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北市萬華區文化創意與地方創生(2024) 林香君; Lin, Hsiang-Chun政府2019年訂定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且國家發展委員會和行政院,目前持續推動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3.0政策,地方創生除了鄉鎮之外,城市也需要地方創生。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萬華區地方創生的文化生態內涵,統整萬華舊街區的文化地景演變,地方活化與再利用的現象。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是以質性和量化研究方式並行,包括: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萬華的文化創新在許多面向中實踐,萬華的文化資產中,龍山寺為國定古蹟,其他尚有市定古蹟和歷史建築,而部分景點涵蓋於老屋漫遊和老屋探險路線的路線中,有許多具有文化創新的景點。此外,本研究並統整萬華區的臺北造起來和老屋新用計畫在萬華執行的情況。另外,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萬華居民對於文化創意、懷舊感知、地方創生參與程度和社區認同都持正向的觀點;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對於地方創生參與程度有顯著差異;在萬華居住時間的長短對於地方創生的各個構面有顯著差異;此外,地方創生的各個構面皆有顯著相關性。萬華地區的地方創生正持續進行中,本研究發現萬華豐富的文化底蘊,透過政府地方創生的相關政策和計畫,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產生世代交替和傳承的現象,這些都是萬華得以永續發展的重要元素。Item 臺灣返鄉與移居青年個人社會支持網絡研究(2023) 黃義; Huang, Samuel Yee隨著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臺灣島內遷居漸成風氣,如何讓青年們「不只搬過去,更 要留下來」成為一項急需面對的議題。此議題涉及多重行動者以及地方特性、社會風氣與區 域發展等因素,單純由政府提供的支持恐不足因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由廣泛社會關係與 行動者構織成的支持系統。本研究援引個人核心網絡與社會支持等概念,嘗試勾勒出既有返鄉與移居青年的社會 支持網絡樣態。採取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於臺東關山、屏東竹田、臺南將軍與苗栗南庄等 四個研究樣區,訪談12位返鄉者與12位移居者,共24位青年。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青年現有情感性支持網絡具有同質性高、關係強度大、空間臨近 性較低等特性,成員最大占比屬於跨城鄉網絡;工具性核心網絡則具有網絡規模較小、關係 強度弱、空間鄰近性較高等特性,最多成員來自於返鄉移居者網絡。 本研究歸納出在地社會網絡、返鄉與移居者網絡、家庭網絡、公部門資源網絡、跨城 鄉網絡以及虛擬社群媒體網絡等六種青年日常參與的社會網絡。不論是哪一種社會網絡,對 青年留鄉的影響,皆非單純的支持或阻礙。他們在其中時而得利,時而損失,充分體驗關係 如同雙面刃的特質。這六種社會網絡的拓展與運作,又受到地方特性、地理空間、遷居類 型、個人特質、組織參與、遷居時間長短、婚姻狀況與工作類型等八個因素影響,展現出個 人核心網絡在多重社會關係相互作用以及主客觀因素影響下構建與運作的動態過程。Item 地理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情意目標的達成-以地方創生形塑地方感的課程為例(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2019年,臺灣的12年國民教育政策—108課綱甫上路,在教學目標與內容上有極大的變革。研究者透過在教育現場實際觀察與操作,發展出本研究。旨在探討108課綱普通高中加深加廣課程中的地理探究與實作,以地方創生為議題設計之地方感課程進行後,學生達到情意目標之程度。本研究以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發展出的「探究弧」為課程基本模式,選定2019年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政策作為課程主要探討議題,設計20週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帶領學生依家鄉村里分組進行合作式學習,期望學生透過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與實踐,探究自己的家鄉村里,發展出對家鄉的關注、喜愛、欣賞、尊重及行動力,形塑其地方感,以達到近年來所重視的情意態度教學目標。本研究透過量化的情意態度問卷調查、質性的課後深度訪談以及學生各項學習成果、回饋表等文件資料,輔以教學者的教學反思日誌及觀課教師的教學觀察表,利用三角檢核法來檢證資料,將所有資料呈現內容進一步分析討論形成研究結論,以提供未來相關教學內容之設計,以及教學現場操作之參考,更進一步為過去探討相對少的情意領域之教學貢獻更多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經過一學期課程學習後,在108課綱普通高中社會領域綱要態度與價值構面中的三大項目:「敏覺關懷」、「同理尊重」、「省思珍視」等學習表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達到本研究訂定之各項情意目標。其中,達到「同理尊重」的學生比例最高,其次是「省思珍視」與「敏覺關懷」,顯示本研究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多數學生達成情意目標,培養其情意態度。Item 以協作治理觀點檢視地方創生:水金九地區地質環境資源之例(2022) 劉靜怡; Liu, Ching Yi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地區,合稱水金九地區,有豐富的地質環境資源,造就許多特殊的地景,使其在歷史中曾是繁華的礦業小鎮。從清領時期發現金礦一直到日治時期積極發展礦產事業,人文活動活絡;在人與地的互動中,形成今日特殊的地方發展現象。隨著經濟發展,礦業開採因不符成本而結束,在水金九地區的權益關係人努力下,重整礦業歷史以積極設立水金九地質公園。本文旨在探究水金九地區與社群如何以地質環境資源作為永續發展的媒 介,以「協作治理」觀點置入與探討人與地的互動關係與過程;研究所採「協 作治理」概念,沿用 Ansell& Gash (2007) 的協作治理,論述協作對於地方型塑 的重要性。再者,本文以地方創生架構,闡述水金九地方發展如何展現價值, 讓資源生生不息。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目的有三項:(1) 彙 整探究水金九環境發展之背景;(2) 以協作治理理論分析水金九社區營造之脈 絡與特徵;(3) 在水金九環境資源背景下,研擬提出協作治理觀點的水金九地 質環境資源創生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建立在豐富地質資源基礎之下,水金九在地人始運用在地礦業歷史與環境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在人地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地方價值及特殊性;第二、水金九區域社區自治力及凝聚力堅固,已然逐步落實新治理概念;第三、水金九地質公園的設立是地方善用自身環境資源,以振興地方發展,是協作的重要媒介;第四、水金九地質公園的協作面臨課責問題,當設立地質公園是由權益關係人一起參與規劃、決策時,非由公部門單方決定,則共同課責成了協作的重要部分,在地的協商對話即為課責的關鍵。Item 新竹縣森林療癒與地方創生之探討-以大山背及白蘭部落為例(2021) 楊立宏; Yang,Lee-Hung臺灣面臨嚴重的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問題,加上許多地方鄉鎮的人口外流嚴重,這些人口大量湧入都市,使得城鄉發展愈趨失衡。為緩解這些問題,推動地方創生是近年來許多地方鄉鎮的發展重點。臺灣有許多山村就存在上述發展危機,被歸類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區,利用在地資源來推動地方創生便成為不少山村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都市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讓人們需要紓壓的管道,許多人選擇離開都市到森林中放鬆身心,因為森林具有療癒的效果,過去也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森林療癒具有促進人體生心理健康之功效。此外,森林療癒也能夠提升社會福祉,日本有許多山村透過森林療癒來振興地方、進行地方創生,並且有不錯的成果。臺灣與日本一樣都擁有豐富的森林,國內目前也正在發展森林療癒當中,然而,是否能透過森林療癒來幫助這些具備豐富森林資源的山村推動地方創生,目前國內仍然缺少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挑選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與五峰鄉白蘭部落兩處山村為研究場域,藉由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及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兩處山村發展地方創生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並提出策略規劃。同時也根據訪談結果,探討兩地居民對於推動森林療癒與地方創生的態度、認知、現況、挑戰等,並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我國未來推動森林療癒與地方創生的參考。Item 龍崎的創生:臺南淺山惡地的政治生態發展案例(2022) 鄭又維; Cheng,Yu-Wei臺灣的地方創生政策肇始於2018年,龍崎也在2019年舉辨的空山祭席捲一場文創風,2021年經歷過垃圾掩埋場事件後,通過地質公園與自然保留區的成立,似乎創造龍崎新生之始,也引起本研究的動機。回顧臺灣鄉鎮發展,各階段各有差異。早期社區發展主為國家政策規畫與宣導,地方社區則為政策實踐者,以國家政策結構的由上而下引導,地方自主性有限。然此精神在1990年代文建會的社區營造政策下產生變化,更與1990年代政治生態變換、經濟轉型、公民意識與力量逐漸抬頭有所關聯,當政策引導社區由下至上的治理萌芽,創造民間的活力與創意、培養社區的自明性與認同追求,可說是社會轉向之始;其後的社區總體營造進一步擴展地方的多元作為。其後的農村再生、地方產業特色等政策,則影響鄉鎮產業特色發揮,近年的地方創生更是集由下而上精神於一身的綜合體,有利以政治生態學切入地方治理,俾利理解適地適性的地方發展。準此臺灣社區發展變遷的歷史借鏡,本研究藉行動者網絡理論概念,剖析龍崎在地方創生引導下的行動者的能動,並在能動性與關係網絡中,探索地方的共同目標與問題意識,以及差異能動者間如何達至協調;此關係網絡的穩定性與否以及如何建構,為龍崎創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龍崎惡地的農村特色,透過在地農產特色與具地景自明性的文創藝術結合的地方創生、過程與未來發展,回應地方創生如何善用在地的生態與環境內涵,使成適地適性的地方創生,是本研究探究的核心。關鍵字: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政治生態學、行動者網絡、地質公園、空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