手團隊而言,是個很好起步的平台,已有相當的好招力,透過藝穗節的整體行銷資源能提升團隊在一般觀眾的能見度,但臺北藝穗節目前只能被視為新手團隊露出的平台,若能提升整體品質,在自由的參與機制下,建立出培育參與團隊及被看見的管道,將能夠帶動藝穗節的成長與發展。研究希望作為臺北藝穗節未來發展及經營之參考。
  • Item
    論音樂劇《雪狼湖》中男主角胡狼之角色詮釋
    (2023) 梁乃仁; Leung, Nei-Yan
    本報告旨在對音樂劇《雪狼湖》的男主角胡狼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整個報告分為六大章節。第一章節揭示了研究動機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節著重描述《雪狼湖》從文學小說轉化到音樂劇的發展歷程,包括小說、音樂劇的作者背景、創作靈感、音樂劇製作團隊,以及中心思想的闡釋。該章節具體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涵蓋了作者的生平與原著小說,音樂劇《雪狼湖》的細節,對《雪狼湖》中心思想的深入探討,以及以小說線索對音樂劇的補充。第三章節進行了音樂劇《雪狼湖》的文本分析,包括劇情大綱、劇本結構、角色介紹、曲目安排和故事起源等方面的探究。這一章節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音樂劇《雪狼湖》的主要角色介紹和對劇本大綱與結構的分析,並探討故事的起源。第四章節專門對音樂劇《雪狼湖》中胡狼的角色進行分析與詮釋,並將這一章節分為角色基本分析、角色形象塑造,以及胡狼與其他角色之間的相互關係三個部分。第五章節對音樂劇《雪狼湖》男主角胡狼演唱的歌曲,包括〈感覺來了〉、〈是否在戀愛〉、〈流星下的願〉、〈愛是永恆〉、〈抓狂〉、〈一個人的犧牲〉、〈問月〉、〈不想失去你〉、〈希望〉、〈決定〉、〈真的失去你〉、〈只要為你活一天〉、〈抱雪〉等重要歌曲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歌曲中角色的潛台詞、內在情緒、外在表演以及作者對歌曲的詮釋和見解。最後,第六章節是對本報告的結論,匯總整個報告的各章節論述。
  • Item
    原創音樂劇《花開茉莉》詮釋報告
    (2022) 王品博; Wang, Pin-Bo
    本篇是我的原創音樂劇《花開茉莉》從發想到製作再到呈現的一個完整的詮釋報告。在音樂劇的創作中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因為在本劇中我不僅承擔導演角色也兼任製作人的身份,所以想通過這篇論文將自己的思考和學習進行總結和歸納。本劇題材改編自真人故事,最初只是南京茶館的一則小故事,後經過改編和發想成了一部完整的音樂劇。本著尊重原故事的同時更是想通過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去看待不同時代對於愛情的態度。文章的第二章就是著重的去介紹本劇的內容創作和橋段分析等,而在三和四章是考慮如何將音樂劇中的歌曲和舞蹈加入其中。本文更多的是從導演的角度去思考整部劇的完成和製作,在二至五章,分別從劇本、歌曲、舞蹈、燈光舞美等多個角度逐一進行闡述,其中著重寫了和演員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舞台設計和想法上面大膽的進行嘗試創新,在創作的同時也是再一次對於自己作品重新的審視和思考。希望以獨特的詮釋視角去創造和創新,裡面也有大量和演職人員工作時候的點滴,如何和劇組各個成員進行配合也是本文的一個側重點,所以在詮釋作品的同時我也把這篇文章稱作是自己原創作品的操作細則,為自己以後的音樂劇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音樂劇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一個集戲劇、表演、音樂、舞蹈等為一身的綜合舞台藝術形式,往往僅靠單一的能力和知識不能將其製作好,音樂劇的道路還很長遠,我願以本文為初心起點向音樂劇事業不斷攀登前行。
  • Item
    中文原創音樂劇《習慣樂戒所》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
    (2023) 史宥玲; Shih, You-Ling
    此創作報告為中文原創音樂劇《習慣樂戒所》之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第一章為緒論,將分為創作背景及創作目的兩節,分別說明劇本之創作動機與概念發想,以及筆者想藉此作品實現之創作目的;第二章為創作理念,筆者將在本章詳述劇本欲傳達之核心思想並探討相關主題;第三章為劇本創作手法與詮釋報告,將分為劇情架構、角色塑造、場景設計與編排、歌曲分析等四節對劇本內容做詳盡的分析與詮釋報告。《習慣樂戒所》是一個從習慣探討「改變」與「自我和解」的故事。故事從分別有拖延症、焦慮症、強迫症與健忘症的四位主角出發,他們依附在各自的習慣之下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這些習慣為他們自身帶來的困擾在偶然看見「習慣樂戒所」的廣告開始有了改變的契機,這是一間號稱能無壓力、無痛苦、快快樂樂地戒除任何習慣的勒戒所,隨著樂戒所各階段的治療,眾人從戒掉習慣、迷失自我、最終逐漸找到心裡的病根與自己和解。筆者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能傳遞出「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正能量,更希望能鼓勵每個為生活感到徬徨猶豫的人擁有改變的勇氣。
  • Item
    論音樂劇《焢肉,遇見你》之女主角詮釋
    (2022) 林彥均; Lin, Yan-Jun
    本書面報告為C Musical製作獨角音樂劇《焢肉,遇見你》之女主角芮妮的角色分析及探討。此劇為一飾多角之獨角戲,筆者將本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講述此書面報告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與內容。第二章為《焢肉,遇見你》創作背景,藉由此章節讓筆者對於製作群介紹及創作歷程有更全面的認識。第三章為《焢肉,遇見你》文本分析,此章節分為三小節,包含劇情介紹和曲目安排,最後則是文本分析,講述劇本中提到的議題,包括女性自主權、自我意識和社會觀感。第四章為《焢肉,遇見你》角色分析,包含角色列表、女主角陳芮妮的外在與內在分析、表演詮釋與設計,探討單人表演中如何一飾多角以及在角色之間如何快速轉換,使各個角色更鮮明。第五章為本論文主題,講述音樂劇《焢肉,遇見你》演唱曲目及詮釋分析,就劇中故事發展,分析其演唱動機、角色間之變換以及如何演繹。第六章則綜合本文以上各章節的論述作為總結,期許筆者將來若有機會詮釋此角色時,能夠更加了解角色心境並做出不同及精彩的詮釋。
  • Item
    探討藝文團體與意見領袖合作之行銷策略-以五口創意工作室為例
    (2022) 葉乃馨; Yeh, Nai-Shin
    隨著網路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日趨蓬勃,成為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應運而生了網路意見領袖。許多公司、品牌窺見意見領袖在社群媒體上的影響力,因此紛紛與他們進行商業合作,以求更多的曝光率與銷售量,藝文產業也不例外。近年來有許多藝文團體除了透過意見領袖為演出節目進行口碑宣傳,有些更進一步邀請意見領袖參與演出。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以五口創意工作室為例,五口創意工作室在與意見領袖的合作上擁有豐富的經驗,此外也為臺灣首次將網路意見領袖融入音樂劇的藝文團體,並且獲得亮眼的票房成績。本研究聚焦於五口創意工作室與意見領袖合作對於行銷策略的影響,透過探討其行銷策略,了解引起觀眾注意與影響消費體驗的方式。本研究結論發現,在五口創意工作室既有的行銷策略上,與意見領袖合作可以改善、增強行銷效果;行銷策略中運用了體驗行銷,意見領袖是其中一項體驗媒介;整體而言與意見領袖合作能為藝文團體、觀眾、社會氛圍帶來正面影響,但仍受限於合作對象的屬性,也須負擔額外的成本;然而與意見領袖合作能創造短期效果,不過是否能帶來長期效益尚未有定論。本研究從藝文行銷公司的角度出發,期望藉由他們的實戰經歷作為藝文團體與藝文行銷工作者在行銷策略上的參考。
  • Item
    約翰・布拉姆斯《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之鋼琴合作詮釋探討
    (2022) 朱晏辰; Chu, Yen-Chen
    約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作曲家、指揮家、鋼琴演奏家,作品雖多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創作,卻同時具備了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他在生命的最後六年間,完成了四首為單簧管創作的室內樂樂曲,包括《A小調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Clarinet Trio in A minor, Op.114)、《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15》(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創作與首演於1891年。而《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1, Op.120 in F minor)、《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2, Op.120 in E flat major)則是創作與首演於1894年。這系列的作品之所以集中於晚年創作,是因布拉姆斯聽到曼寧根管弦樂團(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單簧管首席理查・穆菲爾德(Richard Mühlfeld)精湛的演出後,受到啟發進而進行創作,而這些作品也從此成為室內樂及單簧管演奏家的重要曲目。此表演詮釋報告以四個章節作分析及探討。第一章節為緒論,簡要敘述此詮釋報告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節為文獻探討,針對布拉姆斯之生平及其創作背景進行研究;第三章節詳細分析樂曲架構、發展動機等;第四章節為樂曲演奏詮釋,從鋼琴合作者的視角出發,探究鋼琴與豎笛在樂曲中的連結與詮釋;第五章節為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進行歸納整理。
  • Item
    艾弗.葛尼《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之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報告
    (2022) 徐霈誼; Hsu, Pei-I
    艾弗.葛尼(Ivor Gurney, 1890-1937)為二十世紀英國重要作曲家之一,作品融合了英國民謠、德奧古典樂派以及法國印象樂派的影響,音樂內涵豐富多元。他在一生不到五十年的壽命中,寫作了一千七百首詩以及三百多首藝術歌曲。本報告之研究主題《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即為其第一部成熟的歌曲集,完成於1912年,歌詞選自伊麗莎白時期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約翰.佛萊契爾(John Fletcher, 1579-1625)和湯瑪士.那歇(Thomas Nashe, 1567-1601)之作品。本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簡介十六至二十世紀英文藝術歌曲之發展,第二節概述伊麗莎白時期文學背景與《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中三位作家的生平,第三節則探討艾弗.葛尼的生平與創作特色;第三章為《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五節分述:〈奧菲斯〉(Orpheus)、〈眼淚〉(Tears)、〈在綠樹叢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沉睡〉(Sleep)、〈春天〉(Spring) 五首歌曲,各先研討樂曲架構與音樂內涵,進而研究鋼琴與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整理出此篇報告之最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