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4) 蔡嘉偉; Tsai, Chia-Wei本研究旨在探討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之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共515人,以調查法使用「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及「領導技能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性別」變項在父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母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及忽視敵意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書寫溝通技巧達顯著差異。 二、「出生序」變項在父親及母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書寫溝通技巧及口語溝通技巧達顯著差異。 三、「幹部經驗」變項在父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及開明自主達顯著差異,在母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達顯著差異,領導技能問卷九個分量表皆為有幹部經驗顯著高於沒有幹部經驗。 四、「家庭社會地位」變項在父親及母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領導基本概念、書寫溝通技巧、口語溝通技巧、團體動力技巧、個人特質、計畫技巧等六個分量表達顯著差異。 五、父母開明自主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呈現顯著正相關,疏於管教及忽視敵意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父母教養方式對領導才能有預測力,開明自主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得到正向預測,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得到負向預測。 最後,依據上述結論提供建議予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國中資優生校園霸凌經驗之調查研究(2012) 謝宛靜; Hsieh, Wan 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生校園霸凌之現況及其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臺北市246名國中資優資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的「國中資優生校園欺凌經驗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蒐集之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1)國中資優生從幼稚園到八年級期間,曾遭到同儕霸凌者約占四成六。其中曾遭同儕霸凌的女生約占四成八,男生約佔四成五。 (2)國中資優生所經驗的十五種霸凌行為中百分比最高的前五項依次是:遭同學惡意取笑、同學用髒話辱罵、同學取不喜歡的綽號、被其他同學排擠孤立、故意推撞。 (3)國中資優生校園霸凌經驗大致呈現隨著年級漸增,次數亦逐步提高的趨勢;高峰則出現在七年級,八年級次之,六年級又次之。 (4)國中資優生在不同霸凌行為方式所知覺之困擾程度,從高到低前五項依次是:遭同學惡意取笑、遭同學取不喜歡的綽號、遭同學孤立排擠、遭同學用髒話辱罵、遭徒手毆打。 (5)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水準,由高至低依次是: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涉及犯罪之霸凌。事後比較,除「關係霸凌」與「言語霸凌」之間無顯著差異外,其餘霸凌類型之間均達顯著差異。 (6)比較國中資優生在五種霸凌類別所知覺的困擾程度,判斷屬於校園霸凌者均顯著高於判斷非屬於校園霸凌者。 (7)國中資優生判斷不算是校園霸凌的理由大致有:屬於開玩笑性質、屬於偶發事件、傷害程度尚可接受、行為人無傷害意圖、當事人仍能自我防衛或反擊、視為常態性發展或人性的一部分。 (8)國中資優生判斷可界定為校園霸凌的理由大致有:被害人感覺苦惱或不舒服、該行為針對同一對象且重複發生、程度超越人我互動的界線、行為者的傷害意圖或實際造成的傷害效應。Item 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2008) 張國振摘 要 資優生領導才能的培育一直為學校辦理資優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過去研究指出,探索教育有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信任、培養自信心與自我成長的效能。研究者依其理念設計成教學方案,將其運用在學校資優生領導才能訓練。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實施「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領導才能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及了解師生的回饋反應。而研究結果可作為實施「探索教育活動方案」為國中資優生領導才能訓練培育課程的準則。 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以「探索教育活動方案」為自變項,而領導才能、情緒智力為依變項,並以臺北縣二所國中八年級資優生計60人為研究對象。主要的分析結果如下:1.「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可以提升國中資優生的領導才能;2.「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可以提升國中資優生的情緒智力。另外從實驗結束後的師生訪談紀錄也可以發現:1.師生對探索教育活動方案的整體感受是為正面的;2.具好玩、新奇、合作性、挑戰性高的探索教育活動受學生的喜愛;3.「探索教育活動方案」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包容力、自信心、思考能力及反應等;4.受試同學覺得「探索教育活動方案」所得的經驗對未來的團體生活會有幫助。