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北市高中階段資優生與一般同儕的同理心反應研究-以多向度結構模式為基礎
    (2013) 連婉婷; Lien Wan-Ting
    本研究以Davis(1996)同理心多向度結構模式為基礎,旨在探討誘發關注焦點的不同和學生身份對同理心內在情感的對應式產出、反應式產出、內在認知產出、人際產出的助人行為之影響。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法為主,採取2X3因子實驗設計,藉由誘發不同關注焦點為操弄自變項(情緒焦點、困境焦點、不指定焦點)且將學生身份(資優生、一般同儕)納入另一自變項,探討對各面向同理心反應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高中男生,經招募而自願同意參與本研究,正式樣本共406位,包括192位資優生和214位一般同儕。依T-IRI測得的同理心內在傾向高低做為配對變項,先形成數組配對組,再從各組隨機分派到各個實驗處理組別,確保在實驗操弄前六細格各組的同理心內在傾向變異情形具同質性,且各組組內的同理心內在傾向呈常態分配。實驗實施程序,先請受試者觀賞自製影片暖身,再各自傾聽錄音檔(包括用以誘發不同關注焦點的指導語,以及高中生call in傾訴心聲的廣播),藉此引發同理心反應,並於影音檔結束立即在研究者自編的「多面向同理心反應量表」自陳作答。 研究結果顯示關注焦點和學生身份對他人感同身受的「沮喪」強烈程度有顯著交互作用影響:在一般同儕中,關注困境焦點組感同身受的沮喪情緒明顯大於不指定焦點的對照組,也明顯大於情緒焦點組;在關注情緒焦點的情況下,資優生感同身受的沮喪情緒顯著大於一般同儕;在關注困境焦點的情況下,一般同儕感同身受的沮喪情緒則顯著大於資優生。然而,關注焦點和學生身份並未共同對任一種同理心內在情感的反應式產出-同理關懷或個人身心憂急,有交互作用影響:僅有關注焦點對同理關懷有顯著影響:在一般同儕中,指定關注困境焦點的同理關懷程度顯著大於對照組。不過,關注焦點和學生身份對助人意願的有無並未有顯著差異;但是,對助人行為的展現形式卻有顯著差異,然事後比較卻無顯著差異。僅有學生身份的不同對助人行為的展現形式有顯著差異影響,包括:偏好情感表達展現的人數,一般同儕中的百分比顯著多於資優生群體內的百分比;以問題解決為展現形式的人數,資優生群體內的百分比顯著多於一般同儕。資優生面對他人負向情緒時,會從中區辨並判斷目標對象所感受到的主體負向情緒類型為何,故感同身受的情緒類型僅有與目標對象整體的負向情緒類型一致者才會特別強烈。至於,誘發不同關注焦點對於資優生的影響,也只有在感同身受對方負向情緒的主體情緒類型時才有顯著影響:在關注情緒焦點的情況下,資優生感同身受「沮喪」的情緒強度明顯大於一般同儕。 根據研究結果,可回應研究動機對實務現場觀察所帶來的疑惑:過去資優生較易受到同儕或師長誤解為沒有同理心,可能來自於其同理心人際產出的助人行為展現形式與一般同儕具有顯著的差異,較偏向顧慮他人長遠性福祉和積極解決造就困境的問題本質,屬於問題解決表達的助人展現形式;然而,一般同儕所偏好的同理心展現形式是情感表達形式,屬於立即性的正向情感回饋,也許正因此造就兩方對同理心所引發的人際產出有認知落差。最後,研究者建議在同理心的培養上,高中階段的資優生與一般同儕可從共通的同理心基模去培養、充實,但在觀點取替能力的強化上,需有區分性的引導為宜。
  • Item
    資優生同理心、過度激動特質與同儕關係之研究
    (2013) 林妘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中高年級資優生之同理心、過度激動特質與同儕關係之情形。採立意取樣,對北、中、南區各選一所設有資優班之學校,針對安置有資優生之普通班級進行施測,共163名資優生、1119名普通班學生。研究工具採用「兒童同理心」、「我的特質量表(II)」及社交測量問卷。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並分析不同社會地位資優生在同理心與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情形。主要結果分述如下: 資優女生比資優男生有較高的同理心,不同年級資優生之同理心無顯著差異,資優生比普通生在「行為同理心」上有較高的表現。 資優生之智能激動表現最明顯,其後依序為創造力、同理心、心理激動、完美主義、感官愉悅、想像力、感官敏銳、生理激動及情緒變異性。資優男生在心理激動、生理激動之表現高於資優女生;資優女生在感官愉悅、想像力、同理心、情緒變異性之表現高於資優男生。高年級資優生完美主義之表現高於中年級資優生。資優生之心理激動、感官敏銳、感官愉悅、智能激動、完美主義、創造力、想像力表現高於普通生。 多數資優生受歡迎。資優男女生在社會地位型態上的分布比例無差異。資優生朋友數平均為2.09。女生的朋友數高於男生;資優生朋友數高於普通生,性別和學生類別無交互作用。受歡迎組的朋友數多於被拒絕組、被忽視組和普通組;受爭議組的朋友數多於被拒絕組和被忽視組。 「兒童同理心」與「我的過度激動量表(II)」各分量表達低度正相關。同理心最能正向預測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和行為同理心;生理激動最能有效負向預測情感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而心理激動最能有效負向預測行為同理心。 多數資優生受歡迎且具有同理心;被拒絕組資優生同理心表現較低。受爭議組、被拒絕組、被忽視組資優生在部分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特殊,值得進一步探究。
  • Item
    國中資優學生情意特質分析及關懷介入方案之成效研究
    (2015) 蔡敏瑛; Tsai, Min-Ying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國中資優學生情意特質結構模式,並探究關懷介入方案對提升國中資優學生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之成效。研究主要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係以712位就讀位在臺灣西部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第二階段則以30位國中資優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關懷介入方案實驗教學。茲將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資優學生在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傾向均呈現正面偏好的情形,心流經驗表現方面則更凸顯。 二、情緒風格、自我關懷與幸福感量表經測量模式的適合度檢驗,情緒風格、幸福感為六因素結構、自我關懷為四因素結構獲得支持,其因素結構與文獻一致,顯示量表具構念效度,均適用於國中資優學生。 三、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結果顯示情緒風格中的展望、自我覺識,以及自我關懷會共同影響資優生同理心與幸福感;而展望與自我覺識會直接影響同理心,間接影響幸福感;同理心會直接影響幸福感;自我關懷對同理心與幸福感則無直接或間接影響。 四、關懷介入方案能有效提升國中資優生的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 (一)實驗組學生的整體情緒風格有顯著提昇,其餘變項無顯著差異;學生在回饋資料中反映能增進對自我的瞭解。 (二)實驗組學生的自我友善、普遍倫理、正念與自我關懷總分有顯著提昇;學生多傾向於自我批評。 (三)實驗組學生的認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與整體同理心顯著提昇;學生表示有學習到如何覺察他人的情緒,運用同理心的回應方式來對待別人。 (四)實驗組學生的自我肯定、生活滿意度與整體幸福感均顯著提昇,在人際關係、身心健康、正向思考與心流經驗則無顯著差異;學生表示能更加瞭解人際互動,如何拓展人際圈,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影響,亦知道要改變認知想法。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