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一般學校國中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之接觸經驗與看法
    (2024) 吳泯馨; Wu, Min-Hsin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般學校國中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介入之接觸經驗現況與對打字溝通法的主觀看法,並探究教師對打字溝通法的看法是否會因其接觸經驗不同而有差異性。本研究採線上問卷調查法,以自編「新北市一般國中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之接觸經驗與看法調查線上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111學年度任教於新北市一般學校之國中特教教師。本研究共發放問卷534份,回收188份,回收率為35.2%。問卷回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填答本研究之新北市一般學校國中特教教師以文字資訊為主要接觸到打字溝通法的管道,且有在教師接觸打字溝通法的經驗中,使用打字溝通法的學生人數偏少,並以自閉症學生為最多的障別。教導者多為相關專業人員,輔助者多為教師。學生使用打字溝通法狀況,大多能以句子回應他人,肢體協助大多需手部或手腕支持;最佳褪除可無須肢體協助,使用工具以電腦鍵盤居多。特教教師對於打字溝通法的接觸經驗則因服務地區的不同而在「研討活動管道內容」與「學生肢體協助最佳褪除程度」有顯著差異。對於打字溝通法的主觀看法,則發現填答本研究之新北市一般學校國中特教教師整體對於打字溝通法的「概念認知」、「認同程度」、「接觸意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認同和意願,且其看法會因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不同任教資歷國中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的「接觸意願」有顯著差異,並以任教資歷「5年以下」的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的接觸意願較高。而特教教師對於打字溝通法的看法也會因接觸經驗而有差異,具「實際觀察」經驗的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的認同程度較低,但且具「實際操作」經驗的特教教師對打字溝通法的接觸意願較高。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可以了解到打字溝通法在國中學校現場的使用概況,以及了解教師對於打字溝通法各方面的想法。最後本研究根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特教相關人員與單位和未來研究方向參考。
  • Item
    遲獲確診輕度自閉症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之探究
    (2021) 歐思賢; Ou, Szu-Hsien
    目前國內文獻或政府公開資料中,自閉症女性出現率與其他國家有極大落差,突顯我國醫療診斷和教育評估系統可能存在的不足。當前國外研究顯示遲獲診斷的自閉症女性在確診前,常歷經一連串壓力情境並獨自面對處理。為釐清她們在兒童時期適應困難未被辨識的原因,有必要從生活經驗中,透過其觀點瞭解女性在自閉症特徵上微妙的表現型(phenotype)。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後首次確診為自閉症的女性,瞭解其從小到大在學校生活中所歷經的挑戰、未被發現的需求、尋求幫助的歷程,以及醫療診斷、特殊教育鑑定的意義與影響。研究設計採立意取樣,招募9位研究參與者,包含3位自閉症女性、主要照顧者與高中階段熟識教師各1位。參與者知情同意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相關文件資料,以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及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進行研究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刻劃三位遲獲確診輕度自閉症女性與周遭環境互動之成長歷程,顯示出她們從小優異的認知能力與自閉症特質樣貌。結論指出三位女性共同經歷隱身、屏蔽、負荷、急墜與起伏五個狀態,諸多因素致使她們在前三個狀態時,自閉症特質或適應困難未能及時被辨識出來,終致跌入急墜狀態;待確診、穩定接受醫療處遇與特殊教育服務介入後,她們才逐漸進入起伏狀態。此外,她們在「非語言溝通困難」及「刻板、重複的舉動或言語」的表現,出現在更早期或更隱微而不易被察覺;基於融入同儕動機讓她們也有長期的友誼;這些有別於以往對於自閉症男性的樣貌,可能讓她們的自閉症特質更難被注意到。再者,三位輕度自閉症女性心理健康的急墜,與她們三種清楚的知覺有關:睡眠問題惡化、失真實感與自我概念貶損;而與之息息相關的三角系統──學校、家庭和心理專業人員──在面對三位女性的適應困難時,彼此採取的行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態度與優異能力可能致使輕度自閉症女性適應困難不被辨識;經歷長期偽裝後,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感受自身觀點被理解。最後,確診自閉症讓她們認識更完整的自己,而遲獲診斷的風險包括與共病交織的複雜性,錯失特殊教育早期介入,建構牢不可破的信念好壞難料;另一個角度則是發現自閉症女性更多元的樣貌。最後討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限制,擴論本研究發現應謹慎看待;也提出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以眼球追蹤研究觀賞中華職棒球賽之行為:聽障與觀看經驗
    (2019) 陳志強; Chen, Chih-Chiang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的數據,臺灣的聽障者共有122,911人,在所有身心障礙類別中排名第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提及身心障礙者也有參與休閒運動的權利,在臺灣,最有代表性的運動為棒球,中華職棒(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是臺灣第一個成立的職業運動聯盟,至今累積二十九年歷史,總計擁有超過兩千萬的進場人次,轉播技術也蓬勃發展,透過各種轉播介面關注棒球比賽成為球迷的日常。棒球和其他運動一樣是用視覺功能「看」的,而探究不同特性的人觀看行為是近來新興的研究主題,眼動儀研究方興未艾,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學系自行研發之眼動儀EyeNTNU-p30為研究工具,結合觀看中華職棒賽事之行為與眼動儀測量,觀察聽障與無聽障、不同看球經驗之間的眼動差異,研究問題為:一、透過實景影片瞭解不同組別的研究參與者觀看現場棒球賽的眼動凝視行為;二、探討「聽障與否」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三、探討「觀賞棒球比賽經驗的差異」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法招募研究參與者,參與者限定為男性,一共取得77名有效樣本,依「聽障與否」、「觀賞經驗」兩項指標為分組依據,將研究參與者分為6組:「聽障、豐富經驗」、「聽障、普通經驗」、「聽障、無經驗」、「無聽障、豐富經驗」、「無聽障、普通經驗」與「無聽障、無經驗」,研究參與者分布為:聽障研究參與者(N=31)、無聽障者(N=46),豐富經驗(N=28)、普通經驗(N=20)、無經驗(N=29)。本研究以無母數檢定與卡方檢定針對眼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轉播畫面部分,豐富觀看經驗者對於「球員數據」區域內感興趣(region of interest, ROI)凝視時間多於無經驗者,具顯著差異(p<.05);二、現場實景部分,豐富經驗與無經驗者的觀看行為亦有顯著差異(p<.05)。以上兩點與許多類似研究符合:相關經驗與先備知識的不同會導致組間有不同的眼動行為;三、無論聽障與否,觀看棒球轉播與現場實景的眼動行為皆無顯著差異(p>.05),與過去比較聽障與否之眼動差異研究有些微出入,研究者判斷可能是實驗類型與性質與本研究不完全相同所致。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聽障與否」不構成觀看棒球賽之眼動行為差異、「經驗差異」則有差異,無論是「豐富經驗」或「普通經驗」,皆與「無經驗」組有顯著差異。本研究建議未來可嘗試將研究參與者帶進球場觀眾席,研究真實處於球場內的不同情況(如高張力緊張局面、換局空檔、啦啦隊舞蹈表演)的眼動行為。並且職棒球團應重視啦啦隊的規模與發展,且對於安排廣告於棒球轉播時出現的位置多加留心。本研究結合聽覺障礙、棒球觀看和眼動分析,在臺灣學術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首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