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視教材融入東亞史教學的實踐 —以電影《鳴梁:怒海交鋒》為中心(2024) 曾紫宸; Tseng, Tzu-Chen電影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強大的教學工具。它能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將歷史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電影《鳴梁》將背景設定在朝鮮王朝時期的壬辰戰爭,講述了朝鮮水軍與日本水軍的對抗,特別是李舜臣將軍在極端劣勢下的驚人勝利。《鳴梁》在韓國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並成為韓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它不僅擁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也帶來了深刻的教學價值。本次研究旨在《鳴梁》的教學實踐,以此來評估學生對於影片所呈現的歷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並測試它在東亞史課程中的教學成效。預計在觀影後,讓學生完成學習單,通過問答的方式來深入分析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除此之外也要執行辯論課,讓學生針對電影的虛實問題進行辯論。此次的教學方式期盼學生不要只是被動地接受影片所呈現的內容,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以及觀察製片方、導演等人對影片的影響。在我國「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下,「108新課綱」已經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希冀學生第二冊的學習視角能拓展到整個東亞地區,擁有更宏觀的東亞史視角。然而,教科書因諸多原因,編撰內容有限,或多或少有未盡之處。對於跨足東亞三國的「壬辰戰爭」並沒有太多描述,為了彌補此一缺憾,影視教材將成為此次研究中最主要使用的教學媒介,並且呈現執行的成效以及觀察。Item 戰爭與女性 ──影視教材《蘆葦之歌》運用於素養教學(2023) 李郁萱; LEE, Yu-Hsuan「慰安婦」議題為戰爭女性人權當中殘酷的一頁,本研究嘗試在國中素養課程中融入影視教材,提升學生對於「慰安婦」甚至於人權議題的關注,進而延展到學生對於自身人生的體悟。《蘆葦之歌》為吳秀菁導演基於其「療癒哲學」拍攝的紀錄片,重點不在於控訴臺籍慰安婦經歷的種種苦痛,向日本政府要求道歉與賠償亦在其次,而在於關切受到傷害的「慰安婦」如何治療內心的傷痛、走上與自我和解的道路。本研究藉由檢視「慰安婦」成因,分析臺灣、中國、韓國的「慰安婦」相關影視作品,以了解亞洲地區對於「慰安婦」議題展現態度的不同之處與其構成原因,與《蘆葦之歌》的敘事風格加以比較,並透過本紀錄片設計課程教案,研究結果也證實運用影視教材,能有效加強學生對於特定議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展現出解讀史料、整合資訊的能力,強化他們對於其他議題的關注,符應108課綱要求的素養精神。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影片《阿罩霧風雲II:落子》為中心(2019) 吳惠瑀; Wu, Hui-Yu本研究藉《阿罩霧風雲Ⅱ:落子》做為影視文本,融入歷史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台灣的人物典範,深入探索其心理和感情世界,並且看到異於教科書視角的歷史人物,讓歷史教育更有溫度。 《阿罩霧風雲Ⅱ:落子》的拍攝手法是採用「定格式」表演,加上旁白大量地口述,與我們習慣的敘事手法大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師適時引導。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學生表示不易專注看影片,亦有學生表示「定格式」的拍攝手法反而可以聚焦在人物上。學生利用學習單的書寫和討論、發表,釐清自己想法,普遍回饋是認為更貼近人物,以及了解原來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享有的權益,其實是前人努力地追求,甚至是犧牲才得來的。從實作結果來看,透過影視教材結合歷史教學是可以提升效能和應用的教學模式。Item 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2015) 陳蓓萱本研究試圖在歷史教育過程中,利用情境教學理論,結合影視史學融入歷史教學,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學生應該要能夠以多元為出發理解歷史發展的多重因果關係,建構自己的歷史意識。 電影作為認知歷史的文本應該要借用影視史學的理論加以分析。本研究即以影視史學的理論探究電影《帝國大審判》,深入探討電影再現歷史的敘事模式。運用電影《帝國大審判》影片中的歷史意涵,規畫影視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評量,引導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並藉由學生的學習成果分析電影對學生認識歷史事件、建構歷史意識的影響。 研究可知,透過影視文本結合學習單撰寫,學生表現出多元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不僅能夠覺知影片中的歷史元素,亦對這一部分歷史產生高度興趣。由此可知,影視輔助歷史教學在高中階段具有一定效益,歷史老師若能善用影視教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加強學生思維能力。Item 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2015) 黃瓈瑩近年教育部為推展十二年國教政策,於各縣市進行系列教學推廣,例如:活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等教育理念,因此有了將研究與教學結合的構思,希望透過多元教材的呈現與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精進教師的教學發展。 「九一一事件」的發生對當代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以及宗教上的,所涉及的層面之廣,非常值得探究。其中,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凸顯出更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社會中的族群議題,尤其是美國白人與穆斯林之間族群的對立關係。故以此作為本文研究主題。 綜合上述,本文透過影視教材的應用,以《我的名字叫可汗》,一部以穆斯林觀點立場切入探討的九一一事件影片為例,進行教學實作,使學生能以多元的觀點認識與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九一一事件」的相關背景知識,並能透過「九一一事件」探討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族群面臨的的困境問題,理解到不同族群間宗教與文化的衝突與對立,並學習到文化包容以及同理的概念,進而省思九一一事件對美國社會及穆斯林族群所帶來的的改變與影響。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的應用--以《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為中心(2015) 張雅婷國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無論是國家建立、朝代更迭、權力爭奪,或是外敵入侵等,戰爭皆是其必要手段之一,但礙於有限的授課時數,教師只能簡化教學內容,因此,如何在有限時間裡,讓學生對歷史中的「戰爭」議題有深刻體會與理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無論在政治面,抑或是文化面上,皆有其相當的複雜性,因此非常值得作為本文討論時的主題。此外,1988年美國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首創「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一詞,更為歷史教育現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環顧影視史上,有許多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作品,惟有美國導演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2006年所執導的《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和《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兩部電影以同一場戰役為主題,分別從美軍與日軍的角度拍攝,重現戰爭中最樸實的人性,亦對戰爭的本質做了深刻的探討。筆者試著將此影視教材融入歷史教學中,從而加強學生對太平洋戰爭的理解與體悟,並提升其歷史思考能力,期盼日後學生在面對問題時,亦能對事情進行觀察、分析、統整,有全盤的認知和判斷。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2012) 林冠吟摘要 本論文基於在教學過程中體認到歷史教育應透過提供學生間接經驗,擴大學生對不同處境的認知範圍與思維,進而培養學生在未來面對不同處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歷史作為人文學科,以培養價值信念、人格情感等人文素養為其核心內涵,歷史教師不只是人文知識的傳遞,更要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影視媒體具有濃厚興趣,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影響更甚於教科書;從各種課程設計與教學理論中發現,學生的歷史思維與人文涵養可藉由情境教學,融入歷史情境之中,獲得高層次的發展。因此,本研究試圖在既有的課程中,利用情境教學理論,建構影視史學的課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達到歷史教育的目標。 本研究首先對教科書進行教材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與社會領域基本內容作為依據,從章節編排到課文敘述,比較各家版本對於本主題「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的邏輯敘述及相關補充,並指出教科書作為課程主要的知識載體仍有許多侷限,教師可以選擇相關教材作為補充,或提供另一種觀點、視角,幫助學生能夠以多元的解釋理解歷史發展的多重因果關係,建構自己的歷史意識。接著,電影作為另一種認知歷史的文本當然也要加以分析,然而影視文本不同於書寫歷史,無法以傳統方法論證影視文本的價值,必須借用影視史學的理論。本研究即以影視史學的理論探究電影《惡魔教室》,並深入探討電影中的真實與虛構,發掘隱身於電影背後的現實意識。 為了落實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課程設計必須以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為依據,設計出本研究的課程目標,作為教學與評量的依據。因此,在教學實驗之前檢核課程相關的社會領域能力指標,並設計教學方案、延伸活動學習單,以期使學生獲得有意義的學習。茲將研究結果加以歸納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以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作為參考。Item 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2013) 黃致遠本論文探討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的輔助功能,選擇以電影《香蕉天堂》作為分析與實踐的文本,從而探討影片中的相關重要議題。 《香蕉天堂》是導演王童台灣人三部曲中的一部,相當具有代表性。電影具體而微地呈現戰後台灣歷史發展的一個側面,其中包括外省人的流亡經驗、自我認同議題以及白色恐怖。本文借用「影視史學」的分析方法,深入解析透過影片所看到的以上三個面向的歷史意義,以引導中學教師將本影片運用到教學實務工作上。 本論文透過檢視現行各版國中歷史教科書,發現關於外省人的書寫非常貧乏,即便是白色恐怖的書寫也明顯不足。因此將影視教材《香蕉天堂》融入國一下「戰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單元,應可達到適當補充教科書不足的目的。 就實務面而言,在實際操作完教學實驗後,可以發現學生的反應非常積極,學生不僅能夠活用教科書書寫內容跟影片結合,亦對這一部分課程產生高度興趣。由此可知,影視輔助教學在國中階段具有一定效益,歷史老師若能善用影視教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加強學生思維能力。Item 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2013) 張雅淳史家普遍認為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然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於西班牙內戰的撰寫卻往往過於簡略而忽略其重要性,於是本文計畫藉由《以祖國之名》這部著重於意識形態之爭的內戰電影,作為高中世界史教學中關於西班牙內戰及相關意識形態講授的輔助影視教材。筆者先進行導演肯•洛區及其作品《以祖國之名》的敘事脈絡分析,再與洛區參考的喬治•歐威爾所著《向加泰隆尼亞致敬》一書交叉辯證,得出兩者在電影與書寫文本的異同之處。最後一章中則以《以祖國之名》與龍騰版教科書結合,設計影視教學教案講授西班牙內戰。得出的研究成果為學生普遍均能因《以祖國之名》的輔助而進一步了解內戰的來龍去脈及意識形態的對立,且能了解主角大衛(或喬治•歐威爾)勇於革命、為民主而戰的真諦。Item 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2013) 徐玉蓮近三十年來,「影視史學」興起,電影開始被部份學者視為研究歷史的素材,以及詮釋歷史的媒介。本文以侯孝賢為掌中戲大師李天祿所製作的動態傳記─電影《戲夢人生》為例,試圖去探索「電影」與「歷史」結合的可能性,並且對導演的歷史意識進行解析。首先比較李天祿回憶錄與電影之間的差異,從導演省略與強調的環節切入,可以理解侯孝賢在替李天祿作傳的同時,也提供觀眾一段長期被忽略的日治臺灣歷史,並且挑戰官方論述中的日人刻板形象。其次從電影拍攝過程中的種種形式與敘事策略,解析侯孝賢如何有意識的呈現歷史,也能發現導演將電影維持著「寫實」、「理性」、「客觀」的基調,然後不斷強調電影的虛構性以阻礙觀眾入戲,希望達到「拆解」官方正統觀點的目的。最後,從大眾史學的視角,回顧侯孝賢的創作歷程與主題,以及檢視他在史料的收集、詮釋與歷史的表述,可以發現《戲夢人生》大致符合大眾史學書寫的原則,侯孝賢堪稱大眾史家的一員。 關鍵字:侯孝賢、戲夢人生、影視史學、大眾史學、口述歷史、歷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