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亞斯伯格症學生寫作教學研究(2008) 王敏薰; Min-Hsun Wang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自我指導策略發展(SRSD)為主要策略,教導四位國高中亞斯伯格症學生(簡稱亞症)學習完整的寫作歷程,並在過程中探討亞症學生的寫作困難情形,調整策略以協助學生改善寫作問題。 研究結果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在寫作困難方面,四位亞症學生無法有效統整讀者、寫作者及文章三方面的要求;心智理論(讀者覺察)問題影響整體寫作表現,尤其是寫作者本身的經驗與感受的部分;執行功能問題影響寫作歷程中的計畫、組織材料、監控等歷程;核心統整問題影響取材、運用詞彙、回顧修改等工作。其他如文法、寫字等問題也會影響寫作表現。 在寫作教學過程方面,最後選取其中兩位學生,深入報導寫作教學的歷程。自我指導策略發展(SRSD)有助於亞症學生學習較完整的寫作歷程,在教學中透過對話與反思,找出學生困難,並參考中文的寫作教學理論來調整介入層級與方式,可以使亞症學生解決取材、文法、運用詞彙、描寫感受等寫作問題。 最後根據研究中的發現,提出對於家長、教師以及研究方面的建議。Item 亞斯柏格青少年之負向思考(2009) 羅玉慧; LO. YU-HUI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亞斯柏格青少年(Asperger,下文簡稱AS)與一般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的表現和差異。本研究以青少年自動化思考量表(Children’s Automatic Thought Scales,簡稱CATS)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北縣、市地區的394名國中生建立常模,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亞斯柏格青少年及其家長各49名,並依配對條件選取一般青少年202名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分別請一般青少年、AS青少年及其家長填寫CATS,比較一般青少年和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及憂鬱、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敵意分量表得分的表現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分及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平均數雖然略高於常模,但是落於一個標準差以內,顯示他們整體表現均未達臨床顯著水準。 二、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三、 AS青少年與母親除了在身體焦慮分量表得分達顯著差異外,兩者在負向思考、社會焦慮、憂鬱、敵意問題未達顯著差異,顯示AS青少年與母親的答題情形相似,AS青少年只有在身體焦慮問題得分高於母親。 四、 就組內差異而言,三組(AS青少年、對照組、AS母親)均顯示出敵意分量表顯著高於其他分量表。 五、 AS青少年負向思考高分群百分比高於一般青少年,一般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為2~6%,AS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約為12~20%,AS母親高分群比例為4~16%。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AS青少年的教學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青春期自閉症者的友誼發展與變異歷程之敘說探究(2007) 袁宗芝; Chung-Chih Yuan本研究在敘說探究的指導原則下,分別從三位就讀國中的輕度自閉症者,經長時期的直接晤談,蒐集其主觀敘說的友誼發展和變異事件,彙整成三個獨立的生命故事,再橫向比較三個主角或故事中的特點。研究結果主要發現: 1.友誼歷程的形態:研究中觀察到輕度自閉症者的友誼歷程的發展乃各具形貎,參與者之一在經歷一次友誼急劇轉折和對方惡言排拒後,即不再輕易嘗試發展新的友誼;另一參與者在第一次失去友誼後轉移目標,仍積極尋求友誼,歷經數次高、低潮;最後一位參與者則較被動的等待機會,期待同儕發出友善的目光,才敢開口要求做朋友,友誼的品質和穩定性都比較薄弱。 2.友誼的定義:輕度自閉症者應都已了解「朋友」和一般同儕不相同,但對友誼的看法和彼此互動行為,會依個體能力發展和對「朋友」的依賴程度而著重不同的層面,參與者中有重在彼此分享、了解、鼓勵者;有重在雙方共有的價值、規則和忠誠者;有重在對方願意分享物質或口頭問候等友善行為者。 3. 追求友誼的表現:青春期輕度自閉症者對追求友誼和趨近同儕,都表現了高度興趣,但也知覺到自己不受歡迎,而易感到孤單。選擇朋友的方式是覺察團體中對自己態度較友善者,會進一步趨近,想建立緊密的「朋友關係」,社會知覺能力佳者尤其明顯。亦會嘗試與異性同儕的往來,且會直接或請他人表達愛慕的心意,但欠缺交往的策略和行動,很難真的進行交往。通常對於班上的弱勢同儕,輕度自閉症者並沒有包容或想要結交的意圖,甚至有嚴重的批評。 最後,研究者潛思在研究歷程、資料分析中,不斷反芻的個人省思,並據以對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國中班級導師、自閉症者之家長,提出協助青春期輕度自閉症者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Item 揚帆,航向大學新生活---亞斯伯格青年之個案研究(2007) 何北音; Ho-Pei-Ying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深入探討一位亞斯伯格症青年(小雅)的大學新生活樣貌。歷時七個月的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1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蒐集相關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首先分從學業學習、課外活動、人際友伴、生活知能四個向度,呈現小雅大學新生活樣貌。再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六項議題:(一)亞斯伯格症障礙特質對小雅大學生活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際層面。(二)小雅大學後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其人際開放性、學習責任感和生活獨立性的提升,以及對個人外表的重視。(三)小雅大學新生活的愉快經驗,體現於活躍且不斷精進的學習歷程、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親密的友伴經驗,以及饒負趣味的校園生活中。(四)在大學新生活中,小雅自覺學業學習乃最為困難的部分。而面對這些困阻,小雅多能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為因應。(五)小雅在大學環境中所獲支持,除了校方依法編組之輔導小組,提供障礙補償與因應之「正式支持資源」外,尚有由家人、友伴等人所形成之「非正式支持資源」,為小雅帶來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支持力量。(六)關於障礙的揭露,不同的揭露時機與揭露者-揭露對象關係,將帶來不同的揭露結果。最後,基於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未來研究與相關實務工作可行之具體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